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功能主义视野下的客观归责:以特殊认知为中心 被引量:8
1
作者 孙运梁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6期85-97,153,共14页
制造法所不容许的危险是客观归责论的第一个判断规则,对其进行规范分析的目的是排除没有制造危险的行为方式的可罚性,所以应当坚持事前观察的视角,而且,立足于一个审慎的一般人的视角,也要考虑行为人的特殊认知。如果行为人具备了特殊认... 制造法所不容许的危险是客观归责论的第一个判断规则,对其进行规范分析的目的是排除没有制造危险的行为方式的可罚性,所以应当坚持事前观察的视角,而且,立足于一个审慎的一般人的视角,也要考虑行为人的特殊认知。如果行为人具备了特殊认知,他就预见到了因果流程的发展,客观上支配着因果流程,他的行为制造了法所不能够容忍的危险。从功能主义的视角来看,主观要素与客观要素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它们在犯罪论体系中的位置要服务于刑法的目的性。客观归责理论坚持功能主义的视角,试图打破已经僵硬的体系布局,重新调整主观和客观的标线。虽然行为人的特殊认知,在传统意义上被定位为主观的要素,但是在确定客观归责的判断资料时,特殊认知能够发挥作用。特殊认知本身并非判断基础,它是一种选择性标准,其决定客观事实的哪些部分能够成为判断基础。在重视价值判断的背景下,如果价值衡量要求在客观归责中考虑主观要素,那就不能局限于主客观的界分而回避问题的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主义 客观归责 特殊认知 刑法修正 刑法改革
下载PDF
“特殊认知”问题的类型化探讨
2
作者 陈文昊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37-41,共5页
"特殊认知"问题讨论的领域过于宽泛,横跨作为犯、不作为犯,并且将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情形都纳入其中,对我国司法实践缺乏类型化的指导。行为人利用了"特殊认知"追求结果发生的直接故意场合不需要考虑"特殊认... "特殊认知"问题讨论的领域过于宽泛,横跨作为犯、不作为犯,并且将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情形都纳入其中,对我国司法实践缺乏类型化的指导。行为人利用了"特殊认知"追求结果发生的直接故意场合不需要考虑"特殊认知"的问题,因为在犯罪构成的判断中本身就包含了"特殊认知"的考虑。未参与风险的"特殊认知者",不应当基于功利主义和社会连带义务理论对其进行归责。参与风险的"特殊认知",可以分为"中立帮助"型的"特殊认知者"和"独立升高风险"类型的"特殊认知者"两种情况。对于这两种情况,无法从规范和"社会角色"层面直接出罪,需要综合考量事实层面的主观与客观因素,包括行为人的意志因素、在犯罪实现中起到的作用大小、行为人的可替代性等决定是否归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殊认知 类型化 风险升高
下载PDF
汉语、英语、法语和日语特殊疑问句的认知研究——以“这个词意思”在四种语言中的表达方式为例
3
作者 李斌 《双语学习》 2007年第12M期152-153,共2页
认知语言学出现以前,对特殊疑问句已经有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那些还只是"知其然"的阶段。以汉语、英语、法语和日语为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它们的特殊疑问代词,可以发现形成特殊疑问句的认知心理基础,以及这个认知心理... 认知语言学出现以前,对特殊疑问句已经有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那些还只是"知其然"的阶段。以汉语、英语、法语和日语为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它们的特殊疑问代词,可以发现形成特殊疑问句的认知心理基础,以及这个认知心理基础在四种语言的不同表现形式与认知原型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英语 法语 日语 特殊疑问句的认知研究
下载PDF
元认知:理论质疑与界说 被引量:15
4
作者 姜英杰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5-140,共6页
元认知作为一种对认知的认知,提出之初便遭到质疑:主体与客体界限不清,认知与元认知起始不明。本文对广义与狭义、一般与特殊和不同概念范畴中的元认知进行了理论界定,并对元认知与认知、意识、心理理论、智力和执行功能等概念间的关系... 元认知作为一种对认知的认知,提出之初便遭到质疑:主体与客体界限不清,认知与元认知起始不明。本文对广义与狭义、一般与特殊和不同概念范畴中的元认知进行了理论界定,并对元认知与认知、意识、心理理论、智力和执行功能等概念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元认知的提出对于心理学研究本身和教育实践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 广义元认知 狭义元认知 一般元认知 特殊认知
下载PDF
有爱无碍——特殊儿童的特殊教育浅谈
5
作者 张云容 《读与写(上旬)》 2019年第12期1-1,共1页
智力障碍儿童的定义是智商低于70,在十八岁之前出现适应性行为异常的儿童。智障缺陷无法治愈,不过通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可以增加其独立生活和适应社会基本规范的能力。然而,社会上还是存在对智障认识的一定误区,很多智障儿童受到社... 智力障碍儿童的定义是智商低于70,在十八岁之前出现适应性行为异常的儿童。智障缺陷无法治愈,不过通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可以增加其独立生活和适应社会基本规范的能力。然而,社会上还是存在对智障认识的一定误区,很多智障儿童受到社会甚至亲人的歧视和误解,影响到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造成更多交流障碍。特殊儿童教育的重点就是解决智障儿童难以融入进入社会的难题,用教师无微不至又充满关怀的爱心温暖智障儿童脆弱的内心。为社会主义文明进步在特殊教育的范畴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殊儿童认知分析 关爱与教育 策略与方针
下载PDF
何以知其然也——上帝视角与相对主义 被引量:4
6
作者 田松 《科学与社会》 CSSCI 2015年第4期62-69,共8页
文学创作有两种视角,全知视角和第一人称视角,前者是绝对的,后者是相对的。两者可以分别对应认识论的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从相对主义的立场看,绝对主义所宣称的客观规律不过是诸多阐释方案中的一种。相对主义不需要为自身辩护,只需要... 文学创作有两种视角,全知视角和第一人称视角,前者是绝对的,后者是相对的。两者可以分别对应认识论的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从相对主义的立场看,绝对主义所宣称的客观规律不过是诸多阐释方案中的一种。相对主义不需要为自身辩护,只需要论证绝对主义的基本假设不成立即可。相对主义可以悬置本体论问题,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质疑。即使存在一种绝对的唯一的规律(阐释方案),问题在于,它是如何被人类所认知的?这要求预设一种全知全能的认知主体。只要否定这种特殊认知主体的存在,承认每一个个人和人群,都只有相对的认知能力,则相对主义就是一种自然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主义 绝对主义 特殊认知主体 本质主义
下载PDF
十三—十七世纪的宗教与科学 被引量:3
7
作者 李蓓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2-48,共7页
文章探讨了13—17世纪的宗教与科学的关系。认为13—15世纪由于基督教与亚里士多德的融合而产生的对自然的特殊认知系统和经院哲学的理性唯知主义,为这段时期科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所以这段时期,尽管双方也存在冲突,但以融合为主。16... 文章探讨了13—17世纪的宗教与科学的关系。认为13—15世纪由于基督教与亚里士多德的融合而产生的对自然的特殊认知系统和经院哲学的理性唯知主义,为这段时期科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所以这段时期,尽管双方也存在冲突,但以融合为主。16—17世纪,随着机械论世界图景的建立,改变了以往关于“上帝、自然与人”的观念,新科学的产生与中世纪的守旧势力和宗教权威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引发历史上宗教与科学的第一次交锋。然而宗教与科学的接触,又使双方都向前迈进了一步:科学在新教中找到了发展的动力,宗教也吸收了科学的成果,去除了芜杂的东西,变得精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 宗教 十三—十七世纪 特殊认知系统 理性唯知主义
下载PDF
健美操运动员的运动表象能力测评分析
8
作者 李鑫 范永武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11年第5期74-76,共3页
为了了解健美操运动员的运动表象特点与能力,对华东师范大学健美操队中的普通专业、二级、一级、健将级健美操运动员进行运动表象量表测试,结果发现在性别、训练年限、运动等级上未出现显著性差异,而在年龄上出现显著性差异,这与研究前... 为了了解健美操运动员的运动表象特点与能力,对华东师范大学健美操队中的普通专业、二级、一级、健将级健美操运动员进行运动表象量表测试,结果发现在性别、训练年限、运动等级上未出现显著性差异,而在年龄上出现显著性差异,这与研究前的假设出现不一致。为此,运用相关运动表象理论和他人的研究结果分析其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美操运动员 运动表象 一般认知 特殊认知
下载PDF
网络犯罪参与行为归责类型的界分路径构建 被引量:1
9
作者 王霖 《西部法学评论》 2022年第4期65-78,共14页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司法适用图景凸显出网络犯罪参与行为归责类型的界分困境,其原因在于法益内核的定位模糊削弱了罪名设定的独立性、构罪性质的理解偏差减损了规制方法的合力性、归责依据的交错展开增加了裁判结果的离散性。基...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司法适用图景凸显出网络犯罪参与行为归责类型的界分困境,其原因在于法益内核的定位模糊削弱了罪名设定的独立性、构罪性质的理解偏差减损了规制方法的合力性、归责依据的交错展开增加了裁判结果的离散性。基于实践理性的类案裁判样本形成以行为人“明知”程度为界分标识的逻辑进路,印证了“特殊认知”要素对于网络犯罪参与行为归责类型的区隔作用。以之为共识性基础,需要对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与帮助犯的主观认识性要件进行“高低有别”的差序设定,进而从规范归责范式角度构建内含主观归责要件与客观归责要件的参与责任界分路径。其中,主观归责层面以行为人的“特殊认知”为考察重心,客观归责层面以参与行为的“风险升高”为判断基础。此种规范归责界分路径能够对具有显性犯罪支持特征的参与行为、具有隐性犯罪支持特征的参与行为、具有中性支持特征的参与行为开展内部归责类型的进一步厘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犯罪参与行为 明知 特殊认知 风险升高 规范归责
下载PDF
科学知识社会学对科学规范的阐释
10
作者 欧阳锋 黄旭东 《科学与社会》 CSSCI 2012年第2期51-60,共10页
科学知识社会学关注的焦点虽不是科学规范,但对它多有阐释。起初主张科学的行为准则不是社会规范而是认知规范,而后强调科学的行为规则不是规范性的而是解释性的,并对科学中的认知性特殊主义进行了独到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默顿的科学规... 科学知识社会学关注的焦点虽不是科学规范,但对它多有阐释。起初主张科学的行为准则不是社会规范而是认知规范,而后强调科学的行为规则不是规范性的而是解释性的,并对科学中的认知性特殊主义进行了独到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默顿的科学规范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知识社会学 科学规范 认知规范 认知特殊主义
下载PDF
特殊要素的激活及其对句法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卢英顺 《当代修辞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7-43,共7页
认知图景可以激活一定的常规认知要素,但在特定的语境中也可以临时激活某种认知要素,这种认知要素本文称之为特殊认知要素。特殊认知要素的激活对句法结构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与此相关的种种现象由此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
关键词 认知图景 特殊认知要素 移就 “给”字句
原文传递
认知图景的扩充:非普遍认知图景 被引量:1
12
作者 卢英顺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9-67,共9页
认知图景理论能够为众多的语言现象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然而我们发现,目前对认知图景的理解是基于普通大众的常规认知经验,因而难以解释一些比较特殊的语言现象。本文在原有认知图景(本文称之为“普遍认知图景”)的基础上提出的非普遍... 认知图景理论能够为众多的语言现象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然而我们发现,目前对认知图景的理解是基于普通大众的常规认知经验,因而难以解释一些比较特殊的语言现象。本文在原有认知图景(本文称之为“普遍认知图景”)的基础上提出的非普遍认知图景可以激活一些特殊认知要素,这一概念的提出有助于解释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遍认知图景 非普遍认知图景 特殊认知要素
原文传递
中性业务活动与帮助犯的限定——以林小青被控诈骗、敲诈勒索案为切入点 被引量:30
13
作者 周光权 《比较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4-49,共16页
对帮助犯的成立与否需要进行规范判断和实质判断。实务上从故意角度切入中性业务活动的定性问题存在诸多不足。客观归责论是限制中性业务活动共犯性的相对合理路径,但是,将与正犯的支配性紧密关联的客观归责论适用到帮助犯领域时,需要... 对帮助犯的成立与否需要进行规范判断和实质判断。实务上从故意角度切入中性业务活动的定性问题存在诸多不足。客观归责论是限制中性业务活动共犯性的相对合理路径,但是,将与正犯的支配性紧密关联的客观归责论适用到帮助犯领域时,需要进行必要的话语转换。只要行为人是按照操作规程行事的,其伴随的危险就是规范所允许的,没有提升、促进正犯危险性,不应当成立帮助犯;引发一定危险的中性业务活动的从业者即便具有特别认知,但该认知与行为人的社会角色无关联的,也不能成立帮助犯。对于中性业务活动者对正犯行为侵害法益的直接性、紧迫性、重大性具备特别认知的,应当认为其逾越了职业行为所能够允许的最大自由边界,其基于该特别认知使业务行为主要朝着确保正犯目的得以实现的目标去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正犯行为的危险性,因而可以归责。律师从事民事代理业务不可能增强正犯行为的危险性,反而是降低正犯危险性的行为,欠缺犯罪意义关联,难以成立帮助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业务活动 客观归责论 特殊认知 帮助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