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犯意表示的形而上思考
1
作者 高巍 《学术探索》 2004年第5期66-69,共4页
作者针对犯意表示理论研究中存在的空白和争议,展开系统的犯意表示理论体系研究。首先,简明扼要地对犯意表示理论研究的必要性予以分析。其次,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了犯意表示的沿革和演进。最后,对犯意表示相关问题存在的争议在列举评析的... 作者针对犯意表示理论研究中存在的空白和争议,展开系统的犯意表示理论体系研究。首先,简明扼要地对犯意表示理论研究的必要性予以分析。其次,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了犯意表示的沿革和演进。最后,对犯意表示相关问题存在的争议在列举评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意表示 历史沿革 行为 特征
下载PDF
浅论犯意表示的民事侵权责任
2
作者 彭慰慰 《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24-26,共3页
犯意表示虽然不构成犯罪,不需要承担任何刑事责任,但笔者认为,犯意表示的做出侵害了犯意表示相对人的精神自由权,导致其精神利益和财产利益的损害,因而构成民事侵权,应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由于我国目前的立法没有对精神自由权和侵... 犯意表示虽然不构成犯罪,不需要承担任何刑事责任,但笔者认为,犯意表示的做出侵害了犯意表示相对人的精神自由权,导致其精神利益和财产利益的损害,因而构成民事侵权,应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由于我国目前的立法没有对精神自由权和侵害精神自由权的民事责任进行明确的规定,因此,一方面无法充分地保护公民的精神自由权,另一方面也使我国法律无法对犯意表示行为人进行必要的惩罚,从而无形中纵容了这种行为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意表示 精神自由 精神自由权 民事侵权责任
下载PDF
论犯罪预备同犯意表示的区别 被引量:2
3
作者 徐逸仁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34-37,共4页
我国刑法第19条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这一规定说明,犯罪分子从犯罪的预备阶段开始就要承担刑事责任。但在司法实践中,犯罪预备与犯意表示很容易... 我国刑法第19条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这一规定说明,犯罪分子从犯罪的预备阶段开始就要承担刑事责任。但在司法实践中,犯罪预备与犯意表示很容易混淆,在以往发生的冤、假、错案中,就有将“企图”、“图谋”、“意图”当作犯罪而加以判处的,其实这些仅仅是主观上的东西,是主观归罪。我国古代曾有处罚犯意表示的规定。《唐律贼盗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国古代 犯意表示 言论 罪预备 行动 思想 我国刑法 革命宣传
下载PDF
犯罪预备与犯意表示、阴谋犯 被引量:8
4
作者 林亚刚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1-4,41,共5页
犯罪预备形态是犯罪未完成形态之一,其基本特征理论上几无争议,但犯罪预备与犯意表示、阴谋犯的区别理论上仍然有不同的认识。对此进行评析,以图厘清三者的界限。
关键词 罪预备 犯意表示 阴谋
原文传递
犯意表示与犯罪预备是有区别的 被引量:1
5
作者 徐树青 《法学杂志》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24-24,共1页
犯意表示与犯罪预备的区别是我国刑事法中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所谓犯意表示是指一个故意犯罪的人实施犯罪的意向或思想在犯罪活动之前通过犯罪人的言词、文字流露出来。这种犯意的流露在刑法理论上称作犯意表示。例如,“甲想偷邻居家... 犯意表示与犯罪预备的区别是我国刑事法中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所谓犯意表示是指一个故意犯罪的人实施犯罪的意向或思想在犯罪活动之前通过犯罪人的言词、文字流露出来。这种犯意的流露在刑法理论上称作犯意表示。例如,“甲想偷邻居家的电视机,约乙一起行动。”甲约乙行窃的意思表示,就是一种犯意的表示。所谓犯罪预备,是指犯罪人为实现自己的犯罪意图而创造的各种便利条件的行为。它表现为,寻求犯罪使用的工具、制造便于着手进行犯罪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意表示 罪预备 社会危害性 罪行为 罪人 区别 罪活动 行为人 表示
原文传递
“预约受贿”是犯意表示还是未遂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天贵 王杰 《中国检察官》 2010年第15期60-62,共3页
据《检察日报》载,2003年6月至2004年底,某市副市长、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郭跃荣和该市水利局局长全保华共同利用职务便利,为浙江多凌控股集团公司(简称多凌集团)在承接该市两大拆迁小区的工程代建等方面谋取利益。集团董事长张某... 据《检察日报》载,2003年6月至2004年底,某市副市长、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郭跃荣和该市水利局局长全保华共同利用职务便利,为浙江多凌控股集团公司(简称多凌集团)在承接该市两大拆迁小区的工程代建等方面谋取利益。集团董事长张某等人经商定从两个项目中各抽20%的利润送给郭、全,两人商量好予以接受。2004年初至2005年下半年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意表示 控股集团公司 未遂 受贿 预约 《检察日报》 职务便利 政协主席
原文传递
试论犯意表示与犯罪预备的界限
7
作者 李海东 《政法论坛》 1987年第3期32-35,共4页
犯意表示与犯罪预备有原则的不同,前者是一种错误或反动的思想表现,属于批评教育的范畴;而后者是一种危害社会、触犯刑律的行为,应当受到刑罚的制裁。对此,刑法理论界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但在司法实践中,具体认定某种现象究竟是属于犯... 犯意表示与犯罪预备有原则的不同,前者是一种错误或反动的思想表现,属于批评教育的范畴;而后者是一种危害社会、触犯刑律的行为,应当受到刑罚的制裁。对此,刑法理论界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但在司法实践中,具体认定某种现象究竟是属于犯意表示,还是属于犯罪预备,其界限常常不易把握,也出现过一些问题。目前刑法理论上对犯罪预备和犯意表示的界限一般仅限于作一些原则上的阐述。因此,进一步探讨两者的本质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意表示 罪预备 罪行为 罪目的 制造条件 社会危害性 罪故 社会主义法制
原文传递
犯意表示有待研究的几个问题
8
作者 曾河山 《法学杂志》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34-35,共2页
犯意表示有待研究的几个问题曾河山犯意表示及其与犯罪预备的区别在刑法理论上是一个不很引人注意的问题,近年来见到的对于这个问题的论述,由于混淆了概念,出现争议不定的情况。笔者认为有待于从法律规定性这个关键入手,重新认识犯... 犯意表示有待研究的几个问题曾河山犯意表示及其与犯罪预备的区别在刑法理论上是一个不很引人注意的问题,近年来见到的对于这个问题的论述,由于混淆了概念,出现争议不定的情况。笔者认为有待于从法律规定性这个关键入手,重新认识犯意表示。一、犯意表示是否行为,回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意表示 社会危害性 罪行为 罪预备 罪故 共同 语言学 法律规定性 刑事责任 思想范畴
原文传递
略论故意犯罪的着手 被引量:2
9
作者 冯殿美 《山东法学》 1992年第3期10-12,54,共4页
研究犯罪的着手,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司法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首先,犯罪着手是区分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标志。在故意实施的犯罪中,除突然起意犯罪以外,一般要经过犯意的形成、犯罪的预备、犯罪的着手实行、犯罪结果的产生四个过程。在我... 研究犯罪的着手,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司法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首先,犯罪着手是区分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标志。在故意实施的犯罪中,除突然起意犯罪以外,一般要经过犯意的形成、犯罪的预备、犯罪的着手实行、犯罪结果的产生四个过程。在我国,单纯的犯意表示属于思想范畴的东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罪构成要件 罪预备 实行行为 罪未遂 行为人 预备行为 被害人 犯意表示 司法实践
下载PDF
试论预备犯罪刑事责任基础
10
作者 杨红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1998年第2期66-68,共3页
试论预备犯罪刑事责任基础杨红我国刑法理论认为,犯罪构成是追究任何犯罪刑事责任的唯一基础。作为犯罪预备的行为,其刑事责任的基础也不例外地是它的犯罪构成。由于预备犯在故意犯罪发展过程中所处的特殊地位,所以它的犯罪构成诸方... 试论预备犯罪刑事责任基础杨红我国刑法理论认为,犯罪构成是追究任何犯罪刑事责任的唯一基础。作为犯罪预备的行为,其刑事责任的基础也不例外地是它的犯罪构成。由于预备犯在故意犯罪发展过程中所处的特殊地位,所以它的犯罪构成诸方面也具有其本身的一些特征。下面试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备 罪预备行为 刑事责任基础 犯意表示 罪行为 罪构成 罪客体 危害结果 因果关系 社会危害性
下载PDF
试论我国刑法意义上的言论行为
11
作者 徐祥 《河北法学》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9-11,39,共4页
关键词 刑法 言论 犯意表示 我国刑法 行为人 反革命宣传煽动罪 冒充国家工作人员招摇撞骗 实行行为 社会危害性
下载PDF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疑难问题实证研究
12
作者 黄旭巍 《南京大学法律评论》 CSSCI 2015年第1期208-216,共9页
在这个充满风险的时代,将"我想要炸某处"一律排除在恐怖信息之外,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实质标准形式化,并不可取。爆炸罪的犯意表示虽然不可能构成爆炸罪,但可能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只要没有证据证明行为人表示出的犯... 在这个充满风险的时代,将"我想要炸某处"一律排除在恐怖信息之外,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实质标准形式化,并不可取。爆炸罪的犯意表示虽然不可能构成爆炸罪,但可能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只要没有证据证明行为人表示出的犯罪意图是真实的,就属于虚假信息。但风险社会不应当成为草木皆兵的借口,导致模糊抽象的不安感、危惧感,并不等同于"可能引起社会恐慌或者公共安全危机"。编造,是以自己或他人传播为目的编造恐怖信息;传播,是将自己或他人编造的恐怖信息向特定或不特定人传播。无论是自编自传、还是既编又传,都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当行为人以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的方式,编造、故意传播与该虚假危险物质相关的虚假恐怖信息时,属于法条竞合,应认定为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假恐怖信息 犯意表示 编造 传播 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
下载PDF
论不法侵害的开始:反击性防卫权与预防性防卫权二元论 被引量:2
13
作者 高艳东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3-145,共13页
通说以实行行为为基础判断不法侵害,未注意到法官事后定罪的对象有别于防卫对象,不当限制了防卫权限。防卫人判断不法侵害的危险程度时,不能只依据客观行为,也要考虑行为人的因素,即侵害者的人身危险性。如果考虑初犯可能性,则侵害人开... 通说以实行行为为基础判断不法侵害,未注意到法官事后定罪的对象有别于防卫对象,不当限制了防卫权限。防卫人判断不法侵害的危险程度时,不能只依据客观行为,也要考虑行为人的因素,即侵害者的人身危险性。如果考虑初犯可能性,则侵害人开始严重暴力犯罪的预备行为或做出犯意表示之时,可以有条件地认为不法侵害已经开始。持有危险武器、亮出性侵器官等准备工具行为,原因行为、侵入住宅等制造条件行为,虽然不属于实行行为,但若表现出了实施严重暴力犯罪的高度可能性,可以有条件地认为不法侵害已经开始。此外,黑社会成员、有暴力犯罪前科者等的人身危险性更高,因而,对这些特殊危险主体的不法侵害可以采用较高的防卫权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行行为 预备行为 犯意表示 行凶 可能性
下载PDF
对侦破贩毒预谋案件若干问题的探讨
14
作者 韩旭光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6期72-74,共3页
在贩毒案件侦察中,公安机关经常会遇到两种情况:一是行为人贩卖毒品;二是行为人准备用现金购买毒品,即所谓“为卖而买”。对于前者,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毒的决定》,行为人的行为具备贩卖毒品罪的主客观要件,犯罪已属既遂,公安机... 在贩毒案件侦察中,公安机关经常会遇到两种情况:一是行为人贩卖毒品;二是行为人准备用现金购买毒品,即所谓“为卖而买”。对于前者,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毒的决定》,行为人的行为具备贩卖毒品罪的主客观要件,犯罪已属既遂,公安机关可以依法严厉打击。然而,对于后者,情况则比较复杂,处理起来十分棘手。在缉毒实践中,公安机关经常得到可疑人员携带巨额现金四处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谋案件 贩毒案件 安机关 若干问题 行为人 毒品海洛因 罪预备 犯意表示 预谋
下载PDF
第十四讲: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
15
作者 叶松亭 吴维文 《法学》 1983年第3期52-54,共3页
在现实生活中,犯罪现象是十分复杂的。特别是故意犯罪,从产生犯罪到实现犯罪,往往有一个发展过程。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单纯的犯意表示,是不构成犯罪的。只有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时,才构成犯罪预备。在已经着手实行的犯罪中,既可能... 在现实生活中,犯罪现象是十分复杂的。特别是故意犯罪,从产生犯罪到实现犯罪,往往有一个发展过程。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单纯的犯意表示,是不构成犯罪的。只有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时,才构成犯罪预备。在已经着手实行的犯罪中,既可能实现犯罪分子预期的危害结果,使犯罪得逞,构成了犯罪既遂;也可能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使犯罪没有得逞,而构成了犯罪未遂;还可能由于犯罪分子自动中止犯罪或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构成了犯罪中止。对故意犯罪过程中出现的犯罪预备、未遂和中止等阶段,在刑法理论上统称为故意犯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罪预备 罪工具 我国刑法 罪既遂 危害结果 反革命罪 犯意表示 罪分子 罪中止 着手实行
原文传递
认定盗窃铁路运输物资犯罪的几个问题
16
作者 李广山 陈荣 《人民司法》 北大核心 1993年第8期16-17,共2页
盗窃铁路运输物资犯罪(以下简称“货盗犯罪”)是铁路上发案较多的犯罪。货盗犯罪具有发案范围广、作案处所特殊和犯罪对象即运输物资处于流动状态、中转环节多等特点。因此给审判工作带来一定难度。笔者就货盗犯罪几个法律问题谈些意见。
关键词 铁路运输 共同罪行为 罪对象 审判工作 被告人供述 罪事实 犯意表示 既遂 罪中止 盗窃
原文传递
没开始和没完成的犯罪还是犯罪吗?
17
作者 王世洲 《法律与生活》 2019年第20期40-42,共3页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谈论犯罪时,一般说的是完整的犯罪。说杀人,指的就是杀人的行为和死人的结果。完整的犯罪一般是指犯罪完成,也就是犯罪的既遂。但是,在现实中,犯罪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在没有完成或者既遂前就已经结束了,如人没杀死。现...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谈论犯罪时,一般说的是完整的犯罪。说杀人,指的就是杀人的行为和死人的结果。完整的犯罪一般是指犯罪完成,也就是犯罪的既遂。但是,在现实中,犯罪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在没有完成或者既遂前就已经结束了,如人没杀死。现代刑法学关注犯罪的未完成形态是希望阻止犯罪和预防犯罪。犯罪发生之后,罪犯会受到应有的惩罚,但给社会和被害人造成的损失已经发生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国刑法 危害结果 犯意表示 电视机 罪预备 罪未遂
原文传递
受贿罪犯罪预备的认定与处罚
18
作者 宋楠 岳永杰 《检察调研与指导》 2018年第2期54-57,共4页
司法实践中,犯罪预备的处罚呈现例外性,而哪些犯罪的预备犯是应予处罚的'例外',刑法分则并未明示。根据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考察何种犯罪的犯罪预备需要处罚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受贿罪犯罪预备的认定与处罚就是其... 司法实践中,犯罪预备的处罚呈现例外性,而哪些犯罪的预备犯是应予处罚的'例外',刑法分则并未明示。根据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考察何种犯罪的犯罪预备需要处罚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受贿罪犯罪预备的认定与处罚就是其中之一。一、犯罪预备的实质、特点及受贿预备的相应表现综合犯罪预备立法层面的规定和理论层面的观点,笔者认为,犯罪预备的实质是为实施犯罪创造便利条件,而立法层面规定的'准备工具'等都只不过是创造便利条件的具体表现,是使犯罪行为更为可行,或使犯罪结果更易实现的行为,在“创造便利”这一实质核心统摄下,犯罪预备呈现如下几个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罪预备 犯意表示 预备行为 受贿罪
原文传递
关于处理恐吓行为的立法建议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白驹 《法律学习与研究》 CSSCI 1989年第6期32-36,共5页
恐吓,即向他人表示加害意思。恐吓的直接后果是使被恐吓人感到将遭受某种侵害而产生恐惧心理。恐吓行为人有的是以这种直接后果的实现为目的,有的则是通过这种直接后果的实现对他人实行精神强制,迫使他人接受其某种要求。根据行为人的目... 恐吓,即向他人表示加害意思。恐吓的直接后果是使被恐吓人感到将遭受某种侵害而产生恐惧心理。恐吓行为人有的是以这种直接后果的实现为目的,有的则是通过这种直接后果的实现对他人实行精神强制,迫使他人接受其某种要求。根据行为人的目的,可以把恐吓分为两大类:单纯的恐吓即以使他人恐慌为目的的恐吓和作为强制他人之方法的恐吓。无论哪一类恐吓,都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分析这种行为,并研究处理和防止这种行为的方法,对切实保护人民的利益,促进社会的安定,是很有意义的。本文企图在此方面作一番努力,以期抛砖引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吓 行为人 罪行为 恐惧心理 我国刑法 罪人 被害人 犯意表示 反革命破坏 直接后果
原文传递
试论提前防卫
20
作者 刘根菊 周国均 《法学杂志》 1986年第6期17-18,共2页
提前防卫不是法律提倡的正当防卫行为,而是法律禁止的违法犯罪行为。研究这种违法犯罪行为对于正确地认定罪名,准确地适用刑罚,有效地惩罚犯罪分子,维护社会治安具有重要作用。一提前防卫,是指行为人在不法侵害尚未开始实施的情况下,预... 提前防卫不是法律提倡的正当防卫行为,而是法律禁止的违法犯罪行为。研究这种违法犯罪行为对于正确地认定罪名,准确地适用刑罚,有效地惩罚犯罪分子,维护社会治安具有重要作用。一提前防卫,是指行为人在不法侵害尚未开始实施的情况下,预先对有犯意表示或正在做犯罪准备的人实行加害的一种犯罪行为。提前防卫具有如下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提前防卫者实施提前防卫具有故意的罪过形式;第二,行为人在对方尚未开始实行不法侵害情况下先动手加害;第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当防卫权 危害结果 违法罪行为 罪过形式 提前 不法侵害 行为人 罪案件 心理状态 犯意表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