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民工犯罪倾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欣 王雷 +1 位作者 孔庆波 赵秋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4-82,共9页
利用10省份调查数据,在推导出农民工犯罪倾向理论模型基础上,分析农民工服刑人员和不涉罪普通农民工之间在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行为特征三个维度上变量的总体和内部差异。研究发现:(1)男性、年龄较小、受教育水平低、家庭收入少、母亲... 利用10省份调查数据,在推导出农民工犯罪倾向理论模型基础上,分析农民工服刑人员和不涉罪普通农民工之间在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行为特征三个维度上变量的总体和内部差异。研究发现:(1)男性、年龄较小、受教育水平低、家庭收入少、母亲受教育水平低、兄弟姐妹个数多、失业严重、曾有违纪违法行为的农民工犯罪倾向高;(2)社会保险状况和犯罪被发现可能性影响不涉罪农民工犯罪倾向;(3)家庭成员犯罪史和刑罚打击力度影响服刑人员农民工犯罪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服刑人员 犯罪倾向 LOGIT模型
下载PDF
教育培训对农民工犯罪倾向性的影响:基于市民化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吴颖 崔玉平 《教育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8-77,共10页
基于教育培训非货币收益的视角,依据苏州市农民工的微观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教育培训对农民工犯罪倾向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教育培训对农民工市民化具有正效应,即农民工市民化水平会随着教育培训水平的提高而提升;(2)教... 基于教育培训非货币收益的视角,依据苏州市农民工的微观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教育培训对农民工犯罪倾向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教育培训对农民工市民化具有正效应,即农民工市民化水平会随着教育培训水平的提高而提升;(2)教育培训对农民工犯罪倾向性具有负效应,即农民工犯罪倾向性会随着教育培训水平的提高而降低;(3)农民工市民化部分中介了教育培训对犯罪倾向性的负效应,即在控制教育培训的情况下,农民工市民化水平越高,其犯罪倾向性越低;(4)在结构关系模型中,中介效应和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分别为41.85%、58.15%。在此基础上阐明对农民工犯罪倾向性的抑制作用是教育培训带来非货币收益的重要表现,发展农民工教育培训以及联合推进市民化有助于预防城市犯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教育培训 市民化 犯罪倾向 中介效应
下载PDF
初中学生犯罪倾向性行为的调查与对策思考 被引量:2
3
作者 管君良 《青少年犯罪问题》 1999年第4期40-43,共4页
关键词 性行为 初中学生 犯罪倾向 调查与对策 班主任队伍建设 初级中学 不良行为 综合治理 青少年违法犯罪 家庭教育指导
下载PDF
论我国价格违法行为的犯罪倾向问题 被引量:2
4
作者 王连生 《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1期23-25,共3页
从价格违法行为的定义入手,分析我国目前价格违法行为的种类,探讨价格违法行为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问题,认定我国价格违法行为具有突出的犯罪倾向。
关键词 价格 违法行为 犯罪倾向
下载PDF
有违法犯罪倾向的青少年集团的形成及其原因
5
作者 刘巧瑞 郭齐鸣 《教育理论与实践》 1986年第6期41-43,共3页
“严打”以来,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流氓团伙遭到了毁灭性打击,社会治安状况有了明显的好转。但是,近期来在一些青少年中,又组织起一些带有违法犯罪倾向的青少年集团,其中,有些逐渐演变为新的流氓团伙。在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突出的情况... “严打”以来,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流氓团伙遭到了毁灭性打击,社会治安状况有了明显的好转。但是,近期来在一些青少年中,又组织起一些带有违法犯罪倾向的青少年集团,其中,有些逐渐演变为新的流氓团伙。在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突出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对于青少年流氓团伙的研究已经取得相当的成绩,对介于流氓团伙与正常青少年社交圈之间的那部分人——即具有违法犯罪倾向的青少年集团[以下简称“青少年集团”]的研究却往往被人们忽视而这部分青少年,由于他们所处的特殊地位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犯罪 犯罪倾向 流氓团伙 犯罪集团 违法犯罪 特殊地位 犯罪团伙 模仿 社会治安状况 反社会
下载PDF
日本教授提出--关注“好孩子”的犯罪倾向
6
《师道(人文)》 2000年第12期5-5,共1页
关键词 "好孩子" 犯罪倾向 青少年犯罪 个性发展 自我约束力
下载PDF
把犯罪倾向扼杀在萌芽之中
7
作者 阿碧 《检察风云》 2009年第22期32-34,共3页
把一些婴幼儿的犯罪倾向扼杀在摇篮之中,比多配备一些警察更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关键词 犯罪倾向 萌芽 婴幼儿 警察
原文传递
裁判员裁判与“同种犯罪的量刑倾向”——以最高裁平成26年7月24日判决为契机
8
作者 城下裕二 李冠煜 《东方法学》 CSSCI 2016年第3期143-151,共9页
在裁判员裁判过程中,如何考虑"同种犯罪的量刑倾向"是一个重要问题。通过研究日本最高裁判所平成26年7月24日判决可以发现,量刑倾向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事实上的约束力;如果要脱离量刑倾向,必须提供"具体的、有说服力的根据... 在裁判员裁判过程中,如何考虑"同种犯罪的量刑倾向"是一个重要问题。通过研究日本最高裁判所平成26年7月24日判决可以发现,量刑倾向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事实上的约束力;如果要脱离量刑倾向,必须提供"具体的、有说服力的根据";这种根据不仅包括特别的量刑情节,而且包括它们的评价方法;量刑倾向既可能在从重方向上偏离,也可能在从轻方向上偏离。为了实现量刑的行为责任主义,应当重视"同种犯罪的量刑倾向"内容本身的精细化。这既有利于量刑的形式公平,也有利于量刑的实质公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裁判员裁判同种犯罪的量刑倾向约束力具体的 有说服力的根据 量刑的行为责任主义
下载PDF
“犯罪心理”的心理学解读 被引量:8
9
作者 陈和华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15年第5期35-44,共10页
犯罪心理总是相对于犯罪行为而言,是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和支配力量,是最终表现为犯罪动力的由知情意三者所构成的心理过程;犯罪心理表现为一种决意实施犯罪行为的意向,依存于犯罪行为,因此不具有稳定性;犯罪心理不同于犯罪人心理,后者... 犯罪心理总是相对于犯罪行为而言,是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和支配力量,是最终表现为犯罪动力的由知情意三者所构成的心理过程;犯罪心理表现为一种决意实施犯罪行为的意向,依存于犯罪行为,因此不具有稳定性;犯罪心理不同于犯罪人心理,后者主要体现为区别于守法者的心理特征,亦称犯罪倾向,是犯罪心理形成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心理 心理过程 心理特征 犯罪人心理 犯罪倾向
下载PDF
犯罪行为情境理论与少年犯罪的生成 被引量:3
10
作者 孙召路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04年第3期14-17,共4页
运用亚伯拉罕森的犯罪行为情境理论来分析我国少年犯罪的生成,我们发现,少年犯罪生成的原因和背景是复杂的、变化的。对于任何一个具体的少年犯罪而言,它都是少年个人的犯罪倾向和当时的社会情境环境以及个人对社会情境环境的内在抗拒... 运用亚伯拉罕森的犯罪行为情境理论来分析我国少年犯罪的生成,我们发现,少年犯罪生成的原因和背景是复杂的、变化的。对于任何一个具体的少年犯罪而言,它都是少年个人的犯罪倾向和当时的社会情境环境以及个人对社会情境环境的内在抗拒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预防和遏制少年犯罪,就必须努力减少其犯罪倾向,降低社会情境环境对少年的不利影响,同时,增强少年个人对社会情境环境的抗拒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行为 情境理论 少年犯罪 抗拒力 犯罪倾向 犯罪风险
下载PDF
青少年违法犯罪预警机制构建初探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金利 张立纳 《少年儿童研究》 2013年第4X期8-11,共4页
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偏差、心理异常等问题一直是人们非常关心的焦点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如果青少年得不到必要的保护和及时的辅导,就有可能出现思想偏差、行为失范,甚至走上犯罪歧途等种种问题。因此,全面实施预防为主的对... 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偏差、心理异常等问题一直是人们非常关心的焦点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如果青少年得不到必要的保护和及时的辅导,就有可能出现思想偏差、行为失范,甚至走上犯罪歧途等种种问题。因此,全面实施预防为主的对策,建立青少年违法犯罪预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犯罪 社区青少年 机制构建 家庭教育 法制教育 犯罪倾向 人生观教育 预防犯罪 德育课 行为失
下载PDF
略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重点及对策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远山 《河北法学》 2001年第4期116-119,共4页
针对我国目前未成年人犯罪日趋严重的态势及其特点和原因,结合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法》的有关规定,粗略地论述了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重点应是常见多发的犯罪倾向性行为和初中学生,预防对策主要有保护对策、综合治理对策、预防... 针对我国目前未成年人犯罪日趋严重的态势及其特点和原因,结合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法》的有关规定,粗略地论述了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重点应是常见多发的犯罪倾向性行为和初中学生,预防对策主要有保护对策、综合治理对策、预防犯罪教育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未成年人犯罪 犯罪倾向性行为 犯罪预防 犯罪特征 犯罪原因 犯罪预防
下载PDF
构建军人犯罪心理三层预防体系
13
作者 夏天 杜瑾 《政工学刊》 2009年第6期64-64,共1页
年八犯罪心理预防是指采取测查、预测、观察等有效措施,对已经或可能具有一定犯罪倾向的军人,控制和排除其与犯罪心理形成的相关因素,防止其外化为犯罪行为;或进行心理矫治,改变其心理倾向,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本文提出构建军人... 年八犯罪心理预防是指采取测查、预测、观察等有效措施,对已经或可能具有一定犯罪倾向的军人,控制和排除其与犯罪心理形成的相关因素,防止其外化为犯罪行为;或进行心理矫治,改变其心理倾向,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本文提出构建军人犯罪心理三层预防体系,即“微观——个体,中观——军营,宏观——社会”,形成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完整的预防体系,以求达到全方位抑制与消除军人犯罪心理的产生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心理 预防体系 军人 心理预防 犯罪倾向 心理形成 犯罪行为 心理矫治
下载PDF
论青少年冲动犯罪与家庭教育防治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桂英 林海波 吴秀兰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139-140,共2页
关键词 犯罪倾向 青少年 家庭教育 消极情绪 防治 反社会行为 人格特征 日常生活
下载PDF
犯罪动力论
15
作者 宋浩波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2期70-72,78,共4页
对犯罪原因的研究,以往大都采用因素分析法,如生物学的分析、心理学的分析和社会学的分析等。严格来说,这是一种平面静态的研究方法。不能否认,因素分析法在罪因研究的历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至今也依然占有重要地位。然而由于当代犯罪... 对犯罪原因的研究,以往大都采用因素分析法,如生物学的分析、心理学的分析和社会学的分析等。严格来说,这是一种平面静态的研究方法。不能否认,因素分析法在罪因研究的历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至今也依然占有重要地位。然而由于当代犯罪问题的复杂性和引起犯罪原因的多样性,只进行静态因素分析,已经远远不够了。我们必须改换视野,多角度、多层次地对罪因进行动态的、立体的分析,才能把罪因研究向前推进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原因 内驱力 欲望需求 道德素质 犯罪现象 内动力 因素分析法 加速度 犯罪倾向 外控
下载PDF
犯罪的心理预防措施之我见
16
作者 孙多金 郭万里 《净月学刊》 1994年第1期9-10,共2页
我国在一段时间内,社会矛盾和不安定因素还很多,治安形势十分严峻。重大恶性的犯罪案件,如劫机、贩毒、贪污巨款及卖淫、吸毒等丑恶现象和隐藏的敌情都十分严重。尤其是青少年犯罪在整个刑事犯罪中占的比例很大,年龄在十七岁以下的作案... 我国在一段时间内,社会矛盾和不安定因素还很多,治安形势十分严峻。重大恶性的犯罪案件,如劫机、贩毒、贪污巨款及卖淫、吸毒等丑恶现象和隐藏的敌情都十分严重。尤其是青少年犯罪在整个刑事犯罪中占的比例很大,年龄在十七岁以下的作案成员增多。面对如此态势,要彻底扭转社会治安问题多的局面,不仅需要严打,更需要防范,做好“未雨绸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预防 社会治安问题 犯罪心理 青少年犯罪 丑恶现象 人生观和世界观 守法心理 社会矛盾 犯罪倾向 预防犯罪
下载PDF
论犯罪的主观原因
17
作者 卜安淳 《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第1期91-94,共4页
犯罪的主观原因是促发犯罪人犯罪的个人的主观的因素,是犯罪人之所以犯罪的直接原因。分析犯罪人的犯罪主观原因,可以从犯罪倾向、犯罪观念、犯罪意志(出于仇恨、妒嫉、贪婪或残忍等)、犯罪习惯、犯罪人格和犯罪过失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 犯罪原因 犯罪倾向 犯罪观念 犯罪意志 犯罪过失
下载PDF
内江市少年犯罪特点初探 被引量:1
18
《青少年犯罪问题》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8-20,共3页
青少年特别是少年(依我国刑法规定,少年犯罪的年龄为已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八周岁,故本文所指的少年为该年龄段的未成年人)是我们的希望,是我们的未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了“树人”的艰辛和时长。如何做好有犯罪倾向,曾有过劣迹,曾... 青少年特别是少年(依我国刑法规定,少年犯罪的年龄为已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八周岁,故本文所指的少年为该年龄段的未成年人)是我们的希望,是我们的未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了“树人”的艰辛和时长。如何做好有犯罪倾向,曾有过劣迹,曾失足的少年的教育、挽救和改造工作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极为关注的重大问题。为此,我庭对辖区内部分地方的少年犯110人进行了调查研究,试图对当前的个性,平时表现,家庭序列等与犯罪的关系,作一些探讨,以期为“树人”提供条件,为减少少年犯罪奠定基础,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年犯罪 内江市 独生子女 犯罪倾向 综合治理 家庭 个性性格 社会治安 性格内向 刑法规定
下载PDF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限制性与导向性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宏 席建松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00年第1期14-16,共3页
关键词 青少年犯罪 犯罪预防 犯罪诱因 犯罪倾向 犯罪抗拒力
下载PDF
略谈情绪犯罪
20
作者 陆伦章 《心理科学通讯》 1982年第6期55-56,共2页
人们一产生愤怒,并不能立即引起犯罪。根据犯罪心理学对情绪犯罪的研究,情绪犯罪倾向的发展,可分成九个梯级。一般学者认为,只有发展到第六梯级以上,才有可能进入激情性犯罪的危险领域。第六梯级以下的愤怒,一般是不可能产生激情性犯罪... 人们一产生愤怒,并不能立即引起犯罪。根据犯罪心理学对情绪犯罪的研究,情绪犯罪倾向的发展,可分成九个梯级。一般学者认为,只有发展到第六梯级以上,才有可能进入激情性犯罪的危险领域。第六梯级以下的愤怒,一般是不可能产生激情性犯罪的(这是激情性犯罪与其它犯罪不同之处)。因为愤怒发展到六级、七级以上时,人就会被强烈的激情情绪所支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部表现 犯罪 犯罪倾向 敌对情绪 犯罪心理学 不同之处 梯级 愤怒情绪 激情 自觉控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