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顾及隐蔽性认知的犯罪出行路线分析方法
1
作者 丁正焱 林艳 +2 位作者 李晨 赵星越 张馨泽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483-2492,共10页
及时发现重点监控人员的潜在犯罪出行路线是公安预警工作的重要研究内容。现有研究多聚焦于犯罪人的出行模式和目的地选择偏好,而对犯罪出行路线的分析预警研究尚显不足,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顾及隐蔽性认知的犯罪出行路线时空分析方... 及时发现重点监控人员的潜在犯罪出行路线是公安预警工作的重要研究内容。现有研究多聚焦于犯罪人的出行模式和目的地选择偏好,而对犯罪出行路线的分析预警研究尚显不足,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顾及隐蔽性认知的犯罪出行路线时空分析方法。本文基于犯罪心理学和理性选择理论,将隐蔽性认知下的犯罪出行规律归纳为“暴露风险最低原则”和“通行成本最低原则”。首先计算犯罪人感知范围内的城市感知元素给犯罪出行带来的暴露风险,将其引入选择度模型,提出“道路的犯罪选择度”,以衡量犯罪人感知范围内的局部最优道路;其次,分别采用“已通行的路线长度”作为代价函数、感知范围内的“道路犯罪选择度”作为启发式函数,通过改进的启发式算法计算最优犯罪出行路线;最后,从犯罪防控角度,依次进行了城市道路选择度分布、重点人员犯罪出行路线分析实验,通过与现有方法所得路线、实际犯罪出行路线对比,验证了本文方法分析得到的犯罪出行路线更具合理性。研究结论为公安的预警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决策支撑,需把握重点人员犯罪出行时对通行距离和暴露风险的平衡,根据城市感知元素和路网分布进行资源调配,以及时、准确地进行犯罪防控、拦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行路线 隐蔽性认知 道路选择度 时空分析 城市感知元素 犯罪出行 启发式算法
原文传递
基于犯罪模式理论的犯罪出行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以长春市南关区扒窃为例 被引量:9
2
作者 赵梓渝 刘大千 +1 位作者 肖建红 王士君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85-899,共15页
犯罪出行是犯罪地理学的重要研究议题,在犯罪防控、侦破等警务实践中具有突出的技术贡献。受制于研究数据的限制,中国犯罪出行实证研究较为缺乏。论文研究了2010—2016年长春市南关区扒窃犯罪出行的空间模式与影响因素,并指出:①2010—2... 犯罪出行是犯罪地理学的重要研究议题,在犯罪防控、侦破等警务实践中具有突出的技术贡献。受制于研究数据的限制,中国犯罪出行实证研究较为缺乏。论文研究了2010—2016年长春市南关区扒窃犯罪出行的空间模式与影响因素,并指出:①2010—2016年长春市南关区扒窃犯罪出行平均距离为5.74 km,存在明显的空间衰减效应,空间模式为就近掠夺,在距离犯罪者居住地2 km处出现犯罪缓冲区。②南关区扒窃犯罪高发区与犯罪群体主要聚居地在空间上呈现重叠,该区域犯罪以就近掠夺的空间模式为主。③回归模型验证了犯罪者人口属性中性别、户籍地、是否就业和具有前科劣迹、涉案金额、犯罪地点所属类型对于出行距离的显著影响,其中户籍地变量为理解转型期中国大城市犯罪行为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地理学 犯罪者行为 犯罪出行 出行模式 长春市
原文传递
盗窃者犯罪出行距离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居住社区、作案社区及出行物理障碍的综合考虑 被引量:5
3
作者 黎家琪 宋广文 +1 位作者 肖露子 张学炜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123-2134,共12页
从犯罪出行距离的角度研究犯罪行为,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犯罪发生的机理。已有研究主要探讨作案社区的特征对犯罪者出行距离的影响,尚未综合考虑作案地、居住社区与作案社区差异及出行物理障碍(physical barrier)影响。论文以中国南方某特... 从犯罪出行距离的角度研究犯罪行为,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犯罪发生的机理。已有研究主要探讨作案社区的特征对犯罪者出行距离的影响,尚未综合考虑作案地、居住社区与作案社区差异及出行物理障碍(physical barrier)影响。论文以中国南方某特大城市为例,构建考虑个体层与作案社区层特征的多层线性回归模型,探究盗窃者犯罪出行距离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相比作案社区层,个体层的变量对犯罪出行距离的影响更大;②出行物理障碍变量会提高模型的解释力,犯罪出行跨越的物理障碍越多,则出行距离越远,且它会影响作案社区中地铁、超市、银行对犯罪出行距离的作用;③居住社区与作案社区之间的环境差异对犯罪出行距离有影响,居住社区中的公交站、学校、超市越多,地铁站越少,犯罪者的出行距离越近。研究结论可以为犯罪者的地理画像与警务防控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出行距离 盗窃者 出行过程 个体特征 作案社区
原文传递
基于不同个体要素的犯罪人出行距离统计特征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侯超 陈鹏 《犯罪研究》 2018年第1期37-43,共7页
犯罪人的出行距离是描述犯罪人空间行为特征的重要变量。通过分析2008-2014年间北京市盗窃电动车案件的犯罪人出行数据,利用统计分析、数学拟合等方法,研究了犯罪人出行距离的总体分布统计特征,以及性别、年龄、籍贯、犯罪频次等不同因... 犯罪人的出行距离是描述犯罪人空间行为特征的重要变量。通过分析2008-2014年间北京市盗窃电动车案件的犯罪人出行数据,利用统计分析、数学拟合等方法,研究了犯罪人出行距离的总体分布统计特征,以及性别、年龄、籍贯、犯罪频次等不同因素下犯罪人出行距离的统计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犯罪人的出行距离分布总体上具有负指数衰减的数学特征,并且随着犯罪人的性别、年龄、籍贯、犯罪频次等不同的要素会产生相应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出行 距离衰减 负指数函数.
下载PDF
X市入室盗窃犯罪人空间出行距离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张超鹏 陈鹏 +1 位作者 江欢 于越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957-1967,共11页
针对犯罪人空间出行距离测量及影响因素考虑上存在的不足,本文利用X市2015—2017年入室盗窃案件数据,基于百度地图计算了犯罪人居住地到作案地之间的步行、骑行和驾车等3种交通出行距离,作为实际空间出行距离的近似拟合,随后利用最优尺... 针对犯罪人空间出行距离测量及影响因素考虑上存在的不足,本文利用X市2015—2017年入室盗窃案件数据,基于百度地图计算了犯罪人居住地到作案地之间的步行、骑行和驾车等3种交通出行距离,作为实际空间出行距离的近似拟合,随后利用最优尺度回归模型分析了居住地和作案地所在区域的空间环境特征、作案时间特征和主体特征对犯罪人空间出行可能产生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①计算得到的3种距离的频次分布均表现为距离衰减效应,超过50%的案件中犯罪人作案地到其居住地的交通距离均不超过10 km;②在影响因素方面,犯罪人的空间出行距离分布主要受其作案地所在区域的空间环境特征影响,具体表现为目标较为集中、交通通达性较好的区域对邻近空间内的犯罪人具有较强的吸引性,而发案量较高的区域对距离较远的犯罪人具有较强的吸引性;③在主体特征上,团伙犯罪人较独狼式犯罪人有更长的空间出行距离,反映出团伙犯罪人在空间认知上有着更好的优势。本文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犯罪出行现象的理解,对犯罪预测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室盗窃 犯罪出行 最优尺度回归 X市 主成分分析 距离衰减效应 兴趣点 团伙犯罪
原文传递
不同主体特征的犯罪人空间出行行为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侯超 陈鹏 +3 位作者 曾昭龙 石少冲 原鹏辉 沈兵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02-613,共12页
犯罪人的空间出行行为对描述和理解犯罪人的犯罪过程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已有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犯罪人空间出行距离的一般性统计分析,缺少从犯罪人不同主体特征下的空间出行行为的精细化与个性化研究。论文以北京市盗窃电动自行车案件为例... 犯罪人的空间出行行为对描述和理解犯罪人的犯罪过程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已有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犯罪人空间出行距离的一般性统计分析,缺少从犯罪人不同主体特征下的空间出行行为的精细化与个性化研究。论文以北京市盗窃电动自行车案件为例,对不同主体特征要素下的犯罪人空间出行距离分布差异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具有不同性别、年龄、籍贯和犯罪经验属性的犯罪人空间出行距离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男性犯罪人的犯罪出行距离略高于女性犯罪人,但其空间缓冲距离却较女性犯罪人略小;中年犯罪人较青少年和老年犯罪人具有更大的犯罪出行距离和空间缓冲半径;外来犯罪人群体较本地犯罪人群体的犯罪出行距离和空间缓冲区更远;多次作案的犯罪人在出行距离和空间缓冲距离上要高于作案次数较少的犯罪人。随后,基于最小努力原则和理性抉择理论,从犯罪人主体的出行成本、邻里监护风险感知、犯罪收益等角度构建了犯罪人空间出行的决策模型,并对不同主体特征要素作用下的犯罪人空间出行行为的差异性进行了解释。研究结论可为犯罪预测及警务实践提供有效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出行 犯罪 个体特征 理性选择理论
原文传递
地理学视角下犯罪者行为研究进展 被引量:40
7
作者 龙冬平 柳林 +3 位作者 周素红 杜方叶 宋广文 肖露子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886-902,共17页
犯罪地理学以社会问题为导向,关注犯罪现象的格局、过程与机理,沿着"揭示问题、服务安全、解决问题"的思路,去破解复杂的社会难题,并在公共安全和犯罪防控领域贡献力量。本文基于地理学视角,从犯罪出行、犯罪空间决策、重复... 犯罪地理学以社会问题为导向,关注犯罪现象的格局、过程与机理,沿着"揭示问题、服务安全、解决问题"的思路,去破解复杂的社会难题,并在公共安全和犯罪防控领域贡献力量。本文基于地理学视角,从犯罪出行、犯罪空间决策、重复犯罪三大研究主题出发,综述了国内外犯罪者行为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国外研究取得了较多成果,如:(1)犯罪出行方面发现了就近掠夺和外出犯罪的空间模式;不同犯罪类型的出行距离存在显著差异;以及犯罪出行距离受犯罪者个体特征、地理特征、犯罪收益和情感因素的影响。(2)犯罪空间决策受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以及犯罪者空间意识的影响。(3)重复犯罪存在时空聚集性和时空临近性。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理论与经验引介,犯罪时空分布、形成机理与空间防控,以及犯罪模拟与预测方面,而地理学视角下犯罪者行为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有许多空白亟需填补。总体而言,在犯罪者研究领域,仍存在以下3点不足:(1)在犯罪出行方面,综合的视角不多;(2)在犯罪空间决策方面,尚未涉及犯罪空间决策的时间差异及形成机制;(3)在重复犯罪方面,尚未考虑过去的犯罪活动和经验。最后,论文从视角、内容、方法及应用上提出未来的研究重点:注重综合性视角的实证分析;开展针对犯罪团伙的研究;合理利用大数据分析犯罪者行为的规律、过程和机理,避免导致推理错误;注重理论研究成果的转化,满足国家社会治安的重大需求,并提升犯罪地理学的学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 犯罪出行 犯罪空间决策 重复犯罪 犯罪地理学
原文传递
基于路径模拟和空间句法的封闭式非门禁居住小区犯罪人逃逸行为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朱佳波 王益 +2 位作者 张拾斤 陈家亮 杨璐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178-2190,共13页
犯罪人的犯罪出行行为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犯罪发生的机理。目前已有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犯罪前出行行为,缺少有关犯罪后出行,即犯罪逃逸行为的研究。本文聚焦于封闭式非门禁居住小区的犯罪人逃逸行为,提出一种通过微观路径模拟结合宏观... 犯罪人的犯罪出行行为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犯罪发生的机理。目前已有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犯罪前出行行为,缺少有关犯罪后出行,即犯罪逃逸行为的研究。本文聚焦于封闭式非门禁居住小区的犯罪人逃逸行为,提出一种通过微观路径模拟结合宏观空间分析的犯罪逃逸行为研究方法。方法首先通过模拟重建犯罪逃逸路径解决研究数据匮乏的问题,具体为基于理性选择理论构建逃逸路径选择函数,采用赋值网格地图量化小区空间环境,使用改进蚁群算法在赋值网格地图上迭代模拟得到路径数据;然后通过空间句法理论解构小区空间在拓扑深度和视域集成度上的空间特征;最后综合犯罪逃逸路径数据和小区空间特征探究犯罪人逃逸行为规律。研究针以Z市5个典型居住小区的外来人员夜间单次盗窃案件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犯罪人的逃逸距离有明显的距离衰减特性,并呈现两端衰减;逃逸距离与出入口数量负关联;犯罪人逃逸时会规避视域集成度高的区域且路径轨迹符合空间拓扑规则。研究结论为居住小区的规划布局或建设改造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居住小区需重视出入口的规划布局,根据空间位置合理分配犯罪防控资源以及将景观环境设计与小区安全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出行 居住小区 犯罪逃逸 理性选择理论 路径模拟 蚁群算法 空间句法 距离衰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