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犯罪预备行为可罚性界限的司法适用标准探讨
1
作者 王斌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98-101,共4页
由于我国刑法总则关于犯罪预备规定所存在的缺憾,再加之学界对于犯罪预备行为可罚性界限的厘定也显得模糊不清,使得犯罪预备的认定在司法实践中成了一个根本难以解决的难题。在维持我国目前关于犯罪预备规定的前提下,为了澄清理论上的... 由于我国刑法总则关于犯罪预备规定所存在的缺憾,再加之学界对于犯罪预备行为可罚性界限的厘定也显得模糊不清,使得犯罪预备的认定在司法实践中成了一个根本难以解决的难题。在维持我国目前关于犯罪预备规定的前提下,为了澄清理论上的混乱与消解实践中的尴尬,犯罪预备行为可罚性界限的司法适用标准必须重新予以厘定。除了学界通说所主张的主客观两个特征之外,犯罪预备的认定应当增设至少以下两个特征:形式上是为法律所禁止;客观上只能对其做为了犯罪的解释而不能做其它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预备行为 可罚性 界限 标准
下载PDF
犯罪预备行为概念界定问题新论
2
作者 刘炯 《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第1期62-68,共7页
目前学界对于犯罪预备行为概念的界定问题关注较少,对犯罪预备行为是否为犯罪行为必经之阶段等疑难问题仍存有分歧。在对犯罪预备行为进行概念界定时应首先明确,其构成要素至少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阶段性;(2)目的性;(3)指向性;(4)本... 目前学界对于犯罪预备行为概念的界定问题关注较少,对犯罪预备行为是否为犯罪行为必经之阶段等疑难问题仍存有分歧。在对犯罪预备行为进行概念界定时应首先明确,其构成要素至少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阶段性;(2)目的性;(3)指向性;(4)本质性;(5)程度性。据此其概念可重新界定为,犯罪预备行为是指为增大特定犯罪实施的可能性,而在实施犯罪之前进行的对完成犯罪具有实质作用的作为或不作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 犯罪预备行为
下载PDF
恐怖活动犯罪预备行为的实行化——基于“准备实施恐怖活动罪”
3
作者 赵子昂 《人民法治》 2018年第10X期66-67,共2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恐怖活动衍生出一些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而针对恐怖主义犯罪的相关刑事立法与宏观刑事政策必须据此适时做出回应。第一,犯罪工具普及化。由于近年来我国严格的管控政策,恐怖分子实施恐怖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恐怖活动衍生出一些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而针对恐怖主义犯罪的相关刑事立法与宏观刑事政策必须据此适时做出回应。第一,犯罪工具普及化。由于近年来我国严格的管控政策,恐怖分子实施恐怖活动所使用的犯罪工具只停留在刀具、车辆、简易爆炸装置等常见物品上,使用此类物品所实施的活动看似具有较小的伤害,实则却推动了其犯罪手段的民用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怖活动罪 犯罪预备行为 准备犯罪工具 犯罪既遂 危害结果 抽象危险犯 恐怖主义犯罪
下载PDF
犯罪预备行为类型化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刘炯 《中国刑事法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7-24,共8页
类型化方法是刑法理论研究应当重视的研究方法之一。针对现有犯罪预备行为研究的不足,采用类型化方法对犯罪预备行为进行研究,提出犯罪预备行为的新型分类方法,即:(1)犯罪工具之预备;(2)犯罪信息之预备;(3)犯罪主体之预备;(4)犯罪时机... 类型化方法是刑法理论研究应当重视的研究方法之一。针对现有犯罪预备行为研究的不足,采用类型化方法对犯罪预备行为进行研究,提出犯罪预备行为的新型分类方法,即:(1)犯罪工具之预备;(2)犯罪信息之预备;(3)犯罪主体之预备;(4)犯罪时机之预备;(5)犯罪手段之预备;(6)犯罪计划之预备;(7)其他方式之预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预备行为 犯罪工具 类型化 分类
原文传递
论教唆行为之犯罪预备性——对教唆行为犯罪实行行为性之否定
5
作者 朱道华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31-36,共6页
从教唆行为本身的构造来看,教唆者为了实现自己的犯罪目的,选择一定的教唆对象和教唆行为方式,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表现为说了什么或是表达了什么,这种选择教唆对象、制造犯罪人的行为,是为了有效地实施犯罪而制造条件的预备行为。同一... 从教唆行为本身的构造来看,教唆者为了实现自己的犯罪目的,选择一定的教唆对象和教唆行为方式,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表现为说了什么或是表达了什么,这种选择教唆对象、制造犯罪人的行为,是为了有效地实施犯罪而制造条件的预备行为。同一般犯罪预备行为不同的是,教唆行为一经实施,便开启了一个独立且失控的因果发展流程,制造了一个不受教唆者所控制的侵害法益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唆行为 犯罪预备行为 行为无价值 法益侵害
下载PDF
试论犯罪预备行为
6
作者 郑培兵 《政法论坛》 1985年第2期48-53,共6页
预备,是指一种行为状态。犯罪预备行为,则是刑法上专门规定的一种犯罪行为。深入研究这种犯罪现象,对于正确区分犯罪的不同阶段,及时地防止和准确地打击犯罪,有着现实意义。
关键词 犯罪预备行为 预备 犯罪行为 犯罪构成 危害结果 因果关系 社会危害性 犯罪客体 构成因素 故意犯罪
原文传递
试论预备犯罪刑事责任基础
7
作者 杨红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1998年第2期66-68,共3页
试论预备犯罪刑事责任基础杨红我国刑法理论认为,犯罪构成是追究任何犯罪刑事责任的唯一基础。作为犯罪预备的行为,其刑事责任的基础也不例外地是它的犯罪构成。由于预备犯在故意犯罪发展过程中所处的特殊地位,所以它的犯罪构成诸方... 试论预备犯罪刑事责任基础杨红我国刑法理论认为,犯罪构成是追究任何犯罪刑事责任的唯一基础。作为犯罪预备的行为,其刑事责任的基础也不例外地是它的犯罪构成。由于预备犯在故意犯罪发展过程中所处的特殊地位,所以它的犯罪构成诸方面也具有其本身的一些特征。下面试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备 犯罪预备行为 刑事责任基础 犯意表示 犯罪行为 犯罪构成 犯罪客体 危害结果 因果关系 社会危害性
下载PDF
论犯罪实行的临界点
8
作者 冯弋艨 《兰州学刊》 CSSCI 1997年第6期39-40,57,共3页
犯罪预备与着手犯罪实行行为之间的界限对于研究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只有确定了着手犯罪行为的实行,也才会产生是否有犯罪未遂的问题。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犯罪预备行为的终点尚属于犯罪预备的范畴,它和犯罪... 犯罪预备与着手犯罪实行行为之间的界限对于研究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只有确定了着手犯罪行为的实行,也才会产生是否有犯罪未遂的问题。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犯罪预备行为的终点尚属于犯罪预备的范畴,它和犯罪实行行为的着手点是有本质区别的,根本不能重合。”这就是说对于一个动态的犯罪过程而言,犯罪实行行为的着手点是犯罪构成客观行为要件的起点,是实行行为内容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实行 犯罪预备行为 实行行为 犯罪客体 犯罪着手 犯罪行为 行为 犯罪未遂 界点 犯罪过程
下载PDF
犯罪预备中的“为了犯罪” 被引量:8
9
作者 张明楷 《法学杂志》 1998年第1期7-8,共2页
犯罪预备中的“为了犯罪”“FORCRIME”INTHEPREPARATIONOFACRIME张明楷我国刑法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可见,要成立犯罪预备,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是“为了犯罪”,即... 犯罪预备中的“为了犯罪”“FORCRIME”INTHEPREPARATIONOFACRIME张明楷我国刑法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可见,要成立犯罪预备,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是“为了犯罪”,即“为了犯罪”是成立犯罪预备的主观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预备行为 着手实行犯罪 实行行为 犯罪行为 犯罪实行 行为 准备工具 制造条件 预备 危害结果
原文传递
海峡两岸犯罪预备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一榕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51-59,110,共10页
海峡两岸犯罪预备的比较研究陈一榕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于一个预谋性质的犯罪,行为人在产生犯意后,通常要先进行必要的准备活动,以期犯罪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并臻于完成,这个阶段即犯罪预备阶段,而犯罪人为实施犯罪从事的这种准备活动... 海峡两岸犯罪预备的比较研究陈一榕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于一个预谋性质的犯罪,行为人在产生犯意后,通常要先进行必要的准备活动,以期犯罪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并臻于完成,这个阶段即犯罪预备阶段,而犯罪人为实施犯罪从事的这种准备活动即犯罪预备活动。犯罪预备活动已经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预备 预备 构成要件 大陆刑法理论 行为 犯罪预备行为 犯罪行为 海峡两岸 犯罪构成 刑法总则
原文传递
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本质论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永升 胡胜 《江西警察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76-81,共6页
现行刑法理论对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本质的理解都有失偏颇。"违法行为论"理解过于形式,不仅有违刑法谦抑精神,且其解释结论亦存在诸多不妥当之处,更有助长互联网时代"口袋罪"之嫌。"预备行为正犯论"忽略... 现行刑法理论对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本质的理解都有失偏颇。"违法行为论"理解过于形式,不仅有违刑法谦抑精神,且其解释结论亦存在诸多不妥当之处,更有助长互联网时代"口袋罪"之嫌。"预备行为正犯论"忽略了社会生活的流变性和网络犯罪异化问题,仍固守传统犯罪标准对网络犯罪进行评判,其解释存在僵化的倾向,不利于发挥立法长远功效。"违法——犯罪预备行为论"则能避免现行两种理论的弊端,最大限度实现刑法社会保护与人权保障双重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 违法行为 犯罪预备行为
下载PDF
试论犯罪的预备与未遂的界限
12
作者 裴广川 《政法论坛》 1986年第1期39-41,共3页
我国刑法第十九条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第二十条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在刑法学界解释犯罪的预备与未遂的界限时,常常将刑法条文所载“着手”
关键词 犯罪预备 犯罪构成要件 犯罪未遂 犯罪预备行为 我国刑法 意志以外的原因 我国刑事立法 资产阶级 刑法理论 着手实行犯罪
原文传递
“一国两制”时期我国刑法实践中的有关问题初探
13
作者 邓义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1992年第1期26-29,共4页
本文首先阐明“一国两制”的实行对我国刑法学理论、刑法性质、原则和适用的新影响,然后对“一国两制”时期的刑法体系、四部性质不同的刑法并举、各法律区域的刑事责任等问题作了分析和论证,最后论述了“一国两制”时期刑法的区际冲突... 本文首先阐明“一国两制”的实行对我国刑法学理论、刑法性质、原则和适用的新影响,然后对“一国两制”时期的刑法体系、四部性质不同的刑法并举、各法律区域的刑事责任等问题作了分析和论证,最后论述了“一国两制”时期刑法的区际冲突及司法协助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责任问题 台湾特别行政区 司法协助 区际 司法机关 刑事管辖权 刑事法律关系 犯罪预备行为 犯罪行为 祖国统一大业
下载PDF
浅析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
14
作者 张二军 朱红凯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1999年第6期40-41,共2页
关键词 黑社会组织 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 黑社会性质犯罪 有组织犯罪 境外黑社会组织 犯罪构成 犯罪集团 违法犯罪活动 犯罪预备行为 犯罪目的
下载PDF
《刑法学》学习指要(二)
15
作者 韩丕勋 《内蒙古电大学刊》 1994年第2期64-66,共3页
第十讲 犯罪主体一、犯罪主体的概念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并且承担刑事责任的人.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只有达到一定年令,并且具有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才能成为犯罪主体,法人则一般不能成为犯罪主体.关于法人能否成为犯罪主体的问题,刑法学... 第十讲 犯罪主体一、犯罪主体的概念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并且承担刑事责任的人.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只有达到一定年令,并且具有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才能成为犯罪主体,法人则一般不能成为犯罪主体.关于法人能否成为犯罪主体的问题,刑法学界也有不同的意见.本教材的观点坚持法人不能成为犯罪主体,列举了四点理由.也有人主张根据法人犯罪日益增多的情况,应把法人列为犯罪主体,况且我国单行刑法和海关法已经这样做了.二、我国刑法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并且参考了国际上的立法例,我国刑法把刑事责任年龄划分为三个阶段:1、已满十六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为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主体 刑事责任年龄 单行刑法 法人犯罪 紧急避险 犯罪分子 犯罪预备行为 犯罪主观方面 行为 不法侵害
下载PDF
我国刑法中犯罪概念的定量因素 被引量:59
16
作者 储槐植 《法学研究》 1988年第2期26-31,共6页
一、我国刑法中犯罪概念的科学表述在学术上给犯罪下定义时,把我国刑法第10条但书——'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和刑法分则具体罪状的数量因素概括进去,才能准确体现立法原义。据此,我国刑法中犯罪的科学概念应当是... 一、我国刑法中犯罪概念的科学表述在学术上给犯罪下定义时,把我国刑法第10条但书——'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和刑法分则具体罪状的数量因素概括进去,才能准确体现立法原义。据此,我国刑法中犯罪的科学概念应当是:犯罪是社会危害达到一定程度应予刑罚制裁的违法行为。作为历史现象的犯罪,是一种违法行为,其法律标尺是应受刑罚制裁。国家作出这种价值判断的客观依据是行为达到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危害性。这是犯罪概念的三特征。通行犯罪概念的三特征是: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这些都是定性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概念 定量因素 社会危害性 应受刑罚处罚性 刑事违法性 犯罪预备行为 社会危害程度 犯罪构成 定量要求 投机倒把罪
原文传递
论教唆行为的法律本质 被引量:3
17
作者 朱道华 《中国刑事法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4-40,共7页
关于教唆行为的法律本质,有教唆犯独立性说语境下的犯罪实行行为与教唆犯从属性说语境下的共犯行为之争。基于犯罪构成理论和实行行为构造的视角分析,教唆行为并不具备所教唆之罪的犯罪实行行为的特质。世界各国无一例外地处罚被教唆者... 关于教唆行为的法律本质,有教唆犯独立性说语境下的犯罪实行行为与教唆犯从属性说语境下的共犯行为之争。基于犯罪构成理论和实行行为构造的视角分析,教唆行为并不具备所教唆之罪的犯罪实行行为的特质。世界各国无一例外地处罚被教唆者未实施所教唆之罪情况下具有重大法益侵害危险性的教唆行为,也从实定法的维度否定了教唆行为是必须依附于正犯的实行行为才具有可罚性的共犯行为。基于对教唆行为本身的构造分析,可以得出教唆行为是所教唆之罪的犯罪预备行为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唆行为 犯罪预备行为 犯罪 可罚性
原文传递
非犯罪化与中国刑法 被引量:9
18
作者 贾学胜 《刑事法评论》 2007年第2期500-523,共24页
一、非犯罪化简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的刑事政策朝着所谓‘宽松的刑事政策’和‘严厉的刑事政策’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这种现象称为刑事政策的两极化。'所谓两极化的刑事政策。
关键词 犯罪 刑事政策 法益 两极化 赌博罪 犯罪预备行为 刑罚观 轻微犯罪 法定最高刑 传播淫秽物品罪
原文传递
犯罪论体系视角下的教唆犯属性
19
作者 朱道华 《中山大学法律评论》 2016年第1期26-52,共27页
教唆犯的属性与一国的犯罪论体系一脉相承。教唆行为的法律本质是决定教唆犯属性的核心内容。教唆犯独立性体制下的教唆行为实行行为说与教唆犯从属性体制下的教唆行为共犯行为说都存在不可逾越的理论暗礁。教唆行为的非独立构成性否定... 教唆犯的属性与一国的犯罪论体系一脉相承。教唆行为的法律本质是决定教唆犯属性的核心内容。教唆犯独立性体制下的教唆行为实行行为说与教唆犯从属性体制下的教唆行为共犯行为说都存在不可逾越的理论暗礁。教唆行为的非独立构成性否定了教唆行为的犯罪实行行为性,将教唆行为定义为共犯行为具有片面性,犯罪预备性是教唆行为的原则属性。由于教唆行为的法律本质是所教唆之罪的犯罪预备行为,德日刑法坚持教唆犯从属性理论与其不处罚无独立犯罪构成要件的预备行为之犯罪论体系一脉相承,而英美刑法主张教唆犯独立性与其根据教唆的后果不同而分别立法的犯罪论体系遥相呼应。我国非独立预备犯的立法模式、一元之共犯参与体系及独立教唆犯的立法规定决定了我国犯罪论及立法体系中的教唆犯具有独立性。我国犯罪论体系中的教唆犯独立性理论不仅体系完整,逻辑严密,而且避免了其他各说顾此失彼的缺陷,并维持了构成要件的定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唆行为 犯罪预备行为 独立性 犯罪论体系 构成要件
原文传递
对“故意犯罪阶段”的再认识 被引量:1
20
作者 徐逸仁 《法学研究》 1984年第5期27-30,共4页
故意犯罪,有没有一个发展阶段?回答是肯定的。故意犯罪通常表现为两种情形:一种是突发性故意犯罪。即行为人突然决意实施犯罪。从形成犯罪决意到实施犯罪行为,产生犯罪结果,只用很短暂的时间,有时仅在转瞬之间。这种突发性的故意犯罪是... 故意犯罪,有没有一个发展阶段?回答是肯定的。故意犯罪通常表现为两种情形:一种是突发性故意犯罪。即行为人突然决意实施犯罪。从形成犯罪决意到实施犯罪行为,产生犯罪结果,只用很短暂的时间,有时仅在转瞬之间。这种突发性的故意犯罪是一气呵成,没有显露出犯罪阶段来。另一种是预谋性故意犯罪。即行为人从产生犯罪动机、形成犯罪决意、经过犯罪预备,转而着手实施犯罪,最后完成了犯罪行为或者达到某种预期的犯罪结果。这种预谋性故意犯罪是显露出犯罪阶段来的。后一种故意犯罪情形表明:凡是预谋性故意犯罪,行为人从产生犯罪动机到犯罪行为的完成或产生某种预期的犯罪结果,往往需要一个时间过程,这个过程被称之为"故意犯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意犯罪阶段 刑事责任 刑事法律责任 犯罪预备行为 免除处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