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委任统治时期英国的巴勒斯坦犹太政策——以丘吉尔的政策调整为视角
1
作者 李方恩 王皖强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6-93,共8页
对犹太人政策是英国在巴勒斯坦委任统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该政策变迁过程中,丘吉尔发挥了重要作用。出任殖民大臣后,丘吉尔将英国在巴勒斯坦推行的“扶犹排阿”的政策进行了部分调整,减少了对犹太人的扶助。1922年,丘吉尔又通过政... 对犹太人政策是英国在巴勒斯坦委任统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该政策变迁过程中,丘吉尔发挥了重要作用。出任殖民大臣后,丘吉尔将英国在巴勒斯坦推行的“扶犹排阿”的政策进行了部分调整,减少了对犹太人的扶助。1922年,丘吉尔又通过政策白皮书将“扶犹排阿”政策调整为“抑犹压阿”政策。二战前夕,张伯伦政府在巴勒斯坦推行“限犹拉阿”的政策,该政策遭到丘吉尔的强烈抨击。然而,丘吉尔出任首相后,却大体上沿袭了他曾经强烈反对的政策。这些政策调整体现出英国在该地区强烈的功利性动机和突出的投机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委任统治 英国巴勒斯坦犹太政策 丘吉尔
下载PDF
弗拉维王朝犹太政策探析
2
作者 郑阳 《经济社会史评论》 CSSCI 2019年第3期22-32,M0003,共12页
对于罗马弗拉维王朝的犹太政策,今人往往因其对犹太人镇压与宽容的矛盾而困惑,进而强调罗马人对犹太人的宽容与保护。事实上,弗拉维王朝犹太政策的矛盾性源于多神教帝国对独一神宗教的认知偏差。公元70年第一次犹太起义后,弗拉维王朝实... 对于罗马弗拉维王朝的犹太政策,今人往往因其对犹太人镇压与宽容的矛盾而困惑,进而强调罗马人对犹太人的宽容与保护。事实上,弗拉维王朝犹太政策的矛盾性源于多神教帝国对独一神宗教的认知偏差。公元70年第一次犹太起义后,弗拉维王朝实施了一系列对犹举措,却未能摧毁其眼中的犹太宗教,也未能阻止犹太与罗马之间再次爆发战争。然而,弗拉维王朝犹太政策的实施却推动了罗马与犹太这对异质文明之间的互动,并对罗马帝国处理犹太问题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拉维王朝 犹太政策 罗马帝国 一神教
下载PDF
拿破仑的犹太政策实质
3
作者 王凤英 《学术探索》 CSSCI 2008年第3期41-43,共3页
拿破仑时期的犹太人政策是犹太历史上一个重大内容,他继承了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和平等的资本主义原则,给予了法国犹太人平等的公民权利,在对欧洲的一系列战争中又把这个原则带给欧洲各国,对欧洲犹太人的解放起了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 隔都 犹太 拿破仑 犹太政策 拿破仑的宗教和民族政策
下载PDF
七世纪拜占庭帝国犹太政策分析
4
作者 疏会玲 《古代文明》 CSSCI 2017年第3期46-60,共15页
七世纪初,希拉克略统治下的拜占庭帝国控制了几乎整个地中海东岸地区,其中,犹太人是帝国境内重要的非基督教徒群体。就帝国内部而言,犹太教在东部行省仍然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是几个世纪以来基督教化过程中亟待肃清的"异教"... 七世纪初,希拉克略统治下的拜占庭帝国控制了几乎整个地中海东岸地区,其中,犹太人是帝国境内重要的非基督教徒群体。就帝国内部而言,犹太教在东部行省仍然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是几个世纪以来基督教化过程中亟待肃清的"异教"势力;从区域外交的角度看,在拜占庭与波斯、阿拉伯的军事角逐与政治博弈过程中,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群体相继为后两者提供支持,加剧了帝国在东部边疆的统治危机。基于此,希拉克略使用了驱逐、强迫改宗等暴力方式对犹太教加以限制与迫害,以践行帝国宗教一体化的根本宗旨,同时也具有归化犹太人以消除政治威胁的现实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拜占庭帝国 希拉克略 犹太政策 基督教化 政治忠诚
下载PDF
保护与限制的双重性——查士丁尼犹太政策初探 被引量:1
5
作者 疏会玲 《世界民族》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6-26,共11页
查士丁尼时代是东罗马帝国脱离罗马-拉丁文化圈、向以希腊-东正教文化为特征的拜占庭身份转换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也是拜占庭犹太人从古代晚期到中古时期的重要转折阶段。在恢复地中海霸权、推广基督教化的思想指导下,查士丁尼奉行民族... 查士丁尼时代是东罗马帝国脱离罗马-拉丁文化圈、向以希腊-东正教文化为特征的拜占庭身份转换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也是拜占庭犹太人从古代晚期到中古时期的重要转折阶段。在恢复地中海霸权、推广基督教化的思想指导下,查士丁尼奉行民族保护与宗教限制相结合的犹太政策,在保护犹太人公民身份和权益的同时固化其二等公民地位,限制犹太教势力的发展,干预犹太民族传统。根本而言,查士丁尼所推行的宽容与严苛并存的犹太政策总体服务于其重建罗马帝国、推广基督教化的基本国策。从某种意义上说,查士丁尼的犹太政策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既沿袭了罗马帝国以及早期拜占庭帝国的犹太政策——把此前帝国的犹太人政策加以法典化,同时又开启了盛行于帝国中后期的反犹运动的先河,进而为此后犹太人在中古基督教社会中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查士丁尼一世 犹太政策 民族保护 宗教限制 法典化
原文传递
中世纪盛期法国中央王权犹太人政策的收紧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庆海 温锶沁 《嘉应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57-62,共6页
11至13世纪,法兰西诸王颁行了一系列涉犹(犹太人)法令,法国中央政权对犹政策开始显著收紧。这一收紧过程始于对犹太人高利贷活动的管控,实质为由中央政府施行的、针对整个犹太人群体的系统性歧视,表现为法国中央王权对犹政策的三次质变... 11至13世纪,法兰西诸王颁行了一系列涉犹(犹太人)法令,法国中央政权对犹政策开始显著收紧。这一收紧过程始于对犹太人高利贷活动的管控,实质为由中央政府施行的、针对整个犹太人群体的系统性歧视,表现为法国中央王权对犹政策的三次质变:第一次质变正式将信仰犹太教视为堕落,第二次质变把犹太人的商业活动纳入政府监管,第三次质变将法国犹太人的本土化进程彻底切断。这些涉犹法令不仅是作为“个人”的法兰西国王对犹太人群体的态度,更是正在成型的、以“法兰西国王”为中心的法兰西民族国家的内在需求、是欧洲反犹运动的必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兰西王国 犹太 犹太政策 反犹主义
下载PDF
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犹太人政策与栅栏区的起源
7
作者 疏会玲 《世界民族》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0-52,共13页
栅栏区是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犹太人在俄国西南边疆聚居的特定区域。它是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移民政策、边疆政策和犹太人政策的综合产物。18世纪下半叶俄国三度参与瓜分波兰,大量波兰-立陶宛犹太人跟随殖民地进入俄国。在整合新殖民地的过... 栅栏区是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犹太人在俄国西南边疆聚居的特定区域。它是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移民政策、边疆政策和犹太人政策的综合产物。18世纪下半叶俄国三度参与瓜分波兰,大量波兰-立陶宛犹太人跟随殖民地进入俄国。在整合新殖民地的过程中,俄国政府推行了融合犹太人的宽容政策。由于地方政府和民众阻挠,1791年后俄国开始禁止犹太社团进入腹地,逐步将其限制在边疆省份,形成栅栏区。与此同时,俄国政府推行的一系列内政改革使得犹太人在传统职业、赋税、犹太教司法等领域遭遇一定的限制和歧视,在社会地位上更加边缘化。栅栏区的出现凸显了俄国少数民族与主体社会、边疆与腹地之间的隔阂与对立。19世纪后,随着地理和社会边界的强化,栅栏区进一步阻隔了犹太人与主流社会的互通互融,致使晚期沙俄深陷“犹太人问题”的历史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皇俄国 叶卡捷琳娜二世 犹太政策 栅栏区
原文传递
拿破仑的犹太人政策
8
作者 王亚宁 《世界民族》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0-72,共3页
关键词 拿破仑 犹太政策 法国 宗教信仰 政治权利
原文传递
沙俄政府的反犹政策与苏联政府对犹政策之比较 被引量:2
9
作者 朱雯霞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5-80,共6页
伴随着波兰被沙俄帝国的瓜分 ,波兰境内的大量犹太人开始成为沙俄的臣民 ,但沙俄政权带给他们的不是安宁的生活 ,而是持续不断的反犹浪潮。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曾经使俄罗斯犹太人的处境有所改善 ,但随后沙俄新政权( 1 881~ 1 91 4... 伴随着波兰被沙俄帝国的瓜分 ,波兰境内的大量犹太人开始成为沙俄的臣民 ,但沙俄政权带给他们的不是安宁的生活 ,而是持续不断的反犹浪潮。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曾经使俄罗斯犹太人的处境有所改善 ,但随后沙俄新政权( 1 881~ 1 91 4年 )又开始采取了反犹政策。无独有偶。 1 92 4~ 1 939年的苏联政权也采取了类似的不利于犹太人的政策。本文就试图对这两个不同时期政权的对犹政策进行简要的比较分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俄政府 俄罗斯 犹太政策 民族政策 苏联 政府
原文传递
David Lloyd George and the Balfour Declaration: Assessing the Role of Individuals in Historic Policy Making
10
作者 Janko Scepanovic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8年第3期389-410,共22页
The 1917 Balfour Declaration remains one of the most controversial policy statements of the wartime British Government. Historically it has been praised as the highest diplomatic act of the First World War that helped... The 1917 Balfour Declaration remains one of the most controversial policy statements of the wartime British Government. Historically it has been praised as the highest diplomatic act of the First World War that helped restore a home for the Jewish people in Palestine. Its critics point out that it planted seeds of future discord between the Palestinians and Israelis. There are also historians who suggest that what Britain really wanted was to secure vital geostrategic interests in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The reality is that the process and decision making leading up to the Balfour Declaration was very complicated.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the role and influence of Britain's Prime Minister David Lloyd George whose leadership and personal drive made a difference in securing the Anglo-Zionist Alliance. By looking at the theories on the role of individuals on policy making and testing them on the case of Lloyd George, it will be demonstrated that, in spite of certain arguments to the contrary, leaders with right strength of personality, determination, strong beliefs, interest in foreign policy, and the right placement in the state bureaucracy can make a huge impact. These elements, combined with shifting attitude of British policymakers toward the imperial burdens during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and rising influence of national movements enabled Britain to not only secure a vital strategic outpost in Palestine, but also restore therein a homeland for the Jew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lfour Declaration David Lloyd George ZIONISM FirstWorld War British Empire Palestin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