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反生活》看犹太裔美国人的民族身份情结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才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59-62,共4页
在菲利普.罗斯的小说《反生活》中涉及大量对"性"、"割礼"和"以色列"等内容的描写。通过对该作品的研究发现,罗斯挖掘这些特殊的种族、历史和文化现象与犹太身份的关系内涵,意在展示犹太裔美国人在身份... 在菲利普.罗斯的小说《反生活》中涉及大量对"性"、"割礼"和"以色列"等内容的描写。通过对该作品的研究发现,罗斯挖掘这些特殊的种族、历史和文化现象与犹太身份的关系内涵,意在展示犹太裔美国人在身份问题上的困惑、挣扎及命运,揭示犹太裔美国人强烈的民族身份情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犹太裔美国人 民族 身份 情结
下载PDF
论美国犹太裔作家成功的起因 被引量:4
2
作者 丁玫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8-81,共4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文坛涌现出大批优秀的犹太裔作家,纷纷摘取诺贝尔文学奖、普利策奖等文学桂冠。犹太裔作家之所以获得令世界文坛瞩目的成就绝非偶然,这一现象的本质是一个从文化认同到文学接受的问题,是一种文化超越的文学效用。...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文坛涌现出大批优秀的犹太裔作家,纷纷摘取诺贝尔文学奖、普利策奖等文学桂冠。犹太裔作家之所以获得令世界文坛瞩目的成就绝非偶然,这一现象的本质是一个从文化认同到文学接受的问题,是一种文化超越的文学效用。美国犹太裔作家的双重文化身份及其与西方社会的文化认同为其成功提供了特殊的文化关系机制;犹太民族的历史境遇、思想情感等方面的"标本"意义和典型特征,以及犹太裔作家对此进行的形而上的升华运用,则是其成功的内在机理。犹太裔作家在文化思想、审美观念、文学技巧等方面突出的整合精神,促使犹太文学在保持一定犹太特质的情形下走向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犹太裔作家 文化认同 文学接受 整合 超越
下载PDF
当代美国犹太裔作家笔下的异化内涵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武德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33-36,共4页
犹太民族是一个在历史上屡遭劫难的民族,客居他乡而游离于两种互相冲突的文化之间的犹太裔美国作家,更具有一种强烈的被世界排斥、抛弃的心态,因而,在他们的笔下都自觉不自觉地表现了各种各样的异化的“精神孤儿”。索尔·贝娄... 犹太民族是一个在历史上屡遭劫难的民族,客居他乡而游离于两种互相冲突的文化之间的犹太裔美国作家,更具有一种强烈的被世界排斥、抛弃的心态,因而,在他们的笔下都自觉不自觉地表现了各种各样的异化的“精神孤儿”。索尔·贝娄的《晃来晃去的人》、《赫索格》,伯纳德·马拉默德的《新生活》、《房客》,菲利普·罗斯的《再见,哥伦布》、《波特诺伊的抱怨》等,分别表现了人与自我、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表现了人与环境的对抗。这种异化在本质上代表了西方普通人的一种共性,是西方社会精神悲剧的真实写照。关注人物的精神世界,而不注重人物和事件的描述,把具体纷乱的生活巧妙地非物质化,而表现为紊乱的心理状态,是这些作品的共同艺术特征。他们的作品在主题和表现形式上都趋同于当代美国文学乃至整个当代西方文学的主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犹太裔作家 作品 异化内涵
下载PDF
异化在当代美国犹太裔作家作品中的体现
4
作者 邹智勇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4期67-70,共4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犹太裔作家群迅速形成,猛然崛起,并且有数位美国犹太裔作家还摘取了诺贝尔文学奖桂冠。几十年来,犹太裔作家雄居美国文坛,长盛不衰,他们以感情炽热、哲理丰富、洞察锐利、文体清新的作品使美国文坛面目一新,令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犹太裔作家群迅速形成,猛然崛起,并且有数位美国犹太裔作家还摘取了诺贝尔文学奖桂冠。几十年来,犹太裔作家雄居美国文坛,长盛不衰,他们以感情炽热、哲理丰富、洞察锐利、文体清新的作品使美国文坛面目一新,令读者和文学批评界不得不对他们刮目相看。在美国这样一个人才济济的国度,一支少数民族作家队伍要想立足已非易举,何以竟能如此成就卓著,业绩斐然?探究其原因,故然有许多,但犹太裔作家在其作品中对现代人的主要特征——精神孤独和异化的精确理解和表述不能不被看作是顺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犹太裔作家 当代美国 犹太 异化现象 伯纳德·马拉默德 作品 主人公 诺贝尔文学奖 异化主题 民族特性
下载PDF
美国左翼犹太裔戏剧中的共同体书写——论《床上的爱丽斯》中的姐妹情谊
5
作者 王凯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9-79,共11页
共同体意识是美国左翼犹太裔戏剧的天然特质。从20世纪20至30年代的工人阶级共同体到40至50年代的血缘共同体,直到60至80年代的女性共同体以及族裔共同体,戏剧中的共同体建构皆与历史的演进和左翼运动的嬗变相互映射。苏珊·桑塔格... 共同体意识是美国左翼犹太裔戏剧的天然特质。从20世纪20至30年代的工人阶级共同体到40至50年代的血缘共同体,直到60至80年代的女性共同体以及族裔共同体,戏剧中的共同体建构皆与历史的演进和左翼运动的嬗变相互映射。苏珊·桑塔格是20世纪60至80年代美国左翼犹太裔作家的杰出代表。在戏剧创作上,《床上的爱丽斯》是她创作的唯一一部多幕剧,也是她最为重视的一部作品。其中,对刘易斯·卡罗尔《爱丽斯漫游奇境记》中“疯狂的茶会”一幕的戏仿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共同体思想形成了文本与理论的呼应,在剧中构建出了一个以姐妹情谊为特征的想象的女性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左翼犹太裔戏剧 苏珊·桑塔格 《床上的爱丽斯》 女性共同体 姐妹情谊
原文传递
移民乐园的悲歌——评菲利普·罗斯的《美国牧歌》
6
作者 陈才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67-69,75,共4页
美国被视为移民的天堂,一代又一代的犹太裔美国人在这里痛苦抉择,艰辛劳作,追逐着美国梦,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白人主导文化之下,犹太裔美国人始终是他者,受到排斥与压迫。对于身份情结浓厚的犹太裔美国人来说,移民乐园为他们奏响... 美国被视为移民的天堂,一代又一代的犹太裔美国人在这里痛苦抉择,艰辛劳作,追逐着美国梦,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白人主导文化之下,犹太裔美国人始终是他者,受到排斥与压迫。对于身份情结浓厚的犹太裔美国人来说,移民乐园为他们奏响的闭幕曲是一曲悲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犹太裔美国人 美国 身份 他者
下载PDF
《美国牧歌》中的神话原型及解构
7
作者 王峰 《长春大学学报》 2018年第3期54-58,共5页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认为文学自神话发展而来,从文学作品中可以发现具有文化特征的神话和原型。菲利普·罗斯在《美国牧歌》中通过对犹太神话、美国田园神话和本质化的美国身份神话原型的置换变形和解构,刻画瑞典佬利沃夫悲剧的一生,...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认为文学自神话发展而来,从文学作品中可以发现具有文化特征的神话和原型。菲利普·罗斯在《美国牧歌》中通过对犹太神话、美国田园神话和本质化的美国身份神话原型的置换变形和解构,刻画瑞典佬利沃夫悲剧的一生,借此审视美国60年代的政治狂热和社会混乱,探讨美国田园梦、犹太裔美国人的新身份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牧歌》 神话原型 解构 犹太裔美国人
下载PDF
教育理念透视下的身份认同观——评《美国牧歌》
8
作者 杨明坤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I0008-I0008,共1页
由于特殊的历史文化渊源,犹太民族有着浓厚的身份情结。犹太裔美国人在融入美国文化的过程中常常遭遇到身份认同的考验,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往哪里去”的拷问。于是,犹太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创伤成为犹太裔美国作家的重要... 由于特殊的历史文化渊源,犹太民族有着浓厚的身份情结。犹太裔美国人在融入美国文化的过程中常常遭遇到身份认同的考验,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往哪里去”的拷问。于是,犹太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创伤成为犹太裔美国作家的重要创作主题。笔者在参与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菲利普·罗斯‘美国三部曲’中的文化身份认同研究”过程中发现,菲利普·罗斯作为一位具有双重文化属性的族裔散居作家,对身份失落的感受尤为敏锐和深刻,因而“身份认同”这个主题广泛体现在他的创作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利普·罗斯 文化身份认同 创作主题 犹太裔美国人 美国牧歌》 历史文化渊源 美国三部曲 犹太民族
下载PDF
马格里斯戏剧的犹太族裔心理创伤与历史记忆 被引量:1
9
作者 吾文泉 朱沁娟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6-61,共6页
当代美国犹太裔作家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其犹太性主要表现在深重的创伤感、强烈的传统犹太宗教特性和族裔身份认同感以及其浓重的家庭观念。马格里斯是一位当代美国多产的犹太裔剧作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他创作20多部剧作,并于2000年... 当代美国犹太裔作家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其犹太性主要表现在深重的创伤感、强烈的传统犹太宗教特性和族裔身份认同感以及其浓重的家庭观念。马格里斯是一位当代美国多产的犹太裔剧作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他创作20多部剧作,并于2000年获得普利策奖。马格里斯的《模型公寓》、《洛曼家的野餐》、《看不见的景观》和《友情晚宴》等不同时期的四部代表剧作,揭示了犹太民族遭受劫难的创伤叙事、族裔身份失落的历史记忆,以及当代家庭伦理观和道德操守的历史变迁与拷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格里斯 美国犹太裔戏剧 身份认同 历史写作
下载PDF
文化融合与文化均衡:美国犹太裔的文化选择与转向 被引量:4
10
作者 楚琳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20,共6页
犹太文化在美国不具备内源性生成的条件,而在与外界多元文化的互动中也不得不做出传统与现实的合理化选择。通过分析当前美国犹太裔合作共生的文化精神,职业类型、学历层次和政治影响所反映的人口特征,身份确认标准和文化表征所体现的... 犹太文化在美国不具备内源性生成的条件,而在与外界多元文化的互动中也不得不做出传统与现实的合理化选择。通过分析当前美国犹太裔合作共生的文化精神,职业类型、学历层次和政治影响所反映的人口特征,身份确认标准和文化表征所体现的族裔身份特点,党派倾向、对国家和社区的态度以及社会歧视程度所影射的社会政治立场,文化仪式与道德提升所表现的"文化每一天"的内涵,传统语言的留存与创新所阐释的语言表达方式等,可以呈现出当前美国犹太裔在追求本体文化传承和适应多元文化环境的文化诉求之中所做出的适应性与均衡化的文化选择。美国犹太文化也在文化历史的流变中彰显着多元文化融合与多种文化均衡发展并重的文化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犹太裔 文化融合 文化均衡 文化选择与转向
原文传递
解读菲利普·罗斯小说《复仇女神》中的男性气质危机应对策略
11
作者 陈明侠 《戏剧之家》 2022年第2期185-187,共3页
罗斯的《复仇女神》以小儿麻痹症大流行和二战为背景,讲述了犹太裔美国人巴基因近视无法参军又因小儿麻痹症致残,从而遭遇巨大男性气质危机的故事。本文运用康奈尔的男性气质理论,分析小说中的支配性男性气质和边缘性男性气质,探讨该小... 罗斯的《复仇女神》以小儿麻痹症大流行和二战为背景,讲述了犹太裔美国人巴基因近视无法参军又因小儿麻痹症致残,从而遭遇巨大男性气质危机的故事。本文运用康奈尔的男性气质理论,分析小说中的支配性男性气质和边缘性男性气质,探讨该小说中男性人物面临的男性气质危机。本文认为小说中男性用三种方式应对男性气质危机:增强身体力量、实现向上流动和消除自身女性特质。不同人物采取了大同小异的方式应对男性气质危机,却走向截然不同的命运。作者通过书写重建支配性男性气质的不同方式,揭露了犹太裔美国人融入主流社会遇到的种种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配性男性气质 边缘性男性气质 犹太裔美国人 凝视 男性气质危机
下载PDF
杜绝“平庸之恶”
12
作者 闫焱 《政工导刊》 2020年第5期59-59,共1页
近日偶读《反抗“平庸之恶”》一书,颇有感触,此书是美国犹太裔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在20世纪60年代所著.阿伦特提出“恶”分为两种,一种是“极端之恶”,如由极权统治者意志决定的“恶”,这是“大恶”,作恶者有着明确的动机和行动... 近日偶读《反抗“平庸之恶”》一书,颇有感触,此书是美国犹太裔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在20世纪60年代所著.阿伦特提出“恶”分为两种,一种是“极端之恶”,如由极权统治者意志决定的“恶”,这是“大恶”,作恶者有着明确的动机和行动,如纳粹头目谋划的大规模屠杀犹太人的行为;一种是"平庸之恶",即“恶事”参与者对自己的帮凶之为不假思索,虽无“恶”的动机,却做着“恶事”,如纳粹战犯艾希曼负责运送犹太人到集中营处死。在阿伦特看来,“平庸之恶”比“极端之恶”更可怕,危害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理论家 阿伦特 艾希曼 平庸之恶 美国犹太裔 集中营 动机 犹太
下载PDF
阿瑟·密勒戏剧的犹太写作 被引量:7
13
作者 吾文泉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6-72,共7页
本文从犹太道德观、灾难意识和流散情结等方面分析蕴含在密勒戏剧创作中的犹太特征。密勒早期剧作如《推销员之死》在批评商业社会和美国梦的欺骗性等貌似普世性的主题背后,隐含着强烈的犹太民族意识,即意第绪语文化、道德操守和商业意... 本文从犹太道德观、灾难意识和流散情结等方面分析蕴含在密勒戏剧创作中的犹太特征。密勒早期剧作如《推销员之死》在批评商业社会和美国梦的欺骗性等貌似普世性的主题背后,隐含着强烈的犹太民族意识,即意第绪语文化、道德操守和商业意识等犹太传统母题。随着上世纪中叶美国民主运动的掀起和各少数族裔意识的增强,密勒也和其他少数族裔作家一样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意识和身份认同感,其中后期作品如《堕落之后》、《维希事件》和《为了生存而演奏》等开始直面犹太民族的灾难意识,而还有不少戏剧如《美国时钟》和《砸抢之夜》等则充分传达出犹太人散居异国他乡的创伤情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瑟·密勒 美国犹太裔戏剧 道德伦理 迫害 流散
原文传递
“我的华沙不是你的华沙”——论《大围巾》中的文化创伤 被引量:1
14
作者 蒋欣欣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3-130,159-160,共8页
"我的华沙不是你的华沙",在辛西娅·奧芝克的《大围巾》中集中体现的是因文化创伤造成的认同危机。主人公罗莎所受创伤并不仅是纳粹种族大屠杀所导致的个人创伤,还暴露了犹太人深层的集体认同危机的文化创伤。历经从叙述... "我的华沙不是你的华沙",在辛西娅·奧芝克的《大围巾》中集中体现的是因文化创伤造成的认同危机。主人公罗莎所受创伤并不仅是纳粹种族大屠杀所导致的个人创伤,还暴露了犹太人深层的集体认同危机的文化创伤。历经从叙述创伤到恢复关联再到修整认同的"创伤过程",罗莎最终打破自我封闭,抚平心理创伤。然而,建构这一文化创伤的意义不只在于从道德上谴责种族迫害的残忍、博得普通受众的同情,更重要的是从政治上"以言行事",审视认同危机,激发行动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围巾》 文化创伤 犹太裔美国人 认同
原文传递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15
作者 严必友 《华人时刊·校长版》 2021年第2期8-8,共1页
美国犹太裔心理学家弗洛姆有一部名著《逃避自由》,大意是说,人们对自由的态度近似"叶公好龙",说起来人人都向往自由,骨子里人们却逃避自由。因为自由意味着自我选择,而自我选择就得自我担当,要想享受自由的快乐,就得承担自... 美国犹太裔心理学家弗洛姆有一部名著《逃避自由》,大意是说,人们对自由的态度近似"叶公好龙",说起来人人都向往自由,骨子里人们却逃避自由。因为自由意味着自我选择,而自我选择就得自我担当,要想享受自由的快乐,就得承担自由的责任。现在社会的功利心越来越重,人们只追求结果,至于过程则可以省略;人们都向往自由,却不愿承担过程的责任和艰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选择 逃避自由 《逃避自由》 弗洛姆 功利心 叶公好龙 向往自由 美国犹太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