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代狄道州水利开发与管理——以清代方志资料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1
作者 董立顺 夏明亮 《三峡论坛》 2012年第5期6-11,147,共6页
清代狄道州,大致范围包括今天的临洮县全境、康乐县大部分区域及广河县、东乡族自治县两县靠东的一部分。由于洮河的流经使狄道州具备较好的农田水利灌溉条件,这一地区在历史时期多有开发,特别是清代尤为明显。从清初的开发,至乾隆时期... 清代狄道州,大致范围包括今天的临洮县全境、康乐县大部分区域及广河县、东乡族自治县两县靠东的一部分。由于洮河的流经使狄道州具备较好的农田水利灌溉条件,这一地区在历史时期多有开发,特别是清代尤为明显。从清初的开发,至乾隆时期达到鼎盛,再到清后期的继续发展,并在这一过程中显现出的对渠道的疏通和修复,以及对灌溉水道合理而科学的管理机制,使得清代狄道州的农田灌溉有一定规模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狄道 水利开发 管理
下载PDF
狄道乡韵引客来
2
作者 崔银辉 《村委主任》 2021年第2期53-53,共1页
凛冽冬日,走进甘肃省临洮县洮阳镇双联村,旧农具、老物件挂满墙壁,马家窑彩陶模型遍布村子角落,如同一处开放的民俗博物馆。近年来,临洮县依托“千村美丽”省级美丽乡村项目,全力打造双联村“狄道乡韵”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
关键词 美丽乡村 民俗博物馆 狄道 洮阳镇 双联 马家窑彩陶 甘肃省临洮县 发展乡村旅游
下载PDF
张晋诗的传本与著录考述
3
作者 赵逵夫 《社科纵横》 1992年第2期34-39,共6页
张晋(字康侯,号戒庵)是清初甘肃有影响的诗人,今将有关传本与著录情况,考述如下。 一、张晋诗的编印流传情况 据孙枝蔚《张戒庵诗集序》张晋至丹徒之次年,即有人敦促他编刻自己的诗集。李楷序则说:“豹人孙子已刻其诗,又为之次其概略如... 张晋(字康侯,号戒庵)是清初甘肃有影响的诗人,今将有关传本与著录情况,考述如下。 一、张晋诗的编印流传情况 据孙枝蔚《张戒庵诗集序》张晋至丹徒之次年,即有人敦促他编刻自己的诗集。李楷序则说:“豹人孙子已刻其诗,又为之次其概略如此。”又乾隆已酉刻本前附有“原刻校订姓氏”十五人。则孙枝蔚所编张晋诗集当时是刻了的。然而临洮人李苞于嘉庆三年编刻的《洮阳诗集·凡例》中说:“康候仅存写本”,可见至少在甘肃并无原刻本流传。孙枝蔚《张牧公得树斋诗序》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枝蔚 张康侯诗草 张戒 诗序 狄道 张牧 杨芳灿 陇右 中说 洮阳
下载PDF
岳麓悠悠 文源浩浩——临洮山之韵
4
作者 高益群 《发展》 2015年第1期64-65,共2页
甘肃临洮的岳麓山和湖南长沙的岳麓山同名。被誉为"南岳之足"的长沙岳麓山,因为与闻名遐迩的衡山连为一体,故而一提起岳麓,人们往往想到是湖湘的那座山,而地处边远的临洮这座山却"藏在深闺人未识"。但是,临洮岳麓山历史之悠久,文源... 甘肃临洮的岳麓山和湖南长沙的岳麓山同名。被誉为"南岳之足"的长沙岳麓山,因为与闻名遐迩的衡山连为一体,故而一提起岳麓,人们往往想到是湖湘的那座山,而地处边远的临洮这座山却"藏在深闺人未识"。但是,临洮岳麓山历史之悠久,文源之浩盛,与长沙岳麓山相比并不逊色。它因山麓建有东岳庙而得名,其主峰高达2 200米,山峦花草繁盛,巍峨而迤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岳麓 文源 南岳 狄道 湖湘 杨继盛 此山 徐质 明英宗朱祁镇 高城岭
下载PDF
安顺屯堡与蒙古屯军 被引量:8
5
作者 陈训明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1期86-92,共7页
在贵州安顺方圆近百里的范围内,聚居着数万与众不同的男女。他们服饰奇特,语言奇特,风习奇特,建筑奇特,其特擅经商的素质也令人惊叹。由于它们所住的地方不叫屯就叫堡,有人称他们为“屯堡人”;由于这些屯堡大都分布在安顺周围,便有了“... 在贵州安顺方圆近百里的范围内,聚居着数万与众不同的男女。他们服饰奇特,语言奇特,风习奇特,建筑奇特,其特擅经商的素质也令人惊叹。由于它们所住的地方不叫屯就叫堡,有人称他们为“屯堡人”;由于这些屯堡大都分布在安顺周围,便有了“安顺人”的称号;由于他们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和汉族都有明显区别,因而又被称为“老汉人”;他们的妇女即使在以三寸金莲为美的时代也保持天足,健步如飞,于是得了“大脚妹”的雅称。为了便于讨论问题,似有必要先确定称谓。我觉得“大脚妹”之名只说女而不及男,且不无歧视意味,自不宜使用。“老汉人”涵义模糊,缺乏根据。“安顺人”范围过于宽乏,囊括了安顺地区的各个民族。“屯堡人”也不确切,因屯堡之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人 缺乏根据 贵州安顺 乌撒 宣慰司 安顺府 威宁 乌蒙 兵志 狄道
下载PDF
万里长城西部起首于今临洮辩 被引量:4
6
作者 孙益民 王楷 《兰州学刊》 1982年第1期69-81,107,共14页
秦代所修建的长城,长一万多华里,历史上叫“万里长城”,它象一条矫健的巨龙,盘旋于群山之中,奔腾于万山之巅,气势磅礴,雄伟壮观,举世无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之一。它是我国古代建筑工程技术的高度成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 秦代所修建的长城,长一万多华里,历史上叫“万里长城”,它象一条矫健的巨龙,盘旋于群山之中,奔腾于万山之巅,气势磅礴,雄伟壮观,举世无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之一。它是我国古代建筑工程技术的高度成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祖国的象征。 这样伟大的工程,它东止辽东,已无争议,当然,具体止于辽东何地,尚待进一步考察。但是,“万里长城”西起何地,却有争论。有进一步弄清的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事防御 城坡 建筑工程技术 陇西郡 板筑 狄道 中说 寺工 潘家庄 华夷图
下载PDF
概述甘肃行政区划历史沿革 被引量:2
7
作者 郭方忠 《兰州学刊》 1986年第1期73-82,共10页
甘肃是我国历史上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据解放以来考古发掘的材料证明,至少在十多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人类从事原始的生产劳动。但甘肃之名,在历史上出现较晚。宋代西夏曾有甘肃军司(驻甘州,今张掖县)之名。作为行政区划名称,元代始有甘... 甘肃是我国历史上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据解放以来考古发掘的材料证明,至少在十多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人类从事原始的生产劳动。但甘肃之名,在历史上出现较晚。宋代西夏曾有甘肃军司(驻甘州,今张掖县)之名。作为行政区划名称,元代始有甘肃省的建制。为了追溯甘肃省辖区范围内行政区划建制的渊源,本文在叙述元代以前甘肃的行政区划沿革时,仍沿用甘肃之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威县 狄道 水市 考古发掘 略阳 陇西县 皋兰县 庆阳县 天水县 迭部县
下载PDF
杨继盛墨迹三种 被引量:2
8
作者 王金科 《文物春秋》 1991年第4期70-73,共4页
杨继盛(1516——1555年)字仲芳,号椒山,河北容城人。嘉靖丁未进士,授南京吏部验封司主事,不久,迁兵部车驾司员外郎。当时,俺答大举进攻明王朝北部边境,咸宁侯、大将军仇鸾掌兵权,畏敌怯战,欲与俺答妥协,议开马市以缓兵。杨继盛以“十不... 杨继盛(1516——1555年)字仲芳,号椒山,河北容城人。嘉靖丁未进士,授南京吏部验封司主事,不久,迁兵部车驾司员外郎。当时,俺答大举进攻明王朝北部边境,咸宁侯、大将军仇鸾掌兵权,畏敌怯战,欲与俺答妥协,议开马市以缓兵。杨继盛以“十不可”上疏,力陈马市不可开。嘉靖皇帝交八大臣会议,在仇鸾操纵下,以“本内脱字”、“言不及时”罪名,下杨继盛锦衣狱,旋贬为陕西临洮府狄道县典史,朝奏封章而暮投荒远。已而俺答背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继盛 司主事 朝奏 明王朝 典史 南京吏部 临洮府 八大臣 朝审 狄道
下载PDF
杨椒山与临洮 被引量:2
9
作者 彭怀祖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1985年第2期31-36,共6页
杨继盛(公元一五一五——一五五五年),字仲芳,别号椒山,河北容城人(今保定).幼时,母遭庶母妒,携居于外.七岁失母,从兄处放牛.年十三,始得从师求学.家境贫寒,学习刻苦.一五四七年(嘉靖二十六年)登进士,授南京吏部主事.与尚书韩邦奇相处甚... 杨继盛(公元一五一五——一五五五年),字仲芳,别号椒山,河北容城人(今保定).幼时,母遭庶母妒,携居于外.七岁失母,从兄处放牛.年十三,始得从师求学.家境贫寒,学习刻苦.一五四七年(嘉靖二十六年)登进士,授南京吏部主事.与尚书韩邦奇相处甚洽,邦奇即以所学相授,学业大进,召改兵部员外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椒山 南京吏部 外郎 韩邦奇 杨继盛 超然台 狄道 内阁大学士 数日 典史
下载PDF
战国秦汉陇西郡边塞与陇西塞防御形态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刃馀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42-50,共9页
战国以来,秦对陇西地区经营的重点之一即是建立以山间孔道、县道城、河塞津关、塞界、斥候系统为核心要素的多层级防御体系。"河塞津关"是陇西郡区域防御的基础结构。秦陇西郡边塞防御最初或分北、西、南3线进行组织。其中,... 战国以来,秦对陇西地区经营的重点之一即是建立以山间孔道、县道城、河塞津关、塞界、斥候系统为核心要素的多层级防御体系。"河塞津关"是陇西郡区域防御的基础结构。秦陇西郡边塞防御最初或分北、西、南3线进行组织。其中,南、北两线建立的县道城,最初应是阻塞外族通往渭河谷地的军事据点。小流域范围的防御工事应为当地县道组织修建。陇西防御北线县道将沿河所置关堡两侧的塞界进行勾连,即形成了战国秦长城。南线或直接以县道城为主要屏障。西线防御是由陇西塞这一最初可能由枹罕、狄道、临洮构成的塞城群落承担的。狄道作为陇西塞的治所,对所在区位的关、塞与斥候体系进行了建构,与居于南侧的临洮(及北侧的枹罕)共同构成了阻遏洮河谷地入口的陇西郡西部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狄道 孔道城 河塞津关 斥候系统 洮河走廊
下载PDF
黄溍《马氏世谱》辨伪
11
作者 温旭 《西部蒙古论坛》 2017年第3期53-56,共4页
马庆祥家族早期的详细事迹独见于黄溍《马氏世谱》。通过比勘金元之际的相关史料发现,《马氏世谱》所载内容多与史实相抵牾。这给马氏汪古史的深入研究造成极大的困惑,因此,有必要行文辨其真伪。经考辨,《马氏世谱》中关于马庆祥家族早... 马庆祥家族早期的详细事迹独见于黄溍《马氏世谱》。通过比勘金元之际的相关史料发现,《马氏世谱》所载内容多与史实相抵牾。这给马氏汪古史的深入研究造成极大的困惑,因此,有必要行文辨其真伪。经考辨,《马氏世谱》中关于马庆祥家族早期事迹的记载系黄溍伪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溍 马氏世谱 伪作狄道
下载PDF
吴镇及其诗词创作浅论
12
作者 李东升 《社科纵横》 1992年第2期40-43,共4页
在中国古代的文坛上,能占一席之地的甘肃作家为数不多。清代诗人吴镇以其诗歌创作的突出成就不仅“颇负盛名”于当时,而且对以后的创作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不但在甘肃古代文学史上写下了绚丽的一页,而且也对祖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可贵... 在中国古代的文坛上,能占一席之地的甘肃作家为数不多。清代诗人吴镇以其诗歌创作的突出成就不仅“颇负盛名”于当时,而且对以后的创作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不但在甘肃古代文学史上写下了绚丽的一页,而且也对祖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词创作 清代诗人 古代文学史 吴镇 诗歌创作 颇负盛名 狄道 杨芳灿 陇右 《随园诗话》
下载PDF
河州古道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并成 《丝绸之路》 1993年第3期36-38,共3页
临夏古称河州,地处古丝绸之路东段南道,又为中原地区通往青藏高原的要口,交通发展的历史悠久. 古丝绸之路东段南道,起自长安(西安),沿渭河西行,经陇关。过秦州(天水)、狄道(临洮)、托罕,沿湟水谷地至西平(唐名鄯城,今西宁),然后越大斗拔... 临夏古称河州,地处古丝绸之路东段南道,又为中原地区通往青藏高原的要口,交通发展的历史悠久. 古丝绸之路东段南道,起自长安(西安),沿渭河西行,经陇关。过秦州(天水)、狄道(临洮)、托罕,沿湟水谷地至西平(唐名鄯城,今西宁),然后越大斗拔谷(扁都口)趋河西走廊;或取道柴达木盆地接昆仑山北道,或翻越唐古拉山口直趋今拉萨(唐蕃古道)。这条线路穿越临夏地区的走法是:从今临洮(秦汉陇西郡治)出发,西渡洗河,顺广通河(古大夏川水)至蒿支沟(古金纽城);或顺三岔河支流至党川堡,翻黄土梁至广河县城(汉以后大夏县城,宋定羌城),与前道合;再沿蒿支沟西北行,越牛津山(古金剑山),沿牛津河谷(古城川水)至临夏市;然后由临夏市北经北塬,至莲花城(古凤林关、安乡关)渡黄河,沿黄土梁经永靖县杨塔、王台、川城、青海民和县古鄯,顺隆治沟至民和下川口,亦可从古鄯向北,顺巴州沟至民和上川口;或由临夏市取道西北,至积石山东麓之大河家(古临津关)渡黄河,经官亭,溯乾河而上至古部,与前道合;再由古鄯或民和县上、下川口沿湟水谷地西行。这条古道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的故烽燧、故城址等遗迹.烽燧多屹立于黄土梁峁顶端,一般相距2.5—5公里,黄土夯筑。如临夏北塬的尕墩底、积石山县的东山坡墩、大墩、青海民和县古鄯附近的塔墩、王墩岭、大墩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丝绸之路 古鄯 下川口 莲花城 狄道 黄土梁 大斗拔谷 临津关 渡黄河 永靖县
下载PDF
《明史·赵安传》笺证
14
作者 齐德舜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3-59,160,共8页
赵安,唃厮啰家族第十四代后裔,明清时期狄道州赵土司的第一代土司,明朝唃厮啰家族复兴的的重要人物。赵安曾奉命出使西域、率部征松潘、随大军征讨蒙古也先部等等,成为明朝稳定西北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 《明史·赵安传》 狄道 赵安
下载PDF
兰州古代交通概述
15
作者 王九菊 《兰州学刊》 1987年第2期97-100,89,共5页
兰州市位居甘肃省中部,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与欧、亚、非文化贸易交通的孔道,也是西北的交通枢纽。 兰州北与武威地区毗邻,西接青海省界,西南与临夏回族自治州接壤,东南和东部与定西地区为界,地处东经102°26’~104°34’,北纬35&... 兰州市位居甘肃省中部,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与欧、亚、非文化贸易交通的孔道,也是西北的交通枢纽。 兰州北与武威地区毗邻,西接青海省界,西南与临夏回族自治州接壤,东南和东部与定西地区为界,地处东经102°26’~104°34’,北纬35°34’~37°07’。现在市境内主要铁路、公路交通干线,蜿蜒于河谷盆地之间,纵横延伸,形成城乡衔接的交通网络。由于兰州在甘肃所居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公路交通的兴起与发展,都是以兰州为中心,辐射本省各地县和邻省的。兰州是去青海、河西、新疆乃至经西藏至尼泊尔入印度各道的交通枢纽;在军事上兰州又是河西诸部的后方与屏障。记述兰州交通运输的沿革,几乎大部分涉及到甘肃。兰州的交通,也就是甘肃交通运输的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夏回族自治州 文化贸易 河谷盆地 沿海地区 狄道 十华 皋兰 汉王朝 从长 西来
下载PDF
李冲与孝文帝改制
16
作者 杜斗城 《兰州学刊》 1984年第5期87-89,共3页
公元五世纪末发生的“孝文帝改革”,是我国历史上重要改革之一。史家在论及这次改革时,对于孝文帝的评价是很高的。但对于这次改革的关键人物——李冲,却很少有人提及,本文就此谈一些问题,不妥之处,望有关同志批评指正。 李冲,陇西狄道... 公元五世纪末发生的“孝文帝改革”,是我国历史上重要改革之一。史家在论及这次改革时,对于孝文帝的评价是很高的。但对于这次改革的关键人物——李冲,却很少有人提及,本文就此谈一些问题,不妥之处,望有关同志批评指正。 李冲,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父李宝为十六国西凉王李嵩之孙。北魏太武帝时,李宝内附,为北魏王朝“都督西垂诸军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冲 魏太武帝 批评指正 重要改革 狄道 文明太后 西垂 迁都洛阳 内附 百官俸
下载PDF
概述甘肃行政区划历史沿革(续三)
17
作者 郭方忠 《兰州学刊》 1986年第4期91-97,共7页
近代,甘肃省行政区划基本上是省、专区、县三级体制。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为省、道、县三级体制。当时甘肃设七道、七十七县。 兰山道,治皋兰县,辖十五县:皋兰(今皋兰县)、狄道(今临洮县)、红水(一九一三年由皋兰县析置,今景泰县)、导河... 近代,甘肃省行政区划基本上是省、专区、县三级体制。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为省、道、县三级体制。当时甘肃设七道、七十七县。 兰山道,治皋兰县,辖十五县:皋兰(今皋兰县)、狄道(今临洮县)、红水(一九一三年由皋兰县析置,今景泰县)、导河(改河州置县,今临夏县)、宁定(一九一九年在导河县太子寺设宁定县,今广河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皋兰县 狄道 临夏县 崇信县 庆阳县 三年 广河县 导河县 兰山道 临潭
下载PDF
略论北魏政治改革家李冲的历史地位
18
作者 施光明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3期71-74,共4页
李冲(公元450年——公元498年),字思顺,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西凉李暠之曾孙,是北魏中期协助孝文帝改革的著名人物,史书称其“协契圣主,佐命太和,位当端揆,身任梁栋,德洽家门,功著王室。”誉之为“一时之秀”。他从小诵习儒家经典,... 李冲(公元450年——公元498年),字思顺,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西凉李暠之曾孙,是北魏中期协助孝文帝改革的著名人物,史书称其“协契圣主,佐命太和,位当端揆,身任梁栋,德洽家门,功著王室。”誉之为“一时之秀”。他从小诵习儒家经典,加之他出身于帝王世家,耳濡目染,对传统的封建典章制度十分熟悉。入魏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冲 李暠 思顺 典章制度 政治改革 狄道 穆亮 迁都洛阳 班赐 租调制
下载PDF
“当年双鸳鸯,诗文俱秀发”——东汉陇上夫妻诗人秦嘉和徐淑述论
19
作者 伍佑成 《社科纵横》 1992年第3期49-51,共3页
东汉时期陇上夫妻诗人秦嘉和徐淑,不独在甘肃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就是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也是第一对有影响的夫妻诗人。根据现在有关资料我们知道,秦嘉和徐淑大约生活于东汉桓帝(公元174—167年)时期,其生卒年已很难考定... 东汉时期陇上夫妻诗人秦嘉和徐淑,不独在甘肃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就是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也是第一对有影响的夫妻诗人。根据现在有关资料我们知道,秦嘉和徐淑大约生活于东汉桓帝(公元174—167年)时期,其生卒年已很难考定,但根据《甘肃新通志》和《通渭县志》等史书,我们知道他们二人都是东汉汉阳郡平襄县(今甘肃省通渭县)人。秦嘉字士会,曾为陇西郡(治所狄道,今甘肃临洮县南)的椽史。后以本郡“上计吏”的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嘉 徐淑 计吏 汉阳郡 中国古代文学 狄道 赠妇诗 卒年 平襄县 重报妻书
下载PDF
陇右自古多山崩——从洒勒山滑坡谈起
20
作者 黎虎 《兰州学刊》 1983年第3期89-92,共4页
报载1983年3月7日下午五时四十分,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的洒勒山发生了严重的滑坡,这一灾害的发生已经引起有关方面人士的关注,我国的科学工作者正对这一地质现象积极进行科学的考察和研究。然而,对于这一自然灾害的研究工作... 报载1983年3月7日下午五时四十分,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的洒勒山发生了严重的滑坡,这一灾害的发生已经引起有关方面人士的关注,我国的科学工作者正对这一地质现象积极进行科学的考察和研究。然而,对于这一自然灾害的研究工作,不仅是自然科学工作者的职责,史学工作者也应积极参加,以便从历史发展的纵向的角度,更好地认识这一自然灾害发生发展的规律,为预防其对四化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而发挥自己应有的一份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右 勒山 史学工作者 五行志 东乡族自治县 临夏回族自治州 狄道 地质现象 武都山 历史资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