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刍议独取寸口诊法与肺经的联系 被引量:2
1
作者 徐刚 魏红 +1 位作者 依秋霞 庞蕾蕾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602-1602,1606,共2页
独取寸口诊法选取肺经寸口部位作为全身脉诊的缩影,是中医整体观念和全息理论的体现。其原因有五:一是肺为十二经循行之首,五脏六腑之终始;二是气为血之帅,脉的运行以气为主导;三是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四是肺朝百脉,人... 独取寸口诊法选取肺经寸口部位作为全身脉诊的缩影,是中医整体观念和全息理论的体现。其原因有五:一是肺为十二经循行之首,五脏六腑之终始;二是气为血之帅,脉的运行以气为主导;三是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四是肺朝百脉,人体气血无一不会聚于肺;五是寸口为肺经输穴和经穴所在,经气转变的重要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象 独取寸口 脉诊 肺经
下载PDF
关于《难经》独取寸口的学术意义探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周蓉 郭文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062-1063,共2页
《难经》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产生于《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之间。由于《内经》对中医理论具有指导作用,《伤寒杂病论》又奠定了我国临床医学理论即"辨证论治"的基础,相比之下,《难经》中的学术创新显得隐而不彰。... 《难经》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产生于《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之间。由于《内经》对中医理论具有指导作用,《伤寒杂病论》又奠定了我国临床医学理论即"辨证论治"的基础,相比之下,《难经》中的学术创新显得隐而不彰。因此,脉学专著《脉经》问世以后,《难经》中的脉学理论及其学术意义就更为世人所忽略。认识《难经》脉学的学术意义及其临床价值,对于当代脉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经 独取寸口 学术意义
下载PDF
基于全息理论的《难经》脉诊“独取寸口”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徐哲学 滕晶 《江苏中医药》 CAS 2012年第4期3-4,共2页
《难经》是中医的四大经典之一,在脉学中的地位,无可厚非,其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推崇"独取寸口"这一沿用至今的诊脉方式,及其在"独取寸口"诊脉方面的独辟蹊径的创新阐述,使此诊脉方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切脉法的先驱。考究其原理... 《难经》是中医的四大经典之一,在脉学中的地位,无可厚非,其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推崇"独取寸口"这一沿用至今的诊脉方式,及其在"独取寸口"诊脉方面的独辟蹊径的创新阐述,使此诊脉方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切脉法的先驱。考究其原理是五脏六腑之气变现于气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经 独取寸口 全息理论
下载PDF
“独取寸口”脉法的形成原因探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韦永红 郭遂 《四川中医》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26-28,共3页
中医脉诊形成过程最主要的变化是《内经》遍身三部九候诊法到《脉经》“独取寸口”脉法的过渡。通过研究认为 ,这种过渡和“独取寸口”脉法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整体观念及其与脏腑功能的关系 ,二是古代元气论和道德观。前者是“... 中医脉诊形成过程最主要的变化是《内经》遍身三部九候诊法到《脉经》“独取寸口”脉法的过渡。通过研究认为 ,这种过渡和“独取寸口”脉法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整体观念及其与脏腑功能的关系 ,二是古代元气论和道德观。前者是“独取寸口”脉法存在与发展的内在依托和动力 ,而后者是“独取寸口”脉法形成的外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取寸口 脉法 形成原因 脏腑
下载PDF
“元气论”、“道德观”与“独取寸口”脉法的形成 被引量:2
5
作者 关晓光 侣雪平 《医学与哲学》 1997年第3期131-133,共3页
“元气论”、“道德观”与“独取寸口”脉法的形成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哈尔滨150040)关晓光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哈尔滨150001)侣雪平一、“元气论”:“独取寸口”脉法形成的内在动力在中国古代,“元”和“... “元气论”、“道德观”与“独取寸口”脉法的形成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哈尔滨150040)关晓光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哈尔滨150001)侣雪平一、“元气论”:“独取寸口”脉法形成的内在动力在中国古代,“元”和“气”原本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元”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气论 道德观 独取寸口 脉地
下载PDF
基于可视化脉诊信息采集与识别的“独取寸口法”与“遍诊法”的信息学比较 被引量:1
6
作者 司银楚 朱庆文 +2 位作者 高蔚 杨学智 牛欣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7年第3期24-27,共4页
《难经》以降,临床医家以“独取寸口”辨证,既往现代脉诊研究,也仅从寸口一部获取压力信息、可视化信息。理论上讲,获得的信息量越多、越有效,辨证的结果越准确。从解剖生理学角度来说,寸口和趺阳脉离心脏距离比较远,而人迎脉距离心脏近... 《难经》以降,临床医家以“独取寸口”辨证,既往现代脉诊研究,也仅从寸口一部获取压力信息、可视化信息。理论上讲,获得的信息量越多、越有效,辨证的结果越准确。从解剖生理学角度来说,寸口和趺阳脉离心脏距离比较远,而人迎脉距离心脏近,而且是人体的大血管,人迎脉反映的血管、血流等心血管的信息量比较寸口和趺阳脉应该多,更能反映人体的整体的病理生理状况。课题组在专利技术复合B型超声柔性脉动信息采集装置基础上,实现了脉动信息采集与识别的数字化和可视化,并对正常人、人和动物(犬、小型猪)的脉诊模型的寸口、人迎、趺阳脉动部位,获取近似于中医脉诊指下感觉的多维脉管运动信息,通过对信息进行识别,在信息学上对“独取寸口法”与“遍诊法”取脉进行了比较。从初步研究结果来看,遍诊法获得的信息量要比“独取寸口”取脉获得的信息量大,但是,信息量大就一定能提高辨证率吗?海量的信息是否包含有垃圾信息?寻找脉动的特征信息为临床服务是否可行?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做大量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动信息 可视化 独取寸口 遍诊法 比较研究
下载PDF
论《难经》独取寸口脉法的学术内涵 被引量:6
7
作者 郭文娟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834-1835,共2页
《难经》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并称中医学四大经典著作。然而由于《内经》对中医学术奠基于前,《伤寒杂病论》对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确立于后,处于其间的《难经》,其对学术的创新反隐而不彰。特别是以撰集、整理《... 《难经》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并称中医学四大经典著作。然而由于《内经》对中医学术奠基于前,《伤寒杂病论》对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确立于后,处于其间的《难经》,其对学术的创新反隐而不彰。特别是以撰集、整理《难经》和《伤寒杂病论》的脉学理论为主要内容的《脉经》,以脉学第一部专门著作的身份行世以后,《难经》脉学理论及其学术意义更为世人所忽略。认识《难经》脉学的学术内涵及其临床应用价值,对于当代脉学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经》独取寸口脉法 学术内涵
下载PDF
略析中医“独取寸口”脉法形成的原因 被引量:3
8
作者 关晓光 《中医药学报》 CAS 2002年第3期66-66,共1页
中医脉诊形成过程最主要的变化是《内经》“遍身诊法”到《脉经》“独取寸口”脉法的过渡。通过研究认为 ,这种过渡和“独取寸口”脉法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元气论 ,二是道德观。前者是“独取寸口”脉法形成的内在依托和动力 ;而... 中医脉诊形成过程最主要的变化是《内经》“遍身诊法”到《脉经》“独取寸口”脉法的过渡。通过研究认为 ,这种过渡和“独取寸口”脉法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元气论 ,二是道德观。前者是“独取寸口”脉法形成的内在依托和动力 ;而后者则是其形成的外部制约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诊方法 独取寸口 历史研究
下载PDF
“独取寸口”现代认识 被引量:6
9
作者 王明三 《山东中医杂志》 2007年第11期739-740,共2页
现代研究发现,寸口脉是一个多维信息的交汇点。位置上远离心脏,因而能在反映心脏功能状态的同时,也能够反映外周循环的状态;组织结构上属于中动脉,是神经体液调节的靶位密集区;在波的物理特性上,是正向波与反射波的交汇点;适中的口径又... 现代研究发现,寸口脉是一个多维信息的交汇点。位置上远离心脏,因而能在反映心脏功能状态的同时,也能够反映外周循环的状态;组织结构上属于中动脉,是神经体液调节的靶位密集区;在波的物理特性上,是正向波与反射波的交汇点;适中的口径又使血液流动性变化得以精确表达。因此说是"独取寸口"成就了中医脉诊,似不为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诊 独取寸口 现代研究
下载PDF
谈《难经》独取寸口脉法的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震 张萍 《中医文献杂志》 2012年第2期31-33,共3页
脉诊是中医四诊中最精细、技术含量最高者。《难经》确立了"独取寸口"三部九候的诊脉方法,在脉学发展史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奠定了中医脉学的理论基础,确立了中医诊病的方法和特色,指导现代临床辨证,对于当代脉学的健康发展... 脉诊是中医四诊中最精细、技术含量最高者。《难经》确立了"独取寸口"三部九候的诊脉方法,在脉学发展史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奠定了中医脉学的理论基础,确立了中医诊病的方法和特色,指导现代临床辨证,对于当代脉学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经 脉诊 独取寸口 三部九候
下载PDF
关于《难经》脉法中的“独取寸口”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婷 公秀珍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7年第6期450-451,共2页
关于《难经》脉法中的“独取寸口”陈婷1公秀珍21山东中医药大学1996年级硕士研究生2500142山东省蒙阴县人民医院276200关键词难经脉法独取寸口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221.9《难经》是祖国古典医籍之一,... 关于《难经》脉法中的“独取寸口”陈婷1公秀珍21山东中医药大学1996年级硕士研究生2500142山东省蒙阴县人民医院276200关键词难经脉法独取寸口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221.9《难经》是祖国古典医籍之一,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经 脉法 独取寸口
下载PDF
再谈脉诊为何独取寸口 被引量:3
12
作者 何振伟 程孝雨 蔡焦生 《河南中医》 2005年第10期18-19,共2页
关键词 脉诊 独取寸口 三部九候脉法
下载PDF
“独取寸口”脉法与“天人合一”观 被引量:3
13
作者 廖立行 陈卫军 《甘肃中医》 2001年第3期4-5,共2页
“独取寸口”脉法确立于《难经》,而实际渊源于《内经》。通过对《内经》“独取寸口”之论述的探究,发现“独取寸口”之理,实乃《内经》中“天人合一观”在脉法中的具体反映。
关键词 独取寸口 脉法 天人合一观 《内经》 《难经》
下载PDF
“独取寸口”刍议 被引量:1
14
作者 胡子元 郭嘉萌 《江西中医药》 2003年第12期8-8,共1页
关键词 独取寸口理论 中医 诊断手段 临床诊断 经脉
下载PDF
中医切脉为何“独取寸口”
15
作者 李水银 《江西中医药》 2003年第2期8-8,共1页
关键词 独取寸口 切脉 机理
下载PDF
基于“一气周流”理论探讨脉诊“独取寸口” 被引量:1
16
作者 唐文洁 马骏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2期52-55,共4页
一气之理论首见于《黄帝内经》,精、气、津、液、血、脉实为一气,而人体之气机变化皆为一气之流转,因此察一气之周流即能知人体气机之变化,该理论催生了寸口脉诊法,至清代黄元御宗往圣经典提出“一气周流”而使该理论趋于完备。“一气... 一气之理论首见于《黄帝内经》,精、气、津、液、血、脉实为一气,而人体之气机变化皆为一气之流转,因此察一气之周流即能知人体气机之变化,该理论催生了寸口脉诊法,至清代黄元御宗往圣经典提出“一气周流”而使该理论趋于完备。“一气周流”理论的提出使后世医家更深入地理解人体气机之奥秘,也使寸口脉诊更易于理解。本文基于“一气周流”理论探讨脉诊“独取寸口”的内在含义,旨在为临床更好的理解和使用寸口脉诊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取寸口 一气周流 气化理论 土枢四象
原文传递
“独取寸口”脉法传统与现代研究探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燕平 黄岑汉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2-24,共3页
"独取寸口"是近2000年来中医诊脉一直沿用的主流脉法。多年来各医家均将其作为审阴阳、辨脏腑、论虚实、断病机与定治则的主要依据,是古代医家千百年临床脉诊实践的科学总结,亦是独具优势、值得进一步发掘的中医最重要的诊断... "独取寸口"是近2000年来中医诊脉一直沿用的主流脉法。多年来各医家均将其作为审阴阳、辨脏腑、论虚实、断病机与定治则的主要依据,是古代医家千百年临床脉诊实践的科学总结,亦是独具优势、值得进一步发掘的中医最重要的诊断技法。文章拟从"独取寸口"脉法形成、定位的传统认识以及生理、病理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以期依靠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探索,在继承古人的基础上加以提高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取寸口 脉法 传统认识 现代研究
原文传递
从《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看独取寸口诊法的渊源与发展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庆国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20-23,共4页
关键词 脉诊 独取寸口 内经 寸口诊法 脉诊
原文传递
从内、难二经脉诊的传承看独取寸口脉法的演变 被引量:2
19
作者 董广通 晏蔚田 魏军平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3-166,共4页
独取寸口脉法是中医学流行的诊脉方法,寸口脉分候脏腑是脉学的重要理论。对于独取寸口脉的起源,文章在质疑目前流行理论的基础上对《内经》《难经》进行研究,重现早期脉诊体系面貌,分析不同脉诊方法演变过程及其在临床诊疗中对人体疾病... 独取寸口脉法是中医学流行的诊脉方法,寸口脉分候脏腑是脉学的重要理论。对于独取寸口脉的起源,文章在质疑目前流行理论的基础上对《内经》《难经》进行研究,重现早期脉诊体系面貌,分析不同脉诊方法演变过程及其在临床诊疗中对人体疾病诊断的思维方法,进而还原独取寸口的形成过程,对进一步研究独取寸口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经 难经 独取寸口 演变
原文传递
溯源脉诊“独取寸口”理论的形成、发展与完善 被引量:4
20
作者 赵非一 燕海霞 《新中医》 CAS 2015年第3期5-7,共3页
从"三部九候"遍诊法到"独取寸口"脉法,标志着中医脉诊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是古代医家千百年临床脉诊实践的科学总结。溯源独取寸口的形成、发展以及完善,为现代中医诊断学研究脉诊的内在客观规律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独取寸口 《内经》 《难经》 《伤寒》 《脉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