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8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在融合与内在突破——以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中心的中国伦理思想史再认识 被引量:1
1
作者 欧阳辉纯 《武陵学刊》 2024年第2期1-11,共11页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时代重要的文教国策,而这八个字是民国学者易白沙概括定义的。董仲舒当初的提法是“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儒学的外在融合与内在突破,“法天行道”的“天道儒学”与“礼法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时代重要的文教国策,而这八个字是民国学者易白沙概括定义的。董仲舒当初的提法是“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儒学的外在融合与内在突破,“法天行道”的“天道儒学”与“礼法合一”的“礼法儒学”是其主要内容。“天道儒学”既融合了先秦儒学、阴阳、五行思想,又在阴阳五行中加入了“自然之天”和“天子”伦理的因素,构成了一个天、阴阳、五行和人间“天子”伦理相“中和”的庞大理论体系。“礼法儒学”把“天道”和人伦秩序融合起来,因为“天”与“人”具有同质性,而“道之大原在于天”,所以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秩序等也与“天”相参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儒家理论和实践上具有“诛意”的伦理意义,对后世儒家道德的传承、发展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独尊儒术 法天行道 礼法合一 实践价值
下载PDF
董仲舒“独尊儒术”背后的话语陷阱——儒家公共话语建构的可能进路
2
作者 李伟 《社科纵横》 2024年第1期124-130,共7页
董仲舒大一统宇宙论的建构和君道理论的完善,标志着儒家政治哲学的成熟;围绕权力的来源、运行、制约,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然而家国同构、伦理与政治高度重合的集权政体中,政治话语实际上成为公共话语的主要内容。“儒学”经过政治... 董仲舒大一统宇宙论的建构和君道理论的完善,标志着儒家政治哲学的成熟;围绕权力的来源、运行、制约,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然而家国同构、伦理与政治高度重合的集权政体中,政治话语实际上成为公共话语的主要内容。“儒学”经过政治话语的表达沦为“儒术”,理论层面的“君权天授”最终导向现实中的“独尊儒术”。近代以来,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和社会结构的变革,儒家思想重新参与公共话语建构,获得了新的平台与机会。儒家道德伦理在公域、私域之间的密切关联,对解决当代不同话语体系对立所造成的困境,呈现出一定的独特性与优势。立足心性修养与仁善伦理,提供具有本土意义的人文语境和经验智慧,才能塑造真正关怀人的文明话语和生活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尊儒术 话语权 去政治化 公共领域
下载PDF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3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2024年第9期74-75,共2页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征战不休,百姓苦不堪言,这时候,诸子百家思想纷纷出现,提出解决方案。如,道家的思想核心是无为而治,儒家的思想核心是克己复礼,墨家的思想核心是兼爱非攻,法家的思想核心是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秦朝末年,各种思想流...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征战不休,百姓苦不堪言,这时候,诸子百家思想纷纷出现,提出解决方案。如,道家的思想核心是无为而治,儒家的思想核心是克己复礼,墨家的思想核心是兼爱非攻,法家的思想核心是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秦朝末年,各种思想流派纷争不断,这种思想的多元化给社会带来了诸多不稳定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战国时期 罢黜百家 以法治国 思想流派 独尊儒术 克己复礼 无为而治 富国强兵
下载PDF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子虚乌有——中国近现代儒学反思的一个基点性错误 被引量:26
4
作者 孙景坛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1993年第6期102-112,共11页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近现代儒学反思的基点,中国乃至世界理论界都把它当作一个千真万确的学术信条,在古今中外涉及儒学的著述中被广泛征引,近几年中国的理论界还对其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学术争鸣。尽管争鸣...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近现代儒学反思的基点,中国乃至世界理论界都把它当作一个千真万确的学术信条,在古今中外涉及儒学的著述中被广泛征引,近几年中国的理论界还对其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学术争鸣。尽管争鸣是百花齐放,但所有参加者无不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限上作文章。应当指出,争鸣对此进行深入探讨是有意义的,但他们都肯定汉武帝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完全错误的。事实上,汉武帝从未采纳过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更未真的有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际行动,有的只是“绌抑黄老,崇尚儒学”。说汉武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武帝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董仲舒 儒学 基点性 刑名 子虚 中国近现代 武安 太皇太后
下载PDF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有其事──与孙景坛同志商榷 被引量:13
5
作者 管怀伦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1994年第6期13-18,共6页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有其事──与孙景坛同志商榷管怀伦《南京社会科学》1993年第6斯发表孙景坛《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子虚乌有》(下称孙文)一文,一扫学界陈言,令人耳目一新,且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我祝...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有其事──与孙景坛同志商榷管怀伦《南京社会科学》1993年第6斯发表孙景坛《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子虚乌有》(下称孙文)一文,一扫学界陈言,令人耳目一新,且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我祝贺孙景坛同志取得的成果,但对其主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 董仲舒 《汉书·武帝纪》 儒学 《史记》 《汉书》 黄老之术 窦太后 公孙弘
下载PDF
汉武帝独尊儒术问题的研究现状与反思 被引量:12
6
作者 刘伟杰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0-76,共7页
当下引起广泛争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但通行的说法与史实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它绝不仅仅是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那么简单的事情,在此之前已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积累阶段,并且即便是在当时,董仲舒在促成这... 当下引起广泛争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但通行的说法与史实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它绝不仅仅是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那么简单的事情,在此之前已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积累阶段,并且即便是在当时,董仲舒在促成这一政策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称不上是最显著的。这个提法的形成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有关,其中多有非关学术的因素。此种现象对于学术研究非常具有启发意义,值得我们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学术 反思
下载PDF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令”是中国传统文化反思的科学基点──二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子虚乌有” 被引量:10
7
作者 孙景坛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1995年第4期33-40,共8页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令”是中国传统文化反思的科学基点──二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子虚乌有”孙景坛汉武帝时期,中国古代思想、政治发生了巨大变革,这些变革承上启下,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具有决定意义。后来,人们...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令”是中国传统文化反思的科学基点──二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子虚乌有”孙景坛汉武帝时期,中国古代思想、政治发生了巨大变革,这些变革承上启下,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具有决定意义。后来,人们认定和反思汉武帝时期的这些变革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家合流 推恩令 独尊儒术 文化反思 罢黜百家 郡县制 《孝经》 汉武帝时期 主父偃 政治思想
下载PDF
国家与社会:汉代“独尊儒术”及其对当代法制建设的启示 被引量:7
8
作者 徐忠明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8年第4期50-55,共6页
中国古代国家与社会的独特内涵和结构关系,不仅成为礼法体系赖以生存的深厚土壤,而且塑造礼法的精神特质与相互关系。因此,秦汉时代法制变迁的根本原因在于: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政治国家官僚体制有效运作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为了... 中国古代国家与社会的独特内涵和结构关系,不仅成为礼法体系赖以生存的深厚土壤,而且塑造礼法的精神特质与相互关系。因此,秦汉时代法制变迁的根本原因在于: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政治国家官僚体制有效运作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适应维护宗法乡土社会秩序的要求。汉代循吏施政执法的风格,就是沟通国家与社会,协调法律与礼俗的桥梁或表示。秦汉时代法制变迁,不仅是对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诸多事实的回应,而且也是各种因素长期“磨合”的结果。而这,对于中国当代法制建设颇具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 社会 独尊儒术 当代法制建设 启示
下载PDF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过程考论 被引量:7
9
作者 管怀伦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92-195,共4页
学术界对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通常存在两种视角:一是在对该段历史进行梗概性叙述时把它当作一个偶然、特定的历史事件,二是在对该事件进行历史还原时把它作为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来看待。对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事件,虽然... 学术界对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通常存在两种视角:一是在对该段历史进行梗概性叙述时把它当作一个偶然、特定的历史事件,二是在对该事件进行历史还原时把它作为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来看待。对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事件,虽然司马迁在《史记》中已经有所记录,但最先对这个过程进行详细整理记载和历史总结的却是班固。尽管如此,人们对于这个过程究竟经历几个阶段却有不同的看法;对于每一个阶段中所贯穿的权力斗争与政治权谋更是较少系统关注。笔者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全过程不仅是由八个形态各异的重大事件构成,而且充满惊心动魄的权力斗争与波谲云诡的政治权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权力斗争 政治权谋
下载PDF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子虚乌有”新探--兼答管怀伦和晋文(张进)教授 被引量:6
10
作者 孙景坛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0-96,共7页
传统至上世纪90年代,学术界都认为汉武帝曾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搞思想专制。笔者认为子虚乌有。但管怀伦、张进认为:虽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子虚乌有,但汉武帝"罢黜百家... 传统至上世纪90年代,学术界都认为汉武帝曾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搞思想专制。笔者认为子虚乌有。但管怀伦、张进认为:虽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子虚乌有,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有其事,并以卫绾建议"罢申商韩苏张"为基点,展开论证。笔者认为不妥。卫绾不是儒家,"罢申商韩苏张"不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整个汉武帝时期都没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证。事实上,汉武帝尊儒是采纳他儒学老师王臧的建议"绌抑黄老尊崇儒学",实质是"以孝为主,悉延百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臧 卫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绌抑黄老尊崇儒学 以孝为主悉延百端
下载PDF
独尊儒术:并不因为董仲舒——纠正一种流传广泛而久远的误解 被引量:6
11
作者 余治平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30-34,共5页
长期以来,董仲舒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中扮演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罪魁祸首角色。董仲舒哲学中含有"大一统"的思想内容,但汉武帝实施罢尊政治韬略绝不可能仅起因于一介儒生的建议。从高祖到武帝时代,一批批既酷好... 长期以来,董仲舒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中扮演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罪魁祸首角色。董仲舒哲学中含有"大一统"的思想内容,但汉武帝实施罢尊政治韬略绝不可能仅起因于一介儒生的建议。从高祖到武帝时代,一批批既酷好儒术、又通达事变并富有远见卓识的儒学政治家,对儒学的意识形态化立下了汗马功劳,且这种作用一定远远超出了任何醇儒学者的能力范围。"天人三策"的影响在学术而不在政治,在当时所起到的作用并不如后世学者所虚构的那么深远。武帝之后,儒学未获独尊,百家也没遭致罢黜。整个汉时乃至历代所有帝王君主,其治国施政的策略和手段一贯都是王霸兼用、儒法并采的,在具体的政治操作过程中,几乎从来就没有真正实现过"独尊儒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大一统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汉武帝
下载PDF
百家之学与独尊儒术 被引量:4
12
作者 葛志毅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54-59,共6页
百家之学与独尊儒术葛志毅历来论及西汉经学的发达,多注意到统治者在政治上的提倡与利用,而往往忽略儒学本身的发展。实际上,战国秦汉的百家之学足可称其学术上的根源。不容置疑,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一代学者的治学倾向,产生... 百家之学与独尊儒术葛志毅历来论及西汉经学的发达,多注意到统治者在政治上的提倡与利用,而往往忽略儒学本身的发展。实际上,战国秦汉的百家之学足可称其学术上的根源。不容置疑,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一代学者的治学倾向,产生极大影响。如主父偃本学长短纵横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汉书·艺文志》 独尊儒术 董仲舒 汉初 《诗》 儒学 博士制度 五经博士 窦太后
下载PDF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质疑 被引量:4
13
作者 朱子彦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6期91-94,共4页
中国思想、哲学与文化史的众多论著皆谓自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汉武帝即将其奉为统治思想。历代沿袭其说,已成定论。通过对汉武帝用人、崇儒的终始加以考察,发现汉武帝时期是儒、法、道并用。儒家定于一尊有一个... 中国思想、哲学与文化史的众多论著皆谓自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汉武帝即将其奉为统治思想。历代沿袭其说,已成定论。通过对汉武帝用人、崇儒的终始加以考察,发现汉武帝时期是儒、法、道并用。儒家定于一尊有一个曲折的历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董仲舒 汉武帝
下载PDF
论“独尊儒术”与汉代儒学的没落 被引量:2
14
作者 惠吉星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16-22,共7页
文章认为.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于初期封建社会的政治统治和思想统一曾具有积极意义;但从学术思想发展本身来看,它没有促进儒学的发展,却导致了传统儒学的没落。这集中表现在汉代儒生政治信仰的丧失和政治品格的堕落;放弃... 文章认为.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于初期封建社会的政治统治和思想统一曾具有积极意义;但从学术思想发展本身来看,它没有促进儒学的发展,却导致了传统儒学的没落。这集中表现在汉代儒生政治信仰的丧失和政治品格的堕落;放弃学术的探讨,以通经致仕为追求的目标;以及抛弃先秦儒家的理性精神而掀起了新的神学浊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尊儒术 汉代儒学 先秦儒学 董仲舒 理性精神 儒生 积极意义 先秦儒家 政治品格 孔子
下载PDF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新解 被引量:2
15
作者 马雪芹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134-136,共3页
关键词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董仲舒 武帝 大一统思想 国家学说 尊崇儒术 国家文化 儒家思想 儒家学说 司马迁
下载PDF
论“独尊儒术”与汉代儒学宗教化之路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清虎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0-36,共7页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学走上了政治化为主的"政教"之路,政教对王权的依附使儒学丧失了自主性。儒家造神不断,在儒学的神化之路上,儒学只有神话,而没有宗教的体制化。儒学政治化依附王权,导致了儒家思想...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学走上了政治化为主的"政教"之路,政教对王权的依附使儒学丧失了自主性。儒家造神不断,在儒学的神化之路上,儒学只有神话,而没有宗教的体制化。儒学政治化依附王权,导致了儒家思想的盲目自大和杂而不纯,儒学吸纳百家思想,向民间渗透,与佛、道教对峙,因而难以独立发展成为"宗教"。儒学因依附帝制政权而繁荣,又因帝制政权而衰落。因此说,"独尊儒术"干扰了儒学的宗教化,使儒学发展为儒教的历程显得崎岖而坎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尊儒术 汉代儒学 儒教 儒学 董仲舒
下载PDF
汉武帝“独尊儒术”背景剖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建中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20-123,共4页
在秦朝法家思想失败后,西汉初期统治者以黄老思想治理国家。汉武帝即位后,针对政治、经济、思想背景及当时的社会形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终完成了对意识形态霸权的建构。
关键词 汉武帝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 法家思想 黄老思想
下载PDF
汉武帝集权之路:从“独尊儒术”到“霸王道杂之” 被引量:2
18
作者 孙喆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8-111,共4页
虽然学术界对汉武帝是否"独尊儒术"尚有争论,但却认同汉武帝尊儒之事实,武帝尊儒的动机,是为了夺取军政大权,加强中央集权,虽然由于窦太后的反击而失败,但为其后的统一思想奠定了基础。大权在握的汉武帝并未实施"独尊儒... 虽然学术界对汉武帝是否"独尊儒术"尚有争论,但却认同汉武帝尊儒之事实,武帝尊儒的动机,是为了夺取军政大权,加强中央集权,虽然由于窦太后的反击而失败,但为其后的统一思想奠定了基础。大权在握的汉武帝并未实施"独尊儒术"之策,而是采取"霸王道杂之"之术以加强中央集权。其实,尊儒也好、"霸王道杂之"也罢,其目的都在于加强中央集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武帝 独尊儒术 霸王道杂之
下载PDF
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周秦之变”背景下秦皇汉武统一意识形态的尝试 被引量:3
19
作者 代云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10年第5期17-22,共6页
周秦之变后,在以暴力为基础的新政统与强调权力道德基础的旧道统之间,客观上呈现出既格格不入又必须合作的局面。"焚书坑儒"宣告了旧道统的承担者——儒家士人与新王朝磨合的失败。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基本上解答了... 周秦之变后,在以暴力为基础的新政统与强调权力道德基础的旧道统之间,客观上呈现出既格格不入又必须合作的局面。"焚书坑儒"宣告了旧道统的承担者——儒家士人与新王朝磨合的失败。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基本上解答了汉武帝的关于治国总方略的疑问,他从"天人感应"的角度为儒学的实施提供了系统的、具有终极意义的理论依据。儒学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独尊"地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教育、选官及法律的儒家化。秦皇汉武统一意识形态的尝试对后世的启示表现在国家要长治久安必须进行意识形态建设,而意识形态建设要根植于社会的既有价值,不宜过分以利禄倡导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焚书坑儒 独尊儒术 周秦之变 意识形态
下载PDF
独尊儒术与儒学独尊是一回事吗? 被引量:1
20
作者 任怀国 范秀美 《管子学刊》 CSSCI 2009年第4期104-105,共2页
独尊儒术与儒学独尊是有区别的。前者是一个事实的认定,即对一种主张的认可并付诸实践;而后者是指一种局面,是"独尊儒术"主张所要达到的目标。西汉武帝时代,在意识形态领域虽然确立了"独尊儒术"的思想路线,但儒学... 独尊儒术与儒学独尊是有区别的。前者是一个事实的认定,即对一种主张的认可并付诸实践;而后者是指一种局面,是"独尊儒术"主张所要达到的目标。西汉武帝时代,在意识形态领域虽然确立了"独尊儒术"的思想路线,但儒学并没有取得独尊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尊儒术 儒学独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