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戏剧独白诗中的说话人——以丁尼生、勃郎宁和艾略特的诗作为例 被引量:8
1
作者 陈兵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2-75,共4页
戏剧独白诗是英美文学传统中一种独特的诗歌形式。它的主要特征就是诗人在诗中用戏剧化手法塑造第一人称说话人。丁尼生、勃郎宁和艾略特等人的诗作表明:在戏剧独白诗的发展过程中,由于“隐含作者”等因素的影响,对第一人称说话人的塑... 戏剧独白诗是英美文学传统中一种独特的诗歌形式。它的主要特征就是诗人在诗中用戏剧化手法塑造第一人称说话人。丁尼生、勃郎宁和艾略特等人的诗作表明:在戏剧独白诗的发展过程中,由于“隐含作者”等因素的影响,对第一人称说话人的塑造有三个层次,而这三个层次又决定了戏剧独白诗的特性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独白诗 说话人 丁尼生 勃郎宁 艾略特
下载PDF
被封闭的女人——读勃朗宁的四首戏剧独白诗 被引量:6
2
作者 许淑芳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4-110,共7页
在勃朗宁的戏剧独白诗“我的前公爵夫人”、“安德烈,裁缝之子”、“波菲利雅的情人”和“金发”中,都有一个被封闭、被压制、被缺席审判的女性;而在诗歌的结尾,这种封闭往往遭到了反抗和瓦解。正是封闭与反封闭的暗中较量形成了这些诗... 在勃朗宁的戏剧独白诗“我的前公爵夫人”、“安德烈,裁缝之子”、“波菲利雅的情人”和“金发”中,都有一个被封闭、被压制、被缺席审判的女性;而在诗歌的结尾,这种封闭往往遭到了反抗和瓦解。正是封闭与反封闭的暗中较量形成了这些诗歌的戏剧冲突和内在张力,也形成了作者外位于叙述者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勃朗宁 戏剧独白诗 被封闭的女性
下载PDF
戏剧独白诗中礼貌策略的应用
3
作者 彭玉洁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83-88,共6页
戏剧独白诗中说话人的会话与戏剧中的人物对话具有一定相似性,可将语用学的相关理论运用于其文本解读中。通过对比Leech的礼貌原则和Brown&Levinson的礼貌策略可得出后者适用于戏剧独白诗中言语行为的语用文体学分析的设想。以五种... 戏剧独白诗中说话人的会话与戏剧中的人物对话具有一定相似性,可将语用学的相关理论运用于其文本解读中。通过对比Leech的礼貌原则和Brown&Levinson的礼貌策略可得出后者适用于戏剧独白诗中言语行为的语用文体学分析的设想。以五种礼貌补救策略,尤其是说话人对面子威胁程度的估算公式为理论框架,对罗伯特·勃朗宁四首代表性的戏剧独白诗中的人物会话进一步进行实例分析,可揭示说话人会话中隐藏的信息,并验证了礼貌策略作为语用文体学的一种研究工具来分析文学话语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貌策略 戏剧独白诗 语用文体学 面子威胁行为
下载PDF
论勃朗宁戏剧独白诗中的封闭性意象
4
作者 许淑芳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18-20,共3页
勃朗宁戏剧独白诗中广泛使用了封闭性意象。封闭性意象的设置为在短小诗篇中组织复杂矛盾提供了方便,为人物之间的斗争提供了象征性舞台。封闭性意象的并置、对立和碰撞为诗歌结构提供了隐在的线索,因而增强了勃朗宁诗歌的叙事性和戏剧... 勃朗宁戏剧独白诗中广泛使用了封闭性意象。封闭性意象的设置为在短小诗篇中组织复杂矛盾提供了方便,为人物之间的斗争提供了象征性舞台。封闭性意象的并置、对立和碰撞为诗歌结构提供了隐在的线索,因而增强了勃朗宁诗歌的叙事性和戏剧性,对戏剧独白诗体裁特点的形成起到了巧妙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勃朗宁 戏剧独白诗 封闭性意象
下载PDF
目的论关照下戏剧独白诗的翻译——My Last Duchess两个中译本给我们的启示
5
作者 李晓娜 林玉鹏 《长春大学学报》 2009年第7期58-61,共4页
戏剧独白诗是由英国诗人勃朗宁所独创的,此类诗的典型代表是《我的前公爵夫人》。以两个译本为例,阐述了戏剧独白诗的特性,即戏剧性、诗人与独白者的距离性以及口语性。并以目的论为基础、两个中译本为语料说明了这些特性对译本翻译策... 戏剧独白诗是由英国诗人勃朗宁所独创的,此类诗的典型代表是《我的前公爵夫人》。以两个译本为例,阐述了戏剧独白诗的特性,即戏剧性、诗人与独白者的距离性以及口语性。并以目的论为基础、两个中译本为语料说明了这些特性对译本翻译策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独白诗 目的论 翻译 译本
下载PDF
论勃朗宁戏剧独白诗中的独白者
6
作者 钱蓓慧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1年第3期96-105,159,共11页
英国诗人罗伯特·勃朗宁发展并完善的戏剧独白诗体对英美现代派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勃朗宁笔下的独白者,复杂多面,除了遵循戏剧独白诗中说话者"非诗人本人"的要求,还是戴着人物面具的说话者、矛盾的男性叙事者以及&qu... 英国诗人罗伯特·勃朗宁发展并完善的戏剧独白诗体对英美现代派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勃朗宁笔下的独白者,复杂多面,除了遵循戏剧独白诗中说话者"非诗人本人"的要求,还是戴着人物面具的说话者、矛盾的男性叙事者以及"不完美"的艺术家。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勃朗宁诗作中独白者的特征,探究勃朗宁的诗学观及其诗歌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伯特·勃朗宁 戏剧独白诗 人物面具 男性叙事者 不完美 艺术家
下载PDF
论吉卜林戏剧独白诗中展现的英国性
7
作者 李姝 《黑河学院学报》 2022年第11期133-135,共3页
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鲁德亚德·吉卜林是19世纪末英国的著名作家。吉卜林的戏剧独白诗深受勃朗宁与丁尼生的影响,兼具叙事性与抒情性,有着突出的文学表现力。吉卜林以诗中叙事者作为传声筒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评判维多利亚晚期两... 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鲁德亚德·吉卜林是19世纪末英国的著名作家。吉卜林的戏剧独白诗深受勃朗宁与丁尼生的影响,兼具叙事性与抒情性,有着突出的文学表现力。吉卜林以诗中叙事者作为传声筒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评判维多利亚晚期两种对立的价值观展现自己对“英国性”品质的肯定态度。吉卜林笔下的英国性建立在“英格兰性”之上,但又有着超越阶级、性别与民族的特点,强调阶级互通、性别互助、民族融合,是更为宏大的“不列颠性”。吉卜林独特的“英国性”是其为当时正走向衰弱的大英帝国开出的“精神药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卜林 戏剧独白诗 英国性 不列颠性
下载PDF
吉卜林戏剧独白诗中的英国性 被引量:2
8
作者 陈兵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1-128,共8页
英国维多利亚晚期著名小说家鲁德亚德·吉卜林也是当时的重要诗人,其戏剧独白诗成就突出。吉卜林的戏剧独白诗兼具大诗人勃朗宁和丁尼生的特点,通过对维多利亚晚期不同价值观的评判传达了自己独特的英国性思想。吉卜林笔下的英国性... 英国维多利亚晚期著名小说家鲁德亚德·吉卜林也是当时的重要诗人,其戏剧独白诗成就突出。吉卜林的戏剧独白诗兼具大诗人勃朗宁和丁尼生的特点,通过对维多利亚晚期不同价值观的评判传达了自己独特的英国性思想。吉卜林笔下的英国性本质上是"英格兰性",但又强调超越阶级、性别和民族差异,宣扬民族和谐,是吉卜林为了维持大英帝国的辉煌所开出的药方,表现了他在大英帝国内忧外困之际所感到的焦虑和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卜林 勃朗宁 丁尼生 戏剧独白诗 英国性
原文传递
贪婪、虚伪的独裁形象——评戏剧独白诗《我已故的公爵夫人》中的人物刻画
9
作者 张巨武 张秀芝 《作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03-104,共2页
戏剧独白体是用诗的形式叙写戏剧性场面的一种全新诗歌体裁。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伟大诗人罗伯特·布朗宁使这一艺术形式得到发展和完善,他的《我已故的公爵夫人》堪称戏剧独白诗创作的典范。诗人借助戏剧独白的人物刻画技巧,通过主... 戏剧独白体是用诗的形式叙写戏剧性场面的一种全新诗歌体裁。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伟大诗人罗伯特·布朗宁使这一艺术形式得到发展和完善,他的《我已故的公爵夫人》堪称戏剧独白诗创作的典范。诗人借助戏剧独白的人物刻画技巧,通过主人公的自我剖析,给读者展示了虚伪、贪婪、独裁的公爵形象,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在人物刻画方面高超独特的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朗宁 《我已故的公爵夫人》 戏剧独白诗 人物形象刻画
原文传递
试论英美诗歌中的戏剧独白特征
10
作者 葛桂录 《淮阴师专学报》 1993年第3期56-59,共4页
在西方文学传统中,作为现代分类学意义上的两大文学样式——诗歌和戏剧很难截然区分。况且西方文学史上凡是戏剧成就最大的时代也就是其文学发展的顶峰阶段,而且这样的戏剧样式往往是诗剧。甚至还有人认为“戏剧是最高级最完全的诗歌形... 在西方文学传统中,作为现代分类学意义上的两大文学样式——诗歌和戏剧很难截然区分。况且西方文学史上凡是戏剧成就最大的时代也就是其文学发展的顶峰阶段,而且这样的戏剧样式往往是诗剧。甚至还有人认为“戏剧是最高级最完全的诗歌形式”。与中国古典诗歌刻意追求抒情性或意象性的审美趋向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独白诗 歌形式 中国古典 文学传统 戏剧样式 分类学意义 美学要求 意象性 丁尼生
下载PDF
罗伯特·勃朗宁诗二首译析
11
作者 王宗文 《语言教育》 1992年第2期7-9,共3页
Meeting At NightThe grey sea and the long black land;And the yellow half-moon large and low;And the startled little waves that leapIn fiery ringlets from their sleep,As I gain the cove with pushing prow,And quench its... Meeting At NightThe grey sea and the long black land;And the yellow half-moon large and low;And the startled little waves that leapIn fiery ringlets from their sleep,As I gain the cove with pushing prow,And quench its speed i’ the slushy s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ELLOW 人有悲欢离合 英国文学史 丁尼生 straight 独白诗 月有阴晴圆缺 一时独步 作者简介 在山
下载PDF
人性的光明和黑暗——《我的前公爵夫人》中的二元对立解读 被引量:1
12
作者 郭丽彬 《科教文汇》 2014年第4期115-116,共2页
罗伯特·勃朗宁在他的戏剧独白诗《我的前公爵夫人》中塑造了两个拥有对立人格的角色——公爵和公爵夫人。本文将运用二元对立理论来分析诗中的二元对立的意象和结构。勃朗宁通过比较费拉拉公爵自私无情和公爵夫人的天真善良,公爵... 罗伯特·勃朗宁在他的戏剧独白诗《我的前公爵夫人》中塑造了两个拥有对立人格的角色——公爵和公爵夫人。本文将运用二元对立理论来分析诗中的二元对立的意象和结构。勃朗宁通过比较费拉拉公爵自私无情和公爵夫人的天真善良,公爵的端正外表和丑陋内心,说者的炫耀和听者的沉默,鞭挞了英国贵族阶级对他人生命的蔑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对立 戏剧独白诗 罗伯特· 勃朗宁
下载PDF
论史蒂文斯《彼得·昆士弹琴》的戏剧性
13
作者 饶晟吉 《昭通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115-120,共6页
史蒂文斯的《彼得·昆士弹琴》一诗与罗伯特·勃朗宁的戏剧独白诗诗体特征相近,可被视作一首典型的戏剧独白诗;且此诗以"戏中戏"结构不仅精心塑造了"彼得·昆士"这一鲜明角色,还通过角色的独白重构了... 史蒂文斯的《彼得·昆士弹琴》一诗与罗伯特·勃朗宁的戏剧独白诗诗体特征相近,可被视作一首典型的戏剧独白诗;且此诗以"戏中戏"结构不仅精心塑造了"彼得·昆士"这一鲜明角色,还通过角色的独白重构了一个关于宗教神话中苏珊娜和长者的戏剧场景;诗中穿"蓝色绸衣"的女人与经过改编的贞洁的苏珊娜是兼具肉体美及自然美的化身,诗人对不朽之美的本质以及获取这种美的意识的经验进行了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得·昆士弹琴》 戏剧独白诗 戏中戏 不朽之美
下载PDF
她真温暖
14
作者 雷可萱 邹光容(指导) 《今日教育(作文大本营)》 2022年第12期26-26,共1页
我像在默念一首独白诗,来赞颂不染纤尘的你。--题记阳光斑驳,树影错落,她站在校园的林荫道下,黑色的衣服在人群中那么突出。她眸光闪烁,我一眼便看到了她。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仿佛蕴藏了无数星辰;粉嫩的小嘴总是在笑,似乎没有能让她不... 我像在默念一首独白诗,来赞颂不染纤尘的你。--题记阳光斑驳,树影错落,她站在校园的林荫道下,黑色的衣服在人群中那么突出。她眸光闪烁,我一眼便看到了她。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仿佛蕴藏了无数星辰;粉嫩的小嘴总是在笑,似乎没有能让她不开心的事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荫道 光闪烁 题记 独白诗
下载PDF
夜会
15
作者 罗伯特·勃朗宁 黄杲炘 《疯狂英语(新悦读)》 2015年第8期4-5,共2页
英式发音适合背诵Track02灰濛濛的大海,黑幽幽的长岸;刚升起的半个月亮又大又黄;梦中惊醒的细波碎浪跳得欢,像无数小小的火环闪着亮光——这时,我直冲的小船进了海湾,擦着粘糊糊的淤沙速度减慢。走上三里多风暖海香的沙滩,穿过了三丘田... 英式发音适合背诵Track02灰濛濛的大海,黑幽幽的长岸;刚升起的半个月亮又大又黄;梦中惊醒的细波碎浪跳得欢,像无数小小的火环闪着亮光——这时,我直冲的小船进了海湾,擦着粘糊糊的淤沙速度减慢。走上三里多风暖海香的沙滩,穿过了三丘田地后农舍在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波 长岸 英式 三里 抒情十四行 戏剧独白诗 文笔优美 情绪饱满 窗格 英国
下载PDF
令人耳目一新的译介——读《勃朗宁诗选》
16
作者 龙艳 《全国新书目》 2000年第7期27-27,共1页
钱钟书先生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说:好的翻译使读者"对原作无限向往",坏的翻译则"消灭原作"。汪晴、飞白译并撰文的《勃朗宁诗选》引起了读者对勃朗宁的极大兴趣,不仅是因为译者以通畅传神的译笔试图最大限度地... 钱钟书先生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说:好的翻译使读者"对原作无限向往",坏的翻译则"消灭原作"。汪晴、飞白译并撰文的《勃朗宁诗选》引起了读者对勃朗宁的极大兴趣,不仅是因为译者以通畅传神的译笔试图最大限度地传达原作风格,而且还因为(与一般诗选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勃朗宁 译者 读者 飞白 戏剧独白诗
原文传递
伊丽莎白·毕肖普
17
作者 海伦.文德勒 叶美 《上海文化》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49-58,共10页
毕肖普诗集《地理学Ⅲ》中的诗歌,其引人注目的品质是在家庭生活和陌生性之间持续地情感转换。换任何一位诗人,这种交替行为都会被看作是有争议的,但毕肖普能做到自然而然而非刻意区分,凝神注视而非故意取舍。
关键词 毕肖普 异国情调 情感转换 家庭生活 华兹华斯 新斯科舍 克鲁 独白诗 生命经验 寓言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