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饵料培养对罗格尼猛水蚤发育过程的影响
1
作者 顾靓 胡思敏 +4 位作者 马林 张琛 张贝叶 黄晖 刘胜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4-72,共9页
猛水蚤是分布广泛的小型底栖桡足类,在珊瑚礁区的礁石表生藻席中尤为丰富,由于其生境特殊性,目前对发育过程、培养条件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于2023年夏季在海南三亚鹿回头珊瑚礁区采集礁石表生藻席,从中分离出一种猛水蚤,经形态学鉴定其... 猛水蚤是分布广泛的小型底栖桡足类,在珊瑚礁区的礁石表生藻席中尤为丰富,由于其生境特殊性,目前对发育过程、培养条件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于2023年夏季在海南三亚鹿回头珊瑚礁区采集礁石表生藻席,从中分离出一种猛水蚤,经形态学鉴定其属于罗格尼猛水蚤属(Robertgurneya sp.)。在实验室内对其基本发育过程进行观察和记录,并研究了不同饵料培养方式(单种藻和混合藻)对其发育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罗格尼猛水蚤的成体体长为0.5~0.7mm,生命周期为61~68d。单次怀卵量、产卵次数、繁殖周期和生命周期在不同饵料培养下没有显著差异,但在混合藻培养下,罗格尼猛水蚤在胚胎发育期的平均卵径、孵化率、幼体存活率、无节幼虫Ⅵ期的最大体长明显高于单种藻培养组(p<0.05),且其胚胎发育阶段和桡足幼体期的累计发育时间明显较短(p<0.05)。研究结果表明,该猛水蚤具有较短的生命周期和较强的繁殖能力,鉴于藻席中存在丰富的底栖微藻和有机碎屑,栖息其中的猛水蚤可能能够为珊瑚礁小型鱼类等捕食者提供巨大的潜在食物资源,因此在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猛水蚤 珊瑚礁 礁石表生藻席 饵料 培养方式 发育过程
下载PDF
日本虎斑猛水蚤在抑食金球藻中存活、发育和繁殖的实验研究
2
作者 周慧欣 王锦秀 +2 位作者 王馨 徐子钧 颜天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49,共8页
抑食金球藻(Aureococus anophagefferens)可以形成褐潮,并对贝类、浮游动物等多种生物均能造成不利影响。为进一步探究抑食金球藻对浮游动物的影响,本文以日本虎斑猛水蚤(Tigriopus japonicus)为实验生物,研究抑食金球藻对日本虎斑猛水... 抑食金球藻(Aureococus anophagefferens)可以形成褐潮,并对贝类、浮游动物等多种生物均能造成不利影响。为进一步探究抑食金球藻对浮游动物的影响,本文以日本虎斑猛水蚤(Tigriopus japonicus)为实验生物,研究抑食金球藻对日本虎斑猛水蚤摄食、存活、生长发育以及繁殖的影响。日本虎斑猛水蚤具有易于在实验室培养、生长周期短、雌雄异体等优点,是海洋毒性污染物检测的模式生物。实验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在日本虎斑猛水蚤体内色素中检测到了抑食金球藻的特征色素19’-丁酰氧基岩藻黄素(But-fuco),表明日本虎斑猛水蚤能够摄食抑食金球藻。当微藻生物量(相对碳含量)分别同为0.7μg/mL和7.2μg/mL时,在抑食金球藻中无节幼体发育至桡足幼体及成体的存活率均高于以青岛大扁藻为饵料的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并且在前者中无节幼体的发育时间显著低于后者,12 d内雌体的产卵次数与产卵量显著高于后者。结果表明,日本虎斑猛水蚤在抑食金球藻中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并且是首次报导的一种能够在抑食金球藻中正常摄食、生存、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浮游动物。因此,当褐潮发生时,由于贝类幼体等生物会受到显著的不利影响,日本虎斑猛水蚤等抗性较强的生物可能会成为优势种,从而会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组成,进而可能会使整个海洋生态系统发生变化。本研究有助于全面了解褐潮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虎斑猛水蚤 抑食金球藻 摄食 存活 生长发育 繁殖
下载PDF
硒与氟离子对美丽猛水蚤的联合毒性 被引量:19
3
作者 修瑞琴 傅迎春 许永香 《环境科学》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26-28,共3页
为了探讨硒氟共存的毒性变化机制,按硒与氟离子1:10、1:20和1:30三个浓度配比进行面与氟对美丽猛水蚤(NitocraSpinipes)的联合毒性实验。结果表明,硒与氟对美丽猛水蚤的单一毒性:96hSe4+Lc5... 为了探讨硒氟共存的毒性变化机制,按硒与氟离子1:10、1:20和1:30三个浓度配比进行面与氟对美丽猛水蚤(NitocraSpinipes)的联合毒性实验。结果表明,硒与氟对美丽猛水蚤的单一毒性:96hSe4+Lc50为9.2(7.4—15)mg/L,96hF-LC50为290(284—296)mg/L;硒与氟的联合毒性为桔抗作用。美丽猛水蚤是毒物联合毒性研究的优秀实验生物,毒性单位法及相加指数法都是测定水中毒物联合毒性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猛水蚤 联合毒性 拮抗作用
下载PDF
海洋酸化条件下铜、镉对日本虎斑猛水蚤的急性毒性效应 被引量:15
4
作者 韦晓慧 慕芳红 +1 位作者 孙艳桃 曹志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3879-3884,共6页
以日本虎斑猛水蚤(Tigriopus japonicus)为试验生物,采用高纯度CO2和空气的混合气体调配试验所需酸化海水(pH值7.70、7.30、6.50),研究不同海水酸化条件下铜、镉对海洋生物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单一CO2酸化海水对日本虎斑猛水蚤存... 以日本虎斑猛水蚤(Tigriopus japonicus)为试验生物,采用高纯度CO2和空气的混合气体调配试验所需酸化海水(pH值7.70、7.30、6.50),研究不同海水酸化条件下铜、镉对海洋生物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单一CO2酸化海水对日本虎斑猛水蚤存活的影响不显著;海水酸化对铜和镉急性毒性的影响效应有差异。铜在低pH值(6.5)时对日本虎斑猛水蚤的毒性最强,96h LC50浓度为0.64 mg/L,明显低于pH值为8.0、7.7、7.3对日本虎斑猛水蚤的96h LC50浓度,其分别为1.98,1.19,1.05 mg/L,随pH值下降,96h LC50下降了近3倍。海水酸化使镉的96h LC50略呈下降趋势,但对其急性毒性影响效应并不显著;pH值为7.7和7.3时,铜的安全浓度分别为11.9、10.5μg/L,接近于中国海水二类水质标准。本研究表明随着海洋酸化的进程我国近海水域将面临铜污染加剧的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酸化 日本虎斑猛水蚤 急性毒性
下载PDF
分叉小猛水蚤的外部形态和发育特征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赵文 殷旭旺 高敬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75-483,共9页
研究了分叉小猛水蚤Tisbe furcata的外部形态和发育特征。结果表明:分叉小猛水蚤为雌雄异体,前体部并不显著宽于后体部,头节与第一胸节愈合,额部突出,身体的活动关节在第四和第五胸节之间。第一触角呈单肢型,分为八节,第二触角为双肢型... 研究了分叉小猛水蚤Tisbe furcata的外部形态和发育特征。结果表明:分叉小猛水蚤为雌雄异体,前体部并不显著宽于后体部,头节与第一胸节愈合,额部突出,身体的活动关节在第四和第五胸节之间。第一触角呈单肢型,分为八节,第二触角为双肢型;第一至第四胸足均为双肢型,内肢为两节,外肢为三节,每对胸足之间具一个几丁质板,第五胸足为一节,附4根刚毛。雌性腹部第一、二节愈合成生殖节,生殖节上有两个卵囊。分叉小猛水蚤卵径为20~25μm。在温度为(21±1)℃、盐度为32±1、pH为7.8的条件下,胚胎发育时间共需28~30 h。无节幼体Ⅰ~Ⅵ期的累计发育时间分别为(3±1.5)、(11±1.2)、(30±1.2)、(45±1.0)、(62±1.0)、(75±1.2)h,平均体长分别为0.080、0.106、0.144、0.196、0.225、0.268 mm;桡足幼体Ⅰ~Ⅴ期的累计发育时间分别为(100±2.0)、(128±1.5)、(153±1.0)、(178±1.2)、(204±1.5)h,平均体长分别为0.311、0.468、0.539、0.726、1.036 mm;一龄桡足幼体成体的雌雄发育时间均为(232±1.5)h,平均体长分别为1.086 mm和1.125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叉小猛水蚤 形态特征 胚胎发育 幼体发育
下载PDF
日本虎斑猛水蚤的重金属急性毒性及其作为标准测试生物的潜在意义 被引量:11
6
作者 曾艳艺 黄小平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11年第2期182-188,共7页
以静态实验法研究重金属Cu、Cd、Pb和Zn单独以及两两联合对日本虎斑猛水蚤(Tigriopus japonicus)的急性毒性效应,并分析其是否适宜作为我国海水重金属毒性测试的标准生物。结果显示,单独作用下,Cu、Cd、Pb和Zn对受试生物的24h LC50分别... 以静态实验法研究重金属Cu、Cd、Pb和Zn单独以及两两联合对日本虎斑猛水蚤(Tigriopus japonicus)的急性毒性效应,并分析其是否适宜作为我国海水重金属毒性测试的标准生物。结果显示,单独作用下,Cu、Cd、Pb和Zn对受试生物的24h LC50分别为0.26、0.14、0.40和0.65mg·mL-1,海水中这4种重金属对该桡足类的安全浓度阈值分别为2.6、1.4、4.0和6.5μg.L-1。其中,Cu和Zn的安全浓度低于国家海水水质第一类标准,而Cd和Pb介于国家第一和第二类水质标准之间,这表明受试生物对这4种重金属的毒性十分敏感。而上述4种重金属两两联合对受试生物均为增强作用,说明重金属联合作用促使该桡足类动物的毒性敏感性增强。日本虎斑猛水蚤适宜作为我国海水重金属毒性测试的标准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日本虎斑猛水蚤 急性毒性 联合毒性 24hLC50 标准测试生物
下载PDF
鲍鱼采苗板上附着猛水蚤和线虫的数量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廖家遗 王智学 +2 位作者 张钟徽 徐润林 陈毕生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7-42,共6页
研究了鲍鱼幼体培育阶段中采苗板上附着猛水蚤和线虫的数量变化。号池猛水蚤的密度为 12-2 ~个0.025.5 /cm2平均密度为个, 1.8 /cm2;号池的猛水蚤的密度为~个12-10 0.018.4 /cm2平均密度为, 3.0 个/cm2,两个池的猛水蚤都有两个... 研究了鲍鱼幼体培育阶段中采苗板上附着猛水蚤和线虫的数量变化。号池猛水蚤的密度为 12-2 ~个0.025.5 /cm2平均密度为个, 1.8 /cm2;号池的猛水蚤的密度为~个12-10 0.018.4 /cm2平均密度为, 3.0 个/cm2,两个池的猛水蚤都有两个密度的高峰期。采苗板上硅藻的密度变化和猛水蚤的密度的变化有一定关系,显示猛水蚤数量的增加依赖硅藻量的增加和猛水蚤会摄食硅藻。号池线虫的密度为~12-2 0.023.6个/cm2平均为个个, 1.5 /cm2;号池的线虫的密度为~个12-10 0.27.0 /cm2平均密度为个, 3.2 /cm2,到幼体培育的中期,两个池的线虫密度都达到最高峰。线虫的密度的增长是依赖于硅藻的密度的增加的。号12-2 池鲍鱼幼体密度为~个 0.010.45 /cm2平均密度为个, 0.15 /cm2;号池鲍鱼幼体密度为~个12-10 0.010.17 /cm2平均密度为个, 0.06 /cm2。在育苗的早期在采苗板上附着的鲍鱼幼体逐渐增加以后两个池的鲍鱼幼, , 体密度渐渐降下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鱼 幼体培育 猛水蚤 线虫 采苗板 硅藻
下载PDF
水体化学要素对分叉小猛水蚤(Tisbe furcata)和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室内养殖种群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凯 李坤明 +3 位作者 洋雯 李敏 吕德亮 林强 《生态科学》 CSCD 2015年第6期105-110,共6页
以分叉小猛水蚤(Tisbe furcata)和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为研究对象,对比室内养殖条件下两种桡足类的种群密度差异,并分析水体化学要素亚硝态氮、硝态氮、氨氮和磷酸盐与桡足类种群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分叉小猛水蚤较小拟哲... 以分叉小猛水蚤(Tisbe furcata)和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为研究对象,对比室内养殖条件下两种桡足类的种群密度差异,并分析水体化学要素亚硝态氮、硝态氮、氨氮和磷酸盐与桡足类种群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分叉小猛水蚤较小拟哲水蚤种群密度优势明显(P<0.01),更适合北方室内养殖,盐度可能起主要作用;水体亚硝态氮最为重要,在桡足类种群的快速增长期,其浓度与两种桡足类的种群密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性;水体磷酸盐浓度与两种桡足类的种群密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性;通过部分换水的方式可以实现分叉小猛水蚤的可持续培养,换水量不要超过水体总量的1/3;本研究所采用复合饲料和养殖方式可以实现分叉小猛水蚤的北方室内大规模、高密度和可持续养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叉小猛水蚤 小拟哲水蚤 桡足类 水体化学要素 种群密度
下载PDF
饲料中添加海泥对分叉小猛水蚤(Tisbe furcata)室内养殖水体化学要素及种群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凯 李坤明 +5 位作者 洋雯 李敏 邵君凤 胡文靖 张志华 林强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21期134-139,共6页
以山东烟台分叉小猛水蚤(Tisbe furcata)为研究对象,对比饲料中添加海泥对桡足类养殖水体三氮一磷(亚硝态氮、硝态氮、氨氮和磷酸盐)以及桡足类种群密度的影响,探索北方室内桡足类大规模、高密度养殖技术。结果表明,较添加海泥的复合饲... 以山东烟台分叉小猛水蚤(Tisbe furcata)为研究对象,对比饲料中添加海泥对桡足类养殖水体三氮一磷(亚硝态氮、硝态氮、氨氮和磷酸盐)以及桡足类种群密度的影响,探索北方室内桡足类大规模、高密度养殖技术。结果表明,较添加海泥的复合饲料,单纯利用复合饲料进行分叉小猛水蚤的室内养殖效果更好(P<0.01),表明桡足类不能直接利用海泥中的营养成分;水体三氮一磷中,亚硝态氮含量最为重要,在桡足类快速增长期其含量与本地桡足类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后期浓度超过0.4 mg/L时,对桡足类生长产生抑制作用,因此需要严格控制;磷酸盐含量与桡足类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叉小猛水蚤 桡足类 海泥 水体化学要素 种群密度
下载PDF
常规净水工艺对猛水蚤的去除机理及效果 被引量:2
10
作者 聂小保 李志宏 +1 位作者 丁立君 黄廷林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53-459,共7页
为实现对桡足类生物泄露风险的高效控制,以猛水蚤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常规净水工艺对桡足类生物的去除作用机理及效果研究,重点研究了猛水蚤去除与絮体颗粒形态特性关系和在石英砂滤床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优化操作条件下,混凝沉淀和过滤... 为实现对桡足类生物泄露风险的高效控制,以猛水蚤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常规净水工艺对桡足类生物的去除作用机理及效果研究,重点研究了猛水蚤去除与絮体颗粒形态特性关系和在石英砂滤床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优化操作条件下,混凝沉淀和过滤对猛水蚤去除率均可达99%,最佳工况包括快速搅拌300r/min(1min)、中速搅拌150r/min(5min)和低速搅拌75r/min(5min),聚合氯化铝(PAC)投加量10mg/L,沉淀时间0.5h,滤速9m/h,过滤周期1d.混凝对猛水蚤的去除效率主要决定于猛水蚤与絮体的有效吸附,絮体颗粒粒径越大、分形维数越低,猛水蚤去除率越高;过滤水冲刷携带引起的被动迁移,是导致猛水蚤穿透砂滤池的主要原因,适当降低滤速和缩短过滤周期,控制猛水蚤被动迁移规模,可以达到提高猛水蚤去除率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猛水蚤 常规净水工艺 泄露风险 去除机理
下载PDF
四溴双酚A对日本虎斑猛水蚤生殖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超 朱丽岩 +3 位作者 卜亚谦 董辉辉 王腾 陈香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7-43,共7页
为探讨四溴双酚A(TBBPA)对海洋桡足类的毒性效应,本文运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及组织切片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从个体、组织和细胞三个层次研究了TBBPA对日本虎斑猛水蚤(Tigriopus japonicus)生殖的影响。结果显示:经不同浓度TBBPA单世代暴... 为探讨四溴双酚A(TBBPA)对海洋桡足类的毒性效应,本文运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及组织切片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从个体、组织和细胞三个层次研究了TBBPA对日本虎斑猛水蚤(Tigriopus japonicus)生殖的影响。结果显示:经不同浓度TBBPA单世代暴露后,221.15、442.30μg·L^(-1) TBBPA组日本虎斑猛水蚤的首次抱卵时间显著延长、性别比显著升高;自首次抱卵时间开始10d内,各浓度组卵囊发育时间和抱卵次数均未受到显著影响,低浓度组雌体产卵量显著升高。此外,经TBBPA暴露后,各浓度组日本虎斑猛水蚤卵巢组织形态良好未发生明显病变。低浓度组卵母细胞的超微结构良好,而221.15、442.30μg·L^(-1) TBBPA组卵母细胞的部分超微结构发生明显改变,如内线粒体内嵴溶解,卵黄膜溶解、卵黄颗粒变形等现象,且随TBBPA浓度升高,超微结构受损程度呈递增趋势。研究表明:TBBPA不仅在个体水平对日本虎斑猛水蚤的生殖造成影响,还在细胞水平显著改变日本虎斑猛水蚤卵母细胞的超微结构,具有显著的毒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溴双酚A 日本虎斑猛水蚤 生殖 卵母细胞 组织结构 超微结构
下载PDF
附着基对分叉小猛水蚤(Tisbe furcata)种群密度及水体化学要素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凯 李坤明 +3 位作者 胡文靖 邵君凤 洋雯 李敏 《生态科学》 CSCD 2016年第5期194-199,共6页
以分叉小猛水蚤(Tisbe furcata)为研究对象,对比室内养殖条件下添加附着基与否对分叉小猛水蚤的种群密度的影响,并同步分析水体化学要素(亚硝态氮、硝态氮、氨氮和磷酸盐)与桡足类种群密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加入附着基并未达到增加... 以分叉小猛水蚤(Tisbe furcata)为研究对象,对比室内养殖条件下添加附着基与否对分叉小猛水蚤的种群密度的影响,并同步分析水体化学要素(亚硝态氮、硝态氮、氨氮和磷酸盐)与桡足类种群密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加入附着基并未达到增加桡足类种群密度的效果,反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水体三氮一磷的分析表明亚硝态氮、硝态氮和磷酸盐含量均与桡足类种群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而氨氮浓度与桡足类种群密度间没有相关性,这与之前研究结果一致,进一步验证了现有养殖方法的可靠性。此外,添加附着基养殖池中快速升高的亚硝氮含量可能抵消了附着基的积极作用,因此,后续相关研究需要综合考量上述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叉小猛水蚤 桡足类 附着基 种群密度 水体化学要素
下载PDF
我国海洋底栖猛水蚤目两个新记录种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林 李新正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21-1325,共5页
通过对2008年5月在江苏平岛潮间带采集的砂质沉积物进行离心提取,经形态分类学方法鉴定发现底栖猛水蚤目两个新记录种,濑户叶足猛水蚤Phyllopodopsyllus setouchiensis Kitazima,1981和扎哈美猛水蚤Ameira zahaae Karanovic&Cho,20... 通过对2008年5月在江苏平岛潮间带采集的砂质沉积物进行离心提取,经形态分类学方法鉴定发现底栖猛水蚤目两个新记录种,濑户叶足猛水蚤Phyllopodopsyllus setouchiensis Kitazima,1981和扎哈美猛水蚤Ameira zahaae Karanovic&Cho,2012,分别隶属于矩头猛水蚤科Tetragonicipitidae Lang,1948和美猛水蚤科Ameiridae Boeck,1865。其中,濑户叶足猛水蚤目前仅在砂质潮间带环境中发现。扎哈美猛水蚤与韩国海域发现的种形态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间带 猛水蚤 新记录种
下载PDF
几种饵料对分叉小猛水蚤生殖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笑月 谢玺 +3 位作者 李大成 刘卫东 于佐安 李石磊 《河北渔业》 2017年第6期6-9,共4页
在水温23~26℃,盐度32‰条件下,研究了几种饵料单独投喂及混合投喂对分叉小猛水蚤(Tisbe furcata)生殖量的影响,以探索培育该蚤适合的饵料品种及投喂方式。结果表明,饵料品种中,两种金藻(球等鞭金藻3011和Sarcinochrysis marina Geitler... 在水温23~26℃,盐度32‰条件下,研究了几种饵料单独投喂及混合投喂对分叉小猛水蚤(Tisbe furcata)生殖量的影响,以探索培育该蚤适合的饵料品种及投喂方式。结果表明,饵料品种中,两种金藻(球等鞭金藻3011和Sarcinochrysis marina Geitler)不适合作为分叉小猛水蚤的饵料;两种硅藻(小新月菱形藻和多枝舟形藻)及代用饵料可以作为分叉小猛水蚤的饵料,但需要与亚心形扁藻混合投喂才能取得理想效果;亚心形扁藻最适合作为分叉小猛水蚤的饵料,与硅藻、金藻或代用饵料混合投喂效果均非常理想。投喂方式总的来说是混合投喂优于单独投喂,各种饵料单独投喂时均不能取得非常理想的效果,混合投喂时混有亚心形扁藻的任何组合都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胞藻 饵料 分叉小猛水蚤(Tisbe furcata) 桡足类
下载PDF
不同盐度对尖额谐猛水蚤(Euterpe acutifrons)生长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龙丽娟 何伟宏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1995年第3期61-63,共3页
研究尖额谐猛水蚤对盐度突变的耐受力以及不同盐度对尖额谐猛水蚤生长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尖额谐猛水蚤对比重突变具有较强的忍耐力,且对低比重的适应能力强于对高比重的适应能力,比重1.
关键词 尖额谐猛水蚤 室内培养 比重
下载PDF
微塑料在日本虎斑猛水蚤(Tigriopus japonicus)体内的摄入、排出及对其摄食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全斌 张明兴 +5 位作者 丁光辉 李西山 张典 张微微 王莹 王菊英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84-191,共8页
微塑料的生态毒理学效应,是近年来国际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然而,由于生物体内的微塑料定量分析存在难度,导致其毒动力学过程和生物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受限。本研究以10μm荧光标记的聚苯乙烯(PS)为测试对象,考察了日本虎斑猛水... 微塑料的生态毒理学效应,是近年来国际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然而,由于生物体内的微塑料定量分析存在难度,导致其毒动力学过程和生物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受限。本研究以10μm荧光标记的聚苯乙烯(PS)为测试对象,考察了日本虎斑猛水蚤(Tigriopus japonicus)对PS微粒的摄入及排出动力学,以及PS微粒对其摄食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日本虎斑猛水蚤暴露于表观浓度为1×10^3个·mL^-1的PS微粒溶液,其体内检出的PS微粒的量随着暴露时间增加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暴露24 h后达到最大值,为(7.00±2.44)个·只^-1(n=3),48 h后降至(3.20±1.93)个·只^-1(n=3)。将暴露于表观浓度为1×10^3个·mL^-1的PS微粒溶液中48 h后的日本虎斑猛水蚤转移至清洁海水中后,体内检出的PS微粒的量呈现下降趋势,24 h后可排出体内96.33%±1.18%(n=3)的PS微粒,48 h后生物体内无PS微粒检出。日本虎斑猛水蚤暴露于表观浓度为1×10^3个·mL^-1的PS微粒溶液中24 h和48 h后,其对微藻的摄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果为科学评估微塑料的生态风险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乙烯微粒 日本虎斑猛水蚤 摄入行为 排出行为 微藻摄食率
下载PDF
2种浮游硅藻对底栖桡足类日本虎斑猛水蚤存活、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许婕 王桂忠 吴荔生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39-943,共5页
运用实验生态的研究方法,研究了2种浮游硅藻对底栖桡足类日本虎斑猛水蚤(Tigriopus japonicus)不同发育阶段的存活率、发育时间以及成体持续产幼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日本虎斑猛水蚤可以直接有效地利用这2种浮游硅藻并完成其整个世代的发... 运用实验生态的研究方法,研究了2种浮游硅藻对底栖桡足类日本虎斑猛水蚤(Tigriopus japonicus)不同发育阶段的存活率、发育时间以及成体持续产幼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日本虎斑猛水蚤可以直接有效地利用这2种浮游硅藻并完成其整个世代的发育和成体的繁殖,但是不同藻类对该种猛水蚤的影响不同.总体来说,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muelleri)是日本虎斑猛水蚤整个发育阶段以及成体繁殖期间良好的饵料;低浓度(含碳量0.03μg/mL)的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也是日本虎斑猛水蚤成体繁殖期间的良好饵料,但该藻在较高浓度(含碳量≥0.17μg/mL)下虽然对日本虎斑猛水蚤的存活无抑制作用,对其发育和繁殖却均产生抑制.此外,与牟氏角毛藻相比,投喂相同高浓度(含碳量8.50μg/mL)的中肋骨条藻后,日本虎斑猛水蚤的各期发育时间延长、持续产幼数降低,差异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虎斑猛水蚤 硅藻 存活 发育 繁殖
下载PDF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海洋桡足类日本虎斑猛水蚤的急慢性毒性效应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晶 庄昀筠 +3 位作者 陈洪举 陈畅 毛雪微 刘光兴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02-211,共10页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简称甲维盐)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农业和水产养殖业的高效抗生素杀虫剂,会进入近海海洋环境从而对海洋生物造成影响。为初步探讨甲维盐对海洋桡足类产生的生物效应,研究了甲维盐对日本虎斑猛水蚤(Tigriopus japonicu...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简称甲维盐)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农业和水产养殖业的高效抗生素杀虫剂,会进入近海海洋环境从而对海洋生物造成影响。为初步探讨甲维盐对海洋桡足类产生的生物效应,研究了甲维盐对日本虎斑猛水蚤(Tigriopus japonicus Mori)的死亡率、摄食率、滤水率、神经传导关键性酶和抗氧化防御系统中多种酶活性以及生殖、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甲维盐对于日本虎斑猛水蚤有显著的急性毒性影响,雌性成体和雄性成体的96 h-LC 50分别为7156μg·L^-1和3637μg·L^-1;雌性成体的24 h-EC 50为3.5μg·L^-1。暴露在不同甲维盐浓度(0.5、1、2、3.5和5μg·L^-1)条件下24 h后,日本虎斑猛水蚤的摄食率和滤水率随甲维盐浓度升高逐渐降低,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均随甲维盐浓度的升高先升高后趋于平稳,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无显著变化。日本虎斑猛水蚤连续暴露2个世代,随着甲维盐浓度的升高,发育率逐渐降低;当甲维盐浓度达到0.5μg·L^-1时,10 d产卵量受到显著抑制,这说明甲维盐对其种群繁衍能力产生了显著影响。将第3代无节幼虫置于海水中进行恢复培养后发现,高浓度甲维盐暴露(0.5μg·L^-1)对日本虎斑猛水蚤发育和生殖均造成了不可逆的影响,毒性可能具有不可恢复性。本文可为评估甲维盐对海洋桡足类的潜在影响提供基础数据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维盐 日本虎斑猛水蚤 急性毒性 慢性毒性 桡足类
下载PDF
菲对日本虎斑猛水蚤摄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连旭 王军 +2 位作者 李旋 王东 汝少国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0-87,共8页
为探究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污染对海洋桡足类的毒性效应,本研究以日本虎斑猛水蚤(Tigriopus japonicus)为受试生物,选取菲(Phenanthrene,Phe)作为PAHs的代表开展暴露试验。急性毒性试验测得Phe对日本虎斑... 为探究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污染对海洋桡足类的毒性效应,本研究以日本虎斑猛水蚤(Tigriopus japonicus)为受试生物,选取菲(Phenanthrene,Phe)作为PAHs的代表开展暴露试验。急性毒性试验测得Phe对日本虎斑猛水蚤的96 h半数致死浓度为3.675 mg/L。慢性试验显示,5、50和500μg/L Phe暴露降低了日本虎斑猛水蚤的比生长速率、延长了从无节幼体发育到成体的时间,并且显著降低了挂卵率;50μg/L Phe暴露降低了总产幼数量、延长了卵囊发育时间,而在500μg/L Phe暴露组则未出现挂卵现象,导致生殖失败。将5和50μg/L Phe暴露后雌蚤产出的F1子代在清水中培养,它们的发育时间也出现显著延迟。此外,50和500μg/L Phe显著降低了日本虎斑猛水蚤的摄食率和滤水率,而呼吸率在各暴露组均出现显著下降。可见,Phe会对日本虎斑猛水蚤的摄食、生长、繁殖,以及子代发育造成明显的毒性效应。本研究可为评价PAHs对海洋浮游动物的生态风险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虎斑猛水蚤 摄食 生长发育 繁殖
下载PDF
分叉小猛水蚤消化和神经系统的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白雪峰 李海东 孙虎山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583-586,共4页
对分叉小猛水蚤消化和神经系统进行组织学观察,发现其消化系统由食道、盲囊、中肠、后肠和直肠组成,由内向外分为上皮层和肌肉层;盲囊与中肠上皮细胞中具有分泌细胞,是进行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腹神经索,脑神经细胞胞... 对分叉小猛水蚤消化和神经系统进行组织学观察,发现其消化系统由食道、盲囊、中肠、后肠和直肠组成,由内向外分为上皮层和肌肉层;盲囊与中肠上皮细胞中具有分泌细胞,是进行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腹神经索,脑神经细胞胞体主要分布于脑部上方,少数分布于脑部四周,脑神经在食道处形成围咽神经环,腹神经索由两条未完全愈合的腹神经纤维及包裹于其外的神经细胞组成,腹神经纤维由头胸部向后逐渐变细,神经纤维外的神经细胞数目也逐渐变少,脑神经细胞胞体普遍略大于腹神经索神经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叉小猛水蚤 组织学 消化系统 神经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