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9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獭、(犭宾)獭与山獭的本草考证 被引量:1
1
作者 邬家林 《中药材》 CAS CSCD 1998年第3期153-155,共3页
考证认为始载《肘后备急方》的獭肝,其原动物为鼬科的水獭Lutra lutra。《本草经集注》始载之(犭宾)獭为同属的江獭L.perspilillata。《本草纲目》始载之山獭,似为同科的鼬獾Melogale moscha-ta。本文还对本草记述獭肝鉴别的不可知论作... 考证认为始载《肘后备急方》的獭肝,其原动物为鼬科的水獭Lutra lutra。《本草经集注》始载之(犭宾)獭为同属的江獭L.perspilillata。《本草纲目》始载之山獭,似为同科的鼬獾Melogale moscha-ta。本文还对本草记述獭肝鉴别的不可知论作了澄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草考证 Bin 考证
下载PDF
广西北部湾海域施氏獭蛤精巢发育、精子发生及超微结构观察
2
作者 吴韬 潘英 +4 位作者 刘一鸣 连昌朋 徐炳杰 王超奇 杨凌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9-80,共12页
为探究广西北部湾海域施氏獭蛤精巢周年发育、精子发生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变化,文章采用组织切片、扫描及透射电镜技术对广西北部湾海域施氏獭蛤精巢周年发育、精子发生和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北部湾海域施氏獭蛤精巢发育... 为探究广西北部湾海域施氏獭蛤精巢周年发育、精子发生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变化,文章采用组织切片、扫描及透射电镜技术对广西北部湾海域施氏獭蛤精巢周年发育、精子发生和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北部湾海域施氏獭蛤精巢发育周期为1年,可划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繁殖盛期为12月至翌年4月,每期5%~10%个体精巢发育略滞后。精子发生可划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和变态期。雄性生殖细胞的发育可划分为精原细胞期、初级精母细胞期、次级精母细胞期、精细胞期、成熟精子期。施氏獭蛤精子属于鞭毛型,全长(39.76±0.50)μm。精子头部由近椭圆形的顶体和精核组成,顶体底部与精核相连处凹陷形成亚顶体腔,精核顶部形成核前窝,精核底部形成核后窝,细胞核内电子密度均匀,核中部存在间隙。中心粒复合体周围有4个线粒体围绕组成精子中部,线粒体近圆形,内嵴明显。质膜包裹轴丝形成精子尾部,尾部横切面可明显观察到“9+2”双联体微管结构。此外,施氏獭蛤存在A、B两种不同类型的精原细胞,A型精原细胞核内核仁不明显, B型精原细胞核内核仁明显, B型精原细胞存在于增殖期和生长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 精巢发育 精子发生 超微结构
下载PDF
基于RNA-seq测序的弓獭蛤(Lutraria rhynchaena)不同组织转录组差异研究
3
作者 王宏玲 陈琨 +2 位作者 吴斌 潘红平 廖馨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80-92,共13页
弓獭蛤(Lutraria rhynchaena)是我国南方沿海重要的海水养殖贝类,为探讨弓獭蛤不同组织的基因表达差异,本研究采用RNA-seq测序技术对北部湾海域弓獭蛤7种组织(肌肉、外套膜、鳃、肝胰腺、虹吸管、雌性性腺和雄性性腺)进行转录组测序及... 弓獭蛤(Lutraria rhynchaena)是我国南方沿海重要的海水养殖贝类,为探讨弓獭蛤不同组织的基因表达差异,本研究采用RNA-seq测序技术对北部湾海域弓獭蛤7种组织(肌肉、外套膜、鳃、肝胰腺、虹吸管、雌性性腺和雄性性腺)进行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21个样本共获得939 197 518条质控后序列,各组织质控后的碱基数为15.39—29.26 G。测序结果经过Denovo组装和ORF查找共获得56 773个Unigenes。在5个公共数据库NR (Non-Redundant protein sequence database)、GO (Gene Ontology)、eggNOG(evolutionary genealogy of genes:Non-supervised Orthologous Groups)、KEGG (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和SWISS-Prot对比各注释分别得到24 557、13 094、17 524、10 352和13 857条有效注释信息。本研究获得了大量弓獭蛤组织间的差异表达基因,丰富了弓獭蛤的基因数据库,为更深入地了解弓獭蛤各组织功能,进一步挖掘和开发利用弓獭蛤功能基因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 高通量测序 转录组 生物信息学分析
下载PDF
Vc-獭兔染色体核型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周立波 张嘉保 +2 位作者 任文陟 郭雄明 朱玉峰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21-24,共4页
目的 确定Vc 獭兔染色体核型与G 带核型。方法 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常规染色体制片和染色体G 分带技术 ,对Vc Ⅰ系、Vc Ⅱ系獭兔的染色体组型、G 带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与结论 Vc Ⅰ系、Vc Ⅱ系獭兔二倍体细胞染色体数为 4 4 ,即 2... 目的 确定Vc 獭兔染色体核型与G 带核型。方法 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常规染色体制片和染色体G 分带技术 ,对Vc Ⅰ系、Vc Ⅱ系獭兔的染色体组型、G 带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与结论 Vc Ⅰ系、Vc Ⅱ系獭兔二倍体细胞染色体数为 4 4 ,即 2n =4 4 ,2 1对常染色体 ,1对性染色体 (X、Y)。常染色体分为 4组 :A组 ,1~ 8号 ,为中着丝点染色体 ;B组 ,9~ 11号 ,为近中着丝点染色体 ;C组 ,12~ 17号 ,为近端着丝点染色体 ;D组 ,18~ 2 1号 ,为端着丝点染色体。X为近中着丝点染色体 ,Y为端着丝点染色体。Vc 獭兔的公兔染色体组型为 4 4 ,XY。G 带核型表明 :Vc Ⅰ系、Ⅱ系兔的染色体G 带型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核型 着丝点 常染色体 二倍体细胞 染色体组型 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 制片 G-带
下载PDF
2005-2006年青海省平安县保护性灭獭结果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席国兴 朱红良 钟海琼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46-346,共1页
关键词 平安县 青海省 喜马拉雅旱 保护性 退耕还林还草 密度调查 海东地区
下载PDF
青海省海晏县乌兰脑滩灭獭效果调查
6
作者 李岑宇 黄孝龙 《地方病通报》 1997年第1期89-90,共2页
关键词 青海 鼠疫 自然疫源地 灭鼠
下载PDF
为四川獭兔产业发展支新招
7
作者 范成强 文斌 《四川畜牧兽医》 2005年第9期19-19,共1页
关键词 产业发展 四川 农业产业结构 科学饲养管理 经济效益 兔皮 市场竞争力 农村经济
下载PDF
冬季幼獭兔细菌性肠炎该咋防
8
作者 王冬梅 王建辉 《北方牧业》 2005年第24期22-22,共1页
40~70日龄的幼獭兔,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容易得病,死亡率高,比较难养。尤其秋冬季节,由于天气渐冷,若饲养管理不善,容易发生幼獭兔肠炎,造成大批死亡,给养兔户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关键词 细菌性肠炎 秋冬季节 抵抗能力 饲养管理 经济损失 死亡率 日龄 养兔
下载PDF
养獭兔:风险小,利润高
9
作者 贺云峰 《农业知识》 2004年第31期23-23,共1页
关键词 兔皮 饲养规模 河北尚村 商品兔 农业科技示范园 兔养殖 全球气温变暖 市场前景分析 野生动物资源
下载PDF
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性腺发育和生殖周期的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曹伏君 刘永 +2 位作者 张春芳 罗杰 刘志刚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76-982,共7页
采用组织学方法对湛江市遂溪县草潭镇施氏獭蛤的性腺发育和繁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氏獭蛤的性腺发育以1年为1个周期,可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雄性生殖细胞发生经历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 采用组织学方法对湛江市遂溪县草潭镇施氏獭蛤的性腺发育和繁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氏獭蛤的性腺发育以1年为1个周期,可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雄性生殖细胞发生经历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等时期,精原细胞具有A型和B型两种类型。施氏獭蛤卵子的发生可分为卵原细胞期、生长初期、生长中期、生长后期和成熟期。较晚期的卵母细胞和成熟卵子的核仁变成双质核仁。流沙港海区施氏獭蛤性腺指数峰值出现在1月,为3.47%;该贝的繁殖期为10月—次年4月,繁殖期水温为16.2—26.5℃。雌、雄性腺发育基本同步,雄性发育略快,雌雄比为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 性腺发育 生殖周期
下载PDF
广西和广东地区施氏獭蛤3个自然群体的形态差异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5
11
作者 李斌 何俊锋 +5 位作者 区小玲 苏翔驹 潘英 罗福广 郑惠芳 覃志彪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14-421,共8页
采用形态特征分析和RAPD技术对采自广西北海、防城和广东湛江的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aldii 3个自然群体和越南大獭蛤Lutraria maxima 1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用20条引物从施氏獭蛤3个群体和越南大獭蛤1个群体的145个... 采用形态特征分析和RAPD技术对采自广西北海、防城和广东湛江的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aldii 3个自然群体和越南大獭蛤Lutraria maxima 1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用20条引物从施氏獭蛤3个群体和越南大獭蛤1个群体的145个样品中共扩增出428条带,大小为125~5 000 bp,每条引物扩增出6~17条带;多态位点比例为76.1%~91.9%,平均多态位点比例为84.5%,遗传距离为0.1321~0.2441;对施氏獭蛤3个群体和大獭蛤1个群体进行UPGMA聚类分析,施氏獭蛤北海群体和防城群体先聚为一体,再与湛江群体聚类,最后与越南的大獭蛤群体聚为一个整体;用8条引物可以区分施氏獭蛤3个自然群体和大獭蛤群体,可作为群体特征标记;形态差异分析结果显示,湛江、北海和防城施氏獭蛤3个群体的形态较接近,而越南大獭蛤群体的外部形态和遗传距离均与施氏獭蛤3个群体差异较大,已分化成为同属不同种;主成分分析表明,主成分1、主成分2和主成分3的贡献率分别为49.13%、17.18%和14.02%,累计贡献率为80.33%;施氏獭蛤3个群体判别函数的判别准确率P1为88.9%~100.0%,P2为86.7%~100.0%,综合判别率为95.9%。这说明施氏獭蛤3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均处于较高水平,种质状况良好,且具有很好的养殖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 RAPD 遗传多样性 形态差异
下载PDF
大獭蛤的胚胎、幼虫及稚贝的形态发育 被引量:22
12
作者 李琼珍 童万平 +1 位作者 苏琼 刘伟南 《广西科学》 CAS 2003年第4期296-299,共4页
在广西海洋研究所海滨公园育苗场进行大獭蛤 (L utraria maxima Jonas)的胚胎发育观察及人工育苗实验。实验亲贝取自北海市侨港码头。通过人工授精获取受精卵。取部分受精卵在实验室用显微镜进行胚胎发育观察及拍照 ,在囊胚期之前每隔 1... 在广西海洋研究所海滨公园育苗场进行大獭蛤 (L utraria maxima Jonas)的胚胎发育观察及人工育苗实验。实验亲贝取自北海市侨港码头。通过人工授精获取受精卵。取部分受精卵在实验室用显微镜进行胚胎发育观察及拍照 ,在囊胚期之前每隔 10 m in取样 1次 ,囊胚期之后每个半小时取样 1次 ,胚胎发育观察至 D形幼虫期。大部分受精卵在育苗池中进行人工育苗实验 ,育苗期间每天取样 1次 ,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测量及拍照 ,并记录贝苗大小及发育期情况。实验期间水温变化为 2 5 .0~ 2 8.7℃ ,盐度为 2 9.3‰~ 31.9‰。根据观察记录结果 ,得出大獭蛤胚胎发育及贝苗生长发育图谱 ,并描述了大獭蛤的胚胎发育及其幼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 幼虫 稚贝 形态发育
下载PDF
施氏獭蛤幼虫和稚贝发育及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刘永 余祥勇 +1 位作者 梁飞龙 毛勇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1期17-21,共5页
进行了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 Reeve)的人工育苗、幼虫发育及行为观察实验。结果显示:在施氏獭蛤幼虫发育过程中,壳顶后期幼虫只有鳃丝及足出现,而没有眼点出现,发达的足和鳃丝是幼虫变态的标志;幼虫变态期明显的分为3~5d的爬行... 进行了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 Reeve)的人工育苗、幼虫发育及行为观察实验。结果显示:在施氏獭蛤幼虫发育过程中,壳顶后期幼虫只有鳃丝及足出现,而没有眼点出现,发达的足和鳃丝是幼虫变态的标志;幼虫变态期明显的分为3~5d的爬行期和3~5d的附着期;爬行期幼虫有单条水管形成,附着期幼虫只有一条分叉的足丝,水管为单管型;底栖稚贝期开始形成两条水管,底栖稚贝早期的幼虫不具备潜沙能力,只进行爬行活动,随着水管的快速发育,幼虫逐渐具备潜沙能力,幼虫壳长达2500μm、水管长达6000μm以上时,最终具备和成体一样的完全潜沙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 幼虫发育 幼虫行为
下载PDF
施氏獭蛤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刘永 梁飞龙 +1 位作者 毛勇 余祥勇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3期98-101,共4页
关键词 施氏 人工育苗
下载PDF
狸獭繁殖生理与人工授精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潘庆杰 张宏伟 +1 位作者 谭景和 何剑斌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1期117-119,共3页
关键词 繁殖生理 采精 精液品质 人工授精
下载PDF
施氏獭蛤全同胞家系建立及生长与存活性状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彭慧婧 张守都 +1 位作者 郑德斌 邹杰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32-138,共7页
本研究以经2代家系选育的速生长系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为亲本,通过巢式平衡设计构建了30个全同胞家系,以未经选育个体的同期子代作为对照,分析各家系及对照组不同阶段生长和存活差异。实验结果显示,3月、9月和15月龄的施氏獭... 本研究以经2代家系选育的速生长系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为亲本,通过巢式平衡设计构建了30个全同胞家系,以未经选育个体的同期子代作为对照,分析各家系及对照组不同阶段生长和存活差异。实验结果显示,3月、9月和15月龄的施氏獭蛤全同胞家系生长性状均高于对照组(P<0.05),3月龄的家系壳长、壳高和体质量分别相对提高1.33%~9.33%、0.83%~15.83%和0.74%~25.19%,9月龄的家系壳长、壳高和体质量分别相对提高1.83%~10.46%、3.95%~12.45%和6.01%~20.60%,15月龄的家系壳长、壳高和体质量分别相对提高2.45%~25.62%、2.62%~15.01%和7.00%~28.73%,15月龄累积壳长、壳高和体质量生长量前3家系均值分别比家系平均提高9.38%、5.07%、9.34%;幼体期(1 d^30 d)、培育期(30 d^90 d)和养成期(90 d^450 d)各家系的存活率均值低于对照组5.61%、2.45%、2.08%,累积存活率均值低于对照组9.08%,但存活率排名前三的家系均值要高于对照组22.52%;根据全同胞家系生长和存活数据比较,家系A5、A12、A15于不同时期均表现出稳定优异的生长性状,家系A8、A15、A14于不同阶段均具有稳定的存活性状。以上结果表明,经选育施氏獭蛤家系的生长性状具有明显优势,其中,兼具有高生长和存活性状的家系A15可优先作为良种培育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蛤(Lutraria sieboldii) 选育 全同胞家系 生长 存活
下载PDF
施氏獭蛤壳体表型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8
17
作者 邹杰 彭慧婧 +2 位作者 张守都 张悦 杨家林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73-578,共6页
为研究施氏獭蛤选育群体壳体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随机选取经2代群体繁育的20月龄、养殖在水深5~7 m的泥沙质潮下带滩涂中的施氏獭蛤150个,测量壳长(x1)、壳高(x2)、壳宽(x3)、壳质量(x4)、体质量(y1)和软体质量(y2)表型性状,进行相关的... 为研究施氏獭蛤选育群体壳体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随机选取经2代群体繁育的20月龄、养殖在水深5~7 m的泥沙质潮下带滩涂中的施氏獭蛤150个,测量壳长(x1)、壳高(x2)、壳宽(x3)、壳质量(x4)、体质量(y1)和软体质量(y2)表型性状,进行相关的通径分析。试验结果显示,施氏獭蛤表型性状参数中,壳质量变异系数最高,性状间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体质量同软体质量和壳质量相关性均达0.85以上;根据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壳质量对施氏獭蛤体质量和软体质量的影响最大,对体质量通径系数达到0.657,高出壳长0.369,对软体质量的影响程度下降,通径系数为0.436,高出壳长0.086,壳质量的直接作用大于间接作用;体质量(y1)和软体质量(y2)与壳长(x1)、壳质量(x4)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1=-14.769+0.613x1+2.002x4(r2=0.806),y2=-0.980+0.281x1+0.500x4(r2=0.549),r2<0.850表明存在对体质量性状影响较大的其他因素。以上结果为施氏獭蛤性状选择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 选育群体 壳体 体质量 相关性 通径分析
下载PDF
大獭蛤软体部营养成分的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9
18
作者 潘英 秦小明 潘红平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3期78-81,共4页
对大獭蛤(Lutraria maxima)软体部进行营养成分分析,并对其营养价值进行综合评定。结果表明,大獭蛤软体部粗蛋白含量为81.20%,干物质中水解氨基酸总量为83.50%,其中必需氨基酸为30.22%,占氨基酸总量的36.19%;氨基酸中6种呈味氨基酸含量... 对大獭蛤(Lutraria maxima)软体部进行营养成分分析,并对其营养价值进行综合评定。结果表明,大獭蛤软体部粗蛋白含量为81.20%,干物质中水解氨基酸总量为83.50%,其中必需氨基酸为30.22%,占氨基酸总量的36.19%;氨基酸中6种呈味氨基酸含量丰富,占氨基酸总量的53.81%;大獭蛤软体部第一限制氨基酸为亮氨酸;矿物质含量丰富。可见,大獭蛤软体部营养价值高,呈味特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体部 营养成分 氨基酸 营养价值
下载PDF
施氏獭蛤稚贝对高温和干露的耐受性研究 被引量:16
19
作者 刘超 郭景兰 +2 位作者 彭张明 黄佳 刘志刚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69-173,共5页
针对南方沿海夏季高温对贝类种苗存活的影响,研究了北部湾海域施氏獭蛤自然群体人工繁育的稚贝对高温和干露的耐受性,以期为高温期稚贝培育和运输提供参考。试验结果表明:(1)施氏獭蛤稚贝的成活率在水温30~35℃时,存在显著的温度效应... 针对南方沿海夏季高温对贝类种苗存活的影响,研究了北部湾海域施氏獭蛤自然群体人工繁育的稚贝对高温和干露的耐受性,以期为高温期稚贝培育和运输提供参考。试验结果表明:(1)施氏獭蛤稚贝的成活率在水温30~35℃时,存在显著的温度效应,随温度升高,稚贝存活率快速下降,组间差异显著(P〈0.05),高温敏感起始点为31℃,高起始致死温度为31.87℃,温度为33、34、35℃时,100%致死的时间分别为6d、4d和2d,7d后,稚贝不再死亡;(2)无沙干露组各温度维持100%存活的最长时间分别为20℃组18h,30℃组9h,10℃组6h,有沙干露组只有20℃组在15h内可维持100%存活,30℃组和10℃组在6h内已出现死亡。研究结果表明,无沙干露和20℃较适合稚贝的长途干露运输。研究结果为施氏獭蛤养殖海域的选取、稚贝的长途运输提供科学依据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 稚贝 高起始致死温度 干露
下载PDF
獭尾肝的影像诊断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俭 张薇 +4 位作者 韩希年 刘光华 王晨光 贾宁阳 肖湘生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31-32,共2页
目的 :探讨獭尾肝的影像标准和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 4 4例獭尾肝的CT和MR表现。结果 :男 2 5例 ,女 19例。左肝向左伸延部分超越腋中线 ,其中 2 9例达到腋后线 ,与左外叶连接处位于左腋前线附近 ,可相对狭窄。结论 :肝左外缘向左... 目的 :探讨獭尾肝的影像标准和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 4 4例獭尾肝的CT和MR表现。结果 :男 2 5例 ,女 19例。左肝向左伸延部分超越腋中线 ,其中 2 9例达到腋后线 ,与左外叶连接处位于左腋前线附近 ,可相对狭窄。结论 :肝左外缘向左后方延长、弯曲 ,尖端超过腋中线 ;延长部分肝组织与正常左外叶血管相连 ,平扫及增强扫描 ,与其余肝组织密度 /信号相仿 ;左叶间裂位于椎体右缘右侧等提示为獭尾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 发育变异 尾肝 肝纤堆附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