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玄珠录》里的老子学
1
作者 周鹏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期18-25,共8页
王玄览是唐朝初期蜀中的著名道士,其学贯道佛二教。其代表作《玄珠录》历称难读,但其核心思想并没有超出《老子》的范围,反而深刻传达出了《老子》的精微内涵。从"‘可道'与‘常道'""道在境智中间""... 王玄览是唐朝初期蜀中的著名道士,其学贯道佛二教。其代表作《玄珠录》历称难读,但其核心思想并没有超出《老子》的范围,反而深刻传达出了《老子》的精微内涵。从"‘可道'与‘常道'""道在境智中间""视之不见名曰夷"三个角度,简要叙述《玄珠录》里的老子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珠录 老子 可道 境智 希夷
下载PDF
道与时间:王玄览《玄珠录》中的古今之辩
2
作者 曾维加 张达玮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15,共6页
王玄览在《玄珠录》中运用重玄学方法批判了由心所规定的时间,主张一种在道的视域中的时间。心的时间的核心命题是“一心一念里,并悉含古今”,其全部内容是由抽象的过去、现在、未来所构成的三世。王玄览对心的时间的批判与他对心、言... 王玄览在《玄珠录》中运用重玄学方法批判了由心所规定的时间,主张一种在道的视域中的时间。心的时间的核心命题是“一心一念里,并悉含古今”,其全部内容是由抽象的过去、现在、未来所构成的三世。王玄览对心的时间的批判与他对心、言、知见等世法的批判是一致的,但批判并非一次就能完成,批判的结果也不是执着于无心、不起言与不见,而是彻底否定一切有无相分的世法。如此一来,一种处于基础地位的道才能自然显现出来。道的时间被表述为“道性无生灭,今古现无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 古今 王玄览 玄珠录
原文传递
论唯识宗对道教理论的影响
3
作者 耿敬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6期48-52,共5页
在中国佛道义理层面的交涉中 ,唯识宗与道教心性论的交融是最为深刻的。这一过程 ,始于玄奘梵译《老子》,再由一系列的僧道论战加以推动 ,其基本完成的标志是王玄览的《玄珠录》。这样 ,唯识宗“唯识无境”、“转识成智”的观点 ,在与... 在中国佛道义理层面的交涉中 ,唯识宗与道教心性论的交融是最为深刻的。这一过程 ,始于玄奘梵译《老子》,再由一系列的僧道论战加以推动 ,其基本完成的标志是王玄览的《玄珠录》。这样 ,唯识宗“唯识无境”、“转识成智”的观点 ,在与道教基本教义冲突、融通的辩证过程中 ,被道教所吸纳 ,形成了道教“道在境智中间”、“断灭心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识宗 佛性 道性 唐代初期 道教 心性论 玄珠录
下载PDF
王玄览融佛入道的道教学说
4
作者 黄开国 《天府新论》 1997年第2期49-53,共5页
关键词 王玄览 道教学说 道教理论 佛教理论 唐代 四川人 玄珠录
下载PDF
中国古代道教语录体散文的文学史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蒋振华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81-186,共6页
中国古代道教语录体散文的文学史意义在于它在各个历史时期表现的鲜明时代性:先秦道教原典语录体散文由个人独白向集体对答的形式发展,呈现对问式越来越多,叙事性越来越强的趋势;汉魏六朝道教语录体散文转换了先秦的语体角色而创造了富... 中国古代道教语录体散文的文学史意义在于它在各个历史时期表现的鲜明时代性:先秦道教原典语录体散文由个人独白向集体对答的形式发展,呈现对问式越来越多,叙事性越来越强的趋势;汉魏六朝道教语录体散文转换了先秦的语体角色而创造了富有想象主义、神秘主义特色的宗教语录体散文,并且呼唤出了子书繁荣的第二个春天;隋唐两宋道教语录体散文表现出设问简洁、明朗,对答言简意赅的艺术追求和审美风格;辽金元道教语录体散文在对答形式上首创顶真连缀形式,又远承《庄子》的"三言"传统,文学史意义重大;明清语录体散文"式微"严重,只能重蹈它的先秦源头脚步了,这也是一种"周而复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意义 道教史 汉魏六朝 审美风格 原典 抱朴子内篇 《太平经》 文子 玄珠录
原文传递
王玄览著作的一点考察——为纪念恩师王明先生百年冥诞而作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卡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14,共10页
南北朝隋唐之际,道教义理之学有重大发展。当时出现一批被称为“重玄学派”的道士,纷纷著论立说,建构道门经教。唐初,京师长安及荆、蜀诸地重玄之学最盛,高道辈出。成都至真观道士黎元兴、王玄览,堪称个中翘楚。他们留下两部重要... 南北朝隋唐之际,道教义理之学有重大发展。当时出现一批被称为“重玄学派”的道士,纷纷著论立说,建构道门经教。唐初,京师长安及荆、蜀诸地重玄之学最盛,高道辈出。成都至真观道士黎元兴、王玄览,堪称个中翘楚。他们留下两部重要经论《海空经》和《玄珠录》。关于此二人生平著述及其思想,当今道教学者已有不少研讨,笔者不烦罗列赘述。仅就敦煌遗书中一篇极可能是王玄览的佚著,即所谓“王家八并”的残卷,略作考察并整理发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明 恩师 纪念 著作 玄珠录 义理之学 敦煌遗书 南北朝
原文传递
道家、道教思想的历史转折——简评《隋唐道家与道教》
7
作者 朱哲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80-181,共2页
关键词 道教思想 道家 历史转折 简评 玄珠录 中国思想史 隋唐五代 司马承祯 《化书》 唐宋时期 道教史 成玄英 张志和 杜光庭 文化史 吴筠 坐忘 外篇
原文传递
道教词典
8
《中国道教》 CSSCI 1989年第4期58-59,共2页
寇谦之(365—448) 原名谦,字辅真。祖籍上谷昌平(今属北京)人,因难徙家冯翊万年(今陕西临潼北)。北魏南雍州刺史寇赞胞弟。少修张鲁之术,服食饵药,历年无效。十八岁师成公兴,从之入华山、嵩山学道七年。魏明元帝神瑞二年(415),托言太上... 寇谦之(365—448) 原名谦,字辅真。祖籍上谷昌平(今属北京)人,因难徙家冯翊万年(今陕西临潼北)。北魏南雍州刺史寇赞胞弟。少修张鲁之术,服食饵药,历年无效。十八岁师成公兴,从之入华山、嵩山学道七年。魏明元帝神瑞二年(415),托言太上老君授他“天师”之位,赐《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令他“清整道教,除去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伪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公兴 魏明元帝 寇谦之 寇赞 王玄览 男女合气之术 神瑞 玄珠录 李谱文 冯翊
原文传递
王玄览论“道物”
9
作者 李刚 《中国道教》 CSSCI 1991年第2期28-29,共2页
王玄览,俗名晖,法名玄览,其先祖自晋末从并州(山西太原市)移居广汉绵竹(今四川绵竹县)。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卒于武周神功元年(697),生平事迹略见于王太霄《玄珠录》序。他早年偏重于道教方术,约四十岁左右开始习弄“玄性”,深入佛... 王玄览,俗名晖,法名玄览,其先祖自晋末从并州(山西太原市)移居广汉绵竹(今四川绵竹县)。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卒于武周神功元年(697),生平事迹略见于王太霄《玄珠录》序。他早年偏重于道教方术,约四十岁左右开始习弄“玄性”,深入佛老,究其源奥,快五十岁时度为益州至真观道士。晚年一度入狱,六十岁后不再谈灾祥,但著书立说,传授其道教思想,成为当时四川道教界颇有影响的人物。由于他对佛理作过深入研究,故其思想深受佛教影响,特别是蜀中流传的三论宗中观学说对他的启发更不小。他的著述已亡佚,唯门人王太霄据诸人私记而汇集的语录《玄珠录》流传至今,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玄览 玄珠录 道教思想 太玄部 三论宗 佛教影响 佛理 绵竹县 王太 山西太原市
原文传递
试论张果的道体混寂思想
10
作者 刘和 《中国道教》 CSSCI 1993年第4期29-31,共3页
道家论“混”“寂”,最早见于老子的《道德经》。《二十五章》有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这里,“混”,即无差别的统合整一。“寂”,即寂寞无声响、寂静。指先于天地而又生育万物的“道”... 道家论“混”“寂”,最早见于老子的《道德经》。《二十五章》有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这里,“混”,即无差别的统合整一。“寂”,即寂寞无声响、寂静。指先于天地而又生育万物的“道”,处于一种与万物无差别地统一整合为一个整体而又寂静无声的状态。唐初重玄学家成玄英、李荣把“有物混成”,理解为“道非有而有、非物而物,混沌不分”和“不可以有无议,不可以阴阳辨”而“能生成庶品”;把“寂兮寥兮”理解成“道体窈冥”、“听之不闻其声响,搏之不得其形状”(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卷七)。在《道德义枢》中,“混”与“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体 成玄英 天下母 德义 寂静无声 王玄览 混沌不分 玄珠录 玄学家 窈冥
原文传递
隋唐五代道教学者志(续)
11
作者 卢国龙 《中国道教》 1986年第18期62-88,共27页
九、李筌李筌,号达观子。生卒年不详,活动于唐玄宗朝。据唐末五代时人杜光庭《神仙感遇传》称,李筌遍历名山,后入秦,得遇骊山老母,谓其“四十五当有大厄”,疑或指为李林甫所排挤,似此则约生于公元660年前后。李筌是唐代伟大的思想家、... 九、李筌李筌,号达观子。生卒年不详,活动于唐玄宗朝。据唐末五代时人杜光庭《神仙感遇传》称,李筌遍历名山,后入秦,得遇骊山老母,谓其“四十五当有大厄”,疑或指为李林甫所排挤,似此则约生于公元660年前后。李筌是唐代伟大的思想家、军事家;但其名既不显于当时,其后千余年间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学者 阴符经 王玄览 尹文操 李筌 黄庭经 玄珠录 神仙感遇传 唐末五代 杜光庭
原文传递
经典诵读
12
《中国道教》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共1页
众生禀道生,众生非是道。以非是道故,所以须修习。明知道中有众生,众生中有道,所以众生非是道,能修而得道,所以道非是众生,能应众生修。是故即道是众生,即众生是道。
关键词 道教 中国 宗教信仰 玄珠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