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树Ms7.1级地震甘达村段构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
1
作者 刘雷 杜建国 +8 位作者 付碧宏 谢超 达杰 智美 周晓成 陈志 时丕龙 崔月菊 李静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9-134,共6页
为探究地震对断层带气体逸出的影响和震后气体地球化学特征随时间的变化,以及地震动力学特征,利用土壤气地球化学方法,于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断层甘达村段测量地表破裂特征和震后断层气氡和汞浓度,发现断层带土壤的气氡和... 为探究地震对断层带气体逸出的影响和震后气体地球化学特征随时间的变化,以及地震动力学特征,利用土壤气地球化学方法,于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断层甘达村段测量地表破裂特征和震后断层气氡和汞浓度,发现断层带土壤的气氡和汞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9246 Bq/m3和4.2 ng/m3。破裂带中Rn浓度变化幅度大,而Hg的浓度变化较小。断层主滑面附近Rn浓度相对降低,为地表破裂后断层气逃逸所致。泉水气氡观测发现,震前氡浓度增高,表明地震断层活动性增强。因此巴颜喀拉地块向东不均匀挤压,使深部气体沿地震断裂逃逸至地表,这也是造成断层带气氡、汞浓度的增高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气 Rn和Hg 地震地表破裂 玉树ms7.1级地震
下载PDF
2010年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中心震源机制解及震源区构造应力场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许鑫 万永革 何金 《高原地震》 2021年第3期1-10,共10页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Ms7.1级地震。通过建立求解震源机制中心解的目标函数以及Levenberg-Marquardt迭代等数学方法求出了多个震源机制解的中心解,并结合前人资料,推断节面I(走向119.90°,倾角84.07°,滑动角-9.95°...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Ms7.1级地震。通过建立求解震源机制中心解的目标函数以及Levenberg-Marquardt迭代等数学方法求出了多个震源机制解的中心解,并结合前人资料,推断节面I(走向119.90°,倾角84.07°,滑动角-9.95°)为本次地震的主断层面。其次,从前人文献和Global GMT中共收集了50个该震源区震源机制资料,通过全局网格搜索法反演出该区的应力场,并基于反演得到的应力张量分析了玉树地区的震源机制表现。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压轴(σ_(1))近北东向,张轴(σ^(3))近北西向,两轴近水平,与该地震的震源机制中心解均表现为走滑型应力状态。(2)受青藏高原物质东流及印度块体向北挤压,导致该区域发育多条北西—南东走向且以左旋走滑为主的断裂带,有利于此次玉树地震的发生。(3)此次地震未在反演出的应力场的最优节面(相对正应力和剪应力最大节面)上发生,推测该地震破裂不是将应力场作用于完整的岩石块体上导致的破裂,而是发生在已存在的薄弱面上的滑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中心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玉树ms7.1级地震
下载PDF
2010年玉树Ms7.1级地震发生背景及预测研究回顾 被引量:2
3
作者 屠泓为 杨晓霞 丁宁霞 《高原地震》 2015年第A12期27-33,共7页
继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之后,2010年4月14日我国大陆西部的青海玉树又发生了7.1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值此玉树地震5周年之际,对该区域地震的预测研究进行回顾,从地震前兆资料、地震大形势、构造相互作用、应力的积... 继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之后,2010年4月14日我国大陆西部的青海玉树又发生了7.1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值此玉树地震5周年之际,对该区域地震的预测研究进行回顾,从地震前兆资料、地震大形势、构造相互作用、应力的积累与释放、周边大震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经验总结和讨论。分析认为地震中长期预测仍将是地震预报和地震短临预报的突破口,从大的背景判定危险区域,投入监测力度,进而进行小区域研究分析,在震前找到一定的前兆信息或者资料积累等仍将是未来的努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7.1地震 地震预测 地震前兆
下载PDF
2010年玉树Ms7.1级地震序列的时空特征研究
4
作者 林凤仙 解朝娣 +2 位作者 赵淑芳 徐晓雅 王苏 《高原地震》 2017年第4期12-17,共6页
以2010年玉树Ms7.1级地震序列为研究对象,分析该地震序列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现玉树Ms7.1级地震的余震活动主要沿着主震的发震断裂分布,并向两侧破裂扩展;震级为1到3之间的余震活动最多,且余震活动基本发生在震源深度20 km以内,其中15 km... 以2010年玉树Ms7.1级地震序列为研究对象,分析该地震序列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现玉树Ms7.1级地震的余震活动主要沿着主震的发震断裂分布,并向两侧破裂扩展;震级为1到3之间的余震活动最多,且余震活动基本发生在震源深度20 km以内,其中15 km以内的余震活动占多数。在此基础上,采用最大似然估法,计算得到玉树地震序列的b值随震级、深度和时间的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ms7.1级地震 地震序列 时空特征
下载PDF
利用sPn震相测定玉树Ms7.1级地震的震源深度
5
作者 白占孝 李国佑 沙成宁 《高原地震》 2015年第A12期63-67,共5页
震源深度是地震定位的一个重要参数,通过利用sPn震相的特点分析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地震及其余震,进而计算出该地震的震源深度。这种分析和测定方法简捷准确,能够得到较为精确的地震震源深度。
关键词 玉树7.1地震 SPN震相 震源深度
下载PDF
2010年玉树Ms7.1级地震前热红外异常特征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袁伏全 谢庆和 周海生 《高原地震》 2015年第A12期41-46,共6页
以静止卫星热红外相当黑体亮温为数据源(2005~2011年),应用功率谱相对变化法对2010年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地震前相对功率谱比值出现明显增强,特征周期为13天。异常沿北东方向扩展,大致与该区域甘孜—玉树断裂带... 以静止卫星热红外相当黑体亮温为数据源(2005~2011年),应用功率谱相对变化法对2010年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地震前相对功率谱比值出现明显增强,特征周期为13天。异常沿北东方向扩展,大致与该区域甘孜—玉树断裂带呈斜交状,异常比值和异常面积范围在2010年4月5日(震前10天)达到最大,异常比值超过4的范围约达4万平方千米。热红外亮温相对功率谱比值明显受到活动断裂控制。随着震中距增加,该比值在震前3天均值下降幅度比震前20天、震前30天的均值都要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ms7.1地震 热红外辐射 功率谱
下载PDF
新疆乌什7.1级地震灾害及应急救援行动 被引量:2
7
作者 宋立军 刘宣瑞 +3 位作者 梁志远 王耀华 王伟 姚远 《中国应急救援》 2024年第2期69-73,79,共6页
介绍了2024年1月23日乌什7.1级地震基本参数、发震构造背景、余震序列和建筑工程破坏及震害特征,概述了地震发生后各级政府和部门、行业应急救援行动,讨论了新疆地震应急准备工作经验,提出了未来做好防震减灾救灾工作的启示。
关键词 新疆乌什7.1地震 震情灾情 应急救援 经验 启示
下载PDF
2024年新疆乌什7.1级地震前兆异常特征及预测过程
8
作者 宋春燕 宋治平 +5 位作者 魏芸芸 聂晓红 高歌 张涛 艾萨·伊斯马伊力 钱才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1-562,共12页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发生7.1级地震,震中位于2024年度全国地震重点危险区和新疆地震局划定的年度危险区内,震前做了较好的中、短期预测。本文总结了地震前出现的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观测等异常:①震前地震活动性存在b值、震源一致性、...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发生7.1级地震,震中位于2024年度全国地震重点危险区和新疆地震局划定的年度危险区内,震前做了较好的中、短期预测。本文总结了地震前出现的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观测等异常:①震前地震活动性存在b值、震源一致性、地震平静、条带、增强、高频等异常,长、中、短期异常预测效果均较好;②地球物理观测震前存在洞体应变、地倾斜、基岩温度、温泉氢气、井流量、地磁等异常,中短期异常较为显著,时、空、强三要素对应较好。综合分析认为,乌什7.1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定点观测中短期异常突出,对时、空、强均有较好的预测,地球物理观测在震前存在大幅度异常变化,异常具有逐渐向震中逼近的过程。根据异常变化,新疆地震局及时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上报震情,此次地震取得了减灾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什7.1地震 异常特征 中短期预测
下载PDF
新疆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产出效能分析——以乌什7.1级地震为例
9
作者 赵晓成 马鑫 +4 位作者 丁新娟 乌尼尔 阿布都热依木江·巴克 迟正阳 张志斌 《内陆地震》 2024年第2期128-134,共7页
乌什7.1级地震是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建成以来首个7级以上地震,为提高防范和减轻地震风险能力,切实将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建设到位,将预警实时产出的震级、震中位置及震源深度结果与国家台网中心正式速报结果对比分析,并分析... 乌什7.1级地震是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建成以来首个7级以上地震,为提高防范和减轻地震风险能力,切实将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建设到位,将预警实时产出的震级、震中位置及震源深度结果与国家台网中心正式速报结果对比分析,并分析仪器烈度产出误差。结果表明国家预警网在震中严重偏网的情况下,仍能够展示出稳定、可靠、高效的地震预警和烈度速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警 乌什7.1地震 效能分析
下载PDF
2024年1月23日乌什7.1级地震强震动记录特征分析
10
作者 马鑫 乌尼尔 +2 位作者 阿布都热依木江·巴克 赵晓成 何金刚 《内陆地震》 2024年第2期143-150,共8页
新疆地震台网中心共获取乌什7.1级地震813条仪器烈度信息、496组强震动记录,其中PH002台站峰值加速度280.68 cm·s^(-2)为本次获得的最大峰值加速度。对获取的219个台站的峰值加速度与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衰减关系对比发现... 新疆地震台网中心共获取乌什7.1级地震813条仪器烈度信息、496组强震动记录,其中PH002台站峰值加速度280.68 cm·s^(-2)为本次获得的最大峰值加速度。对获取的219个台站的峰值加速度与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衰减关系对比发现两者在100 km范围内比较符合。计算分析5个峰值加速度超过100 cm·s^(-2)的台站加速度反应谱,并与地震动设计反应谱进行比对分析,同时计算出5个台站地震动有效持时,显示200 km内地震能量释放较迅速,体现出地震破坏力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什7.1地震 强震动记录 峰值加速度 加速度反应谱 能量有效持时
下载PDF
乌什7.1级地震烈度评定与震害特征分析
11
作者 赵鹏翔 马建 +3 位作者 黄帅堂 阿里木江·亚力昆 侯欣宇 巴图孟克 《内陆地震》 2024年第2期112-120,共9页
2024年1月23日乌什7.1级地震发生后,根据震后震害调查结果,并结合震区遥感影像、震源机制和发震构造绘制地震烈度图。在本次烈度图的绘制过程中,Ⅸ度地处山区,缺少强震台网的布设,故在确定Ⅸ度烈度圈时首次参考InSAR结果。通过对比震害... 2024年1月23日乌什7.1级地震发生后,根据震后震害调查结果,并结合震区遥感影像、震源机制和发震构造绘制地震烈度图。在本次烈度图的绘制过程中,Ⅸ度地处山区,缺少强震台网的布设,故在确定Ⅸ度烈度圈时首次参考InSAR结果。通过对比震害调查结果和仪器烈度结果,发现二者吻合度较高,所以在本次确定烈度圈边界时参考仪器结果。本研究重点讨论在不同烈度区内各类房屋的破坏情况以及地震地质灾害现象,分析判定各类房屋震害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什7.1地震 烈度评定 震害调查
下载PDF
新疆乌什7.1级地震人口热力及其应急响应功能分析
12
作者 李环宇 李东平 +2 位作者 尹晶飞 李敏 孙海青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92-1000,共9页
2024年1月23日2时9分,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发生7.1级地震。为快速了解震区人口分布情况,判定此次地震极震区范围,分别采集震区内2时及2时30分手机位置数据。利用核密度空间评估方法得到震前及震后人口分布状态与变化情况,并对变化的原... 2024年1月23日2时9分,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发生7.1级地震。为快速了解震区人口分布情况,判定此次地震极震区范围,分别采集震区内2时及2时30分手机位置数据。利用核密度空间评估方法得到震前及震后人口分布状态与变化情况,并对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基于手机位置信息评估得到的震后人口热力数据在城市中心会出现与以往震例不同的“反常”升高现象;人口热力数据对地震诱发的公路边坡地质灾害有很好的响应;部分通信基站退服导致个别村庄人口热力“斑点式”减少,该现象有助于判别基站退服点的地震破坏程度。由于样本数据分布不均且地震发生在凌晨2时9分,人口变化率在刻画地震影响场的能力方面稍显不足。人口热力数据可以在震后应急响应阶段快速获取灾区人口分布与动态变化情况,为灾情信息的获取及地震初期救援力量的科学分配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什县7.1地震 人口热力 “反常”升高 应急响应阶段
下载PDF
青海玉树7.1级地震震害特点分析及启示 被引量:29
13
作者 秦松涛 李智敏 +3 位作者 谭明 胡伟华 侯建盛 夏玉胜 《灾害学》 CSCD 2010年第3期65-70,共6页
根据2010年4月14日玉树7.1级地震震害现场调查资料,对其震害特点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总结,阐述了震区环境及其地质构造背景,对断层效应及场地效应等也进行了分析,并归纳总结了防震减灾的经验与启示。
关键词 玉树7.1地震 震害调查 震害特点
下载PDF
玉树M_S7.1级地震部分余震重新定位及发震构造分析 被引量:24
14
作者 刘巧霞 杨卓欣 +2 位作者 莘海亮 李源 沙成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6-154,共9页
综合利用玉树震区应急流动台站观测数据和青海地震台网固定台站观测数据,依据最新的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的速度模型,采用Hypo2000地震定位法,对2010年4月18日至4月29日期间玉树震区发生的部分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重新定位后,震源... 综合利用玉树震区应急流动台站观测数据和青海地震台网固定台站观测数据,依据最新的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的速度模型,采用Hypo2000地震定位法,对2010年4月18日至4月29日期间玉树震区发生的部分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重新定位后,震源位置的水平和垂直方向平均误差分别为1.35km和4.68km,走时残差为0.49s.震源深度分布范围为1.48~19.85km,平均震源深度为10.28km.定位研究结果表明:玉树地震余震沿北西-南东向的甘孜—玉树断裂带的北支,即玉树—隆宝断裂分布,长约97km.余震分布特征在主震(微观震中)两侧存在差异,可能反映了两侧构造特征存在差异.截止到4月29日,主震东南仍是应力的主要释放区域,余震强度大且活动密集的区域位于主震东南距主震约5km、横向范围约20km.主震破裂区的大部分应力在主震过程中得以释放,主震时应力未释放的区域成为主要的余震分布区.余震的连续发生可能已造成主震破裂区相互连通,且破裂范围向西北方向扩展.玉树主震及余震的发震构造为甘孜—玉树断裂的北支,即玉树—隆宝断裂段,断层性质为北东倾向的高角度左旋走滑断层.发震断层的倾角和宽度在帮洞两侧有所不同,帮洞以东发震断层宽度约为12km,倾角约为83°;而帮洞以西发震断层宽度约为6.5km,断层倾角约减缓为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ms7.1地震余震 Hypo2000地震定位法 重新定位 余震空间分布特征 发震构造
下载PDF
2010年玉树7.1级地震震源区横波分裂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39
15
作者 常利军 丁志峰 王椿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613-2619,共7页
本文对2010年玉树M_s7.1级地震序列的横波分裂的时空变化现象进行了研究.通过在横波窗内S波质点运动图的分析,从位于甘孜—玉树断裂带台站的地震记录中提取了S波分裂的快波偏振方向和快慢波之间的时间延迟.断裂带上3个台站的S波分裂的... 本文对2010年玉树M_s7.1级地震序列的横波分裂的时空变化现象进行了研究.通过在横波窗内S波质点运动图的分析,从位于甘孜—玉树断裂带台站的地震记录中提取了S波分裂的快波偏振方向和快慢波之间的时间延迟.断裂带上3个台站的S波分裂的结果显示了NEE向快波偏振方向,与区域内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基本一致.观测到了快、慢波到时延迟的趋势性变化,空间上,位于震源区甘孜—玉树断裂带的北支断裂上L6304和YUS台的到时延迟大于位于南支断裂上的L6303的结果,同时YUS台的到时延迟又大于L6304台的;时间上,YUS台的到时延迟在主震后迅速增大,持续一段时间后又减小.横波分裂现象主要由台站下方岩层中随应力分布排列的微裂隙控制,本文结果揭示了主震和余震过程中区域应力场的变化,玉树地震主震区的应力在主震后得到了释放,地壳应力向东南转移,导致了YUS台的到时延迟大于L6304台的;玉树地震的发震断裂是甘孜—玉树断裂的北支断裂,而南支断裂对其影响较小;YUS台附近的地壳应力在主震后得到了增强,随着余震活动导致的应力释放,后期应力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波分裂 地壳应力 玉树ms7.1地震
下载PDF
1738年青海玉树地震考证及其与2010年玉树7.1级地震关系探讨 被引量:11
16
作者 袁道阳 雷中生 +1 位作者 何文贵 刘兴旺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950-1958,共9页
2010年4月14日在青海玉树发生的Ms7.1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的财产损失.根据现场考察结果,本次地震形成了长约51 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性质为左旋走滑,最大水平位错约1.8 m,其发震断裂为甘孜玉树断裂的玉树段.在此之前,于1738... 2010年4月14日在青海玉树发生的Ms7.1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的财产损失.根据现场考察结果,本次地震形成了长约51 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性质为左旋走滑,最大水平位错约1.8 m,其发震断裂为甘孜玉树断裂的玉树段.在此之前,于1738年12月23日前在玉树附近还发生过另外一次大地震,造成全户伤亡无存或不堪成户的达56户,被伤157户.现行地震目录将其震级确定为6(1/2)级.本文通过对地震史料的考证研究,结合历史地震形变带特征分析,认为本次地震的震级可达7(1/2)级左右,发震断裂为甘孜玉树断裂的玉树段和当江段的组合破裂,而2010年玉树7.1级地震仅是其中的玉树段再次破裂的结果,因此,其西侧的当江段具有再次破裂活动的较大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0年玉树7.1地震 1738年玉树地震 历史地震考证 分段破裂
下载PDF
影响地震救灾效率的因素分析——以汶川8.0级地震和玉树7.1级地震为例 被引量:13
17
作者 周阿颖 张朝 +1 位作者 史培军 刘晓菲 《灾害学》 CSCD 2011年第4期134-138,共5页
从地震报告死亡人数与震后时间关系的角度来定义救灾效率;研究了近20年发生在世界各地的震级大、伤亡严重、破坏性极大的34个地震。采用多元素分析法,探讨了地震救灾效率与死亡人数、地震震级、烈度、人均GDP、人口密度以及最大救灾效... 从地震报告死亡人数与震后时间关系的角度来定义救灾效率;研究了近20年发生在世界各地的震级大、伤亡严重、破坏性极大的34个地震。采用多元素分析法,探讨了地震救灾效率与死亡人数、地震震级、烈度、人均GDP、人口密度以及最大救灾效率发生的时刻等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死亡人数是影响救灾效率的最主要的因素,随着死亡人数的增加,救灾效率会越低;震级以及最大救灾效率发生时刻与救灾效率之间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而震区的经济水平和人口密度对救灾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比较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和2010年玉树7.1级地震,发现玉树地震的人均救灾效率较汶川地震有大幅度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救灾效率 多元素分析法 死亡人数 汶川8.0地震 玉树7.1地震
下载PDF
玉树7.1级地震热红外与长波辐射异常 被引量:15
18
作者 魏从信 张元生 +3 位作者 郭晓 秦满忠 宁亚灵 高见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444-2452,共9页
应用中国静止气象卫星FY-2C/2E遥感亮温和长波辐射资料,通过小波变换和相对功率谱估计,分析2010年4月14日玉树MS7.1地震热红外与长波辐射异常特征.该地震热辐射异常明显且易于提取,总体特征为:1)震前约一个月出现,震后逐渐消散,至5月底... 应用中国静止气象卫星FY-2C/2E遥感亮温和长波辐射资料,通过小波变换和相对功率谱估计,分析2010年4月14日玉树MS7.1地震热红外与长波辐射异常特征.该地震热辐射异常明显且易于提取,总体特征为:1)震前约一个月出现,震后逐渐消散,至5月底完全消失;2)异常特征周期都为13天;3)最大幅度达到9倍以上;4)异常总体方向与该区域断层走向呈十字交叉型;5)震中位于异常出现-消失的过渡区域;6)对比亮温和长波辐射,长波辐射异常更接近于震中附近且相对集中,而亮温异常在时间方面的指示作用优于长波辐射.也研究了中国大陆3次7级以上地震热异常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7 1地震 亮温 射出长波辐射 小波变换 相对功率谱
下载PDF
玉树7.1级地震余震重新定位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巧霞 沙成宁 +1 位作者 杨卓欣 段永红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9,14,共6页
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2010-04-14—12-31日发生的玉树地震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结果表明:余震分布区随时间发生转移,与应力增长区变化有关。余震分布呈现空间非均匀性,隆宝两侧的余震在密集程度、分布带宽度以及震源深度上均存在差异。... 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2010-04-14—12-31日发生的玉树地震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结果表明:余震分布区随时间发生转移,与应力增长区变化有关。余震分布呈现空间非均匀性,隆宝两侧的余震在密集程度、分布带宽度以及震源深度上均存在差异。玉树地震余震主要发震构造为倾向北东、倾角近乎直立的甘孜-玉树断裂带北支。隆宝西北的高密度余震群不仅与玉树-隆宝断裂有关,更主要是与近垂直于玉树-隆宝断裂的北东向"软弱面"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ms7.1地震 重新定位 双差地震定位法 余震分布 发震构造
下载PDF
2010年青海玉树7.1级地震的前震识别及短临预报可能性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刘蒲雄 吕晓健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7-51,共5页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了7.1级地震,在震前2小时发生了一次4.7级前震。分析表明,玉树7.1级地震前一些主要的地震活动异常多有显示,例如空区、条带、增强和平静等,且与7级大震震例比较,这些前兆地震活动图像的演变具有类似的过程。...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了7.1级地震,在震前2小时发生了一次4.7级前震。分析表明,玉树7.1级地震前一些主要的地震活动异常多有显示,例如空区、条带、增强和平静等,且与7级大震震例比较,这些前兆地震活动图像的演变具有类似的过程。跟踪这些图像及其演变有可能识别前震。最后评估了该识别方法的可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震识别 地震活动 短临预报 玉树7.1地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