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圆斑病菌(Bipolaris zeicola)遗传多样性ISSR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张小飞 李晓 +3 位作者 崔丽娜 邹成佳 杨晓蓉 向运佳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0-34,共5页
利用简单序列重复间隔区(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s, ISSR)标记对玉米圆斑病菌(Bipolaris zeicola)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筛选出9个扩增多态性好且稳定的通用引物, 共扩增出47条DNA条带, 大小分布于250~2 000 bp之间, 其... 利用简单序列重复间隔区(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s, ISSR)标记对玉米圆斑病菌(Bipolaris zeicola)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筛选出9个扩增多态性好且稳定的通用引物, 共扩增出47条DNA条带, 大小分布于250~2 000 bp之间, 其中多态性条带为33条, 为总条带数的70.21%。遗传距离为0.91处时, 所有菌株被聚为6个组。ISSR标记可以揭示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及差异性, 可用于玉米圆斑病菌遗传多样性研究。此外, 通过分子标记划分的类群与利用寄主反应型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但其关系并不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圆斑病菌 简单序列重复间区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下载PDF
玉米圆斑病菌生理小种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卢灿华 吴毅歆 +2 位作者 黄莲英 毛自朝 何月秋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11-415,共5页
现已报道玉米圆斑病菌有5个生理小种,分别为0号(CCR0)、1号(CCR1)、2号(CCR2)、3号(CCR3)和4号(CCR4)。CCR0菌株不侵染玉米,但可侵染杂草;CCR1菌株具有寄主专化性,可分泌专化性毒素HC-toxin;CCR2菌株毒性普遍较低;CCR3除可侵染玉米外,... 现已报道玉米圆斑病菌有5个生理小种,分别为0号(CCR0)、1号(CCR1)、2号(CCR2)、3号(CCR3)和4号(CCR4)。CCR0菌株不侵染玉米,但可侵染杂草;CCR1菌株具有寄主专化性,可分泌专化性毒素HC-toxin;CCR2菌株毒性普遍较低;CCR3除可侵染玉米外,还可危害水稻,分泌水稻专化性毒素BZR-cotoxin;CCR4对含有B73遗传背景的自交系致病。CCR2主要分布于平原地区,而CCR3主要在冷凉的山区,CCR1和CCR4分布有限,近年来未见CCR0。我国已报道3个小种,分别为CCR1,CCR2和CCR3;CCR1和CCR2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而西南地区以CCR3为主。一般认为CCR2是CCR1,CCR3的共同祖先,CCR2和CCR4亲缘关系较近,均可能从CCR0进化而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圆斑病菌 生理小种 鉴别 分布 演化
下载PDF
玉米圆斑病菌毒素与玉米对应抗病基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卢灿华 吴毅歆 +2 位作者 黄莲英 毛自朝 何月秋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82-589,共8页
近年来玉米圆斑病在我国有加重趋势。为有效控制该病害,本文综述玉米圆斑病菌分泌的3种毒素或蛋白及玉米中的抗病基因。HC毒素是1号生理小种分泌的寄主专化性毒素,其合成受TOX2位点上多个基因控制。HC毒素抑制组蛋白脱乙酰酶活性,引起... 近年来玉米圆斑病在我国有加重趋势。为有效控制该病害,本文综述玉米圆斑病菌分泌的3种毒素或蛋白及玉米中的抗病基因。HC毒素是1号生理小种分泌的寄主专化性毒素,其合成受TOX2位点上多个基因控制。HC毒素抑制组蛋白脱乙酰酶活性,引起高度乙酰化来修饰植物防卫反应相关基因表达。Hm1和Hm2是玉米抵抗HC毒素的抗病基因,分别编码HC毒素还原酶和HC毒素还原酶类蛋白,Hm1在抗病玉米全生育期内均起作用,Hm2仅在成熟期才有抗性。BZR-cotoxin是玉米圆斑病菌3号生理小种分泌的水稻专化性毒素,其可诱导非病原菌在水稻和玉米叶片上感病。Bz-cmp是玉米圆斑病菌分泌的另一蛋白,修饰玉米种子内的ChiA蛋白,并将该蛋白转化为失活的ChiA-m,从而使种子感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圆斑病菌 HC毒素 BZR-cotoxin Bz-cmp蛋白 抗病基因
下载PDF
玉米圆斑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刘铭 《现代农业科技》 2014年第20期110-112,共3页
为探究玉米圆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以采集于四川雅安玉米圆斑病病菌为材料,研究不同温度、pH值、光照和培养基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以及不同温度、pH值和光照对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菌丝生长的最适pH值为7,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是SDAY... 为探究玉米圆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以采集于四川雅安玉米圆斑病病菌为材料,研究不同温度、pH值、光照和培养基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以及不同温度、pH值和光照对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菌丝生长的最适pH值为7,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是SDAY和SDA,最适温度为25℃;适宜孢子萌发的最适pH值为7,孢子萌发对光照不敏感,该结果为玉米圆斑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圆斑病菌 生物学特性 温度 PH值 光照
下载PDF
玉米圆斑病菌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朱茂山 王疏 《国外农学(杂粮作物)》 1995年第2期31-32,27,共3页
玉米圆斑病菌研究的新进展J.L.Dodd在玉米制种田里,由玉米圆斑病菌[Bipolariszeicola(Stout)Shoemaker(异名HelminthosporiumcarbonumUllstrup,Drec... 玉米圆斑病菌研究的新进展J.L.Dodd在玉米制种田里,由玉米圆斑病菌[Bipolariszeicola(Stout)Shoemaker(异名HelminthosporiumcarbonumUllstrup,Drechslerazeicola(St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制种 玉米圆斑病菌
下载PDF
玉米圆斑病菌非核糖体肽合成酶6基因ATMT敲除载体构建
6
作者 张跃文 张美丽 +1 位作者 张莉 薛春生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7-131,共5页
以双元载体pPZP100为骨架,通过酶切、连接将标记基因(潮霉素-绿色荧光蛋白,HygR-GFP)及碳色长蠕孢(Helminthosporium carbonum)非核糖体肽合成酶基因(HcNPS6)侧翼序列插入目标载体pPZP100,构建HcNPS6基因敲除载体,并采用冻融法将pPZP100... 以双元载体pPZP100为骨架,通过酶切、连接将标记基因(潮霉素-绿色荧光蛋白,HygR-GFP)及碳色长蠕孢(Helminthosporium carbonum)非核糖体肽合成酶基因(HcNPS6)侧翼序列插入目标载体pPZP100,构建HcNPS6基因敲除载体,并采用冻融法将pPZP100HygR-GFPHcNPS6转入农杆菌菌株AGL-1。挑取经氨苄/氯霉素筛选的重组子进行菌落PCR鉴定。结果表明,敲除载体已成功转入农杆菌AG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圆斑病菌 非核糖体肽合成酶6 敲除载体 农杆菌介导
原文传递
玉米圆斑病研究概述 被引量:1
7
作者 卢灿华 吴毅歆 +2 位作者 黄莲英 毛自朝 何月秋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3-139,共7页
1926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州首次发现玉米圆斑病,现已蔓延至30多个国家。该病由玉米生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zeicola(G.L.Stout)Shoemaker(有性态为Cochliobolus carbonum R.R.Nelson)]侵染引起。玉米圆斑病菌属异宗配合菌,其有性过程受交... 1926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州首次发现玉米圆斑病,现已蔓延至30多个国家。该病由玉米生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zeicola(G.L.Stout)Shoemaker(有性态为Cochliobolus carbonum R.R.Nelson)]侵染引起。玉米圆斑病菌属异宗配合菌,其有性过程受交配型基因控制,有性态可在实验室内诱导产生,并可与玉米小斑病菌和燕麦枯萎病菌发生种间杂交。除侵染叶片外,还可侵染果穗、苞叶和叶鞘等部位。病原菌在种子、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为翌年的侵染源,以后借气流、雨水传播。品种抗性、气候和栽培条件对病害发生有较大影响。但国内对病害的抗病育种、病害流行和防治方面研究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玉米圆斑病菌 有性态 病害流行
下载PDF
一种生物诱抗剂防治玉米圆斑病效果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薛原 吴毅歆 +3 位作者 毛自朝 马丽 秦采香 何月秋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3-148,共6页
利用实验室制备的一种生物诱抗剂(Biological resistance inducer,BRI)成功诱导玉米对圆斑病菌(Cochliobolus carbonum)的抗性,BRI对玉米圆斑病菌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无明显影响。温室接种试验结果表明,BRI浓度在10~100μg/mL范围内,随... 利用实验室制备的一种生物诱抗剂(Biological resistance inducer,BRI)成功诱导玉米对圆斑病菌(Cochliobolus carbonum)的抗性,BRI对玉米圆斑病菌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无明显影响。温室接种试验结果表明,BRI浓度在10~100μg/mL范围内,随着BRI浓度提高,其诱导玉米抗圆斑病的效果也相应提高。当BRI处理玉米后1 h再接种玉米圆斑病菌,能诱导玉米产生抗性、减轻病害;随着病菌接种时间的推移,其诱导抗性逐渐加强,控病效果逐渐提高;在接种前5 h喷施BRI,其防病效果达峰值(77.46%);接种前6 h喷施BRI,防病效果缓慢下降。当接种孢子在1×103~5×104个/mL时,BRI防病效果达60.95%~71.46%;当接种孢子达1×105个/mL时,防病效果仅达18.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圆斑病菌 生物诱抗剂 诱导抗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