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玉米灰斑病病原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1
作者 戴子淙 高建昊 +5 位作者 张小杰 洪流 王春明 周天旺 陈杰新 郭成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2-572,共11页
为掌握甘肃地区玉米灰斑病的发生分布、病原种类及遗传多样性,于2021-2022年调查了该病害在甘肃的分布范围,对采集的灰斑病样品进行分离与鉴定,并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甘肃玉米灰斑病菌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灰斑病在... 为掌握甘肃地区玉米灰斑病的发生分布、病原种类及遗传多样性,于2021-2022年调查了该病害在甘肃的分布范围,对采集的灰斑病样品进行分离与鉴定,并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甘肃玉米灰斑病菌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灰斑病在甘肃陇南和陇东大部分地区均有发生,并已扩展至陇中地区;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甘肃地区玉米灰斑病病原菌为玉米尾孢(Cercospora zeina);16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74条条带,多态性条带73条,比例为98.65%。甘肃省陇南地区种群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且与陕西省的遗传距离最小(0.021 4)、遗传相似度最高(0.978 9),陇东地区次之。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3时,可以将所有菌株分为4个亚群,亚群1中有28个菌株,其中包括16株陇南地区菌株、5株陇东地区菌株和7株来自陕西地区的菌株;亚群2中只有1个陇南地区菌株;亚群3中有10个菌株,包括陇南地区4个、陇东地区1个和5个陕西菌株;亚群4有2个菌株,陇东地区和陕西菌株各1个,4大类群分别包含来自不同地域的菌株。以上结果说明,同陇东地区相比,陇南地区与陕西地区的菌株遗传相似度更高,且亚群内遗传多样性与地理来源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玉米 分布 玉米尾孢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玉米灰斑病为害特点及防治
2
作者 孟宪明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农业科学》 2024年第4期0005-0008,共4页
玉米灰斑病是一种常见的玉米病害,对玉米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基于此本文对玉米灰斑病的为害特点及防治方法进行了探讨。本文首先阐述了玉米灰斑病的特点,其次探讨了玉米灰斑病对玉米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最后系统介绍了现有的玉米... 玉米灰斑病是一种常见的玉米病害,对玉米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基于此本文对玉米灰斑病的为害特点及防治方法进行了探讨。本文首先阐述了玉米灰斑病的特点,其次探讨了玉米灰斑病对玉米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最后系统介绍了现有的玉米灰斑病防治方法,包括农艺防治措施(如品种选择、轮作、施肥和水分管理等)、生物防治措施(如有益微生物的应用和抗病品种培育)以及化学防治措施(如农药选择和使用原则),以期为玉米灰斑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产量损失 防治措施 原菌 农艺措施
下载PDF
基于循环一致对抗网络的玉米灰斑病图像迁移方法研究
3
作者 韩烨 侯睿峥 陈霄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3-171,F0003,共10页
针对玉米病害图像采集困难,特别是灰斑病表现差异性较多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循环一致对抗网络(CycleGAN)的玉米灰斑病图像生成算法,通过病害图像迁移,使得健康的作物图像可以生成患病作物图像。此方法首先通过特征提取分别提取出健康玉米... 针对玉米病害图像采集困难,特别是灰斑病表现差异性较多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循环一致对抗网络(CycleGAN)的玉米灰斑病图像生成算法,通过病害图像迁移,使得健康的作物图像可以生成患病作物图像。此方法首先通过特征提取分别提取出健康玉米图像特征和灰斑病图像特征;然后把两种特征图像输入到CycleGAN的生成器Gs中,结合生成器中的残差网络提高图像传输时的准确性,利用两个判断器判断生成的图像是否一致;最后通过对健康玉米图像进行病害迁移得到所需的玉米灰斑病图像。试验结果表明:与VAE、GAN的图像进行迁移比较,结构相似SSIM值整体分别提升50.434%、18.762%,均方误差MSE值整体减少12.891%、9.558%;直观效果上CycleGAN迁移后的不同病害程度的玉米灰斑病效果更好,因此使用CycleGAN网络生成的玉米灰斑病图像更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害迁移 残差网络 循环一致对抗网络(CycleGAN) 数据扩充
下载PDF
玉米圆斑病危害症状及防治方法 被引量:2
4
作者 邓秀云 《园艺与种苗》 CAS 2023年第8期93-94,共2页
玉米圆斑病可危害玉米果穗、苞叶、叶片和叶鞘,是玉米种植过程中的常见病害。该文介绍了玉米圆斑病的危害症状,分析了其侵染规律,并探讨了玉米圆斑病的防治方法,包括加强植物检疫、种植抗病品种、优化栽培措施及药剂防治等方面,旨在为... 玉米圆斑病可危害玉米果穗、苞叶、叶片和叶鞘,是玉米种植过程中的常见病害。该文介绍了玉米圆斑病的危害症状,分析了其侵染规律,并探讨了玉米圆斑病的防治方法,包括加强植物检疫、种植抗病品种、优化栽培措施及药剂防治等方面,旨在为玉米圆斑病的防治及玉米生产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危害症状 防治
下载PDF
玉米灰斑病为害特点及防治 被引量:1
5
作者 艾景碧 《云南农业》 2023年第12期47-49,共3页
景谷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地处东经100°02′~101°07′、北纬22°49′~23°52′,属哀牢山以西低维度山地季风气候,年均气温20.1℃,全年积温7 360.9℃,年均降雨量1 295.8 mm,县域内现有耕地3.19万hm~2,其中水田1.29万hm... 景谷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地处东经100°02′~101°07′、北纬22°49′~23°52′,属哀牢山以西低维度山地季风气候,年均气温20.1℃,全年积温7 360.9℃,年均降雨量1 295.8 mm,县域内现有耕地3.19万hm~2,其中水田1.29万hm~2,旱地1.9万hm~2。粮食作物以玉米、水稻为主,2022年粮食种植面积2.65万hm~2,总产13.86万t,其中玉米2.07万hm~2(含间套种),平均亩产350 kg,总产10.85万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间套种 云南省西南部 年均气温 哀牢山 景谷县 季风气候 年均降雨量
下载PDF
不同药剂对玉米灰斑病的防治效果
6
作者 陈军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3年第9期51-52,61,共3页
选择4种药剂对“保玉7号”进行玉米灰斑病防治试验。结果表明:4种不同药剂防治玉米灰斑病,均获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其中以40%丙环唑微乳剂防治效果最佳,在玉米收获前7日其防效可以达到73.66%,明显高于其他药剂;采用40%丙环唑微乳剂时所... 选择4种药剂对“保玉7号”进行玉米灰斑病防治试验。结果表明:4种不同药剂防治玉米灰斑病,均获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其中以40%丙环唑微乳剂防治效果最佳,在玉米收获前7日其防效可以达到73.66%,明显高于其他药剂;采用40%丙环唑微乳剂时所种植玉米产量最高,比不施药处理增产26.27%,因此,40%丙环唑微乳剂是适宜当地的玉米灰斑病防治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剂 玉米 防治 效果
下载PDF
氯氟醚·吡唑酯乳油对青贮玉米大小斑病防治及增产效果研究
7
作者 胡伟 靳彦卿 +4 位作者 沈晓强 赵慧琳 韩国兵 李春花 李卫伟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3年第10期38-39,43,共3页
采用田间喷施的方法,选用裕丰310和加多兴939青贮玉米品种,于玉米小喇叭口期和大喇叭口期各喷施240 g/L氯氟醚·吡唑酯乳油1次,以验证和评价对青贮玉米大小斑病的防治效果及提质增产作用。结果表明,氯氟醚·吡唑酯对青贮玉米大... 采用田间喷施的方法,选用裕丰310和加多兴939青贮玉米品种,于玉米小喇叭口期和大喇叭口期各喷施240 g/L氯氟醚·吡唑酯乳油1次,以验证和评价对青贮玉米大小斑病的防治效果及提质增产作用。结果表明,氯氟醚·吡唑酯对青贮玉米大小斑病具有显著防治效果,同时还可以增加玉米植珠茎秆粗度,提高植株高度,对青贮玉米生物产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氟醚·吡唑酯 青贮玉米 玉米大小 生物产量
下载PDF
中国玉米灰斑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其基本特征研究 被引量:37
8
作者 刘庆奎 秦子惠 +7 位作者 张小利 江凯 陈茂功 武小菲 何月秋 王桂清 晋齐鸣 王晓鸣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4044-4057,共14页
【目的】明确引起中国玉米灰斑病的病原菌种类。【方法】广泛采集玉米灰斑病发生地区病样,用单孢分离方法获得大量菌株,采用病菌形态学、培养特征和种特异性鉴定技术,准确鉴定中国不同地域的玉米灰斑病致病种。【结果】从黑龙江、吉林... 【目的】明确引起中国玉米灰斑病的病原菌种类。【方法】广泛采集玉米灰斑病发生地区病样,用单孢分离方法获得大量菌株,采用病菌形态学、培养特征和种特异性鉴定技术,准确鉴定中国不同地域的玉米灰斑病致病种。【结果】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东、云南和湖北大量采集的玉米灰斑病病样中分离获得136个菌株,经过系统鉴定,确认其中65个菌株为玉蜀黍尾孢(Cercospora zeae-maydis),71个菌株为玉米尾孢(C.zeina),未发现以往有记载的高粱尾孢玉米变种(C.sorghi var.maydis);引起中国北方地区玉米灰斑病的是玉蜀黍尾孢,而引起云南和湖北玉米灰斑病的是玉米尾孢,但在2008年前分离的云南菌株中有玉蜀黍尾孢。【结论】在中国,玉米灰斑病的病原菌有2个种:玉蜀黍尾孢和玉米尾孢,前者存在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和山东,在云南2008年前也有分布,后者分布在西南玉米区的云南、湖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原菌 鉴定 尾孢菌
下载PDF
西南地区玉米灰斑病病原种类分子鉴定 被引量:14
9
作者 张小飞 李晓 +2 位作者 崔丽娜 邹成佳 杨晓蓉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79-1081,共3页
玉米灰斑病是由尾孢菌(Cercospora)侵染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病害。本研究采用尾孢菌特异引物对采自西南地区经过单孢纯化的17个玉米灰斑病菌菌株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表明:采集自西南地区的玉米灰斑病样本分离得到的菌株都为Cercospora zei... 玉米灰斑病是由尾孢菌(Cercospora)侵染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病害。本研究采用尾孢菌特异引物对采自西南地区经过单孢纯化的17个玉米灰斑病菌菌株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表明:采集自西南地区的玉米灰斑病样本分离得到的菌株都为Cercospora zeina;未检测到玉蜀黍尾孢菌Cercospora zeae-maydis。这就说明,引起西南地区的玉米灰斑病主要致病种为Cercospora ze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尾孢菌 分子鉴定 Gert'ospora zeina
下载PDF
云南省玉米灰斑病发生规律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周惠萍 吴景芝 +4 位作者 李月秋 赵文华 肖文祥 吴毅歆 何月秋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207-2212,共6页
灰斑病是云南省玉米叶部病害之一,严重地制约着玉米产量。通过田间定点系统调查和人工接种鉴定,证明云南省玉米灰斑病的始发期为6月上旬至7月下旬,在玉米抽雄吐丝至成熟期的8月中旬至9月下旬迅速暴发流行。同一品种随着海拔增高病情加重... 灰斑病是云南省玉米叶部病害之一,严重地制约着玉米产量。通过田间定点系统调查和人工接种鉴定,证明云南省玉米灰斑病的始发期为6月上旬至7月下旬,在玉米抽雄吐丝至成熟期的8月中旬至9月下旬迅速暴发流行。同一品种随着海拔增高病情加重,特别是在海拔1800 m以上,产量损失最大。海拔1500~1800 m区域次之,海拔1500 m以下区域发病较轻。病原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在地表的病残体上越冬。抗病品种少,中抗以上品种仅15.78%。日平均气温在20℃以上,相对湿度80%以上,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提早播期有减轻病害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流行规律 云南
下载PDF
玉米灰斑病对玉米产量及产量特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卢宗志 李艳君 +1 位作者 李海春 傅俊范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6-129,共4页
对海禾、铁单、屯玉系列一些品种进行研究,界定玉米灰斑病对沈阳地区主栽玉米品种的产量损失。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灰斑病害级别为1级、3级和5级;导致玉米减产10%~50%,屯玉13和屯玉38损失达40%~50%;玉米灰斑病对玉米百粒重、穗长和行粒... 对海禾、铁单、屯玉系列一些品种进行研究,界定玉米灰斑病对沈阳地区主栽玉米品种的产量损失。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灰斑病害级别为1级、3级和5级;导致玉米减产10%~50%,屯玉13和屯玉38损失达40%~50%;玉米灰斑病对玉米百粒重、穗长和行粒数等产量特征有明显影响,对玉米穗行数没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产量 产量特性
下载PDF
玉米叶斑病菌对2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 被引量:15
12
作者 白庆荣 吕来燕 +1 位作者 翟亚娟 高洁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85-490,共6页
采用孢子萌发法测定了玉米大斑病菌(Exerohilum turcicum)、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Curvularia lunata)、玉米灰斑病菌(Cercospora zeae-maydis)孢子萌发对2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抑菌圈法测定了玉米大斑病菌和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菌落生长对... 采用孢子萌发法测定了玉米大斑病菌(Exerohilum turcicum)、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Curvularia lunata)、玉米灰斑病菌(Cercospora zeae-maydis)孢子萌发对2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抑菌圈法测定了玉米大斑病菌和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菌落生长对各药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3种病菌孢子萌发及玉米大斑病菌和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菌落生长对70%代森锰锌WP、50%福美双WP、50%翠贝DF敏感性较高,0.1 mg/L≤EC50≤2.0 mg/L,抑菌圈直径>15 mm;3种病菌孢子萌发对50%速克灵WP、72%霜疫罢WP、75%达科宁WP、25%阿米西达SC、77%杜邦可杀得WP、400 g/L福星EC、40%信生WP的敏感性较好,0.1 mg/L≤EC50≤5.0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玉米弯孢霉叶 玉米 杀菌剂 敏感性测定
下载PDF
昆明地区玉米灰斑病病斑的扩展规律 被引量:10
13
作者 卢灿华 吴景芝 +1 位作者 马荣 何月秋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31-435,共5页
在田间条件下采用喷雾法接种,观测昆明地区玉米灰斑病不同叶层和部位病斑面积与数量,分析其与接种天数和温湿度持续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玉米灰斑病病斑扩展与温度在20~30℃的时间累计值、10℃以上的有效积温、接种天数、相对湿度90%... 在田间条件下采用喷雾法接种,观测昆明地区玉米灰斑病不同叶层和部位病斑面积与数量,分析其与接种天数和温湿度持续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玉米灰斑病病斑扩展与温度在20~30℃的时间累计值、10℃以上的有效积温、接种天数、相对湿度90%以上的时间积累值和品种抗性等均极显著相关(P<0.01);抗病品种病斑小而少、产孢少,感病品种则相反;病害主要发生在穗位及以下叶片,病斑主要分布在叶片的中上部,并以纵向扩展为主,横向扩展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扩展
下载PDF
基于G-MRF模型的玉米叶斑病害图像的分割 被引量:17
14
作者 赖军臣 汤秀娟 +2 位作者 谢瑞芝 白中英 李少昆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363-1369,共7页
【目的】图像分割是作物病害自动识别系统实现的难点之一,前人研究大多采用基于阈值或聚类的分割算法,方法简单、易于实现,但分割精度较低。本文引入高斯模型的Markov随机场分割模型(G-MRF),对玉米叶部病斑图像进行分割试验,以期提高分... 【目的】图像分割是作物病害自动识别系统实现的难点之一,前人研究大多采用基于阈值或聚类的分割算法,方法简单、易于实现,但分割精度较低。本文引入高斯模型的Markov随机场分割模型(G-MRF),对玉米叶部病斑图像进行分割试验,以期提高分割精度。【方法】在VC6.0下实现了G-MRF分割模型,G-MRF既利用了图像像素的灰度信息,又通过像素类别标记的Gibbs光滑先验概率引入了图像的空间信息,是能较好地分割含有噪声图像的算法。采用该算法对大斑病、小斑病、灰斑病和弯孢菌叶斑病等4种主要玉米叶部病害的图像进行了分割测试,并与基于阈值和基于Gauss模型的分割算法进行比较。【结果】基于G-MRF分割模型的分割,目标区域的一致性和边缘的清晰方面明显好于基于阈值和Gauss模型的分割算法,其平均正确分类率达96.35%,分别较基于阈值和基于Gauss模型的分割算法高出3.75%和4.03%,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结论】基于G-MRF模型的分割算法鲁棒性高,能够有效地将病斑区域从叶片部分离,分割正确分类率达96.35%,可用于玉米叶斑类病害图像的分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USS MARKOV 玉米叶部 图像分割
下载PDF
玉米灰斑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荣丽 陈广艳 +3 位作者 周彦民 蔡治荣 张胜恒 易红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7051-7052,共2页
阐述了玉米灰斑病的症状与病原、病原物的越冬与侵染及影响发病的条件,提出了玉米灰斑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关键词 玉米 发生 防治
下载PDF
玉米灰斑病抗病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6
作者 王桂清 陈捷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5期418-422,共5页
玉米灰斑病是由玉蜀黍尾孢菌引起的 ,最早于1924年在美国亚历山大州和伊利诺斯州发现 ,该病现在美国普遍发生。1991年陈刚在辽宁发现该病 ,至今该病在辽宁、吉林、河北等地区均有发生。不同的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对玉米品系进行灰斑病抗... 玉米灰斑病是由玉蜀黍尾孢菌引起的 ,最早于1924年在美国亚历山大州和伊利诺斯州发现 ,该病现在美国普遍发生。1991年陈刚在辽宁发现该病 ,至今该病在辽宁、吉林、河北等地区均有发生。不同的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对玉米品系进行灰斑病抗性鉴定 ,其中常用的方法有病害发生率(DI)和病害严重度(DS)两种 ,两者相比各有优缺点。对玉米品系进行灰斑病抗性鉴定时 ,不仅要注意方法的选择 ,而且还要注意时间的选择和在整个玉米生长期内等级划分的次数。同时选择好一个适合鉴定的环境也是很关键的。国内外现已鉴定出一系列抗性品系 ,其中抗性品系主要存在于自交系中。玉米灰斑病的遗传属数量遗传 ,且主要受累加基因控制 ,并可以通过回交和轮回筛选转移。玉米灰斑病病原菌种群中致病性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鉴定 遗传
下载PDF
云南省玉米灰斑病菌孢子相关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卢灿华 罗雁新 +3 位作者 沙本才 吴毅歆 毛自朝 何月秋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1-56,共6页
为探明玉米灰斑病在云南省发病较重的原因,该试验在田间条件下,采用人工喷雾接种玉米灰斑病菌,研究玉米灰斑病潜育期、病斑产孢、孢子飞散以及菌龄、温度、湿度和光照对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昆明地区玉米灰斑病在感病品种会单4号上... 为探明玉米灰斑病在云南省发病较重的原因,该试验在田间条件下,采用人工喷雾接种玉米灰斑病菌,研究玉米灰斑病潜育期、病斑产孢、孢子飞散以及菌龄、温度、湿度和光照对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昆明地区玉米灰斑病在感病品种会单4号上的潜育期为12~13d;病斑产孢量随显症天数的增加呈单峰曲线,显症后24~27d病斑产孢量达到最大值;玉米灰斑病菌孢子主要在夜间飞散,风或雨有助于孢子的飞散与传播;菌龄对孢子萌发影响较大,随菌龄的增长,孢子萌发率降低;在10~30℃时,分生孢子均能萌发,但以22℃最适,35℃以上或4℃时均不能萌发;水滴有利于孢子萌发,光照对孢子萌发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潜育期 产孢 孢子飞散 萌发
下载PDF
玉米圆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薛春生 蔡蕾 +2 位作者 杜楠 赵志伟 黄伟东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6-98,共3页
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了玉米圆斑病菌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落生长最适培养基为PDA,最适温度为25℃;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碳源为蔗糖,浓度为0.5%,最适pH为7,最适温度为25℃,在不同培养基上分生孢子形态变化... 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了玉米圆斑病菌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落生长最适培养基为PDA,最适温度为25℃;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碳源为蔗糖,浓度为0.5%,最适pH为7,最适温度为25℃,在不同培养基上分生孢子形态变化比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生离蠕孢菌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玉米灰斑病发生危害及GPS监测 被引量:4
19
作者 郑宇鸣 李勃 +2 位作者 张锡顺 林郁 刘振环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4期19411-19412,19415,共3页
玉米灰斑病是严重威胁玉米生产的叶部病害,属世界性病害。文中详细阐述了玉米灰斑病在国内外及云南省的发生危害情况,总结归纳了玉米灰斑病的最新研究进展,并进一步介绍了玉米灰斑病的综合防治方法及该病害的GPS监测。
关键词 玉米 发生危害 GPS监测
下载PDF
我国玉米灰斑病菌的种类及其分布调查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可杰 董怀玉 王丽娟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66-270,共5页
为了监测我国玉米灰斑病菌的种群及其分布,本研究于2016年-2019年从全国17省(直辖市)87地市(自治州)采集了1341份玉米灰斑病样本,分离病原菌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共分离到菌株4186株,从中鉴定出玉蜀黍尾孢Cercospora zeae-maydi... 为了监测我国玉米灰斑病菌的种群及其分布,本研究于2016年-2019年从全国17省(直辖市)87地市(自治州)采集了1341份玉米灰斑病样本,分离病原菌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共分离到菌株4186株,从中鉴定出玉蜀黍尾孢Cercospora zeae-maydis 3272株、玉米尾孢C.zeina 914株。结果表明,引起我国玉米灰斑病的病原菌有玉蜀黍尾孢C.zeae-maydis和玉米尾孢C.zeina两个种,而且这两个种在我国的分布有一定的地域性。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山西和安徽地区的玉米灰斑病菌均为玉蜀黍尾孢;河南的西、南部和陕西的中、南部是玉蜀黍尾孢和玉米尾孢混合发生;湖北、四川和湖南虽然分离到了玉蜀黍尾孢和玉米尾孢两种菌,但以玉米尾孢为主;贵州和云南的玉米灰斑病菌均为玉米尾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玉蜀黍尾孢 玉米尾孢 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