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种植制度创新与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1
作者 费世铭 孟庆中 《葡萄酒》 2023年第8期199-201,共3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玉米种植制度的创新与高产栽培技术对提高玉米产量的影响。通过分析不同种植制度的优劣势以及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研究旨在找到一种更可持续且高效的方法来种植玉米,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本文首先回顾了传统玉米种... 本研究旨在探讨玉米种植制度的创新与高产栽培技术对提高玉米产量的影响。通过分析不同种植制度的优劣势以及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研究旨在找到一种更可持续且高效的方法来种植玉米,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本文首先回顾了传统玉米种植制度的局限性,然后介绍了新兴的种植制度创新,如精准农业、有机栽培和轮作系统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种植制度 高产栽培技术 产量提升 粮食需求
下载PDF
玉米种植制度调整下的耕地经济效益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定西市鲁家沟镇太平村为例 被引量:9
2
作者 王东 陈英 +1 位作者 路正 孔喆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1-46,共6页
耕地经济效益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重要依据。以定西市鲁家沟镇太平村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广泛收集当地农户玉米种植制度调整下农业生产的详细资料,运用毛利分析和投入产出理论,对玉米种植... 耕地经济效益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重要依据。以定西市鲁家沟镇太平村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广泛收集当地农户玉米种植制度调整下农业生产的详细资料,运用毛利分析和投入产出理论,对玉米种植制度调整下耕地的经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构建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模型,研究玉米种植制度调整下生产投入要素对耕地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种植制度调整后,投入产出率有更大的提升空间,耕地经济效益更为可观;玉米生产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种子费用(贡献率0.25)、化肥费用(贡献率0.08)、劳动用工(贡献率0.87)是影响当地耕地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效益 玉米种植制度 C-D生产函数 太平村
原文传递
海河平原小麦-玉米不同种植制度节水特性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郑媛媛 陈宗培 王贵彦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15,共7页
试验于2014—2016年在河北省景县进行。试验处理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CK)、春玉米→冬小麦-夏玉米两年三熟(A1)、春玉米-夏玉米一年两熟(A2)、春玉米一年一熟(A3)、夏玉米一年一熟(A4)5种种植制度,系统分析了各处理作物产量、周年... 试验于2014—2016年在河北省景县进行。试验处理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CK)、春玉米→冬小麦-夏玉米两年三熟(A1)、春玉米-夏玉米一年两熟(A2)、春玉米一年一熟(A3)、夏玉米一年一熟(A4)5种种植制度,系统分析了各处理作物产量、周年土壤水分动态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5种种植制度中,CK产量最高,2个种植周期的总产量为38574.24 kg·hm^-2,A1、A2、A3、A4总产量分别比CK减少23.7%、23.8%、51.2%和39.6%;CK的总耗水量最高,为1851.45 mm,A1、A2、A3、A4相对CK耗水量分别减少了504.3、452.3、753.5 mm和712.8 mm;各处理间水分利用效率没有显著差异,A1较高为21.84 kg·mm-1·hm^-2。A1和A2相对CK总产量有所降低,但周年总耗水量分别比CK减少504.25 mm和452.30 mm,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4.8%和0.8%。这2种种植制度可作为当前小麦-玉米两熟的重要补充,加强周年土壤水分管理是本区域粮食生产和水分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种植制度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海河平原
下载PDF
小麦—玉米轮作种植钾肥的合理施用
4
作者 田培荣 《农业科技通讯》 2010年第5期142-143,共2页
通过对宁晋县6250个土壤样品速效钾含量的统计分析,小麦—玉米轮作制度下土壤速效钾的增补途径、近几年钾肥价格的走势及钾肥试验分析,阐明了小麦—玉米种植制度下钾肥的施用原则,提出了钾肥合理施用措施。
关键词 小麦-玉米轮作种植制度 土壤速效钾 合理施用
下载PDF
豫北冬小麦、夏玉米多年需灌水次数及典型生育期需灌水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陈震 李金山 +3 位作者 黄修桥 贾艳辉 孙秀路 杨晓慧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74-283,共10页
研究气候变化情景下豫北地区农业需灌水次数的变化情况,可为当地灌溉以及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本文分析处理近63 a(1951—2013年)气象数据和新乡七里营站点土壤数据,结合作物生长参数,利用降水、灌溉、作物蒸散发与土壤水分... 研究气候变化情景下豫北地区农业需灌水次数的变化情况,可为当地灌溉以及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本文分析处理近63 a(1951—2013年)气象数据和新乡七里营站点土壤数据,结合作物生长参数,利用降水、灌溉、作物蒸散发与土壤水分之间变化关系,建立干旱灌水指数模型。此模型中干旱灌水指数(DII)分布在[-1,1]之间,小于0时即干旱需灌水。在现有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制度下,利用干旱灌水指数模型计算多年需干旱灌水指数,并进一步得到灌水次数。选择冬小麦生长季分别为湿润(1985—1986年)、正常(2004—2005年)、干旱(1983—1984年)的3个典型实际代表年度,夏玉米生长季分别为湿润(2003年)、正常(1993年)、干旱(2009年)的3个典型实际代表年,计算了不同代表年冬小麦、夏玉米作物需水情况。进一步计算得到了冬小麦、夏玉米在典型湿润、正常、干旱3个不同代表年的干旱灌水指数,并进行了有无灌水的干旱情况分析。结果表明:近63 a冬小麦-夏玉米系统每年需灌水2~7次不等,平均需灌水5.1次。冬小麦和夏玉米湿润、正常、干旱3个代表年蒸散发量(ETC)分别为489.4 mm、551.4 mm、481.7 mm和466.1 mm、477.8 mm、529.3 mm。在无灌水条件下典型代表年内,冬小麦、夏玉米都会遭遇不同程度干旱,典型湿润、正常、干旱代表年冬小麦分别灌水2次、3次、4次,夏玉米分别需灌水1次、2次、3次后,基本可以消除干旱对其正常生长影响。综上,通过干旱灌水指数来量化需灌溉次数是可行的。气候变化情景下,近10年(2003—2013年)需灌水频次变化大,年际间干旱事件频发,更好的科学灌溉管理可减少干旱对作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干旱 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制度 干旱灌水指数 灌水次数 典型年份
下载PDF
Effect of Transgenic Corn Cultivation and Sampling Location on Feeding Habits of Collembola 被引量:1
6
作者 Baifeng Wang Liang Chang +1 位作者 Donghui Wu Xinyuan Song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A)》 2014年第3期235-242,共8页
Transgenic corn was modified to combat lepidopteran pests, herbicide and other deteriorate environmental factors. However, fewer studies concerned the effects of transgenic corn cultivation on the soil Collembola in b... Transgenic corn was modified to combat lepidopteran pests, herbicide and other deteriorate environmental factors. However, fewer studies concerned the effects of transgenic corn cultivation on the soil Collembola in black soil region in China. In Jilin black soil region, a six treatments study including three corn varieties (transgenic corn, control and local variety) and two sampling locations (in rizhosphere and in between plants) were deploy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transgenic corn cultivation and sampling location on densities, species richness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of Collembola. We found that root biomass was marginally decreased in transgenic corn and control variety when compared to local variety. Collembola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sampling location treatments. Densities and species richness of collembolan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between plants" than in "rizhosphere". Densities of Collembola were impacted by corn varieties. In the whole growing season, densities of Collembola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control than in local variety. Collembolans in transgenic variety only slightly decreased in "jointing stage" than local variety. Collembolans adversely affected in "between plants" when compared to "in rhizosphere" in "seeding stage" but not other stages. These variations of collembolans were in lines with the trend of corn root biomass. It is indicated that Collembola variations could be caused by food resources (root biomass) but not corn varieties (transgenic, control and loc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munity structure transgenic corn feeding habits COLLEMBOLA CCA analysi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