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西半干旱区玉米花生间作对不同降水年型下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1
作者 孙翔龙 冯良山 +2 位作者 杨宁 张诗行 夏桂敏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0-537,共8页
针对辽西半干旱地区降雨不足、水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筛选出更具有韧性的适应气候变化的种植模式,通过田间试验,以玉米(MS)和花生(PS)单作为对照,研究玉米花生2行/2行(M2P2)、玉米花生4行/4行(M4P4)和玉米花生8行/8行(M8P8)这3种间作种... 针对辽西半干旱地区降雨不足、水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筛选出更具有韧性的适应气候变化的种植模式,通过田间试验,以玉米(MS)和花生(PS)单作为对照,研究玉米花生2行/2行(M2P2)、玉米花生4行/4行(M4P4)和玉米花生8行/8行(M8P8)这3种间作种植模式对不同降水年型下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降水年型中玉米花生间作LER均大于1,3年M2P2、M4P4和M8P8处理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LER)分别为1.02~1.08,1.10~1.15,1.07~1.08,表明能够提高农田的生产力。随着间作条带宽度增加,玉米的间作优势和花生的间作劣势均减弱。玉米具有边行优势,花生则存在边行劣势,同一间作处理中边1行玉米产量显著高于其他边行和玉米单作,边1行花生产量则显著低于其他边行和花生单作。发挥玉米的边行优势,降低花生的边行劣势,是实现玉米花生间作高产高效的重要途径。玉米花生间作具有稳产性,其主要原因是不同降水年型的间作玉米产量以及收获指数差异不显著。随着间作带幅变小间作玉米收获指数、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百粒重有增加趋势,而间作花生则下降。不同降水年份间,玉米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花生单位面积荚数和荚粒数差异显著,玉米和花生百粒重差异不显著。不同降水年型中M4P4的LER和WER均最高(1.09~1.15),是适宜在辽西半干旱地区的间作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花生间作 抗旱稳产 水分利用效率 不同降水类型 辽西半干旱区
下载PDF
玉米穗型与种植密度对玉米花生间作种间竞争的协调效应
2
作者 刘涵 丁迪 +7 位作者 汪江涛 郑宾 王笑笑 朱晨旭 刘娟 刘领 付国占 焦念元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3758-3769,共12页
【目的】针对玉米(Zea mays L.)花生(Arachis hypogaea L.)间作(玉米||花生)共处后期种间竞争抑制间作优势进一步提高的问题,探究玉米穗型与种植密度对玉米||花生种间竞争的协调效应及机理,确定合理的间作玉米品种与种植密度,为玉米||... 【目的】针对玉米(Zea mays L.)花生(Arachis hypogaea L.)间作(玉米||花生)共处后期种间竞争抑制间作优势进一步提高的问题,探究玉米穗型与种植密度对玉米||花生种间竞争的协调效应及机理,确定合理的间作玉米品种与种植密度,为玉米||花生高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试验于2022—2023年在河南科技大学农场进行,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选用中穗型玉米品种‘郑单958’和大穗型玉米品种‘MC4520’,在间作玉米5.00万株/hm^(2)(D1)和4.55万株/hm^(2)(D2)2个种植密度下,研究玉米穗型与种植密度对玉米||花生种间竞争和间作优势的影响。【结果】2年试验结果均表明,与D1密度下中穗型玉米‘郑单958’花生间作(M_(D1ZD)||P)相比,D2密度下中穗型玉米‘郑单958’花生间作(M_(D2ZD)||P)和D2密度下大穗型玉米‘MC4520’花生间作(M_(D2MC)||P)均能增强共处后期花生冠层日均光照强度,提高花生叶面积指数和最大生长速率;M_(D2MC)||P促进玉米和花生群体干物质积累,尤其在玉米籽粒和花生荚果中分别提高26.41%—30.11%和8.06%—8.25%;M_(D2ZD)||P和M_(D2MC)||P均能提高花生种间竞争力,在M_(D2MC)||P共处后期花生种间竞争力指数Ap、CRp和Kp分别提高7.55%—19.10%、4.23%—9.12%和9.05%—9.60%;M_(D2ZD)||P中玉米产量降低8.09%—8.19%,其间作体系产量和间作优势分别降低2.23%—2.58%和7.55%—13.29%,M_(D2MC)||P能提高玉米和花生产量,其间作体系产量和间作优势分别显著提高6.28%—7.45%和11.85%—27.18%(P<0.05)。【结论】在该试验区,相比中穗型玉米品种‘郑单958’以密度5.00万株/hm^(2)与花生间作,大穗型玉米品种‘MC4520’以密度4.55万株/hm^(2)与花生间作,可充分发挥玉米个体生产潜力,确保玉米产量不降低,关键更有利于协调玉米||花生共处后期种间光竞争,增强花生种间竞争力,提高花生产量,从而提高间作体系产量和间作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花生间作 玉米穗型 种植密度 种间竞争 间作优势
下载PDF
玉米花生间作复合群体的光合物质积累与叶面积指数变化 被引量:26
3
作者 焦念元 陈明灿 +3 位作者 付国占 宁堂原 王黎明 李增嘉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4-35,共2页
玉米花生间作虽然降低了玉米和花生的产量,但间作体系表现出明显的产量间作优势,可提高土地利率13.5%,其生物学基础是玉米花生间作复合群体后期具有较高的光合物质积累量,最大叶面积指数高于单作玉米和单作花生,后期保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
关键词 玉米花生间作 复合群体 光合物质 叶面积指数
下载PDF
不同施氮量对玉米花生间作下茬小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被引量:19
4
作者 孟维伟 张正 +5 位作者 徐杰 南镇武 刘灵艳 高华鑫 郭峰 万书波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75-180,共6页
为明确适宜玉米花生间作下茬小麦稳产高效的氮肥运筹,在玉米花生间作前茬条件下,以冬小麦品种济麦22为研究材料,以传统施氮量(225. 0 kg/hm^2)为对照,分别设置不同增氮、减氮处理,系统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玉米花生间作下茬小麦产量及产... 为明确适宜玉米花生间作下茬小麦稳产高效的氮肥运筹,在玉米花生间作前茬条件下,以冬小麦品种济麦22为研究材料,以传统施氮量(225. 0 kg/hm^2)为对照,分别设置不同增氮、减氮处理,系统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玉米花生间作下茬小麦产量及产量结构、干物质积累分配及氮肥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增氮处理及减氮10%处理干物质积累总量、氮素积累总量、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籽粒产量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减氮30%处理显著降低了间作茬小麦拔节后干物质积累总量、氮素积累总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籽粒产量;以传统施氮量为对照,增加或减少30%范围内,公顷穗数随氮肥减少而降低,且减氮10%处理的公顷穗数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均显著高于减氮20%以上处理,但施氮量的增减对穗粒数和千粒质量无显著影响;各减氮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花生间作下茬小麦氮肥偏生产力。综上,该研究条件下,施氮量从225. 0 kg/hm^2减至202. 5 kg/hm^2对玉米花生间作下茬小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形成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了其氮肥偏生产力。初步得出,该试验条件下,施氮量从225. 0 kg/hm^2减至202. 5 kg/hm^2更利于玉米花生间作下茬小麦的高效安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玉米花生间作下茬 干物质积累 产量构成 氮肥利用
下载PDF
不同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对系统产量及土地当量比的影响 被引量:28
5
作者 孟维伟 高华鑫 +5 位作者 张正 夏海勇 刘灵艳 郭峰 李宗新 万书波 《山东农业科学》 2016年第12期32-36,共5页
为进一步明确以稳定玉米产量为目的的不同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对间作体系产量、产量构成和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于2013-2014年连续两年通过设置玉米单作、花生单作、玉米花生带状复合种植(行比分别为2∶3、2∶4、3∶3、3∶4)6种种植模式,研... 为进一步明确以稳定玉米产量为目的的不同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对间作体系产量、产量构成和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于2013-2014年连续两年通过设置玉米单作、花生单作、玉米花生带状复合种植(行比分别为2∶3、2∶4、3∶3、3∶4)6种种植模式,研究不同间作模式对玉米、花生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土地当量比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玉米净面积上产量随净面积上穗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穗粒数和百粒重则呈下降趋势;玉米花生2∶4模式净面积上玉米公顷穗数和产量最高,其间作花生产量最高,是该试验条件下最有利于花生产量提高的一种间作模式;各间作模式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表现出明显的产量优势;玉米花生3∶4模式系统产量最高,2013、2014年分别达到8 367.0、10 432.5 kg/hm2,均高于同年玉米单作对照和其它间作模式系统产量,其间作玉米、花生产量较高,获得最大土地当量比和系统产量,土地利用效率提高15%、21%,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稳粮增油的种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花生间作 系统产量 产量构成 土地当量比
下载PDF
化学调控与施磷肥对玉米花生间作光合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焦念元 汪江涛 +3 位作者 尹飞 李亚辉 付国占 李友军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9-104,共6页
为了协调玉米花生间作后期花生光能利用率降低的问题,进一步提高玉米花生间作优势,研究了化学调控(乙烯利)和施P肥对间作玉米和间作花生叶面积指数、光合物质积累分配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间作玉米化学调控后,间作玉米叶面积指数... 为了协调玉米花生间作后期花生光能利用率降低的问题,进一步提高玉米花生间作优势,研究了化学调控(乙烯利)和施P肥对间作玉米和间作花生叶面积指数、光合物质积累分配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间作玉米化学调控后,间作玉米叶面积指数和光合物质积累量降低,光合产物向籽粒分配比例提高,但产量降低了1.20%~3.92%;间作花生叶面积指数、光合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增加,光合产物向荚果分配比例增加,其中产量提高了21.09%~29.78%,化学调控后间作体系产量比化学调控前提高了1.81%~4.26%;施P肥后,化学调控间作玉米和花生叶面积指数、光合物质积累和产量都得到提高,光合产物向玉米籽粒和花生荚果分配比例提高,与不施P肥相比,化学调控后间作体系产量提高了14.26%~23.66%。这表明在玉米花生间作体系中,对间作玉米进行化学调控可以提高间作花生产量,施P肥可以提高化学调控间作体系产量,因此可以在生产上采用化学调控和施P肥的方式,保证玉米花生间作体系的高产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花生间作 化学调控 P肥 光合物质积累 产量
下载PDF
不同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对饱果期花生冠层微环境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7
作者 张昆 万勇善 +1 位作者 刘风珍 张秀荣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8-32,共5页
试验于2019、2020年设置玉米单作、花生单作、玉米花生不同行比间作共6种种植模式,研究不同间作模式对饱果期花生冠层微环境、光合特性及土地当量比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花生相比,玉米花生间作显著增加花生饱果期的冠层透光率,其中... 试验于2019、2020年设置玉米单作、花生单作、玉米花生不同行比间作共6种种植模式,研究不同间作模式对饱果期花生冠层微环境、光合特性及土地当量比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花生相比,玉米花生间作显著增加花生饱果期的冠层透光率,其中玉米‖花生2∶4模式的透光率最高;间作显著降低花生冠层温度和CO2浓度,其中玉米‖花生3∶4模式的最低,玉米‖花生2∶6模式的最高。玉米花生间作显著降低花生功能叶的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其中玉米‖花生2∶6模式的最高。玉米‖花生2∶4模式、3∶4模式的土地当量比两年均低于1,系统无间作优势;玉米‖花生2∶6模式、3∶6模式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2019年分别为1.09、1.11,2020年分别为1.11、1.12,表现出明显的间作优势。本试验条件下,玉米‖花生3∶6模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玉米花生间作模式,有助于稳粮增油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花生间作 饱果期 冠层微环境 光合特性 土地当量比
下载PDF
夏玉米花生间作绿色增产增效技术规程 被引量:1
8
作者 马兴林 赵同凯 +10 位作者 李庆方 夏云 韩伟 张兆银 夏祯刚 李洪杰 李子双 徐安波 王传海 蒋克辉 林治安 《农业科技通讯》 2019年第10期194-196,共3页
针对当前我国农区制约高秆与矮秆作物间作种植方式发展的主要因素,着眼于山东省德州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本团队前期试验研究与示范展示基础上,制定了夏玉米花生间作绿色增产增效技术规程。
关键词 玉米花生间作 绿色增产增效 技术规程
下载PDF
玉米花生间作改善花生铁营养提高其光合特性的机理 被引量:11
9
作者 王飞 刘领 +5 位作者 武岩岩 李雪 孙增光 尹飞 焦念元 付国占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01-913,共13页
【目的】研究玉米花生间作改善花生铁营养后对花生功能叶片光能吸收、转化、电子传递和CO2固定的影响,揭示玉米花生间作改善花生光合性能的机理。【方法】试验在河南科技大学试验农场进行,采用两因素两水平完全随机设计,两个种植模式包... 【目的】研究玉米花生间作改善花生铁营养后对花生功能叶片光能吸收、转化、电子传递和CO2固定的影响,揭示玉米花生间作改善花生光合性能的机理。【方法】试验在河南科技大学试验农场进行,采用两因素两水平完全随机设计,两个种植模式包括玉米花生间作(2行玉米间作4行花生)和花生单作,两个磷肥施用水平为:不施磷(P0)和施P2O5 180 kg/hm2 (P1)。单作花生于新叶完全展开时(7月14日)出现黄化,8月2日严重黄化,间作花生未出现黄花。测定了黄化和正常花生功能叶片光合作用强度对光照和CO2浓度的响应,并分析了相关参数,运用JIP-test建立了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并计算了相关参数。【结果】与单作缺铁花生相比,间作花生功能叶单位面积光能的吸收(ABS/CSo)、捕获(TRo/CSo)和电子传递(ETo/CSo)、PS I受体侧电子还原的能量(REo/CSo)和单位面积反应中心数目(RC/CSm)明显提高,光合电子传递链电子传递能力明显增强,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ΨPo)、捕获的激子将电子传递到电子传递链中QA–下游电子受体的概率(Ψo)、用于电子传递的量子产额(ΨEo)、电子从还原系统传递到PS I电子受体侧的效率(δR)、PS I末端受体还原的量子产额(ΨRo)均显著提高,增幅依次为36.7%~39.6%、79.6%~92.2%、151%~163%、16.3%~20.0%和177%~215%;PS I光化学活性(ΔI/Io)及PS I与PSⅡ之间的协调性(ΦPSⅠ/PSⅡ)也显著增强;间作花生功能叶SPAD值、光饱和时净光合速率(LSPn)、光饱和点(LSP)、羧化效率(CE)、CO2饱和时净光合速率(Amax)、Rubisco最大羧化速率(Vc, max)、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和磷酸丙糖利用率(TPU)显著提高。施磷能显著提高间作花生功能叶SPAD值、ΨPo、Ψo、ΨEo、δR、ΨRo、铁含量、净光合速率和生物量(P <0.05),却了加剧单作花生的缺铁症状,显著降低其功能叶SPAD值、ΨPo、Ψo、ΨEo、δR和ΨRo、铁含量、净光合速率和生物量(P <0.05)。与单作正常花生相比,间作降低了花生功能叶ABS/CSo、TRo/CSo、ETo/CSo、LSPn和单株干物质量,却显著提高了功能叶ΨEo。【结论】玉米花生间作显著改善了花生铁营养,因而促进了花生功能叶PSⅡ对光能的吸收、转化和电子传递,提高PS I光化学活性、PSⅡ与PS I的协调性和电子传递链稳定性,还显著提高暗反应CO2羧化固定能力,从而提高净光合速率和生物量。施磷加剧单作花生缺铁症状,降低其光化学效率、暗反应能力、净光合速率和生物量,却能增强间作种间作用,提高间作花生光能吸收转化能力和CO2固定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花生间作 缺铁花 光合作用 光化学活性 CO2羧化固定能力
下载PDF
玉米花生间作高效复合模式防风蚀技术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苏君伟 王慧新 +4 位作者 颜景波 吴占鹏 李楠 蔡力夫 吴金桐 《农业科技通讯》 2013年第1期72-74,共3页
针对花生裸茬风蚀危害严重的问题,开展了玉米花生间作(玉米//花生)利用玉米残体覆盖防风蚀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玉米花生间作复合种植模式可获得玉米、花生双高产;玉米花生间作,玉米残体覆盖削弱风速、减少土壤风蚀和蓄水保墒效果显著;... 针对花生裸茬风蚀危害严重的问题,开展了玉米花生间作(玉米//花生)利用玉米残体覆盖防风蚀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玉米花生间作复合种植模式可获得玉米、花生双高产;玉米花生间作,玉米残体覆盖削弱风速、减少土壤风蚀和蓄水保墒效果显著;第二年玉米花生可以倒茬种植,实现土地用养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花生间作 高产高效 残体覆盖 防蚀倒茬
下载PDF
不同玉米Ⅱ花生模式对花生产量及氮和钙养分吸收的影响
11
作者 赵婷婷 伊淼 +7 位作者 王建国 张佳蕾 刘珂珂 高华鑫 崔利 张正 郭峰 万书波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5-585,共11页
为明确不同的玉米||花生模式对花生干物质积累、产量形成及氮、钙养分吸收的影响,探究最佳的间作模式,设置5种种植方式,即玉米单作(SM)、花生单作(SP)、玉米||花生行比3:4(IMP1)、3:6(IMP2)、6:8(IMP3)。2018-2019两年试验结果表明:间... 为明确不同的玉米||花生模式对花生干物质积累、产量形成及氮、钙养分吸收的影响,探究最佳的间作模式,设置5种种植方式,即玉米单作(SM)、花生单作(SP)、玉米||花生行比3:4(IMP1)、3:6(IMP2)、6:8(IMP3)。2018-2019两年试验结果表明:间作的玉米产量和花生产量均低于单作,但三种间作模式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且IMP2最高。对于间作体系总产量而言,IMP1和IMP2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IMP3,较IMP3分别提高4.69%~4.70%和5.04%~5.97%。间作花生群体干物质、氮素和钙素积累量在花生结荚期后显著低于单作。在三种不同的间作模式中,IMP2的群体干物质、氮素和钙素积累量显著高于IMP1和IMP3模式,成熟期IMP2的花生群体干物质较IMP1、IMP3分别提高40.07%~47.16%和25.24%~25.72%;群体氮积累量分别提高33.63%~43.28%和26.58%~29.34%;群体钙积累量分别提高33.48%~49.06%和34.25%~38.97%。IMP2和IMP3的中垄(MR)花生群体干物质、氮素和钙素积累量均高于东垄(ER)和西垄(WR),但差异不显著。综合以上分析可得,玉米花生间作行比3:6具有明显的间作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花生间作 干物质积累 氮素积累量 钙素积累量 产量
下载PDF
氮磷对玉米花生间作蛋白质与氮代谢特点的影响 被引量:14
12
作者 焦念元 李吉明 +3 位作者 汪江涛 李增嘉 李友军 付国占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9-105,共7页
探明氮、磷对玉米(Zea mays L.)、花生(Arachis hypogaea)间作体系中作物蛋白质品质和功能叶片氮代谢的影响特点,对改善间作玉米和间作花生蛋白质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了不同氮磷水平条件下,玉米花生间作对玉米和花生功能叶的硝... 探明氮、磷对玉米(Zea mays L.)、花生(Arachis hypogaea)间作体系中作物蛋白质品质和功能叶片氮代谢的影响特点,对改善间作玉米和间作花生蛋白质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了不同氮磷水平条件下,玉米花生间作对玉米和花生功能叶的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内肽酶(EP)及羧肽酶(CP)等酶的活性和子粒蛋白质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花生间作提高了玉米功能叶的NR、GS和EP的活性,增强了花生(荚果膨大期和饱果期)功能叶的NR和GS活性,降低了EP和CP活性,增施氮肥有利于间作玉米和间作花生功能叶NR和GS活性的提高,高氮水平增施磷肥有利于提高NR和GS的活性;间作提高了玉米子粒、花生果仁的蛋白质含量,间作体系蛋白质总产量分别比单作玉米和单作花生高出16.2%~20.5%和30.7%~55.8%,蛋白质产量当量比(PLER)〉1,具有明显的蛋白质产量间作优势;增施氮肥、磷肥有利于提高间作玉米、间作花生蛋白质产量。这表明玉米花生间作促进玉米、花生蛋白质合成和玉米叶器官中氮营养的再运转,提高间作体系蛋白质产量,增施氮肥显著提高间作体系蛋白质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花生间作 氮代谢 蛋白质含量 蛋白质产量 氮磷
原文传递
施氮量对玉米花生宽幅间作体系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3
作者 徐杰 张正 +5 位作者 孟维伟 高华鑫 刘灵艳 张佳蕾 南镇武 万书波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20,共7页
玉米花生宽幅间作被认为是黄淮海平原缓解粮油争地矛盾,实现稳粮增油的种植模式之一。针对目前氮肥过量施用和豆科作物固氮被忽视的实际,2014-2015年在山东济南进行了玉米花生宽幅间作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下玉米花生间作体系作物籽... 玉米花生宽幅间作被认为是黄淮海平原缓解粮油争地矛盾,实现稳粮增油的种植模式之一。针对目前氮肥过量施用和豆科作物固氮被忽视的实际,2014-2015年在山东济南进行了玉米花生宽幅间作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下玉米花生间作体系作物籽粒产量和农艺性状。结果表明,间作玉米和间作花生分别在360 kg/hm^2。施氮水平上(按玉米带占地面积折算间作玉米田施氮量为141 kg/hm^2)和90 kg/hm^2施氮水平上(按花生带占地面积折算间作花生田施氮量为55 kg/hm^2)时达到较高产量,两年平均分别为7939 kg/hm^2和1845 kg/hm^2;继续增加施氮量,虽然间作花生株高增加14%,但收获指数降低了12%,产量降低12%。玉米花生间作体系能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土地当量比两年平均为1.08;同时能够显著提高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不同施氮量梯度下,分别比玉米单作增加32.9%~43.4%和11.8%~69.2%。说明间作玉米带施氮141kg/hm^2、花生带施氮55 kg/hm^2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土地利用效率和氮肥利用效率,是本试验条件下间作最优施氮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花生间作 施氮量 农艺性状 产量
下载PDF
玉米花生宽幅间作碳足迹初探 被引量:8
14
作者 邹晓霞 张巧 +2 位作者 张晓军 王月福 王铭伦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17,共7页
为明确玉米花生宽幅间作农田碳足迹,探索有效途径实现低碳与高效的协同效益,依据全生命周期评价分析原理,建立农田碳排放核算模型,设置农用物资(种子、肥料、农药、地膜)投入、农机能耗(耕地、播种、灌溉、收获)、秸秆处理及氮肥施用导... 为明确玉米花生宽幅间作农田碳足迹,探索有效途径实现低碳与高效的协同效益,依据全生命周期评价分析原理,建立农田碳排放核算模型,设置农用物资(种子、肥料、农药、地膜)投入、农机能耗(耕地、播种、灌溉、收获)、秸秆处理及氮肥施用导致的田间N2O直接和间接排放四个模块,估算山东聊城地区典型玉米花生3∶4和3∶6宽幅间作与传统玉米单作、花生单作单位面积和单位产值的碳足迹差异。结果表明,3∶4和3∶6间作模式单位面积碳排放分别为3782.44kg CO_2e/hm^2和3829.94kg CO_2e/hm^2,均低于花生单作的3930.64kg CO_2e/hm^2、高于玉米单作的1361.38kg CO_2e/hm^2;二种间作模式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自肥料(包括肥料生产、氮肥施用导致的田间N2O排放)和地膜,3∶4模式下占总排放的60.09%,3∶6模式下占60.54%;3∶4模式单位净产值的碳排放强度为0.197kg CO_2e/元,高于花生单作(0.179kg CO_2e/元)和玉米单作(0.154kg CO_2e/元),3∶6模式为0.177kg CO_2e/元,低于花生单作,但若能避免玉米条带的重复施肥和冗余翻耕,二种间作模式单位产值的碳排放强度将低于玉米和花生单作。玉米花生宽幅间作不仅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而且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花宽幅间作 碳足迹 命周期评价 低碳高效农业
下载PDF
昌乐县玉米花生宽幅间作生态复合种植模式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冯向阳 林英杰 +2 位作者 童晓茹 王德清 刘满成 《山东农业科学》 2020年第4期53-56,共4页
为探索玉米花生宽幅间作技术在山东省中部地区的具体间作配比及其种植模式,2019年在昌乐县设置春玉米//春花生3∶6、夏玉米//夏花生3∶6和夏玉米//夏花生4∶8三种玉米花生宽幅间作模式试验,研究对比三种模式的产量及效益表现。结果表明... 为探索玉米花生宽幅间作技术在山东省中部地区的具体间作配比及其种植模式,2019年在昌乐县设置春玉米//春花生3∶6、夏玉米//夏花生3∶6和夏玉米//夏花生4∶8三种玉米花生宽幅间作模式试验,研究对比三种模式的产量及效益表现。结果表明:春玉米//春花生3∶6种植模式玉米、花生产量分别达到9262.5、4029.0 kg/hm^2,综合效益每公顷达到40846.5元,均高于同年其它玉米花生间作模式,为昌乐县玉米花生宽幅间作种植的最佳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花生间作 种植模式 宽幅间作 经济效益
下载PDF
玉米和花生间作体系光合碳同化酶活性对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特征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雪 刘娟 +5 位作者 薛华龙 孙增光 王飞 尹飞 刘领 焦念元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210-1220,共11页
该试验以玉米、花生2∶4间作模式为对象,采用开顶式气室法控制环境CO_(2)浓度,于2018-2019年设环境CO_(2)浓度(Ca,390μmol·mol-1)和升高CO_(2)浓度(Ce,700μmol·mol-1),以及不施磷(P0)和施磷(180 kg P2O5·hm-2,P180)处... 该试验以玉米、花生2∶4间作模式为对象,采用开顶式气室法控制环境CO_(2)浓度,于2018-2019年设环境CO_(2)浓度(Ca,390μmol·mol-1)和升高CO_(2)浓度(Ce,700μmol·mol-1),以及不施磷(P0)和施磷(180 kg P2O5·hm-2,P180)处理下,分析CO_(2)浓度升高对间作玉米和间作花生功能叶光合碳同化关键酶活性、净光合速率以及籽粒产量的影响,以明确CO_(2)浓度升高影响玉米、花生间作体系光合作用的机理,为将来CO_(2)浓度升高环境下间作高产高效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1)Ce处理提高了间作玉米功能叶的PEPC、PPDK、NADP-MDH、Rubisco、GAPDH和Ru5PK等光合碳同化酶活性,其中PEPC和NADP-MDH在苗后43 d以及PPDK、Rubisco、GAPDH和Ru5PK在苗后59 d增幅均达到显著水平,此时施磷对其有正向调控作用。(2)Ce处理增强了间作花生功能叶的Rubisco、GAPDH、Ru5PK和FBPase等光合碳同化酶活性,在苗后43 d和59 d增幅均达到显著水平,此时施磷进一步显著提高了Rubisco与FBPase活性。(3)Ce处理下间作玉米、间作花生的净光合速率显著提高,间作玉米、间作花生和间作体系的籽粒产量分别显著提高了4.4%~52.0%、10.3%~24.0%和5.7%~47.0%;CO_(2)浓度升高和施磷对间作玉米、花生功能叶的净光合速率和间作体系产量具有正协同效应。研究表明,CO_(2)浓度升高可以通过提高间作玉米功能叶片的PEPC、PPDK、Rubisco、GAPDH和Ru5PK及间作花生功能叶片的Rubisco、GAPDH、Ru5PK和FBPase等光合碳同化酶活性,增强其对CO_(2)羧化固定能力,提高间作玉米、间作花生的光合速率,最终显著增加玉米、花生及间作体系的产量,并且增施磷肥对其具有正调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浓度升高 玉米花生间作 光合碳同化酶 净光合速率 产量
下载PDF
花生、玉米间作技术与推广价值探讨
17
作者 张立红 《现代农业》 2011年第5期98-99,共2页
在沙质土壤为主的风沙区,推广适当比例的花生与玉米间作种植形式,以先进技术集成配套和科学投入为保障,能够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效益回报,可以有效解决风沙区种植玉米产量低的问题和风沙区种植花生重、迎茬的问题,同时促动生产投入水平和... 在沙质土壤为主的风沙区,推广适当比例的花生与玉米间作种植形式,以先进技术集成配套和科学投入为保障,能够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效益回报,可以有效解决风沙区种植玉米产量低的问题和风沙区种植花生重、迎茬的问题,同时促动生产投入水平和农民科学种田素质,拉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花生间作 技术集成配套 产量和效益回报
下载PDF
玉米根系分泌物对连作花生土壤酚酸类物质化感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6
18
作者 李庆凯 刘苹 +5 位作者 赵海军 宋效宗 林海涛 沈玉文 李林 万书波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9-130,共12页
为探究玉米花生间作系统中玉米根系分泌物对连作花生土壤的酚酸类物质化感作用的影响机制,利用CH2Cl2提取了玉米抽雄期根系分泌物,通过室内模拟培养法,研究了玉米根系分泌物对含有不同浓度肉桂酸、邻苯二甲酸及对羟基苯甲酸3种酚酸类物... 为探究玉米花生间作系统中玉米根系分泌物对连作花生土壤的酚酸类物质化感作用的影响机制,利用CH2Cl2提取了玉米抽雄期根系分泌物,通过室内模拟培养法,研究了玉米根系分泌物对含有不同浓度肉桂酸、邻苯二甲酸及对羟基苯甲酸3种酚酸类物质土壤的微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酚酸类物质均显著降低了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的含量,抑制了土壤微生物活性,土壤酶(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和养分含量(碱解氮、有效磷和有效钾)亦显著降低,且浓度越高化感抑制作用(RI<0)越强(P<0.05)。玉米根系分泌物可降低酚酸类物质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微生物量、酶活性及养分含量的化感指数,以低浓度处理的降幅较大,且在处理第5 d和10 d显著增加了3种酚酸类物质处理的土壤呼吸强度、酶活性、微生物量及养分含量(P<0.05);不同酚酸类物质中,以邻苯二甲酸所受影响最大。整个培养时期,玉米根系分泌物对酚酸类物质化感作用的影响以处理第5 d最强,随后呈减弱趋势。3次取样,土壤微生物量、微生物活性、酶活性和养分含量的化感指数分别降低10.03%~64.13%、9.72%~57.51%、13.16%~78.85%和5.88%~59.71%。玉米根系分泌物可通过提高土壤微生物量、微生物活性及养分含量,来降低肉桂酸、邻苯二甲酸和对羟基苯甲酸对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化感作用。结果为玉米花生间作缓解花生连作障碍技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根系分泌物 玉米花生间作 酚酸 化感作用 连作障碍
下载PDF
玉米-豆科作物带状间套作对养分吸收利用及产量优势的影响 被引量:38
19
作者 杨欢 周颖 +6 位作者 陈平 杜青 郑本川 蒲甜 温晶 杨文钰 雍太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76-1487,共12页
为明确玉米大豆套作、玉米花生间作养分吸收利用对产量优势贡献的差异。本研究开展了2年大田试验,通过比较间套作与相应单作成熟期植株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和利用效率,综合分析了玉米大豆套作、玉米花生间作中养分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变化。... 为明确玉米大豆套作、玉米花生间作养分吸收利用对产量优势贡献的差异。本研究开展了2年大田试验,通过比较间套作与相应单作成熟期植株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和利用效率,综合分析了玉米大豆套作、玉米花生间作中养分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玉米大豆套作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LER)为1.16~1.72,具有套作产量优势,玉米花生间作LER为0.89~1.13,无明显间作产量优势。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中,植株氮、磷、钾养分吸收总量比相应单作提高32.60%~54.22%、27.35%~34.64%和17.74%~24.42%,氮素利用效率低于相应单作21.99%~42.07%。氮、磷、钾吸收效率对LER的贡献分别为0.34~0.62、0.31~0.46和0.22~0.32,利用效率的贡献分别为–0.11~–0.35、–0.03~–0.31和–0.11~0.22。玉米花生间作体系中,氮、磷、钾养分吸收总量分别高出相应单作–7.86%~31.58%、23.09%~46.52%和1.60%~55.48%,氮素利用效率高出相应单作7.55~26.60。氮、磷、钾吸收效率对LER的贡献分别为0~0.22、0.05~0.27和–0.11~0.32,利用效率的贡献分别为–0.25~0.19、–0.32~0.11和–0.47~0.32。因此,玉米大豆套作优势在营养方面的基础主要来自于相对于单作养分吸收总量的增加,而玉米花生间作无明显间作优势主要因为养分吸收对产量优势的贡献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套作 玉米花生间作 养分吸收量 养分利用效率 产量优势
下载PDF
玉米氮素吸收分配规律对不同种植模式的响应 被引量:1
20
作者 孟维伟 南镇武 +4 位作者 高华鑫 徐杰 白雪 刘灵艳 张正 《山东农业科学》 2018年第4期59-63,共5页
为进一步明确玉米花生宽幅间作稳粮增油模式下玉米的氮素吸收分配规律及其与单作的差异。本试验在玉米单作、玉米花生行比2∶4间作种植模式下,均设置施氮、不施氮两个处理,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玉米干物质积累、氮素积累和分配及其对产量... 为进一步明确玉米花生宽幅间作稳粮增油模式下玉米的氮素吸收分配规律及其与单作的差异。本试验在玉米单作、玉米花生行比2∶4间作种植模式下,均设置施氮、不施氮两个处理,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玉米干物质积累、氮素积累和分配及其对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间作模式下可以显著提高净面积干物质积累量、籽粒产量以及氮肥利用效率;施氮处理增加了不同种植模式下玉米干物质积累及氮素积累,进而有效提高了氮素收获指数。在本试验条件下,玉米花生行比2∶4且玉米施纯氮300 kg/hm2是间作玉米获得高产高效的适宜栽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花生间作 干物质积累 籽粒产量 氮素利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