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离子束介导玉米DNA的水稻变异后代AFLP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姬生栋 陈鹏 +3 位作者 王加传 袁召 岳春辉 王知丰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7-202,共6页
利用离子束介导法将玉米(郑单14)DNA片段转入水稻豫粳6号,经过5年的筛选得到了基本稳定遗传的水稻变异株系。本研究通过对64对AFLP选扩引物的筛选,优选出了18对选扩引物,它们能同时在2个变异株系中扩增出大量的DNA指纹条带,并且同时能... 利用离子束介导法将玉米(郑单14)DNA片段转入水稻豫粳6号,经过5年的筛选得到了基本稳定遗传的水稻变异株系。本研究通过对64对AFLP选扩引物的筛选,优选出了18对选扩引物,它们能同时在2个变异株系中扩增出大量的DNA指纹条带,并且同时能扩增出差异带及"目的带"。用AFLP分子标记初步分析了2个变异株系与对照间的差异,变异株系中出现了新带、缺失带和"目的带"等几种情况,这些DNA水平上的差异,表明离子束介导玉米DNA育成的水稻材料可能已经插入了玉米的D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束 水稻 AFLP 玉米dna
下载PDF
介导玉米DNA的水稻高秆变异株AFLP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姬生栋 朱德来 +6 位作者 王海莎 侯磊磊 张翔宇 张羽 魏松浩 马亚峰 郭丹丹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6-30,共5页
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花粉管介导玉米总DNA获得的2个高秆水稻变异植株C(HN28)和D(HN31)进行分析,揭示水稻变异植株和亲本间在DNA水平的差异,为进一步研究变异机制提供数据。首先对64对AFLP选扩引物进行筛选,优选出11对选扩引物,它们均... 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花粉管介导玉米总DNA获得的2个高秆水稻变异植株C(HN28)和D(HN31)进行分析,揭示水稻变异植株和亲本间在DNA水平的差异,为进一步研究变异机制提供数据。首先对64对AFLP选扩引物进行筛选,优选出11对选扩引物,它们均能够在2个变异植株中扩增出较多清晰的DNA差异带。对变异植株和对照中的DNA图谱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变异植株C、D、受体水稻B与阳性对照玉米A之间的DNA图谱相似率分别为38.30%、38.58%和32.99%,水稻变异植株C、D和受体水稻B的DNA图谱相似率分别为90.04%和85.84%,说明变异植株与受体水稻基因组DNA存在显著差异,变异植株与阳性对照玉米基因组DNA相似率明显高于受体水稻。变异植株C检测到12条与对照玉米一致的目的带,变异植株D检测到11条与对照玉米一致的目的带。说明变异植株C、D基因组中可能存在有玉米DNA片段,变异性状的差异可能是介导玉米DNA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玉米dna AFLP 花粉管
下载PDF
玉米DNA诱导的水稻变异株特异序列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姬生栋 田存章 +5 位作者 张洪超 李志坤 王小翠 姜晓冰 李万昌 王太霞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7-22,共6页
为了解外源DNA导入对受体水稻基因组DNA序列的影响,探索受体基因组发生碱基变异的规律,为外源DNA诱导水稻变异的研究提供数据。利用改良的花粉管通道法将玉米基因组DNA导入水稻受体日本晴中,获得的2个水稻变异株B1和B2,经AFLP分析,得到1... 为了解外源DNA导入对受体水稻基因组DNA序列的影响,探索受体基因组发生碱基变异的规律,为外源DNA诱导水稻变异的研究提供数据。利用改良的花粉管通道法将玉米基因组DNA导入水稻受体日本晴中,获得的2个水稻变异株B1和B2,经AFLP分析,得到14条特异条带,对其序列分析发现:14条特异序列测序共得到3 791个碱基,其中有144个碱基发生了突变,碱基总突变率为3.80%。特异带的产生是由于限制性内切酶识别序列的碱基或选择性碱基发生突变,或DNA片段的插入或缺失所致。发生单碱基突变的频次显著高于双碱基突变、连续三碱基突变和连续多碱基插入或缺失。发生碱基置换的位点频率(87.04%)显著高于碱基的插入(3.70%)和缺失(9.26%)。在碱基置换中,转换的频率(76.47%)显著高于颠换(23.53%)。上述结果表明,外源DNA导入水稻细胞可诱导受体碱基发生突变,且发生碱基置换的位点频率最高,在碱基置换中以转换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玉米dna AFLP 碱基
下载PDF
离子束介导玉米DNA后受体小麦当代群体的生物学效应 被引量:2
4
作者 黄群策 赵帅鹏 冯伟森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3-26,共4页
以6份玉米品种的全基因组DNA为供体,以4份普通小麦品种为受体,借助于低能离子束介导技术完成异源遗传物质的转移,对其介导试验的当代群体的特异性进行了观察鉴定。结果表明,经过离子束注入处理后试验材料的成苗率明显地降低,这是低能离... 以6份玉米品种的全基因组DNA为供体,以4份普通小麦品种为受体,借助于低能离子束介导技术完成异源遗传物质的转移,对其介导试验的当代群体的特异性进行了观察鉴定。结果表明,经过离子束注入处理后试验材料的成苗率明显地降低,这是低能离子所导致的生物学效应之一。在所有的试验材料的生育前期和中期,在每一个处理的群体内主要农艺性状上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而在生育后期,被处理材料的大部分农艺性状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仅仅在4个性状,即植株的生长势、穗型、主茎分蘖状态和单穗变异上,被处理材料表现出一定的变异特征。尽管离子束注入处理和直接浸泡外源DNA的处理也会导致其当代群体内出现突变株,但其群体内的突变株数量比较少,突变率比较低。经过离子束介导处理所导致的生物学效应最明显,其群体内的突变株数量比较多,突变率比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束介导技术 玉米dna 普通小麦 生物学效应
下载PDF
Ar^+介导玉米DNA水稻不同pH条件下蛋白水解酶的表达 被引量:1
5
作者 姬生栋 岳春晖 +5 位作者 袁召 陈鹏 王知丰 侯磊磊 王海莎 朱德来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12,共4页
利用离子束介导技术,对水稻豫粳6号种子进行Ar+照射处理,然后用玉米基因组DNA介导液进行转化处理。采用复性电泳技术对其幼苗叶片在不同pH下的蛋白水解酶瞬时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pH条件下各处理蛋白水解酶表达存在明显差... 利用离子束介导技术,对水稻豫粳6号种子进行Ar+照射处理,然后用玉米基因组DNA介导液进行转化处理。采用复性电泳技术对其幼苗叶片在不同pH下的蛋白水解酶瞬时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pH条件下各处理蛋白水解酶表达存在明显差异。与对照相比,Ar+介导玉米DNA的水稻幼苗叶片在pH 4.5条件下检测到1条129 kD的新酶带,缺失41、97、192 kD的3条酶带;在pH 7.0时检测到1条167 kD的新酶带,缺失1条67 kD的酶带;在pH 8.5条件下缺失1条61 kD的酶带,并且在192~234 kD检测到1条活性较强的亮带区。这表明,Ar+介导玉米DNA的水稻在蛋白质表达水平上产生显著差异,这可能是玉米DNA片段进入受体水稻细胞并引起受体基因表达改变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束介导 水稻 蛋白水解酶 玉米dna
下载PDF
离子束介导玉米DNA对小麦第2代群体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黄群策 梁秋霞 冯伟森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8-30,36,共4页
以离子束介导后的第2代小麦群体为研究材料,对其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观察鉴定。结果表明,在第2代群体内出现了更多的变异类型和更宽的突变谱,这些变异类型主要包括植株高度、植株形态、叶型、穗型、生育期和籽粒性状等6个方面。植株高度... 以离子束介导后的第2代小麦群体为研究材料,对其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观察鉴定。结果表明,在第2代群体内出现了更多的变异类型和更宽的突变谱,这些变异类型主要包括植株高度、植株形态、叶型、穗型、生育期和籽粒性状等6个方面。植株高度的分离状态表现出明显的随机性;株叶形态的变异因受体材料的遗传基础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特异性;穗型变异的规律并不明显;生育期的变异和籽粒性状的变异表现出数量性状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束介导 玉米dna 小麦 第2代群体 生物学效应
下载PDF
盐藻对玉米DNA干扰的响应
7
作者 杨晓玲 郭金耀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50-352,共3页
将玉米DNA加入到盐藻培养液中培养,检测对盐藻细胞生长、形态大小与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玉米DNA浓度的提高,对盐藻细胞的生长发育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当对盐藻细胞培养16 d后,2.5μg/mL的玉米DNA使培养液中的盐藻细胞密度... 将玉米DNA加入到盐藻培养液中培养,检测对盐藻细胞生长、形态大小与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玉米DNA浓度的提高,对盐藻细胞的生长发育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当对盐藻细胞培养16 d后,2.5μg/mL的玉米DNA使培养液中的盐藻细胞密度降低15.2%,而细胞的长度平均增加12.2%,宽度则平均减少13.1%,细胞蛋白质和β-胡萝卜素合成的总量分别减少11.5%和15.3%。说明玉米DNA会干扰盐藻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可对盐藻细胞的生长发育造成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dna 盐藻 影响
下载PDF
离子束介导玉米DNA处理对水稻的生物学效应
8
作者 黄群策 燕晓阳 李玉峰 《中国稻米》 2010年第4期34-36,共3页
以玉米品种为异源DNA供体,以6份水稻品系为受体,借助于低能离子束介导技术完成异源遗传物质的转移试验,对其介导试验的当代群体的特异性进行了观察鉴定。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材料的成苗率在同一处理不同基因型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不同... 以玉米品种为异源DNA供体,以6份水稻品系为受体,借助于低能离子束介导技术完成异源遗传物质的转移试验,对其介导试验的当代群体的特异性进行了观察鉴定。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材料的成苗率在同一处理不同基因型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不同的试验处理对同一基因型材料的成苗率也会产生明显不同的影响。从试验材料在田间的表现来看,各份试验材料的特异性相当明显。在经过DNA浸泡处理和介导处理的试验材料中,供体的遗传物质对于一部分个体的性状表达有一定的影响,这很可能是由于供体DNA已经进入受体遗传体系中所导致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束介导 水稻 玉米dna 生物学效应
下载PDF
花粉管通道介导玉米总DNA导入小麦D_1代的农艺性状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胡文明 徐翠莲 王岳光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67-869,共3页
采用花粉管通道法介导玉米总DNA导入4个小麦品种(系)"9411"、"955159"、"96266"和鲁麦21中,并对转基因D1代的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与对照相比,鲁麦21和"96266"的转基因D1代株高、穗... 采用花粉管通道法介导玉米总DNA导入4个小麦品种(系)"9411"、"955159"、"96266"和鲁麦21中,并对转基因D1代的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与对照相比,鲁麦21和"96266"的转基因D1代株高、穗长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9411"、"955159"、"96266"的转基因D1代的旗叶叶长和叶面积均达极显著水平;在"9411"的转基因D1代中,出现无芒变异的植株占20%左右;在"9411"的转基因D1代中,也发现了穗型与抗病性同时发生变异的植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花粉管通道法 玉米dna 转基因D1代
下载PDF
中国玉米品种标准DNA指纹库构建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久然 王凤格 郭景伦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68-73,共6页
本文概述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在"中国玉米品种DNA指纹库构建研究"方面的工作进展.该项目通过长期深入系统的研究,确定了建库材料的选择标准;并通过各种标记方法比较,确定SSR标记作为建库标记;进而优化SSR技术体系... 本文概述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在"中国玉米品种DNA指纹库构建研究"方面的工作进展.该项目通过长期深入系统的研究,确定了建库材料的选择标准;并通过各种标记方法比较,确定SSR标记作为建库标记;进而优化SSR技术体系,确定一套核心引物;还在多重PCR反应及DNA指纹检测试剂盒开发、利用杂交种F1代种子果皮组织鉴定亲本自交系、依赖性派生品种鉴定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该项目在纯度及真伪检测、国家区试品种一致性及真实性监控及新品种DUS测试等领域已开始了系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dna指纹库 SSR
下载PDF
玉米近缘种中玉米着丝粒序列的FISH检测 被引量:3
11
作者 佘朝文 蒋向辉 +1 位作者 宋运淳 刘伟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64-270,共7页
为分析玉米着丝粒卫星DNA(CentC)和着丝粒反转录转座子(CRM)在玉米种的亚种及近缘种中的保守性,采用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检测了这两种重复序列在墨西哥玉米、二倍体多年生类玉米、多年生类玉米、摩擦禾、薏苡、高粱中的存在和分布。CentC、... 为分析玉米着丝粒卫星DNA(CentC)和着丝粒反转录转座子(CRM)在玉米种的亚种及近缘种中的保守性,采用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检测了这两种重复序列在墨西哥玉米、二倍体多年生类玉米、多年生类玉米、摩擦禾、薏苡、高粱中的存在和分布。CentC、CRM探针在墨西哥玉米、二倍体多年生类玉米和多年生类玉米的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粒区产生了强或较强的杂交信号,而且不同染色体的杂交信号的强度存在差异,表明两种玉米着丝粒重复序列在不同着丝粒中的数量不同;此外,部分着丝粒中的CentC和CRM信号的强度存在差异,不完全重叠。CentC、CRM探针仅在摩擦禾的多数染色体的着丝粒区产生了弱的杂交信号。在薏苡和高粱中仅测检到主要分布在着丝粒区的较强或强的CRM信号。这些结果表明,CentC在玉米种的亚种间及玉蜀黍属的物种间高度保守,在与玉蜀黍属亲缘关系最近的摩擦禾属物种中也具有较高的保守性;CRM在与玉蜀黍属亲缘关系较近和较远的禾本科种属中都具有保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蜀黍属 着丝粒 玉米着丝粒卫星dna 玉米着丝粒反转录转座子 荧光原位杂交
下载PDF
A New Rapid and Batch-oriented Crushing Method for DNA Extraction from Maize Leaves
12
作者 刘鹏飞 陈趣 +2 位作者 曾慕衡 王晓明 蒋锋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5年第5期945-946,950,共3页
The crushing of leaves is the most time and effort-consuming part in DNA extraction which is a fundamental step in the study of molecular biology. In this study, a new rapid and batch-oriented crushing method for DNA ... The crushing of leaves is the most time and effort-consuming part in DNA extraction which is a fundamental step in the study of molecular biology. In this study, a new rapid and batch-oriented crushing method for DNA extraction from maize leaves was developed. In addition, the practicability of the developed method in molecular marker-assisted breeding was verified using SSR molecular maker technology so as to provide a rapid, batch-oriented, low-cost and non-toxic leafcrushing method for a large number of molecular marker tests, improving test efficien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 extraction SSR molecular marker MAIZE Rapid and batch-oriented crushing method
下载PDF
Assessment of Genetic Diversity and Relationships among Maize (Zea mays L,) Varieties in Iraq Using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Markers
13
作者 Nidhal Abdul Hussein A1-Badeiry Thamer Khadhair Merza Ali Hmood A1-Saadi 《Journal of Life Sciences》 2013年第12期1260-1271,共12页
RAPD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markers were performed to fingerprint 20 varieties of maize. Twenty operon primers generated informative RAPD patterns and selected for further RAPD analysis. These 20 primers... RAPD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markers were performed to fingerprint 20 varieties of maize. Twenty operon primers generated informative RAPD patterns and selected for further RAPD analysis. These 20 primers yielded 291 of main bands, out of which 169 were polymorphic bands across tested varieties. Each selected primer produced between 59 bands (OPC-01) to 142 bands (OPX-04). Amplification products (DNA amplicons) and fragments size ranged from 260 bp (OPT-06) to 2,365 bp (OPP-05). The largest number of polymorphic bands (20 bands) was produced by primer OPX-04 while, the lowest number of polymorphic bands (1 band) was produced by primer OPA-03. The primers of the most interest of this purpose were those that produced more variety specific DNA profiles, such as OPD-03, OPE-18, OPF-05, OPL-11 and OPX-04. The primer efficiency ranged from 0.20 in primer OPA-12 to 0.01 in primer OPA-03. The highest polymorphism and value of discrimination in this study were obtained with primers OPX-04, while, the lowest polymorphism and value of discrimination were obtained with primers OPA-03. The lowest genetic distance was 0.1941 between varieties Manlcet and Biotech Bag, while, the highest genetic distance was 0.6433 between varieties Pio 3751 and Buhooth 106. Cluster analysis (phylogenetic tree) by UPGMA (unweighted pair-group method of arithmetic means) based dendrogram revealed that they were four main genetic groups. The overall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reveals that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maize varieties were related to some of their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as well as to their geographical origins at the molecular gene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etic diversity Zea mays RAPD markers genetic distance.
下载PDF
基因图在农业上前景广阔
14
《福建农业》 2001年第3期25-25,共1页
美国农业研究局将使用新的生物技术和比较染色体组,帮助研究人员发现玉米、小麦和水稻等粮食作物里的所有基因,以及番茄、马铃薯和辣椒等蔬菜的基因。通过掌握基因的结构,科学家就能找出其他微生物相似结构的基因,当鉴定出功能后,生物... 美国农业研究局将使用新的生物技术和比较染色体组,帮助研究人员发现玉米、小麦和水稻等粮食作物里的所有基因,以及番茄、马铃薯和辣椒等蔬菜的基因。通过掌握基因的结构,科学家就能找出其他微生物相似结构的基因,当鉴定出功能后,生物技术专家就可以复制基因,使它更有效,一些有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图 前景广阔 复制基因 研究局 美国农业 微生物相 粮食作物 玉米dna 水稻 生物技术
下载PDF
遗传工程稻GER—1
15
《福建农业》 1995年第1期6-6,共1页
GER—1是遗传工程水稻育种专家万文举教授应用分子育种方法将玉米DNA片段(基因)导入水稻培育成功的超大穗、超高产水稻新品种。1993年10月22日通过了湖南省科委主持的以中国水稻研究所遗传育种专家闵绍楷、上海农科院颜昌敬、世界著名... GER—1是遗传工程水稻育种专家万文举教授应用分子育种方法将玉米DNA片段(基因)导入水稻培育成功的超大穗、超高产水稻新品种。1993年10月22日通过了湖南省科委主持的以中国水稻研究所遗传育种专家闵绍楷、上海农科院颜昌敬、世界著名的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等18位专家的鉴定,一致认为,该段研究的成功是作物育种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该品种集穗大、粒多、高结实率于一体,解决了水稻穗大、结实率高、子粒充实三者难以统一的矛盾。平均每穗200多粒,结实率高达85%。生育期适中,作中稻150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工程稻 高结实率 遗传工程水稻 玉米dna 超高产水稻 超大穗 分子育种 袁隆平 作物育种 中国水稻
下载PDF
The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maize B chromosome specific AFLPs 被引量:7
16
作者 ZHONG XIA QI, Hui ZENG, Xiu LAN LI, CHENG BIN CHEN, WEN QIN SONG, RUI YANG CHEN The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Cell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1期63-68,共6页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B chromosomes could be explained by the specific DNA sequence on them. But the specific sequences known were quite limited. To investigate maize B chromosome sqicific DNA sequeces, maize ge...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B chromosomes could be explained by the specific DNA sequence on them. But the specific sequences known were quite limited. To investigate maize B chromosome sqicific DNA sequeces, maize genomes with and without B chromosomes were analyzed by AFLP. Only 5 markers were found specific to genomes with B chromosomes among about 2000 AFLP markers. Southern hybridization and sequenc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only the sequence of M8-2D was a B chromosome specific sequence. This sequence contained the telomeric repeat unit AGGGTTT conserved in plant chromosome telomeres. In addition, the sequence of M8-2D shared low homology to clones from maize chromosome 4 centromere as well. M8-2D were localized to B chromosome centrorneric and telomeric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IZE B chromosome AFLP FISH.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