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墓葬出土玉器的解读——东北古夷玉巫教探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杨伯达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2-72,160,共21页
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分为东西两区,共26墓,其出土玉器分别代表牛河梁猪灵、鸮灵、云灵崇拜的原生玉巫教与黄帝"云纪"、少皞"鸟纪"等众多玉巫教的各支派系的联合体,并未形成统一的、集权的顶级发展阶段的巫教。同时... 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分为东西两区,共26墓,其出土玉器分别代表牛河梁猪灵、鸮灵、云灵崇拜的原生玉巫教与黄帝"云纪"、少皞"鸟纪"等众多玉巫教的各支派系的联合体,并未形成统一的、集权的顶级发展阶段的巫教。同时,牛河梁又是东北古夷玉巫教的圣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纪 鸟纪 猪灵、鸮灵崇拜 勾云形器 玉觋像 龙凤佩 双鸮佩
原文传递
良渚文化瑶山玉神器分化及巫权调整之探讨 被引量:7
2
作者 杨伯达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25,共20页
本文根据《瑶山》揭示的甲乙两类、南北两行墓列12座墓葬,分别判定墓主为觋与巫的不同性别,进而考定南行6位墓主为觋,北行6位墓主为巫。作者首先针对出自巫墓内的所谓“神面”、“兽面”及“神徽”进行分析,重新认定“神面”为觋面,“... 本文根据《瑶山》揭示的甲乙两类、南北两行墓列12座墓葬,分别判定墓主为觋与巫的不同性别,进而考定南行6位墓主为觋,北行6位墓主为巫。作者首先针对出自巫墓内的所谓“神面”、“兽面”及“神徽”进行分析,重新认定“神面”为觋面,“兽面”为小巫扮演的道具兽或兽面,并破译原定“神徽”为觋戴魃头骑小巫扮演的道具兽以玉事神图徽,可简称为“觋事神图徽”。经过对南行墓列6座觋墓出土的玉冠形器、带盖柱形器、三叉形器、成组锥形器、玉钺、琮等6种玉器进行分析,本文认为玉冠形器为玉梳背,琮中之大孔琮应是镯,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神器之琮。巫专用的玉器有玉梳背、璜与圆牌。从觋巫所用玉器的尺寸、纹饰、形制来看,觋玉大大高于巫玉,也折射出觋的地位大大高于巫。本文论证了与母系、父系两种社会相关的由巫权向觋权过渡的新问题,指出瑶山墓地显示觋权已巩固,而巫权已败落并居于觋权之下。作者提出瑶山觋已是掌握政治军事大权而又兼顾事神的新型统治人物,即不称王的“王”,而当王掌权之后,巫觋便降格为“祝”与舞者,这就是《瑶山》在考古学上的重大贡献,也是玉文化研究的一次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器 面纹 魌头 道具兽 事神图 系璧 系块 不称“王”的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