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东魏北齐王爵的封授及元氏诸王的“准例降爵” 被引量:2
1
作者 张鹤泉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4-84,共11页
东魏北齐时期,王爵为最高等级的实封爵。当时国家为了保证王爵封授的实现,实行了直接封授、进封和追封的方式。这些方式的实行,不仅使原来无爵者和有爵者都能受封王爵,并且,还能够明确体现这些受封王爵者具有的政治特权。东魏北齐国家,... 东魏北齐时期,王爵为最高等级的实封爵。当时国家为了保证王爵封授的实现,实行了直接封授、进封和追封的方式。这些方式的实行,不仅使原来无爵者和有爵者都能受封王爵,并且,还能够明确体现这些受封王爵者具有的政治特权。东魏北齐国家,还将王爵的封授区分为本封和别封,并且使一些受封王爵者在本封之外,获得别封。当时国家对受封王爵者,实行别封的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加重他们的特殊地位。北齐建国后,对原来东魏的元氏诸王实行了"准例降爵"的措施。这种降爵措施,不仅要降低元氏诸王的爵位等级,而且还要改变他们的原封地。这种封地的改变,实际包含歧视降爵后的元氏诸王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魏北齐 王爵 封授 元氏诸王 准例降爵
下载PDF
太平天国王爵的涵义与等级
2
作者 王明前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35-38,共4页
太平天国王爵的涵义与等级彼此关联。王爵作为一个政治现象,是天国政治变迁的曲折反映。根据宗教政治涵义,天京事变前太平天国的王爵可概括为上帝家庭成员和非上帝家庭成员两类。后期王爵呈现着从有一定原则的封授到无原则滥封的演变。
关键词 太平天国 王爵 等级 政治涵义 国王 家庭成员 政治现象 政治变迁 天京事变 上帝
下载PDF
唐末五代宋初定难军节度使王爵研究
3
作者 陈玮 《西夏学》 2019年第1期25-33,共9页
唐末五代宋初,历任定难军节度使中,拓跋思恭被唐封为朔方郡王,李仁福被后梁、后唐封为陇西郡王、朔方王,被后唐追封为虢王,在后晋末或后汉时又被追封为韩王,李彝殷被后周封为陇西郡王、西平王,被北宋追封为夏王,李继捧被辽封为西平王,... 唐末五代宋初,历任定难军节度使中,拓跋思恭被唐封为朔方郡王,李仁福被后梁、后唐封为陇西郡王、朔方王,被后唐追封为虢王,在后晋末或后汉时又被追封为韩王,李彝殷被后周封为陇西郡王、西平王,被北宋追封为夏王,李继捧被辽封为西平王,李继迁被辽封为夏国王、西平王,李德明被辽封为西平王、夏国王,被北宋封为西平王、夏王,李元昊被北宋封为西平王。唐、五代诸朝以王爵来酬奖、羁縻定难军李氏,宋、辽则以王爵将定难军李氏纳入以本朝为中心的天下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五代 北宋 定难军节度使 王爵
下载PDF
论北魏孝文帝爵制改革后王爵的继承 被引量:2
4
作者 张鹤泉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3-81,共9页
北魏太和十六年,孝文帝实行爵制改革,致使爵位制度发生很大变化。由于拥有王爵者范围的缩小以及由虚封爵转变为实封爵,因而也使王爵的继承出现变动。北魏国家确定立"后",也就是选择宗子继承王爵的规定。可以说确定世子,实行了以嫡长... 北魏太和十六年,孝文帝实行爵制改革,致使爵位制度发生很大变化。由于拥有王爵者范围的缩小以及由虚封爵转变为实封爵,因而也使王爵的继承出现变动。北魏国家确定立"后",也就是选择宗子继承王爵的规定。可以说确定世子,实行了以嫡长子为主、非嫡长子为辅的做法。而且,因为爵制改革后,继续出现王爵传袭中断的情况,因而还实行立过继子为"后"与绍封、复爵的做法,进而保证王爵能够延续。并且,在王爵的继承上,实行蕃王制,也就是将继承王爵者依据传袭世次分为始蕃王、二蕃王、三蕃王。由于蕃王制的实行,继承王爵食邑的数量,要依据"亲疏世减之法"递减。后《职员令》实行后,蕃王的爵位品级也不同于始封王,也是递减的,而且蕃王僚佐官的类别与品级也与始封王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孝文帝 爵制改革 王爵 继承
下载PDF
唐末五代王爵考 被引量:4
5
作者 曾成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CSSCI 2012年第1期224-242,共19页
<正>作为典型的律令制国家,隋唐帝国的政治制度大多有着明确的文本规定。得益于一系列史识卓越的正史、政书和保存完善的律令文本,今人可以较为方便的了解这些制度的基本面貌。以本文所论之封爵制度为例,仁井田陛、杨光辉等前辈... <正>作为典型的律令制国家,隋唐帝国的政治制度大多有着明确的文本规定。得益于一系列史识卓越的正史、政书和保存完善的律令文本,今人可以较为方便的了解这些制度的基本面貌。以本文所论之封爵制度为例,仁井田陛、杨光辉等前辈学者都曾对唐代爵制的基本状况进行了的探讨。~①金子修一则就唐廷对外夷的册封规律进行了一系列考察。~②但必须注意的是,正史、政书以及前辈学者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对唐代中前期制度设计与运行实况的理解。至于唐末五代时期的制度变迁,则因史料的零散、匡乏等原因而未能引起学者的兴趣。关于唐末五代时期的封爵制度,目前仅有少量研究。其中,山崎觉士对五代时期'平王'的特殊意义以及吴越国王'真王'含义的讨论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个案。~③杜文玉、王丽梅则指出了五代十国封爵制度的某些特点。~④杨俊峰关于五代南方王国封神运动的讨论虽然主要关注的是民间祠祀的赐额与赐号,但这种册封活动也可视为五代时期爵制变迁的一个特殊侧面。~⑤唐末五代时期的基本制度体系虽是继承盛唐制度而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末五代 爵位 唐制 渤海国王 唐廷 李献诚 爵制 王爵 王镕 进封 节度使 郡王 大钦茂 吐谷浑国 中原王朝
下载PDF
北魏后期诸王爵位封授制度试探 被引量:9
6
作者 张鹤泉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3-96,共24页
北魏后期,国家实行孝文帝爵位改革后的王爵封授制度,依据世系继续将同姓诸王分为亲王、始蕃王、二蕃王、三蕃王。国家还对不能够继承王爵的诸王支子也开始封授王爵,因此,同姓王的封授范围开始扩大。诸王的封地也由虚封改为实封,实行&qu... 北魏后期,国家实行孝文帝爵位改革后的王爵封授制度,依据世系继续将同姓诸王分为亲王、始蕃王、二蕃王、三蕃王。国家还对不能够继承王爵的诸王支子也开始封授王爵,因此,同姓王的封授范围开始扩大。诸王的封地也由虚封改为实封,实行"以郡为国"的制度。不过,诸王在封国中,只能领有食邑和拥有亲恤,国家不允许他们"之国",也严禁他们在封国所在州担任刺史,所以,诸王很难干预封国的行政事务。由于北魏国家在食邑封授上,实行"亲疏世减之法",这样,也就使亲王、始蕃王、二蕃王、三蕃王以及国家新封授的支子王的食邑有了明确的标准。北魏末年,国家封授异姓王,并使他们领有食邑。但对异姓王的封授是在尔朱荣、高欢军事集团控制朝政下实行的,所以,当时国家对异姓王的封授只是这些军事集团意志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后期 诸王 王爵 封授 支子王
原文传递
关于东魏北齐王爵封授的影响因素问题
7
作者 张鹤泉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0-119,共10页
东魏北齐时期,王爵是最高等级的爵位。因此,东魏北齐国家很重视王爵的封授。然而,由于东魏北齐国家封授王爵对象的不同,因而,影响王爵封授的因素也不同。皇帝的亲属受封王爵,主要受血亲和姻亲关系的影响。任职官员受封王爵,则受所任职... 东魏北齐时期,王爵是最高等级的爵位。因此,东魏北齐国家很重视王爵的封授。然而,由于东魏北齐国家封授王爵对象的不同,因而,影响王爵封授的因素也不同。皇帝的亲属受封王爵,主要受血亲和姻亲关系的影响。任职官员受封王爵,则受所任职官的品级与建树的功劳的影响。北齐后期,由于政治的腐败,使一些恩幸官员也能够受封王爵。这些恩幸官员受封王爵,正是北齐腐败政治影响的结果。由于这些不同影响因素的存在,就使王爵封授实现的途径也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魏北齐 王爵 封授 血亲关系 姻亲关系 职官品级 腐败政治
原文传递
《辽史》王爵封授考补三则
8
作者 李忠芝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CSSCI 2016年第2期93-96,82,共5页
《辽史》对王爵封授情况有记载,但还是存在一定的疏漏和不确之处,笔者依据《辽史》内部的互证以及墓志材料的补充,对《辽史》中张俭、耶律宗政和韩匡嗣的王爵封授情况进行考辩,订正错误、补充遗漏。
关键词 王爵 进封 降封
原文传递
晚清外交官塔克什讷考
9
作者 朝克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3-173,共1页
黄濬《花随人圣庵摭忆》之“李鸿章联俄出于西太后意”条,提到塔克什讷作为使臣赴圣彼得堡换约而立功:“(光绪)二十二年丙申七月,李随员道员塔克什讷,乃同文馆俄文学生,精俄语,熟悉情形,李遣赍约本由德回,同船有日本王爵某,极费周防,约... 黄濬《花随人圣庵摭忆》之“李鸿章联俄出于西太后意”条,提到塔克什讷作为使臣赴圣彼得堡换约而立功:“(光绪)二十二年丙申七月,李随员道员塔克什讷,乃同文馆俄文学生,精俄语,熟悉情形,李遣赍约本由德回,同船有日本王爵某,极费周防,约本储匣,匙随函递。于是中俄之约,承十二年丙戌旧约,继续而成。”(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659页)其中所谓“十二年丙戌旧约”指《中俄珲春东界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后 《中俄珲春东界约》 联俄 同文馆 王爵 李鸿章 中华书局 圣彼得堡
下载PDF
曹魏爵级及授与情况探讨 被引量:1
10
作者 鲁力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2-68,共7页
曹魏爵制上承汉代,但爵级却在不断变化,不同类型的爵位混杂并存。从渊源上看,曹魏的爵位可分为三类十六级,其中赐爵来自秦二十等爵制,但改置或新置了五大夫、关外侯、关中侯、名号侯;五等来自先秦典籍的记载,但在东汉的基础上新置了亭... 曹魏爵制上承汉代,但爵级却在不断变化,不同类型的爵位混杂并存。从渊源上看,曹魏的爵位可分为三类十六级,其中赐爵来自秦二十等爵制,但改置或新置了五大夫、关外侯、关中侯、名号侯;五等来自先秦典籍的记载,但在东汉的基础上新置了亭伯、乡公、国公;王爵来自汉代的二等制,但新置了县王、国王。主要爵位不过五种,即关内侯、亭侯、乡侯、县侯、郡王,其中前四种主要授与功臣,后一种主要授与宗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魏 爵级 赐爵 五等 王爵
下载PDF
北魏“天赐十王”考辨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军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26-30,124,共5页
北魏道武帝天赐元年改定爵制,把先前的五等爵序压缩为王、公、侯、子四等。王爵级别最高,在政坛中也最为耀眼。当时受封王爵者共十人,是为"天赐十王"。十王的身份特点与天赐爵制的封授原则存在一定的距离,统治者尝试各种办法... 北魏道武帝天赐元年改定爵制,把先前的五等爵序压缩为王、公、侯、子四等。王爵级别最高,在政坛中也最为耀眼。当时受封王爵者共十人,是为"天赐十王"。十王的身份特点与天赐爵制的封授原则存在一定的距离,统治者尝试各种办法试图予以弥合。十王的人员结构与等级差别是北魏初年政治形势和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的集中写照,也是当时宗室政策的缩影。随着北魏皇统的形成,道武帝利用王封协调权利配置格局,以顺应构建皇权制度和宗法体系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道武帝 天赐 王爵 宗室
下载PDF
蜀汉封爵制度考论 被引量:2
12
作者 宗亮 张敏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10,共6页
学术界对于蜀汉的爵制关注较少,本文以封侯为中心,对蜀汉封爵制度展开全面的讨论。笔者认为,蜀汉王爵人数较少,王爵分封均为虚封,受"科禁诸王"等政策的影响,诸王受到了严格限制;蜀汉县侯人数应为九人;蜀汉的侯爵分封应多是实... 学术界对于蜀汉的爵制关注较少,本文以封侯为中心,对蜀汉封爵制度展开全面的讨论。笔者认为,蜀汉王爵人数较少,王爵分封均为虚封,受"科禁诸王"等政策的影响,诸王受到了严格限制;蜀汉县侯人数应为九人;蜀汉的侯爵分封应多是实授;关内侯的授予与列侯分封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蜀汉 封爵制度 王爵 县侯
下载PDF
辽代封王情况梳理——太宗朝至穆宗朝 被引量:1
13
作者 唐抒阳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2年第4期3-7,共5页
爵位的封授在封建王朝中占有重要作用。其中封王作为爵位封授的最高形式,不仅代表了一系列受封高等级爵位的群体,也可以折射出一个王朝的经济、军事、政治等很多方面。《新唐书.百官》"皇兄弟,皇子皆封国为亲王"是为一等爵位... 爵位的封授在封建王朝中占有重要作用。其中封王作为爵位封授的最高形式,不仅代表了一系列受封高等级爵位的群体,也可以折射出一个王朝的经济、军事、政治等很多方面。《新唐书.百官》"皇兄弟,皇子皆封国为亲王"是为一等爵位。可见被封为王的群体在唐王朝中的显赫地位。一般认为,辽承唐制,那么辽代王爵封授情况又如何。辽作为一个由北方民族统治的大国,其王爵的封授又呈现出哪些与中原王朝相异的特点,等等。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一系列问题,笔者首先对辽代王爵封授情况加以梳理、甄别、以求以此为基础,为进一步研究辽代的封王制度提供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代 王爵 梳理 特点
下载PDF
论淮南王由受封、自封至不愿就封之历史必然
14
作者 丁立福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8期120-122,134,共4页
淮南王之置缘起于刘邦裂土封王,仅西汉王朝先后就有英布、刘长、刘喜和刘安受封。随着地方诸侯王国势力膨胀,中央朝廷安危日益受到威胁,不得不着手践行“众建诸侯”、“消藩”和“推恩令”等措施,旨在削弱乃至革除诸侯王和国,由此刘安... 淮南王之置缘起于刘邦裂土封王,仅西汉王朝先后就有英布、刘长、刘喜和刘安受封。随着地方诸侯王国势力膨胀,中央朝廷安危日益受到威胁,不得不着手践行“众建诸侯”、“消藩”和“推恩令”等措施,旨在削弱乃至革除诸侯王和国,由此刘安便成为西汉的末代淮南王。然而,淮南王作为汉高祖开创并授予的王爵称号,则因西汉王朝及其几任淮南王的历史影响,而为后来的许多王朝继续“沿袭”采用。故日常所言淮南王一般都是指汉淮南王刘安,但并非就是指刘安,但无论是受封、自封还是不愿就封,淮南王大都命运坎坷、难以善终。随着这种不良结局时而出现,“淮南王”的光环、影响及其实际封地也就逐步实质性递减,或许也能从侧面佐证“淮南王”由受封、自封到不愿就封的历史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南王 王爵 分封 刘安
下载PDF
那王府往事
15
作者 刘维栋 《北京档案》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9-51,共3页
清朝定鼎中原后皇族宗室多居住于京城,其中重要成员被册封为王爵,其府邸被称为王府,星罗棋布的王府是北京建筑与文化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清代蒙古王公的府第在其游牧领地,京城只是其驻京的寓所。但乾隆朝以来,因清朝下嫁公主... 清朝定鼎中原后皇族宗室多居住于京城,其中重要成员被册封为王爵,其府邸被称为王府,星罗棋布的王府是北京建筑与文化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清代蒙古王公的府第在其游牧领地,京城只是其驻京的寓所。但乾隆朝以来,因清朝下嫁公主而令蒙古额驸在京居住并由后嗣承继,原来赏赐的公主府逐渐演变为蒙古王府。那王府即是北京现保存较好的蒙古王府之一,原主乃是清朝外藩蒙古喀尔喀赛音诺颜部扎萨克亲王那彦图,其修建过程与历代拥有者的经历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王公 喀尔喀 乾隆朝 公主府 赛音诺颜部 额驸 修建过程 王爵
下载PDF
明代山东文庙的基本情况及其历史作用刍论
16
作者 尹晶晶 《人文天下》 2020年第18期25-29,共5页
在过去的两千多年中,随着孔子的影响不断扩大,统治者对孔子的褒封步步升级。文庙是祭祀孔子的场所,发展至明代,虽去孔子王爵,但对其敬重程度不减反增,故而逐渐形成天下各府州县必有学、学必有庙的局面。嘉靖祭礼改制,山东各地文庙在建... 在过去的两千多年中,随着孔子的影响不断扩大,统治者对孔子的褒封步步升级。文庙是祭祀孔子的场所,发展至明代,虽去孔子王爵,但对其敬重程度不减反增,故而逐渐形成天下各府州县必有学、学必有庙的局面。嘉靖祭礼改制,山东各地文庙在建置、祭祀等方面也随之发生变革,但是文庙作为儒家文化的载体,在教化百姓、维护地方社会稳定方面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山东 府州县 文庙 儒家文化 王爵 祭祀孔子 地方社会稳定
下载PDF
当为君子儒
17
作者 孔祥祥 《中国收藏》 2021年第12期64-66,共3页
公元1898年,权倾三朝的恭亲王奕訢病重辞世。其长子载澄已经过世,并未留下子嗣。次子载滢的长子溥伟,因为已过继给载澄,此时便顺理成章继承王爵,成为新一代的小恭亲王。令奕訢长孙袭爵之外,光绪皇帝还召见他的次孙溥儒入宫谒见,赐予金帛... 公元1898年,权倾三朝的恭亲王奕訢病重辞世。其长子载澄已经过世,并未留下子嗣。次子载滢的长子溥伟,因为已过继给载澄,此时便顺理成章继承王爵,成为新一代的小恭亲王。令奕訢长孙袭爵之外,光绪皇帝还召见他的次孙溥儒入宫谒见,赐予金帛,并告诫他说:"汝名为儒,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年仅三岁的溥儒,不知是否能听懂这句话。然而,终其一生,"君子儒"这三个字,始终是他身上最重要的标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绪皇帝 君子儒 奕訢 终其一生 溥伟 溥儒 王爵 小人儒
原文传递
武宁贵胄,元勋之裔:南京两座明代徐达家族墓
18
作者 邬俊 许志强 《文物天地》 2020年第9期116-124,共9页
徐达,凤阳人,明朝开国元勋,官至右丞相,封魏国公,卒后"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1]。徐达墓位于今南京市东北板仓街、花园路交汇处,神道两侧分布石碑一通,石羊、石虎、武士、文臣各一对... 徐达,凤阳人,明朝开国元勋,官至右丞相,封魏国公,卒后"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1]。徐达墓位于今南京市东北板仓街、花园路交汇处,神道两侧分布石碑一通,石羊、石虎、武士、文臣各一对。徐达有四子,分别为辉祖、添福、膺绪、增寿。长子徐辉祖,袭魏国公,"靖难"之役中拥戴建文帝而被明成祖朱棣幽禁夺爵,后朱棣以中山王不可无后为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山王 建文帝 朱棣 追封 文臣 家族墓 神道碑 王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