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茅山道士王远知生平与历史影响探赜 被引量:1
1
作者 白照杰 《海峡人文学刊》 2023年第2期114-126,159,共14页
茅山道士王远知历梁、陈两时期和隋、唐两朝,与多位君主交往密切,死后获得李唐朝廷反复封赠。通过对现有材料的重新梳理,可进一步补充和细化有关此人生平和道学情况的学术认识。同时,对这些材料的分析亦将指出,凭借生前积累的声望和死... 茅山道士王远知历梁、陈两时期和隋、唐两朝,与多位君主交往密切,死后获得李唐朝廷反复封赠。通过对现有材料的重新梳理,可进一步补充和细化有关此人生平和道学情况的学术认识。同时,对这些材料的分析亦将指出,凭借生前积累的声望和死后弟子们的积极运作,王远知在羽化之后仍在社会层面产生持续而深远的影响,并由此演化出种种仙话传说。对茅山道士王远知生平和历史影响的探析,呈现出中古时期以著名道士为中心展开的教团与政治和社会密切互动的历史剖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远知 生平 传说 历史影响
下载PDF
两个王远知 被引量:1
2
作者 严振非 《中国道教》 CSSCI 1991年第4期32-33,共2页
隋唐之际,有两个高道均名王远知,他们的生平业绩均载入史志。但后人往往将两人误为一人,张冠李戴,谬误流传,如清代和民国的《台州府志》载:“唐王远知,系本琅讶,后为扬州人。……则天临朝追赠金紫光禄大夫。或曰远知尝为天台道士。”先... 隋唐之际,有两个高道均名王远知,他们的生平业绩均载入史志。但后人往往将两人误为一人,张冠李戴,谬误流传,如清代和民国的《台州府志》载:“唐王远知,系本琅讶,后为扬州人。……则天临朝追赠金紫光禄大夫。或曰远知尝为天台道士。”先说第一个王远知。《旧唐书·隐逸传》载:“道士王远知,琅砑人。少聪敏,博览群书,初入茅山,师事陶弘景,传其道法。陈主闻其名,召入重阳殿,令讲论道法,甚被称赞。隋炀帝为晋王镇江都,起玉清玄坛,邀远知主之,使王子相、柳顾言相次召之,远知乃来谒见,霎时而须发变白,晋王惧而遣返,少顷又夏其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远知 晋王 柳顾言 旧唐书 金紫光禄 府志 史志 玉清 李渊 扬州人
原文传递
读《史籍与道经中所见的李弘》——纪念唐长孺先生逝世十周年
3
作者 卞孝萱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2004年第1期155-160,共6页
道经如《老君音诵诫经》云:'老君当治,李弘应出';《老君变化无极经》云:'木子为姓,讳□弓';《三天内解经》云:'(老子)变化无常,或姓李名弘字九阳';《太上洞渊神咒经》云:'真君者,木子弓□,王治天下,天下大... 道经如《老君音诵诫经》云:'老君当治,李弘应出';《老君变化无极经》云:'木子为姓,讳□弓';《三天内解经》云:'(老子)变化无常,或姓李名弘字九阳';《太上洞渊神咒经》云:'真君者,木子弓□,王治天下,天下大乐……'。史籍如《晋书》、《魏书》、《宋书》、《隋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经 武后 唐长孺 李弘 王远知 唐高宗 史籍 先生
下载PDF
华阳有道 勒铭丰碑 《王洪范碑》与茅山道士王轨 被引量:2
4
作者 白照杰 《中国道教》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5-52,共8页
王轨作为王远知的高足,熟悉中古道教史的人对其并不算陌生。但王轨在道教史上的地位为晚出"茅山/上清宗师"谱系所掩盖,以至当下谈及王远知门下时常以潘师正、司马承祯为"正宗",王轨的地位和影响力则被低估。1尽管... 王轨作为王远知的高足,熟悉中古道教史的人对其并不算陌生。但王轨在道教史上的地位为晚出"茅山/上清宗师"谱系所掩盖,以至当下谈及王远知门下时常以潘师正、司马承祯为"正宗",王轨的地位和影响力则被低估。1尽管一些论著已对王轨作出简要讨论,2但这些成果既未获得全面继承,更罕见有意义的推进。事实上,有关王轨的记载,虽有《仙鉴》《茅山志》等可资参考,3但最值得信赖者其实是他的墓碑。围绕这方墓碑,可对王轨道迹进行更可靠的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史 王远知 潘师正 司马承祯 墓碑 王洪范 茅山
原文传递
茅山道教音乐考 被引量:2
5
作者 陈大灿 《中国道教》 1987年第4期35-37,共3页
为摄制《中国道教斋醮·茅山卷》录像片,我查阅了有关资料,又多次赴茅山采访、调查,现将我对茅山道教音乐的情况和看法列如下。一、茅山道教音乐的历史资料在全国道教中是记载最多的地区之一江苏省茅山,原名句曲山,西汉景帝时,咸阳... 为摄制《中国道教斋醮·茅山卷》录像片,我查阅了有关资料,又多次赴茅山采访、调查,现将我对茅山道教音乐的情况和看法列如下。一、茅山道教音乐的历史资料在全国道教中是记载最多的地区之一江苏省茅山,原名句曲山,西汉景帝时,咸阳茅氏三兄弟(盈、固、衷)在此修道,被后人尊奉为三茅真君,山亦易名为“茅山”。南朝梁陶弘景(456—536)在茅山创立了“茅山派”的道教科仪和音乐,茅山派即上清派,隋唐时代又为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等人竭力推崇而名声大振,该派从肖梁至北宋中期,鼎盛数百年,一直为道教主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山道教 茅山派 司马承 科仪 上清派 三茅 潘师正 王远知 句曲山 符篆
原文传递
隋唐洛阳道教略述 被引量:1
6
作者 温玉成 《中国道教》 CSSCI 1990年第2期35-38,共4页
洛阳是隋、唐两朝的东都,也是两朝道教文化的中心之一。隋文帝虽雅信佛法,然于道教也十分重视。如为道士吕师立清虚观、为孙昂立清都观、为孟静立至德观、为焦子顺立五通观等,皆旌其神异之故。隋炀帝并信佛道,为晋王时即从隐士徐则受道... 洛阳是隋、唐两朝的东都,也是两朝道教文化的中心之一。隋文帝虽雅信佛法,然于道教也十分重视。如为道士吕师立清虚观、为孙昂立清都观、为孟静立至德观、为焦子顺立五通观等,皆旌其神异之故。隋炀帝并信佛道,为晋王时即从隐士徐则受道法,又召道士王远知(510—635)相见。然炀帝多忌恶,故大业元年(605)特于新建成的东都城中置“道术坊”,凡五行、占候、卜筮、医药者皆追集东都,遣使检查,不许任意出入。道术坊的位置,当在今洛河南岸白碛村附近。著名道士王远知出身官僚家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远知 道教文化 著名道士 洛阳道 东都 清虚观 佛道 上清宫 潘师正 徐则
原文传递
隋唐五代道教学者志 被引量:1
7
作者 卢国龙 《中国道教》 1986年第17期17-52,共36页
前言隋唐五代时期的宗教哲学,实际上占据了其时哲学思想的主体地位。四百年间,道、佛两大宗教都有很大的发展。但近年来,在中国哲学史学界,一直忽视了对隋唐哲学的研究。尤其道教方面,极少能见到系统的研究专著,这在日趋广泛、深入地发... 前言隋唐五代时期的宗教哲学,实际上占据了其时哲学思想的主体地位。四百年间,道、佛两大宗教都有很大的发展。但近年来,在中国哲学史学界,一直忽视了对隋唐哲学的研究。尤其道教方面,极少能见到系统的研究专著,这在日趋广泛、深入地发掘中国古典哲学的今天,确实是一大薄弱环节。笔者不揣简陋,企图摸清隋唐五代时期道教发展史的基本线索,撷采其中有影响的道教学者,分生平、著作考辨、思想概述三项,草成《隋唐五代道教学者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学者 司马承 道教史 隋唐五代 王远知 两同书 潘师正 修真十书 中国哲学史学 太清石壁记
原文传递
潘师正遗迹今貌
8
作者 耿直 《中国道教》 CSSCI 1992年第3期57-58,共2页
中岳嵩山南麓金壶峰下,有一处依峰临涧的道教庙院。院中有一天然石洞,相传为唐代著名道士潘师正所凿。由于洞似鸡卵内壳,故名鸡卵洞(又名无极洞、老母洞)。嵩山地处中原,山清水秀,风景宜人,是我国道教活动的重要地方。史载:北魏寇谦之... 中岳嵩山南麓金壶峰下,有一处依峰临涧的道教庙院。院中有一天然石洞,相传为唐代著名道士潘师正所凿。由于洞似鸡卵内壳,故名鸡卵洞(又名无极洞、老母洞)。嵩山地处中原,山清水秀,风景宜人,是我国道教活动的重要地方。史载:北魏寇谦之、唐代孙太冲、潘师正、司马承祯等,都在这里有过活动,并留有大量遗迹。鸡卵洞便是潘师正居住了二十余年的地方。潘师正(584—682年),赵州赞皇青山里(今河北西南太行山东麓)人,字子真。十二岁即通《春秋》、《礼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潘师正 著名道士 司马承 寇谦之 中岳嵩山 内壳 逍遥谷 承天观 风景宜人 王远知
原文传递
简述茅山在道教历史中的地位
9
作者 丁常云 《中国道教》 CSSCI 1990年第1期59-60,共2页
茅山道教自东晋魏华存正式创立以来,一直被崇奉不衰;隋唐时代为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等人竭力推崇而名声大振,该派从肖梁至北宋中期,鼎盛数百年,一直为道教主流,与龙虎山、阁皂山同为道教著名的三大符箓派。嘉熙三年(1239),宋理宗... 茅山道教自东晋魏华存正式创立以来,一直被崇奉不衰;隋唐时代为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等人竭力推崇而名声大振,该派从肖梁至北宋中期,鼎盛数百年,一直为道教主流,与龙虎山、阁皂山同为道教著名的三大符箓派。嘉熙三年(1239),宋理宗命正一道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提举三山(龙虎山、阁皂山及茅山)符箓兼御前诸宫观教门公事,从此,茅山正式归入正一道。从茅山的历史发展来看,他对整个中国道教的发展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道教史中也具有极高的地位。相传早在黄帝时代,中原有位展上公迁往伏龙山溪上(今茅山玉晨观)“手植白李弥满,食之味异美。”夏、周、春秋、战国时期,茅山已为帝王巡游和采集药草的名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史 茅山宗 魏华存 皂山 司马承 王远知 潘师正 正一道 上公 符箓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