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孟子“久假而不归”的王霸之辨 被引量:1
1
作者 杨海文 《学术评论》 2018年第1期80-83,共4页
《孟子》13·30的字数不多,但从王霸之辨的角度看,它在孟学史上的解释难度非同小可。我们把它分成两部分:"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是一部分,"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是另一部分。后一部分是难点之所在。
关键词 王霸之辨
下载PDF
“假仁”之霸——儒家王霸之辨中“霸”的意象辨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宋赛凤 宗新华 《天府新论》 2019年第6期59-67,共9页
王霸之辨中的“霸”通常被理解为崇尚武力、完全不讲道德信义、赤裸裸的强力政治,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儒家在讨论“王霸”问题时,其心中的“霸”并不是战国时代的强力政治,而是以齐桓、晋文为代表的春秋霸政。这种霸政虽然以实力为后盾... 王霸之辨中的“霸”通常被理解为崇尚武力、完全不讲道德信义、赤裸裸的强力政治,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儒家在讨论“王霸”问题时,其心中的“霸”并不是战国时代的强力政治,而是以齐桓、晋文为代表的春秋霸政。这种霸政虽然以实力为后盾,但同时也重视道德的感召力在获取政治成功中的重要作用,因而往往也以仁义的姿态示人,是王道政治的“似是而非”者。战国时期那种弃仁专力、弃信行诈的政治模式,算不上是霸道政治,而是一种被荀子称为“强”的政治。“力”与“假仁”的结合才是完整意义上的霸道。历代思想家们辨别王霸、批判霸道的主要着力点不是霸道的“以力”,而是霸道的“假仁”。正是霸道的“假仁”,或者说它与王道极具迷惑的相似性,才使得儒家感受到了辨别王霸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仁” 霸道 王道 王霸之辨
下载PDF
论早期儒家王霸之辨——在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之间
3
作者 孟蕾乐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18-21,共4页
早期儒家的王道政治是价值理性的体现,霸道政治则具有鲜明的工具理性的特征。早期儒家在对天道、历史和人性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王霸之辨在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之间选择了价值理性,儒家的这种选择决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基本的价值倾向,形... 早期儒家的王道政治是价值理性的体现,霸道政治则具有鲜明的工具理性的特征。早期儒家在对天道、历史和人性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王霸之辨在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之间选择了价值理性,儒家的这种选择决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基本的价值倾向,形成了独特的政治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霸之辨 价值理性 工具理性
下载PDF
从王霸之辨论儒家伦理的现代性
4
作者 曹海峰 《宜春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24-27,共4页
在西方文明陷入普遍危机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中国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以其积极务实的态度来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为今人提供了解决现代性危机的强大理论依据。儒家思想是以德性伦理为基础,推广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突出的... 在西方文明陷入普遍危机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中国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以其积极务实的态度来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为今人提供了解决现代性危机的强大理论依据。儒家思想是以德性伦理为基础,推广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突出的人文主义情怀,使人的地位和尊严得到重视,使人类社会在以个人道德修养为前提下而形成的社会普遍德性道德观的规约下,建立了和谐有序的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霸之辨 现代性 德性伦理 义利之辨
下载PDF
由王霸之辨看早期儒家理想政治的确立
5
作者 邵秋艳 《三峡论坛》 2011年第1期136-138,150,共3页
早期儒家通过王霸之辨分别对圣王与霸主、德与力、义与利、礼与法、德与刑等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比较,并由此建构起以圣王之治为蓝本、以德治为主要手段、以道义为价值原则、以礼义制度为社会规范和道德教化为治理社会方式的王道理想政... 早期儒家通过王霸之辨分别对圣王与霸主、德与力、义与利、礼与法、德与刑等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比较,并由此建构起以圣王之治为蓝本、以德治为主要手段、以道义为价值原则、以礼义制度为社会规范和道德教化为治理社会方式的王道理想政治。这种王道理想政治一直影响着整个中国传统社会,为中国传统社会提供了基本的政治原则导向和政治信仰,塑造了传统中国的政治行为方式,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儒家 王霸之辨 理想政治
下载PDF
汤武放伐与王霸之辨——从《荀子·议兵》看孟荀思想的相似性 被引量:10
6
作者 杨海文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41-47,129,共7页
孟荀思想关系包括相似和相异两个面相。传统的孟荀比较研究局限于相异的一面,相似的一面极少被关注。事实上,孟、荀同属先秦儒家,他们在理解并阐释大事件、大观念上的相似性有可能大于相异性。以《荀子·议兵》为例,孟苟思想的... 孟荀思想关系包括相似和相异两个面相。传统的孟荀比较研究局限于相异的一面,相似的一面极少被关注。事实上,孟、荀同属先秦儒家,他们在理解并阐释大事件、大观念上的相似性有可能大于相异性。以《荀子·议兵》为例,孟苟思想的相似性在汤武放伐的仁义论证明、王道高于霸道的价值定位两个方面得到充分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似性 孟荀 王霸之辨 荀子 思想关系 先秦儒家 相异性 仁义
原文传递
论“为政以德”与“王霸之辨”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智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0-155,共6页
"为政以德"是孔子以至整个儒家最重要的政治思想,本义指统治者修德而安人安百姓,但它还有另一含义,即将道德作为政治手段。前者是孔子"义利之辨"与道德自律的要求,后者是由其民本主义立场所逼显。孟子与荀子"... "为政以德"是孔子以至整个儒家最重要的政治思想,本义指统治者修德而安人安百姓,但它还有另一含义,即将道德作为政治手段。前者是孔子"义利之辨"与道德自律的要求,后者是由其民本主义立场所逼显。孟子与荀子"王霸之辨"思想的源头正是孔子的"为政以德",他们分别将它向重德性的"为政以仁"与重规范的"为政以礼"发展。孟子除收紧在统治者的道德存心上论"王霸异质"外,还坚持霸道能向王道转进的观点,这与"为政以德"的两层含义及其关系有关。荀子的王道理想重视外在合法性的礼,却忽视了"为政以德"的本义。"为政以德"虽为孔、孟、荀所共倡,但它实际上无法在中国传统政治体制下真正充分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孟子 荀子 为政以德 王霸之辨
原文传递
江户儒者"王霸之辨"诠释中的"位""道"之争
8
作者 侯雨萌 《世界历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5-89,I0005,I0006,共17页
江户儒者在诠释“王霸之辨”时特别关注王与霸在性质上到底是指“位”而言还是指“道”而言这一问题。伊藤仁斋解读王霸时没有明确区分“位”“道”,招致了后学的批判。荻生徂徕以“道”论孟子的王霸,太宰春台以“位”论孔子的王霸。薮... 江户儒者在诠释“王霸之辨”时特别关注王与霸在性质上到底是指“位”而言还是指“道”而言这一问题。伊藤仁斋解读王霸时没有明确区分“位”“道”,招致了后学的批判。荻生徂徕以“道”论孟子的王霸,太宰春台以“位”论孔子的王霸。薮孤山用区分字音和字义的方式,将“‘位’层面的王霸”和“‘道’层面的王霸”分开论述。冢田大峯结合历史背景,将王霸细分为“春秋时代指‘位’而言的王霸”和“战国时代指‘道’而言的王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户儒学 王霸之辨 位与道 伊藤仁斋 荻生徂徕
原文传递
重思先秦儒家的王霸之辨
9
作者 王正 《中国哲学年鉴》 2017年第1期366-367,共2页
王霸之辨是儒家由道德哲学通向政治哲学的重要一步,并能反映儒家对政治的最核心与最底色的看法。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初步奠定了王霸之辨的思想,认为王道是德礼之治,霸道是刑罚之治。孟子经由反思战国残酷的政治与战争现实,认识... 王霸之辨是儒家由道德哲学通向政治哲学的重要一步,并能反映儒家对政治的最核心与最底色的看法。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初步奠定了王霸之辨的思想,认为王道是德礼之治,霸道是刑罚之治。孟子经由反思战国残酷的政治与战争现实,认识到王霸之辨的核心是是否得民心,也即王道以民为本,霸道以利为本。荀子在一定程度上承认法家政治的效果,但是他认为法家的治理因为缺乏儒家的礼义,所以不能实现长治久安,而王道是以礼义为根本原则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义 先秦儒家 王霸之辨 王道 以民为本 霸道 法家
原文传递
从朱陈之辩看朱熹陈亮的王霸思想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心竹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31-135,共5页
朱熹以天理论王道,认为王霸之别就是天理人欲之异,为王道政治寻找到理本论的依据,强调仁义原则的优先性,体现出强烈的现实批判立场。而陈亮则在对王道所体现的道义原则有所肯认的基础上,认为霸道亦有体现仁政处,霸者的伟业也是仁心之发... 朱熹以天理论王道,认为王霸之别就是天理人欲之异,为王道政治寻找到理本论的依据,强调仁义原则的优先性,体现出强烈的现实批判立场。而陈亮则在对王道所体现的道义原则有所肯认的基础上,认为霸道亦有体现仁政处,霸者的伟业也是仁心之发现,霸固本于王。这与他们当时政治关注点的不同有一定关系。但朱熹的王霸论在具体理论的阐述上,偏离其原始初衷,转向空谈性命义理,部分地抹杀了其真正价值所在;而陈亮对汉唐君主事功事能的赞美,从思想逻辑的推衍来看,则会导向道义维度的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陈亮 王道 霸道 王霸之辨
下载PDF
王夫之王霸论浅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心竹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12年第5期18-20,共3页
王夫之上承孟子,尊王贱霸,认为王道即是行仁政,其不过是恻隐之心的扩充与推致;而霸者不过是假仁义之名行利欲、富强之私。因此人君要成就王道就必须推己及人,以德服人,而天下之大乱就是因为不能明辨王霸之优劣,并把王霸之别释为公私之... 王夫之上承孟子,尊王贱霸,认为王道即是行仁政,其不过是恻隐之心的扩充与推致;而霸者不过是假仁义之名行利欲、富强之私。因此人君要成就王道就必须推己及人,以德服人,而天下之大乱就是因为不能明辨王霸之优劣,并把王霸之别释为公私之异。在此基础上,王夫之引入情,认为王道本乎人情,并从理、情、势三方面论证仁政必然能成就王业。他还认为孟子对具体如何成就王道,以及作为治道层面的王道,论述过于疏阔。在王夫之那里,王道不是一个完全向三代的回溯,而是一个开放的未来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夫之 王霸之辨 仁政
下载PDF
孟子“三辨之学”平议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细成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193-201,共9页
孟子志在救治功利主义横行的整个战国时代,以“人禽之辨”拔本塞源,以“义利之辨”崇本息末,以“王霸之辨”治乱救弊,旨在开显一种不仅可为当世开太平亦可为万世开太平的修身治世之道。这是平议孟子“三辨之学”,澄清后人误解或创造性诠... 孟子志在救治功利主义横行的整个战国时代,以“人禽之辨”拔本塞源,以“义利之辨”崇本息末,以“王霸之辨”治乱救弊,旨在开显一种不仅可为当世开太平亦可为万世开太平的修身治世之道。这是平议孟子“三辨之学”,澄清后人误解或创造性诠释,避免厚责古人或厚诬古人的重要线索与研究基础。由此出发,可以清晰判断古今学者有关《孟子》“三辨之学”的代表性观点哪些分别与孟子的“本有之意”“当有之意”与“未有之意”相对应,从而有助于在对孟子尽可能平实了解的基础之上,还原《孟子》义理架构的本来面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禽之辨 义利之辨 王霸之辨
下载PDF
管、荀王霸理论视域下曹操政治生涯分析
13
作者 崔兰海 《管子学刊》 2019年第3期32-37,共6页
《管子》《荀子》“王霸之辨”理论不同于《孟子》,管、荀学派肯定了“由霸入王”的可能。“修礼”既是对“霸”的完善,也是实现由“霸”入“王”的途径。曹操的政治生涯受管、荀“王霸之辨”理论影响至深,存在着“由霸入王”“王霸兼... 《管子》《荀子》“王霸之辨”理论不同于《孟子》,管、荀学派肯定了“由霸入王”的可能。“修礼”既是对“霸”的完善,也是实现由“霸”入“王”的途径。曹操的政治生涯受管、荀“王霸之辨”理论影响至深,存在着“由霸入王”“王霸兼容”的特征。曹操的王道政治理想,因为没有取得“政治一统”和“天下归心”而破灭,这也是曹操没有实施皇权嬗替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霸之辨 曹操 王道政治
下载PDF
先秦天人之辨评述
14
作者 徐运钧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1987年第1期7-16,共10页
天人之辨,正如王霸之辨、名实之辨一样,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争论问题之一,是有关世界观的根本问题。它上承原始社会“补天追日”思想和“天神崇拜”思想,下启秦汉以降“天人感应”、“名教本于自然”思想等等,递相争议,直至马克思... 天人之辨,正如王霸之辨、名实之辨一样,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争论问题之一,是有关世界观的根本问题。它上承原始社会“补天追日”思想和“天神崇拜”思想,下启秦汉以降“天人感应”、“名教本于自然”思想等等,递相争议,直至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才基本上得以澄清。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说:“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究天人之际 天神崇拜 王霸之辨 宗教迷信 追日 天人关系 少卿 通古今之变 死生有命 孔丘
下载PDF
从思维方式看孟、荀王霸思想的殊与同
15
作者 马秋丽 《孔子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31,157,共11页
孟、荀王霸思想的殊与同,可以通过思维方式上的二分思维和三分思维得以彰显。孟子坚信仁者无敌,提倡仁政王道,贬黜霸道,是一种价值立场鲜明的王霸二分的思维方式。荀子提倡礼治,在王、霸、危亡的三分思维的框架中呈现自己的王霸兼用思... 孟、荀王霸思想的殊与同,可以通过思维方式上的二分思维和三分思维得以彰显。孟子坚信仁者无敌,提倡仁政王道,贬黜霸道,是一种价值立场鲜明的王霸二分的思维方式。荀子提倡礼治,在王、霸、危亡的三分思维的框架中呈现自己的王霸兼用思想。孟、荀王霸思想的分殊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在“是”与“应当”的问题域,孟子重视王道与霸道历史事实中蕴含的价值导向,主要是从价值立论;荀子更注重王道与霸道的历史事实,也体现了一种价值选择。其二,在王霸之别的判定上,孟子的王霸之别是本质上的差异;荀子的王霸之别主要是程度上的不同。其三,在对王霸的态度和定位上,二者都推崇王道,都将王道视为最高追求;对霸道的定位,体现了孟、荀二分思维与三分思维的主要差异。孟子尊王黜霸,主要是批判霸道;荀子以“信”界定霸道,并在危亡之道的反衬中,认同与接受霸道。在荀子的三分思维中,霸道作为王道的候补,地位明显提升。总之,孟、荀王霸之辨的二分思维与三分思维,既是基于二者的学说特色,也是对不同时代问题的思想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霸之辨 事实与价值 二分思维与三分思维 孟子与荀子
原文传递
《盐铁论》哲学思想发微 被引量:2
16
作者 吴龙灿 《德州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76-80,共5页
《盐铁论》是西汉宣帝时庐江太守丞桓宽依据盐铁会议纪录"议文"编撰而成的一部政论文集。该书表明,盐铁会议虽有儒法斗争的形式,但仍然是儒家内部的争论,贤良文学一方是纯儒,桑弘羊为代表的一方是杂儒,只是王道和霸道的斗争... 《盐铁论》是西汉宣帝时庐江太守丞桓宽依据盐铁会议纪录"议文"编撰而成的一部政论文集。该书表明,盐铁会议虽有儒法斗争的形式,但仍然是儒家内部的争论,贤良文学一方是纯儒,桑弘羊为代表的一方是杂儒,只是王道和霸道的斗争。该书大量引用孔子、董仲舒和儒家经典内容作为理论根据,通过本末、义利、王霸等议题辩论,重申了德主刑辅、不与民争利等董仲舒政治和经济思想的合理性和正统地位。该书还是最早大量引用、化用《孟子》原文和推尊孟子的传世历史文献,是孟子升格运动有传世文献明文可考的最早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铁论》 董仲舒 孟子 义利之辨 王霸之辨
下载PDF
由“仁心”至“仁术”——王船山对《孟子·梁惠王上》的诠释及于宋明儒学之反省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明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76-81,115,共7页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船山在诠释《孟子·梁惠王上》第七章时,以孟子提及的"仁术"一词为线索,对于宋明儒学中关于王霸之辨的争论及心性义理的探究加以反省,并针对宋明儒学在培养政治人才方面的不足,对于儒学的发展方向提出...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船山在诠释《孟子·梁惠王上》第七章时,以孟子提及的"仁术"一词为线索,对于宋明儒学中关于王霸之辨的争论及心性义理的探究加以反省,并针对宋明儒学在培养政治人才方面的不足,对于儒学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新的设想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船山 孟子 仁术 王霸之辨 心性论
下载PDF
荀子与先秦儒家的“共同体关联”
18
作者 杨海文 《邯郸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5-7,共3页
既然孔子、孟子、荀子都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其共同点肯定多于不同点。考察荀子与孔、孟之间的关系,有可能看到他们更多的相同,进而就能证明孔、孟、荀作为先秦儒家共同体的命题足以成立。它所展示的中国经验对于当今时代就具有启发... 既然孔子、孟子、荀子都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其共同点肯定多于不同点。考察荀子与孔、孟之间的关系,有可能看到他们更多的相同,进而就能证明孔、孟、荀作为先秦儒家共同体的命题足以成立。它所展示的中国经验对于当今时代就具有启发意义。从道统论、王霸之辨、人性论等三个方面略作展开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先秦儒家共同体 道统论 王霸之辨 人性论
下载PDF
李觏非孟思想探析
19
作者 陆畅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93-98,共6页
孟子思想的宋代复兴也伴随着批评的声音。李觏是宋代非孟思潮的先驱,他从历史观念、孔孟关系以及人性论等方面批评孟子,对宋代孟子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李觏 尊孔抑孟 王霸之辨 人性论
下载PDF
陈亮“义利双行”刍议 被引量:2
20
作者 孔祥华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5-68,共4页
陈亮的“义利双行”是基于他对“王霸”的认识展开的。他辨析王霸之道的用意在于完善其事功理论,并在“至公”的前提下混同王霸,进而提出“立心之本在于功利”的主张,肯定了利欲的合理性。陈亮与朱熹之间,由王霸之辨到义利之辨,基本上... 陈亮的“义利双行”是基于他对“王霸”的认识展开的。他辨析王霸之道的用意在于完善其事功理论,并在“至公”的前提下混同王霸,进而提出“立心之本在于功利”的主张,肯定了利欲的合理性。陈亮与朱熹之间,由王霸之辨到义利之辨,基本上都是围绕着三代、汉唐而展开的,但究其本意,又绝非为古而古,而是想通过历史的得失,探讨立身处世的道理。朱熹崇义绌利,义利不两立。陈亮则以王霸并用为出发点,主张有利方有义,无利则无所谓义,因而义利双行,缺一不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亮 王霸之辨 义利双行 “成人之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