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论浮士德与靡非斯特形象的典型意义
- 1
-
-
作者
陈伯海
-
机构
上海师范学院
-
出处
《运城学院学报》
1983年第1期47-57,共11页
-
文摘
海涅曾经说过:“如果我在谈到《浮士德》的时候不说明一点它的思想,那我就不成其为德国人了。因为从最大的思想家一直到最小的酒店侍者,从哲学家一直降到哲学博士,每一个人都要对这本书发挥他的高见。”这段话生动地说明了歌德的《浮士德》在德国社会中所引起的广泛兴趣。可是,《浮士德》浩如烟海的百科全书式的内容,再加上那种虚幻的、多少带有象征派作风的异常别致的表现形式,给读者增加了理解上的困难。
-
关键词
浮士德精神
靡非斯特
玛甘泪
象征派
海涅
德国人
德国社会
新兴资产阶级
少年维特之烦恼
主要人物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从靡非斯特管窥“丑”形象的美学意义
- 2
-
-
作者
吴东光
-
出处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1期118-120,117,共4页
-
文摘
亚里斯多德说,“摹仿者所募仿的对象既然是行动中的人,而这种人又必然是好人或坏人,——只有这种人才具品格[一切的品格却只有善与恶的差别]——,因此他们所摹仿的人物不是比一般人好,就是比一般人坏,[或是跟一般人一样]。”人所共知,在文学作品中,描写那些比一般人坏的人或坏的现象是十分重要的。虽然不同阶级对“美”与“丑”的理解是不同的,但在人们的生活中总是存着“共同丑”的。所谓的共同丑,是指那些在现实客观存在的。
-
关键词
靡非斯特
浮士德
美学意义
文学作品
德国文学
玛甘泪
中所
就这样
戏剧冲突
艺术典型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浮士德文学的内核和潜能
- 3
-
-
作者
吴全韬
-
出处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85年第3期43-51,共9页
-
文摘
十六世纪德国,有一个作为学者、魔术师、星相家、算命人到处漫游的知名人士叫做浮士德。死后,民间就流传着他和魔鬼立契出卖灵魂的故事,成为木偶剧、通俗读物和绘画的题材。关于浮士德一生的民间故事收集得最全的是1587年法兰克福市出版的无名氏的《约翰·浮士德博士的生平》。之后,这个民间传说中的浮士德吸引了很多著名作家、音乐家为其编剧、立象,蔚然成为西方文学中一条曲折回漩景色迷人的浮士德文学支流。为什么西方文学中会出现种种形象不同、意义不同的浮士德文学名著?
-
关键词
浮士德精神
靡非斯特
玛甘泪
立象
景色迷人
德国作家
马洛
启蒙主义
史诗性
活着
-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试谈浮士德形象的哲学意义
- 4
-
-
作者
黄桂昌
-
出处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1期101-104,109,共5页
-
文摘
《浮士德》是歌德的最伟大的代表作。《浮士德》悲剧的写作几乎贯穿了歌德的一生。具体说从1774年至1831年间,总共花费了近六十年。歌德曾说他的作品是“一部巨大的自白的许多片断”。那么《浮士德》当是其中最伟大的段落。而且是他关于自然(含社会),关于人生,关于哲学的自白,一直响彻在德国与世界上空。《浮士德》与荷马的史诗、但丁的《神曲》。
-
关键词
浮士德精神
靡菲斯特
《神曲》
玛甘泪
爱情悲剧
启蒙主义
启蒙时代
哲学意识
杨武
十年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浮士德——德国启蒙运动的巨人
- 5
-
-
作者
蹇昌槐
-
出处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1期16-21,共6页
-
文摘
翻开我国建国以来的“《浮士德》研究辞典”不难发现一条多次被重复的“准定律”,即浮士德的形象概括了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三百年间西欧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精神探索的道路。这一观点,不仅夸大了浮士德的形象的概括意义,而且造成了研究工作中的混乱。我认为,
-
关键词
浮士德精神
玛甘泪
十九世纪
启蒙主义
靡非斯特
席勒
七月革命
文艺理论译丛
个性解放
宇宙精神
-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歌德与现代阿拉伯文学
- 6
-
-
作者
宇宙
-
出处
《阿拉伯世界研究》
1991年第3期52-55,76,共5页
-
文摘
阿拉伯学者对歌德的研究与译介德国古典主义的代表作家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创作的《浮土德》,不仅是德国文学史上的伟大巨著,而且它与荷马史诗、但丁《神曲》齐名,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伟大史诗之一。早在本世纪初,鲁迅先生就在报刊杂志上介绍歌德及其作品。1922年,郭沫若翻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问世。1928年,郭老翻译的《浮士德》第一部与读者见面。此后,《浮士德》第二部以及歌德的其他一些作品先后被介绍到了中国,受到中国读者的喜爱,对中国的知识阶层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因为歌德作品中反封建、反教会、追求个性解放。
-
关键词
《浮士德》
少年维特之烦恼
德国文学史
阿拉伯世界
靡非斯特
世界文学史
《神曲》
个性解放
玛甘泪
知识阶层
-
分类号
C913
[经济管理]
-
-
题名靡菲斯特、伏脱冷形象比较及其它
- 7
-
-
作者
夏南
-
出处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1989年第3期55-58,共4页
-
文摘
歌德的小说《浮士德》和巴尔扎克的小说《高老头》在表现主题和运用艺术手法上是不同的,但它们却塑造了两个极为相似的人物——靡非斯特和伏脱冷。这两个人物既有共同的本质特点,又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两个形象的比较分析,探讨一下作家的世界观、社会观和文学观。歌德的《浮士德》从狂飙突进的一七七三年起到一八三一年完成,以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期德国和欧洲的社会现实为背景;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写于一八三四年,反映的是一八一九年末至一八二○年初的巴黎生活。也就是说靡非斯特和伏脱冷都生活在西欧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不同的只是靡非斯特生长在德国,伏脱冷生长在法国而已。这一时期,欧洲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各种矛盾斗争错综复杂。
-
关键词
靡菲斯特
靡非斯特
《浮士德》
拉斯蒂涅
玛甘泪
社会观
十九世纪
七月王朝
狂飙突进
爱欲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屈原与浮士德
- 8
-
-
作者
杨国学
-
出处
《河西学院学报》
1988年第1期22-28,共7页
-
文摘
屈原与浮士德并提,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众所周知,屈原是中国古典名著屈原辞中的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浮士德则是德国著名作家歌德的长篇诗剧《浮士德》中的主人公,在浮士德身上有歌德的影子,但浮士德到底不是歌德。屈原和浮士德相比,时代不同,种族不同,国度不同,文化传统也不相同,但他们有一个惊人的相似之处。
-
关键词
浮士德精神
靡非斯特
中国古典名著
玛甘泪
美政
彭咸
德意志民族
人格美
楚辞补注
《渔父》
-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从浮士德自身的否定看浮士德的性格特征
- 9
-
-
作者
夏南
-
出处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1992年第4期33-36,共4页
-
文摘
歌德是怎样描写浮士德的性格矛盾的?促使浮士德性格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本文围绕着这个问题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首先,歌德把浮士德的性格矛盾作为一个层迭的过程来描写。其次,指出这是浮士德不断抛弃旧的自我,走向新的自我的过程,是其自身的不断否定。最后,论述了浮士德形象的典型性。通过浮士德自身的否定和思想性格的演变,展示了整个新兴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精神发展的过程,认定了人类在矛盾斗争中才能求得前进的辨证思想。
-
关键词
浮士德精神
性格特征
新兴资产阶级
玛甘泪
靡菲斯特
靡非斯特
辨证思想
思想性格
爱欲
爱情悲剧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忘情水”与“无情水”
- 10
-
-
作者
张玉庭
-
机构
副教授
-
出处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03年第4期57-57,共1页
-
-
关键词
浮士德
玛甘泪
-
分类号
R
[医药卫生]
-
-
题名浅析《浮士德》的“三我”
- 11
-
-
作者
杨晖
仵宏慧
-
机构
吉林师范大学
-
出处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2-25,共4页
-
文摘
"在我的心中啊,盘踞着两种精神,这一个想和那一个离分!一个沉溺在强烈的爱欲当中,以固执的官能贴紧凡尘;一个则强要脱离尘世,飞向崇高的先人的灵境。哦,如果空中真的有精灵,上天入地纵横飞行,就请从祥云瑞霭中降。
-
关键词
《浮士德》
歌德
浮士德
恶魔
人类
魔鬼
玛甘泪
物欲
菲斯
天使
-
分类号
I516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
-
题名轻盈的气息
- 12
-
-
作者
蒲宁
戴聪
楼肇明
-
出处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2007年第10期134-138,共5页
-
文摘
在公墓的一座新堆起来的土坟上,竖立着一个坚实、沉重、光滑的新的橡木十字架墓碑。四月份的天灰不溜丢的。开阔的县公墓上的一座座墓碑,由于眼下树木还是光秃秃的,隔着老远就能望到。料峭的寒风在墓地上飒飒地响着,十字架的台基上,瓷制的花环也发出飒飒的响声。
-
关键词
女子中学
米哈伊洛维奇
溜冰场
玛甘泪
-
分类号
I512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