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L-苯丙-L-缬)二肽的合成 被引量:3
1
作者 杨丽斌 李培刚 +2 位作者 矫桂丽 任慧平 邹志琛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4期66-67,71,共3页
以L-(+)-苯丙氨酸甲酯盐酸盐和L-(+)-缬氨酸为原料,经氨基保护、羧基活化等措施合成了新型催化剂环(苯丙-缬)二肽.
关键词 (l-苯丙-缬)二肽 l-(+)-缬氨酸 l-(+)-苯丙氨酸甲酯盐酸盐 合成
下载PDF
环(L-脯-L-苯丙)二肽--潜在的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被引量:1
2
作者 吴瑨 陆晓明 段雅乐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4-91,共8页
利用海藻来源的黄曲霉中提取到的次级代谢产物筛选GPR41的激动剂,发现环二肽类化合物环(L-脯-L-苯丙)二肽(17号)可在多种(G41-CHO,G12-CHO,Mock-CHO,SH-sy5y和HEK293)细胞中引起细胞内cAMP水平升高.实验结果表明,17号化合物引起cAMP升... 利用海藻来源的黄曲霉中提取到的次级代谢产物筛选GPR41的激动剂,发现环二肽类化合物环(L-脯-L-苯丙)二肽(17号)可在多种(G41-CHO,G12-CHO,Mock-CHO,SH-sy5y和HEK293)细胞中引起细胞内cAMP水平升高.实验结果表明,17号化合物引起cAMP升高不依赖于GPCR的激活,且腺苷酸环化酶激活剂forskolin与17号化合物共处理组比fsk单独处理组cAMP进一步增加.实验结果提示,17号化合物可能是通过抑制cAMP水解,从而引起cAMP水平的持续升高.17号化合物与已知的PDE抑制剂具有相似的结构特征,可能是潜在的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这是首次发现环(L-脯-L-苯丙)二肽具有在多种细胞内提高cAMP浓度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真菌次级代谢产物 CAMP (l--l-苯丙)二肽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下载PDF
手性环(L-苯丙-L-组)和(D-苯丙-D-组)二肽的合成 被引量:2
3
作者 高凯 韩邦友 +2 位作者 朱红军 宋广亮 王锦堂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2期67-70,共4页
环二肽是不对称氰醇化反应的重要催化剂。以L 苯丙氨酸、L 组氨酸和D 苯丙氨酸、D 组氨酸为原料,用苄氧羰基保护苯丙氨酸的N端和进一步用硝基苯酚酯活化其C端,再与C端保护的组氨酸甲酯缩合,得直链二肽,再经Pd/C催化氢化脱保护基,闭环,得... 环二肽是不对称氰醇化反应的重要催化剂。以L 苯丙氨酸、L 组氨酸和D 苯丙氨酸、D 组氨酸为原料,用苄氧羰基保护苯丙氨酸的N端和进一步用硝基苯酚酯活化其C端,再与C端保护的组氨酸甲酯缩合,得直链二肽,再经Pd/C催化氢化脱保护基,闭环,得环(L 苯丙 L 组)二肽和(D 苯丙 D 组)二肽,结构经元素分析、IR、HNMR等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苯丙氨酸 l-组氨酸 手性二肽 (l-苯丙-l-组) (D苯丙-D-组) 不对称合成
下载PDF
环(L-苯丙-L-脯)的合成 被引量:2
4
作者 陶兆林 汪有初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9年第3期216-218,共3页
从L苯丙氨酸和L脯氨酸出发,分别保护两种氨基酸的N 端和C端,将N 端保护的L苯丙氨酸与C端保护的L脯氨酸经DCC缩合,得直链二肽,再经Pd/C催化氢化,甲醇中回流,得环(L苯丙L脯),结构经HREIM... 从L苯丙氨酸和L脯氨酸出发,分别保护两种氨基酸的N 端和C端,将N 端保护的L苯丙氨酸与C端保护的L脯氨酸经DCC缩合,得直链二肽,再经Pd/C催化氢化,甲醇中回流,得环(L苯丙L脯),结构经HREIMS、DEP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苯丙氨酸 l-脯氨酸 DCC缩合 二肽
下载PDF
环(L-亮-L-组)二肽催化不对称氰醇化反应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彭国丽 刘廷凤 《江苏化工》 2005年第3期40-41,45,共3页
以合成的光学活性环(L-亮-L-组)二肽,在0^-10℃的混合溶剂中、碱性条件下催化氰醇化反应得到光学活性氰醇(S)-α-氰基3-苯氧基苯乙醇,收率85%,对映体过剩值37%。
关键词 手性二肽 (l--l-组) 合成 氰醇化
下载PDF
环(L-亮-L-组)二肽
6
作者 刘廷凤 韩邦友 +2 位作者 朱红军 宋广亮 王锦堂 《医药中间体及其化工原料》 2004年第4期32-32,共1页
关键词 (l--l-组)二肽 合成工艺 L 亮氨酸 l-组氨酸 缩合
下载PDF
环(L-组-L-脯)二肽的合成 被引量:1
7
作者 覃显灿 虞正鹏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2期173-175,共3页
许多环二肽具强的生理活性,以N-叔丁氧羰基-L-组氨酸和L-脯氨酸甲酯盐酸盐为原料,经DCC缩合得直链二肽,再经HCl/Et2O脱Boc保护,弱碱性条件下成环,得环(L-组-L-脯)二肽.结构经ESI-MS、IR、1H NMR、13C NMR等表征.
关键词 N-叔丁氧羰基-l-组氨酸 l-脯氨酸甲酯盐酸盐 (l--l-脯)二肽 DCC缩合 合成
下载PDF
环(L-丙-L-脯)二肽的合成
8
作者 郭帅 黄龙江 滕大为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9年第21期6501-6502,6507,共3页
以L-(+)-丙氨酸和N-叔丁氧羰基-L-(+)-脯氨酸为原料,分别经中和、缩合、脱保护、环化反应后,以65.3%的总产率合成得到了新型催化剂环(L-丙-L-脯)二肽,结构经IR、1HNMR、13CNMR、元素分析等表征。
关键词 (l--l-脯)二肽 l-(+)-丙氨酸 N-叔丁氧羰基-l-(+)-脯氨酸 合成
下载PDF
环(L-色-L-脯)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吴昊 马养民 冯婷婷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7-120,共4页
以L-色氨酸甲酯盐酸盐、芳香醛和N-Fmoc-L-脯氨酸为原料,经过Pictet-Spengler反应、Schotten-Baumann反应、NBS开环反应、碱催化增环反应,得到4个环(L-色-L-脯)的衍生物,其结构均经过熔点测定、NMR、元素分析表征。在抑菌活性测试中发现... 以L-色氨酸甲酯盐酸盐、芳香醛和N-Fmoc-L-脯氨酸为原料,经过Pictet-Spengler反应、Schotten-Baumann反应、NBS开环反应、碱催化增环反应,得到4个环(L-色-L-脯)的衍生物,其结构均经过熔点测定、NMR、元素分析表征。在抑菌活性测试中发现,该类化合物对细菌有较好的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肽 (l--l-脯)衍生物 吲哚生物碱 抑菌活性
下载PDF
三七环二肽成分(英文) 被引量:35
10
作者 王双明 谭宁华 +1 位作者 杨亚滨 何敏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4年第5期383-386,共4页
从三七 (Panaxnotoginseng)的根中分离得到 14个环二肽成分 ,通过波谱解析其结构分别鉴定为环 (亮氨酸 苏氨酸 ) (1)、环 (亮氨酸 异亮氨酸 ) (2 )、环 (亮氨酸 缬氨酸 ) (3)、环 (异亮氨酸 缬氨酸 ) (4 )、环 (亮氨酸 丝氨酸 ) (... 从三七 (Panaxnotoginseng)的根中分离得到 14个环二肽成分 ,通过波谱解析其结构分别鉴定为环 (亮氨酸 苏氨酸 ) (1)、环 (亮氨酸 异亮氨酸 ) (2 )、环 (亮氨酸 缬氨酸 ) (3)、环 (异亮氨酸 缬氨酸 ) (4 )、环 (亮氨酸 丝氨酸 ) (5 )、环 (亮氨酸 酪氨酸 ) (6 )、环 (缬氨酸 脯氨酸 ) (7)、环 (丙氨酸 脯氨酸 ) (8)、环 (苯丙氨酸 酪氨酸 ) (9)、环 (苯丙氨酸 丙氨酸 ) (10 )、环 (苯丙氨酸 缬氨酸 ) (11)、环 (亮氨酸 丙氨酸 ) (12 )、环 (异亮氨酸 丙氨酸 ) (13)、环 (缬氨酸 丙氨酸 ) (14 )。其中化合物 1为新化合物 ,化合物 4~ 10为新天然化合物 ,化合物 2~ 3、11~ 14为已知化合物 ;化合物 2和 11、3和 4、12和 13分别为一对混合物 ,比例分别为 2∶1、1∶1和 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丙氨酸 三七 氨酸 新化合物 异亮氨酸 波谱解析 二肽 缬氨酸 成分 混合物
下载PDF
一种新的可生物降解聚碳酸酯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3
11
作者 黄霞 郑元锁 +1 位作者 高积强 陈家昌 《合成树脂及塑料》 EI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6-39,45,共5页
以天然氨基酸(L-酪氨酸)为原料合成环二肽,以环二肽为单体用光气法合成了属于拟聚氨基酸的聚碳酸酯,该聚合物的结构特点为主链肽键与非肽键重复排列,其主链结构中既有水解键又有酶解键。差示扫描量热法、热重分析法和凝胶渗透色谱法的... 以天然氨基酸(L-酪氨酸)为原料合成环二肽,以环二肽为单体用光气法合成了属于拟聚氨基酸的聚碳酸酯,该聚合物的结构特点为主链肽键与非肽键重复排列,其主链结构中既有水解键又有酶解键。差示扫描量热法、热重分析法和凝胶渗透色谱法的分析结果显示,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低于100℃,热降解温度在300℃以上,聚合物多分散度为1.338。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合成的聚合物为无定形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生物降解性 l-氨酸 二肽 聚碳酸酯
下载PDF
一种新的可生物降解聚碳酸酯及其加速降解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霞 郑元锁 +1 位作者 高积强 陈家昌 《现代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32-34,36,共4页
以天然α-氨基酸为原材料合成了环二肽,并以环肽为聚合单体合成了一种新的主链包含水解键与酶解键的碳酸酯。表征了合成单体与聚合物的化学结构,分析了合成聚合物的热性质,并用W/O法制备了该聚合物的水解试样,对试样进行了2种浓度碱性... 以天然α-氨基酸为原材料合成了环二肽,并以环肽为聚合单体合成了一种新的主链包含水解键与酶解键的碳酸酯。表征了合成单体与聚合物的化学结构,分析了合成聚合物的热性质,并用W/O法制备了该聚合物的水解试样,对试样进行了2种浓度碱性介质的加速水解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具有良好的水解性能,其水解率对碱性降解液的浓度有一定依赖性,并表征了其在水解过程中的表面形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氨酸 二肽 拟聚碳酸酯水解 生物降解
下载PDF
HPLC法同时测定穿山甲炮制品中3个主要环二肽成分的含量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逊 庞博文 +4 位作者 王亚琼 汪明志 吴芝远 刘阳 张华锋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450-1456,共7页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炮山甲中3个成分L-丝-L-酪氨酸环二肽、D-丝-L-酪氨酸环二肽、L-甘-L-酪氨酸环二肽的含量。方法:采用赛分Sepax Bio-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以0.1%TFA乙腈-0.1%TFA水(2∶98)为流动相,流速1...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炮山甲中3个成分L-丝-L-酪氨酸环二肽、D-丝-L-酪氨酸环二肽、L-甘-L-酪氨酸环二肽的含量。方法:采用赛分Sepax Bio-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以0.1%TFA乙腈-0.1%TFA水(2∶98)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10 nm。并以3种环二肽为指标,使用SPSS 22.0软件对40批样品进行聚类分析。结果:3个环二肽分离良好,L-丝-L-酪氨酸环二肽、D-丝-L-酪氨酸环二肽、L-甘-L-酪氨酸环二肽进样量分别在0.056~2.244μg(r=0.999 9)、0.061~2.452μg(r=0.999 7)、0.059~2.348μg(r=0.999 9)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1.8%、98.1%、95.7%,相应的RSD分别为0.76%、2.2%、2.6%;40批样品中3个成分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007 0%~0.23%,0.005 0%~0.14%,0.008 0%~0.18%,盐类增重对环二肽含量有显著影响,聚类分析将其分为3类。结论:本方法准确可靠,适用于炮山甲中环二肽成分的含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山甲 l--l-氨酸二肽 D-丝-l-氨酸二肽 l--l-氨酸二肽 聚类分析 含量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
原文传递
可生物降解氨基酸衍生拟聚碳酸酯与聚乙二醇600共混的加速水解研究
14
作者 黄霞 郑元锁 +2 位作者 高积强 陈家昌 李哲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863-1866,共4页
目的:为改善可降解生物材料拟聚碳酸酯的水解状况,将亲水的聚乙二醇作为共混组分制备共混试样,观察混合物的热性质和水解率。方法:①用界面聚合法制备了一种新的拟聚氨基酸-酪氨酸衍生聚碳酸酯,并用溶液共混合法制备了L-酪氨酸衍生聚碳... 目的:为改善可降解生物材料拟聚碳酸酯的水解状况,将亲水的聚乙二醇作为共混组分制备共混试样,观察混合物的热性质和水解率。方法:①用界面聚合法制备了一种新的拟聚氨基酸-酪氨酸衍生聚碳酸酯,并用溶液共混合法制备了L-酪氨酸衍生聚碳酸酯与相对分子质量为600的聚乙二醇,以不同质量比混合的混合物试样。②用傅里叶红外、核磁共振法表征了混合物的结构;用示差扫描量热法,热重分析表征了混合物的热性质;并将试样置于浓度为1mol/L的碱液中进行加速水解测试。结果:随着PEG聚乙二醇质量分数的增加,混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逐渐降低;同时降解率随聚乙二醇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加,混合物的水解率增大;混合物的水解对降解环境pH值影响较小。结论:聚乙二醇的引入,有效改善了聚碳酸酯的热性能,同时增加了聚碳酸酯的亲水性,混合物的降解速率明显大于聚碳酸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可降解 l-氨酸 拟聚碳酸酯/聚乙二醇 溶液共混 二肽 水解
下载PDF
零余子中环肽类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旭 郭孟焕 +4 位作者 曹彦刚 王梦梦 米汪洋 郑晓珂 冯卫生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002-1007,共6页
目的探究零余子(bulbils of Dioscorea opposita Thunb.)中含氮类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MCI gel CHP-20、ODS等柱色谱及制备型高效液相分离纯化,结合理化性质及其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多柔比星... 目的探究零余子(bulbils of Dioscorea opposita Thunb.)中含氮类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MCI gel CHP-20、ODS等柱色谱及制备型高效液相分离纯化,结合理化性质及其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多柔比星诱导的NRK-52E细胞损伤模型及皮质酮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模型分别检测所得化合物的肾细胞保护作用及神经细胞保护作用。结果从零余子中分离得到15个含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环(L-苯丙-L-酪)二肽(1)、环(L-缬-L-脯)二肽(2)、环(D-色-D-酪)二肽(3)、环(L-脯-L-酪)二肽(4)、环(L-苯丙-L-丙)二肽(5)、环(L-亮-L-脯)二肽(6)、环(L-异亮-L-脯)二肽(7)、环(D-脯-L-酪)二肽(8)、环(L-苯丙-L-脯)四肽(9)、3-羟基-3-(2-丙酰)-2,4(1H,3H)-喹啉二酮(10)、3-吲哚甲醛(11)、木瓜新碱A(12)、1-核糖醇基-2,3-二酮-1,2,3,4-四氢-6,7-二甲基-喹喔啉(13)、白曼陀罗酰胺(14)、苯丙氨酸(15)。化合物2、5、9、14能显著提高NRK-52E细胞活力。化合物对PC-12细胞活力均无明显影响。结论化合物2~5、7~9、11~14均为首次从薯蓣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首次报道化合物2、5、9、14在体外中表现出较好的肾细胞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余子 化学成分 (l-苯丙-l-)二肽 (l-苯丙-l-脯)四肽 3-羟基-3-(2-丙酰)-2 4(1H 3H)-喹啉二酮 肾细胞保护 神经细胞保护
原文传递
穿山甲高温砂炒炮制增效机制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刘逊 刘睿 +5 位作者 赵呈雷 吴芝园 朱晔 谈如蓝 刘竞天 张迪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603-1609,共7页
目的穿山甲传统生品不入药,需炮制后方可入药,因此对穿山甲高温砂炒的炮制机制进行研究。方法采用TLC、Nano LC-Q Exactive Orbitrap MS对穿山甲炮制前后的脂溶性成分及蛋白成分的变化进行分析,同时,对炮制过程中显著增加的环二肽成分... 目的穿山甲传统生品不入药,需炮制后方可入药,因此对穿山甲高温砂炒的炮制机制进行研究。方法采用TLC、Nano LC-Q Exactive Orbitrap MS对穿山甲炮制前后的脂溶性成分及蛋白成分的变化进行分析,同时,对炮制过程中显著增加的环二肽成分的形成进行模拟炮制。并对L-丝-L-酪环二肽的活性进行筛选。结果穿山甲经砂炒炮制后,脂溶性成分无显著变化、蛋白成分显著减少,环二肽显著增加。环二肽的形成主要与炮制过程中的受热有关,在低温条件下,直链肽N端可环化生成L构型的环二肽,在高温环境下,直链肽N端及C端均可快速环化生成环二肽。L-丝-L-酪环二肽可延长凝血时间并增加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增殖率和乳蛋白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同时还具有显著的镇痛活性,这与穿山甲传统功效相一致。结论穿山甲经炮制后产生的L-丝-L-酪环二肽可能是穿山甲炮制增效的物质基础。这对揭示穿山甲药效物质基础、寻找穿山甲替代资源、保护穿山甲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山甲 炮制机制 Nano LC-Q Exactive ORBITRAP MS 脂溶性成分 蛋白成分 l--l-二肽 模拟炮制 凝血时间 镇痛活性
原文传递
穿山甲、猪蹄甲、羊蹄甲炮制品水溶性成分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逊 周扬 +4 位作者 朱晔 王亚琼 汪明志 刘万 张迪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72-476,共5页
目的:比较穿山甲、猪蹄甲、羊蹄甲炮制品的水溶性成分为寻找穿山甲替代资源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以穿山甲、猪蹄甲、羊蹄甲炮制品为研究对象,通过HPLC指纹图谱及多元数据分析对比3种炮制品的水溶性成分。结果:建立了穿山甲、猪蹄甲、... 目的:比较穿山甲、猪蹄甲、羊蹄甲炮制品的水溶性成分为寻找穿山甲替代资源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以穿山甲、猪蹄甲、羊蹄甲炮制品为研究对象,通过HPLC指纹图谱及多元数据分析对比3种炮制品的水溶性成分。结果:建立了穿山甲、猪蹄甲、羊蹄甲炮制品水溶性成分的指纹图谱,其中穿山甲炮制品指纹图谱确定了20个共有峰,并指认出7种成分,12批穿山甲炮制品相似度在0.813~0.944;猪蹄甲炮制品指纹图谱确定了22个共有峰,指认出4种成分,12批猪蹄甲炮制品相似度在0.882~0.991;羊蹄甲炮制品指纹图谱确定了19个共有峰,指认出4种成分,12批羊蹄甲炮制品相似度在0.865~0.998。穿山甲色谱峰可分为核苷类、肽类2类组分群;3种炮制品核苷组分相似,均含有黄嘌呤、次黄嘌呤、尿苷、尿嘧啶,L-甘-L-酪氨酸环二肽、L-丝-L-酪氨酸环二肽、D-丝-L-酪氨酸环二肽只存在于穿山甲中,3种炮制品的水溶性成分差异显著。结论:本研究系统比较了穿山甲、猪蹄甲、羊蹄甲、炮制品水溶性成分的异同,能够为其临床用药提供参考,对寻找穿山甲替代资源的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山甲 猪蹄甲 羊蹄甲 指纹图谱 黄嘌呤 l--l-氨酸二肽 l--l-氨酸二肽 D-丝-l-氨酸二肽
原文传递
黄连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26
18
作者 李志峰 王琦 +3 位作者 冯育林 饶毅 杨世林 裴月湖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273-1275,共3页
目的研究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黄连9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与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黄连95%乙醇提取物的氯仿萃取部分分离得... 目的研究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黄连9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与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黄连95%乙醇提取物的氯仿萃取部分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N-顺式阿魏酰基酪胺(1)、唐松草林碱(2)、(S)-2-吡咯烷酸-5-甲酸乙酯(3)、5-羟基吡啶-2-甲酸甲酯(4)、3-吲哚甲醛(5)、环-(苯丙-亮)二肽(6)、环-(苯丙-缬)二肽(7)、开环异落叶松脂醇(8)、n-butyl 3-O-feruloylquinate(9)、methyl 3-O-feruloylquinate(10)。结论化合物1~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连 N-顺式阿魏酰基 (S)-2-吡咯烷酸-5-甲酸乙酯 -(苯丙-亮)二肽 异落叶松脂醇
原文传递
多花黄精内生真菌Aspergillus ochraceus的代谢产物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程子洋 柯仲成 吴永祥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5424-5428,共5页
目的研究多花黄精内生真菌Aspergillus ochraceus的次生代谢产物。方法利用硅胶、SephadexLH-20、中压及高效液相制备等多种柱色谱法分离化合物,根据谱学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内生真菌Aspergillus ochraceus中分离得到15个... 目的研究多花黄精内生真菌Aspergillus ochraceus的次生代谢产物。方法利用硅胶、SephadexLH-20、中压及高效液相制备等多种柱色谱法分离化合物,根据谱学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内生真菌Aspergillus ochraceus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7-dihydroindolizin-8(5H)-one(1)、polygonatine A(2)、8-oxo-5,6,7,8-tetrahydro-3-indolizinyl methyl acetate(3)、8-羟基色原酮(4)、环(L-亮-L-异亮)二肽(5)、交链孢酚(6)、seco-patulolide C(7)、正丁基-β-D-呋喃果糖苷(8)、Nb-乙酰色胺(9)、N-反式-桂皮酰酪胺(10)、5-羟甲基-2-呋喃糠醛(11)、5,7-二羟基-6,8-二甲基-3-(4′-羟基苯基)色烷-4-酮(12)、5,7-二羟基-6-甲基-8-甲氧基-3-(4′-羟基苯基)色烷-4-酮(13)、25R-3β-羟基螺甾-5-烯-12-酮(14)、25S-3β-羟基螺甾-5-烯-12-酮(15)。结论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内生真菌Aspergillus ochraceus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花黄精 Aspergillus ochraceus 内生真菌 次生代谢产物 8-羟基色原酮 (l--l-异亮)二肽 交链孢酚
原文传递
美洲大蠊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6
20
作者 司金光 张涛 +2 位作者 李凌宇 王孟华 邹忠梅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78-181,共4页
目的对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虫体体积分数95%乙醇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和鉴定。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开放ODS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对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核磁共振、质谱等现代... 目的对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虫体体积分数95%乙醇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和鉴定。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开放ODS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对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核磁共振、质谱等现代波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并鉴定出14个化合物,分别为水杨酸(1),苯甲酸(2),苯乙酸(3),对羟基苯乙酸甲酯(4),对羟基苯甲酸(5),染料木素(6),间羟基苯甲酸(7),2-羟基马尿酸甲酯(8),2,5-二羟基苯甲酸(9),2-羟基马尿酸(10),尿嘧啶(11),环(缬氨酸-丙氨酸)二肽(12),N-乙酰多巴胺(13)和环(L-脯氨酸-L-酪氨酸)二肽(14)。结论化合物2,4,7~10,12和14为首次从大蠊属昆虫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 (缬氨酸-丙氨酸) (l-脯氨酸-l-氨酸) 化学成分 结构鉴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