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深度学习的环偶极子超表面正向设计
1
作者 许明星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4年第2期0109-0113,共5页
近年来,环偶极子已经在电磁诱导透明、高灵敏传感、吸波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传统的环偶极子超表面按需设计方法通常需要进行复杂的数值模拟和参数扫描,效率较低,且受到设计者直觉和试验的制约。在本文中,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 近年来,环偶极子已经在电磁诱导透明、高灵敏传感、吸波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传统的环偶极子超表面按需设计方法通常需要进行复杂的数值模拟和参数扫描,效率较低,且受到设计者直觉和试验的制约。在本文中,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新方法,将自构建的数据集放入全连接神经网络和残差网络的组合网络中迭代训练以模拟超表面结构参数、多极散射功率和s参数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经过充分训练的模型能够迅速、准确地根据输入的结构参数预测相应超表面的散射功率和S参数,其精度接近传统电磁模拟方法。这一深度学习模型为引导环偶极子超表面的设计提供了更为高效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全连接网络 残差网络 环偶极子超表面
下载PDF
太赫兹平面环偶极子超材料传感器及地沟油检测
2
作者 徐建伟 欧阳收剑 +3 位作者 段守鑫 邹林儿 邓晓华 沈云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33-339,共7页
利用镜像对称的方形双开口环结构设计制备了一款太赫兹环偶极子超材料传感器,该传感器在1.436 THz处产生Q值为16.8的透射谐振谷。谐振频率处结构表面电流分析表明,该结构能在抑制电偶极子和磁偶极子的同时迅速增强环偶极子。作为生物传... 利用镜像对称的方形双开口环结构设计制备了一款太赫兹环偶极子超材料传感器,该传感器在1.436 THz处产生Q值为16.8的透射谐振谷。谐振频率处结构表面电流分析表明,该结构能在抑制电偶极子和磁偶极子的同时迅速增强环偶极子。作为生物传感器,该器件在分析物厚度饱和时灵敏度高达348.8 GHz/RIU,可以高灵敏感测表面介电环境的微小变化。实验结果验证了其对标准食用油和劣质地沟油的良好分辨性,表明该器件在食品安全监测等方面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子学 太赫兹 环偶极子 超材料 传感器 地沟油
下载PDF
环偶极子研究现状与太赫兹频段应用展望 被引量:6
3
作者 王爽 李泉 王晨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第4期28-31,35,共5页
研究了环偶极子的独特性质及应用前景,指出超材料为实现环偶极子提供了有效研究载体;介绍了环偶极子超材料的发展历史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并针对环偶极子太赫兹频段电磁特性,研究了借助超材料在太赫兹频段实现环偶极子的现象。环偶极子电... 研究了环偶极子的独特性质及应用前景,指出超材料为实现环偶极子提供了有效研究载体;介绍了环偶极子超材料的发展历史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并针对环偶极子太赫兹频段电磁特性,研究了借助超材料在太赫兹频段实现环偶极子的现象。环偶极子电磁响应特性与太赫兹波独特性质的结合,有望开发出太赫兹功能器件,弥补太赫兹功能器件的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材料 环偶极子 太赫兹 电磁响应
下载PDF
太赫兹环偶极子超材料研究与展望
4
作者 王爽 李泉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第4期1-6,共6页
介绍了可调控超材料及环偶极子超材料的研究和发展现状。环偶极子现象作为第三类电磁辐射源,其产生机理是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文章列举了环偶极子现象的独特性质,从单元结构、基底材料、环偶极子产生机理、物理模型建立及计算等方面概... 介绍了可调控超材料及环偶极子超材料的研究和发展现状。环偶极子现象作为第三类电磁辐射源,其产生机理是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文章列举了环偶极子现象的独特性质,从单元结构、基底材料、环偶极子产生机理、物理模型建立及计算等方面概述了环偶极子超材料在微波波段、太赫兹波段以及光波波段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本研究组在太赫兹频段开展的相关研究,利用环偶极子现象有望制备传感器、调节器、切伦科夫计数器等太赫兹先进器件,并开发出多种可调控太赫兹功能器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赫兹 超材料 可调控 环偶极子
下载PDF
基于环偶极子超材料的太赫兹波段高灵敏度传感器设计 被引量:3
5
作者 向天宇 雷涛 +2 位作者 沈钊阳 黄晓俊 杨河林 《电子元件与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58-62,共5页
本文利用一对镜像对称开口谐振环实现了太赫兹波段的环偶极子超材料设计。通过垂直入射电磁波激励,该亚波长结构在2.75 THz处产生高Q值透射谷。近场分析表明,谐振环中反向流动的电流可产生一对首尾相接的磁偶极子,从而实现涡旋状磁场的... 本文利用一对镜像对称开口谐振环实现了太赫兹波段的环偶极子超材料设计。通过垂直入射电磁波激励,该亚波长结构在2.75 THz处产生高Q值透射谷。近场分析表明,谐振环中反向流动的电流可产生一对首尾相接的磁偶极子,从而实现涡旋状磁场的环偶极子。各多极子远场散射能量计算结果进一步证明迅速增强的环偶极子是产生该高Q值透射谷的主要因素。该环偶极子超材料可用于折射率传感器的设计,其灵敏度可达114 GHz/RIU,可用于探测周围环境微小参数的变化。该设计对基于环偶极子超材料的太赫兹波段生物和化学分子的高灵敏度传感器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偶极子 超材料 散射能量 太赫兹 传感器 高Q值
下载PDF
太赫兹双磁矩环偶极子传感芯片及其在原油检测中的应用
6
作者 吴毅萍 陈晟皓 +5 位作者 刘仕龙 古诗怡 徐金金 姜去寒 庄松林 陈麟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88-295,共8页
原油样品中主要成分的快速检测及产地溯源对国防安全及生态环境等领域意义重大。现阶段的原油成分检测操作复杂、成本高且检测时间较长,无法满足对原油成分的快速检测及原油产地快速溯源的需求。文中结合高灵敏太赫兹检测芯片(基于双磁... 原油样品中主要成分的快速检测及产地溯源对国防安全及生态环境等领域意义重大。现阶段的原油成分检测操作复杂、成本高且检测时间较长,无法满足对原油成分的快速检测及原油产地快速溯源的需求。文中结合高灵敏太赫兹检测芯片(基于双磁矩环偶极子)和时域太赫兹波谱系统,测试了不同产地原油样品的太赫兹光谱,发现芯片谐振峰频移呈现不同的规律。且对于原油中两个最主要的指标硫含量和残碳量,可分别根据它们的频移规律进行定量分析。实验数据计算表明:相同产地的原油的谐振频率平均值相对差值平均为4.63%,不同产地的原油的谐振频率平均值的相对差值平均为56.53%,可明显区分出原油的产地。设计的超表面芯片激发了电磁新模式,提供了一种高灵敏度的检测技术,可广泛应用于生物分子实时监测或探测化学物质(如原油)成分检测、产地溯源等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磁矩环偶极子 原油 太赫兹 超表面 高灵敏度
下载PDF
太赫兹多谐振环偶极子超表面中的类EIT效应
7
作者 王松 王爽 +2 位作者 朱剑宇 赵崤利 李泉 《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79-983,共5页
设计了一种在太赫兹波段下的四谐振环偶极子超表面结构,超表面的单元结构由一对反向的非对称开口谐振环(ASRR)及基底介质组成。在其谐振谱中观察到1个典型的类电磁诱导透明(EIT)现象。利用法诺(Fano)谐振模型对这种电磁诱导透明谐振谱... 设计了一种在太赫兹波段下的四谐振环偶极子超表面结构,超表面的单元结构由一对反向的非对称开口谐振环(ASRR)及基底介质组成。在其谐振谱中观察到1个典型的类电磁诱导透明(EIT)现象。利用法诺(Fano)谐振模型对这种电磁诱导透明谐振谱进行拟合,良好的拟合结果揭示了不同谐振模式之间的耦合作用。此外,研究发现谐振的电磁特性对金属谐振环的开口间距非常敏感,开口间距的改变带来了谐振的频移和Q值的变化。该多谐振环偶极子超表面不仅为实现EIT效应提供了有效途径,而且有利于开发更多的太赫兹功能器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赫兹 超表面 电磁诱导透明 环偶极子
下载PDF
人工局域表面等离子体中环偶极子耦合效应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泽宇 袁英豪 陈麟 《光学仪器》 2022年第1期42-48,共7页
为了研究微波频率下人工局域表面等离子体中环偶极子的激励和耦合效应,设计了双层紧凑型金属圆盘结构。该金属圆盘结构由双层单裂谐振环阵列及介质板组成。采用微波激发该结构上层环偶极子模式,再利用介质板耦合到下层环偶极子,实现环... 为了研究微波频率下人工局域表面等离子体中环偶极子的激励和耦合效应,设计了双层紧凑型金属圆盘结构。该金属圆盘结构由双层单裂谐振环阵列及介质板组成。采用微波激发该结构上层环偶极子模式,再利用介质板耦合到下层环偶极子,实现环偶极子级联耦合。通过调整上下谐振环的阵列数量,谐振口的大小以及中间介质板的介电系数的变化,获得双层阵列的上下环偶极子模式的耦合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式可以产生多峰环偶极子效应,丰富了对人工局域表面等离子体中环偶极子模式间耦合效应的认识,可为新型传感器的设计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偶极子 介质板 三维超材料 人工局域表面等离子体 开口谐振 耦合
下载PDF
一种基于半圆形开口谐振环结构的太赫兹环偶极子超表面设计
9
作者 王晨 王爽 《应用物理》 CAS 2022年第6期343-350,共8页
设计了一种基于半圆形开口谐振环结构太赫兹环偶极子谐振的超表面,超表面的单元结构由金属结构层及基底介质组成。金属结构层由一对对称半圆形开口谐振环和一个矩形金属条构成。利用电磁仿真软件研究了半圆形半径r及开口距离d对超表面... 设计了一种基于半圆形开口谐振环结构太赫兹环偶极子谐振的超表面,超表面的单元结构由金属结构层及基底介质组成。金属结构层由一对对称半圆形开口谐振环和一个矩形金属条构成。利用电磁仿真软件研究了半圆形半径r及开口距离d对超表面谐振频率、品质因子Q值等电磁特性的影响;通过计算超材料多极子的散射功率研究内部机理。发现超表面的谐振响应随着半径和开口间距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该设计实现了一种新型太赫兹波段的平面环偶极子超表面,为太赫兹功能器件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表面 环偶极子 半圆形开口谐振 太赫兹波
下载PDF
基于双U型结构的环偶极子超材料设计与仿真
10
作者 GATI Nashon 王爽 +1 位作者 朱剑宇 李泉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第2期10-14,共5页
针对太赫兹环偶极子现象产生原理,借助CST软件设计了超材料结构单元并进行仿真。基于双U型结构的超材料可实现太赫兹频段环偶极子现象,研究了金属线宽度、周期对谐振频率、透射率幅值及Q值变化的影响。本研究为设计太赫兹波段的环偶极... 针对太赫兹环偶极子现象产生原理,借助CST软件设计了超材料结构单元并进行仿真。基于双U型结构的超材料可实现太赫兹频段环偶极子现象,研究了金属线宽度、周期对谐振频率、透射率幅值及Q值变化的影响。本研究为设计太赫兹波段的环偶极子超材料提供了一种方案,该超材料可用于设计太赫兹偏振器等功能器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偶极子 CST MICROWAVE STUDIO软件 太赫兹波段
下载PDF
基于C型环结构的环偶极子超材料设计与仿真
11
作者 赵崤利 王爽 +2 位作者 朱剑宇 王松 李泉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第3期11-15,共5页
针对环偶极子现象在太赫兹波段的电磁特性,借助CST Microwave Studio软件进行模型设计与仿真。设计了基于C型环结构的太赫兹环偶极子超材料,研究C型环的半径尺寸和开口角度对环偶极子超材料表面电流、谐振点频率、透射率幅值及Q值的影... 针对环偶极子现象在太赫兹波段的电磁特性,借助CST Microwave Studio软件进行模型设计与仿真。设计了基于C型环结构的太赫兹环偶极子超材料,研究C型环的半径尺寸和开口角度对环偶极子超材料表面电流、谐振点频率、透射率幅值及Q值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C型环半径尺寸及开口角度的增大,谐振频率分别出现红移与蓝移的现象。该模型为设计太赫兹波段的环偶极子提供了一种新方案,为设计偏振器、旋光计等太赫兹功能器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偶极子 C型 太赫兹 超材料
下载PDF
矩形开口环结构的太赫兹环偶极子超材料设计
12
作者 王松 王爽 +2 位作者 赵崤利 朱剑宇 李泉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第4期7-11,17,共6页
针对超材料在太赫兹波段下实现环偶极子电磁特性的问题,利用电磁仿真软件CST对矩形开口环超材料进行电磁仿真与分析,研究矩形超材料金属结构层数及开口间距d的改变对超材料谐振频率、品质因子Q值等电磁特性的影响,发现随着超材料结构金... 针对超材料在太赫兹波段下实现环偶极子电磁特性的问题,利用电磁仿真软件CST对矩形开口环超材料进行电磁仿真与分析,研究矩形超材料金属结构层数及开口间距d的改变对超材料谐振频率、品质因子Q值等电磁特性的影响,发现随着超材料结构金属层数及开口间距d的改变,其谐振响应也随之发生变化。该设计实现了一种新型太赫兹波段的平面环偶极子超材料,为太赫兹波段环偶极子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材料 环偶极子 矩形开口 太赫兹波段
下载PDF
基于双条型环偶极子超材料的设计
13
作者 朱剑宇 王爽 +2 位作者 赵崤利 王松 李泉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第3期16-20,共5页
设计了基于双条形结构的太赫兹环偶极子超材料,并对太赫兹波下的环偶极子现象进行研究。通过CST Microwave Studio软件进行仿真,研究金属条长度、金属条宽度和金属条角度变化对环偶极子谐振的影响,分析谐振频率、透射率幅值和品质因数... 设计了基于双条形结构的太赫兹环偶极子超材料,并对太赫兹波下的环偶极子现象进行研究。通过CST Microwave Studio软件进行仿真,研究金属条长度、金属条宽度和金属条角度变化对环偶极子谐振的影响,分析谐振频率、透射率幅值和品质因数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金属条长度的伸长、金属条宽度的增宽和金属条角度的增大,谐振频率发生红移,品质因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赫兹波 环偶极子 超材料
下载PDF
基于环偶极子共振的高Q值超材料传感器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云川 江达飞 王春早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37-244,共8页
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且可激发环偶极子共振的全介质超材料,该超材料具有高品质因子(Q)和高灵敏(FOM)值。基于环偶极子共振电流密度和电场分布,分析了超材料能够激发环偶极子的内在物理机制。经模拟计算发现,全介质超材料的Q值和FOM值可... 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且可激发环偶极子共振的全介质超材料,该超材料具有高品质因子(Q)和高灵敏(FOM)值。基于环偶极子共振电流密度和电场分布,分析了超材料能够激发环偶极子的内在物理机制。经模拟计算发现,全介质超材料的Q值和FOM值可分别达到14000以上和672.7/RIU左右。基于谐振子耦合模型和共振波长处的电场分布,分析了超材料全介质开口环间距和探测物厚度对其Q值和环偶极子共振波长的影响机理。该研究可以为设计制备应用于生物、化学探测的高质量环偶极子共振超材料传感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光学与光通信 环偶极子 超材料 品质因子 灵敏值
原文传递
基于平面环偶极子超材料的Fano共振 被引量:3
15
作者 向天宇 雷涛 +2 位作者 沈钊阳 黄晓俊 杨河林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03-308,共6页
利用环偶极子超材料的奇异特性实现了高Q值Fano共振的设计。该亚波长结构是通过两个不对称开口谐振环实现的,在9.1GHz处实现了高Q值Fano共振。通过对超材料传输特性、结构表面电流、涡旋磁场以及各多极子的远场散射能量分析可知,所设计... 利用环偶极子超材料的奇异特性实现了高Q值Fano共振的设计。该亚波长结构是通过两个不对称开口谐振环实现的,在9.1GHz处实现了高Q值Fano共振。通过对超材料传输特性、结构表面电流、涡旋磁场以及各多极子的远场散射能量分析可知,所设计的Fano共振是由结构内迅速增加的环偶极子产生的。分析了在垂直入射电磁波的不同极化角下,Fano共振与多极子散射能量的变化关系。所设计的平面环偶极子超材料Fano共振在微波段、太赫兹甚至光波段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如超高灵敏度传感器.光开关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 环偶极子 Fano共振 高Q值 散射能量
原文传递
嵌入十字微带结构的宽带双极化天线设计
16
作者 王杰 杨晓庆 孟亚婷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2023年第11期12-15,共4页
提出了一款贴片加载的宽带±45°双极化环偶极子天线。天线通过同轴线进行馈电,同轴内导体穿过介质基板和Y形结构连接,同轴的外导体连接环偶极子其中的一个臂。Y形馈电结构与偶极子臂互相耦合,可以扩展天线的阻抗带宽。在最初... 提出了一款贴片加载的宽带±45°双极化环偶极子天线。天线通过同轴线进行馈电,同轴内导体穿过介质基板和Y形结构连接,同轴的外导体连接环偶极子其中的一个臂。Y形馈电结构与偶极子臂互相耦合,可以扩展天线的阻抗带宽。在最初环偶极子天线的基础上加入十字形结构和矩形贴片,十字形结构和环偶极子天线之间通过金属化通孔连接,增加了电流的流动路径,可以提高天线的匹配性能;矩形贴片和环偶极子天线之间会产生强的电容耦合,天线将出现一个新的谐振点,从而扩展了天线的阻抗带宽,提高整个频段的阻抗匹配性能。仿真结果表明天线在3.84~6.55 GHz频段内VSWR<2,相对阻抗带宽为52.2%,最大增益为8.56 dBi,天线的辐射效率在90%以上,同时覆盖了5G频带(4.8~5.0 GHz)和WLAN(无线局域网)频带(5150~5350 MHz和5470~5725 MH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偶极子天线 双极化 阻抗带宽 宽带 耦合馈电
下载PDF
基于偶极子方环交叉元有损电容表面的薄宽带吸波器设计 被引量:1
17
作者 林一夫 杨贤昭 李享成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85-193,共9页
为了解决常见吸波材料厚度大、吸波频带窄的问题,设计了一种采用新型偶极子方环交叉元结构的带宽大、厚度薄的吸波器,它由导电浆料和氧化铝陶瓷组成。基于有限差分时域方法采用CST软件仿真计算了该吸波器的电磁参数与反射率之间的关系... 为了解决常见吸波材料厚度大、吸波频带窄的问题,设计了一种采用新型偶极子方环交叉元结构的带宽大、厚度薄的吸波器,它由导电浆料和氧化铝陶瓷组成。基于有限差分时域方法采用CST软件仿真计算了该吸波器的电磁参数与反射率之间的关系。利用等效介质理论反演得到了吸波器的等效电磁参数与等效阻抗。通过优化偶极子方环交叉元结构的单元尺寸和电路参数,设计的吸波器在11.0~18.0 GHz频率范围内反射率小于-10 dB,厚度为1.6 mm,品质因素(FOM)远高于大多数文献报道的吸波器。研究发现该吸波器的损耗机制为共振损耗和欧姆损耗,组合频率选择表面(FSS)可以增强电磁损耗。实测结果与仿真吻合得较好,该超材料吸波器具有超薄宽带吸收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设计 偶极子交叉元 频率选择表面 等效介质 电磁损耗
原文传递
Tunable left-hand characteristics in multi-nested square-split-ring enabled metamaterials
18
作者 ABDULKARIM Yadgar.I DENG Lian-wen +5 位作者 YANG Jun-liang COLAK Sule KARAASLAN Muharrem HUANG Sheng-xiang HE Long-hui LUO He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4期1235-1246,共12页
Left-hand materials have drawn increasing attention from many disciplines and found widespread application, especially in microwave engineering. A sandwiched metamaterial consisting of multi-nested square-split-ring r... Left-hand materials have drawn increasing attention from many disciplines and found widespread application, especially in microwave engineering. A sandwiched metamaterial consisting of multi-nested square-split-ring resonators on the top side and a set of wires on the back side is proposed. Scattering parameters are retrieved by high-frequency structure simulator(HFSS) software based on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Effects of square-split-ring number on the left-hand characteristics containing negative values of permittivity, permeability, and refractive index have been intensively investigated. Simulated results show that obvious resonant left-hand characteristics could be observed within 8-18 GHz, and the resonant frequency counts are inclined to be in direct proportion to the square-split-ring number over 8-18 GHz. Besides, the proposed sandwiched metamaterial with three square-split-ring resonators and three wires presents the widest frequency band of left-hand characteristics in a range of 8-18 GHz. Further, electromagnetic field distributions demonstrated that the induced magnetic dipole dominates the resonant absorption. The multi-peak resonance characteristics of square-split-ring resonant structure are considered to be a promising candidate for selective-frequency absorption or modulation toward microwave frequency b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MATERIAL square-split-ring negative permittivity induced magnetic dipole
下载PDF
Electromagnetic fields from a horizontal electrical dipole buried in ocean 被引量:1
19
作者 JIA Dingyu WENG Aihua LIU Yunhe YIN Changchun 《Global Geology》 2012年第2期176-181,共6页
Marine controlled source electromagnetic signal could be used in mineral resource exploration,reservoir appraisal and communicative technique in ocean. It'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electromagnetic generated by MCSE... Marine controlled source electromagnetic signal could be used in mineral resource exploration,reservoir appraisal and communicative technique in ocean. It'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electromagnetic generated by MCSEM. The propagation of the electromagnetic fields from a controlled source in the marine environment was studied with virtual interface method combined with discrete complex image method. Transmitter of finite length current source is approximated by dipole (HED) . A three-layered model is accepted,with sea water as intermediate conductive layer under air and a relatively high resistive seabed as basement,possibly containing a hydrogen layer of higher resistivity. The electromagnetic fields in whole space thus computed show that: (1)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ield component depends on its type; (2) inline Ex component is more sensitive to reservoir layer than that in broadside; (3) The airwave affects marine electromagnetic (MEM) exploration when sea water is relatively shallow; in the case of deep water MEM exploration,the airwave influence could be neglected; and (4) an appropriate frequency should be selected in order to balance the signal strength and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eff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magnetic propagation 1 D model horizontal electrical dipole marine electromagnetic method
下载PDF
LINKAGE BETWEEN INDIAN OCEAN DIPOLE AND TWO TYPES OF El NI?O AND ITS POSSIBLE MECHANISMS 被引量:2
20
作者 董笛 何金海 李建平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16年第2期172-181,共10页
After compositing three representative ENSO indices,El Nio events have been divided into an eastern pattern(EP) and a central pattern(CP).By using EOF,correlation and composite analysis,the relationship and possible m... After compositing three representative ENSO indices,El Nio events have been divided into an eastern pattern(EP) and a central pattern(CP).By using EOF,correlation and composite analysis,the relationship and possible mechanisms between Indian Ocean Dipole(IOD) and two types of El Nio were investigated.IOD events,originating from Indo-Pacific scale air-sea interaction,are composed of two modes,which are associated with EP and CP El Ni o respectively.The IOD mode related to EP El Nio events(named as IOD1) is strongest at the depth of 50 to 150 m along the equatorial Indian Ocean.Besides,it shows a quasi-symmetric distribution,stronger in the south of the Equator.The IOD mode associated with CP El Nio(named as IOD2) has strongest signal in tropical southern Indian Ocean surface.In terms of mechanisms,before EP El Nio peaks,anomalous Walker circulation produces strong anomalous easterlies in equatorial Indian Ocean,resulting in upwelling in the east,decreasing sea temperature there;a couple of anomalous anticyclones(stronger in the south) form off the Equator where warm water accumulates,and thus the IOD1 occurs.When CP El Nio develops,anomalous Walker circulation is weaker and shifts its center to the west,therefore anomalous easterlies in equatorial Indian Ocean is less strong.Besides,the anticyclone south of Sumatra strengthens,and the southerlies east of it bring cold water from higher latitudes and northerlies west of it bring warm water from lower latitudes to the 15° to 25°S zone.Meanwhile,there exists strong divergence in the east and convergence in the west part of tropical southern Indian Ocean,making sea temperature fall and rise separately.Therefore,IOD2 lies farther sou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ian Ocean Dipole two types of El Nio anomalous Walker circulation air-sea interaction sea temperature anomaly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