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4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化对中国环城市旅游度假带的影响 被引量:26
1
作者 杨京波 何佳梅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2期54-57,共4页
作为城市游憩空间的组成部分 ,环城市旅游度假带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与城市化之间有着必然的密切联系 .在对中国环城市旅游度假带的内涵和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从正反两面阐述了城市化对环城市旅游度假带的影响 .最后 。
关键词 城市 中国 环城市旅游度假带 城市游憩空间 旅游资源 旅游模式
下载PDF
广州环城市带旅游产品发展 被引量:3
2
作者 廖卫华 梁明珠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40-343,331,共5页
城市周边作为旅游发展的一种基本空间类型,其产品类型和结构一直是国内外旅游研究的关注焦点。随着我国城市居民休闲度假旅游需求的日益增加,环城市带旅游问题日益突出。文章以广州为例,分析了环城市带旅游产品类型和分布及其旅游发展... 城市周边作为旅游发展的一种基本空间类型,其产品类型和结构一直是国内外旅游研究的关注焦点。随着我国城市居民休闲度假旅游需求的日益增加,环城市带旅游问题日益突出。文章以广州为例,分析了环城市带旅游产品类型和分布及其旅游发展模式和发展特征,并指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特别是对主题公园、游乐场等主题型旅游产品,以及生态和度假旅游开发问题作进一步分析,最后提出环城市带旅游产品开发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城市 旅游产品 发展模式 开发原则 广州
下载PDF
环城市旅游度假带开发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被引量:7
3
作者 张玲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4年第6期94-96,共3页
环城市带是我国城镇居民休闲、度假旅游主要目的地,对其开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作者以广州市为例,在分析其环城市旅游度假带的优势、劣势基础上,提出广州环城市旅游度假带开发设想。
关键词 度假旅游 环城市 广州
下载PDF
我国环城市旅游度假带开发的原则和对策探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周杰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39-40,共2页
近年来环城市旅游度假带及城郊旅游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本文探析了环城市旅游度假带的概念,指出发展环城市旅游度假带是我国旅游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环城市旅游度假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旅游发展模式,发展环城市旅游度假带具有... 近年来环城市旅游度假带及城郊旅游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本文探析了环城市旅游度假带的概念,指出发展环城市旅游度假带是我国旅游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环城市旅游度假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旅游发展模式,发展环城市旅游度假带具有积极效应。环城市旅游度假带的开发应遵循市场导向、差异化创新性、文化性、民俗性、参与性与娱乐性、效益等原则。开发中应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统筹规划与协调,打造良好的旅游产品形象,加强宣传和促销,科学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城市旅游度假带 开发原则 建议
下载PDF
城市化与环城市旅游度假带互动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杨培玉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47-52,共6页
本文在分析城市化和环城市旅游度假带概念的基础上对两者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 城市 环城市旅游度假带 互动
下载PDF
环城市带休闲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以重庆市巴南区为例 被引量:12
6
作者 韩百娟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80-84,共5页
环城市带是城镇居民休闲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对其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环城市带开发休闲旅游的条件,由此提出环城市带休闲旅游产品开发的五种基本模式,并以重庆市巴南区为例进行实例分析,最后指出了环城市带休闲旅游开发应注意的... 环城市带是城镇居民休闲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对其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环城市带开发休闲旅游的条件,由此提出环城市带休闲旅游产品开发的五种基本模式,并以重庆市巴南区为例进行实例分析,最后指出了环城市带休闲旅游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城市 休闲旅游 开发模式 旅游业 发展 旅游产品开发 重庆 巴南区 文化旅游产品 购物旅游产品
下载PDF
环城市休闲度假带浅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胡燕雯 《城郊发展》 2003年第5期39-40,共2页
关键词 环城市休闲度假带 中心城市 旅游产品 乡村度假 休闲农业旅游 旅游度假
下载PDF
市民双休日环城市带休闲旅游行为特征分析——以吉首市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欧阳浩男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6年第11期164-166,共3页
环城市带是城镇居民休闲旅游的重要目的地。文章在阐述了环城市带休闲旅游研究意义和对休闲旅游“需要—动机—行为”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实地调查为基础,对吉首市民双休日休闲旅游行为特征和旅游的RAS(休闲活动空间)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 环城市 休闲旅游 RAS 吉首市
下载PDF
环城市游憩开发系统动力分析及调控
9
作者 张立明 《珞珈管理评论》 2011年第2期129-142,共14页
论文从游憩需求、游憩地及游憩服务三个方面构建了环城市游憩开发系统,从系统动力学角度对各子系统的相互关联以及环城市游憩开发过程的因果关联、系统运行的因果关联、游憩地发展的因果关联进行了系统动力分析。提出了转变传统的游憩... 论文从游憩需求、游憩地及游憩服务三个方面构建了环城市游憩开发系统,从系统动力学角度对各子系统的相互关联以及环城市游憩开发过程的因果关联、系统运行的因果关联、游憩地发展的因果关联进行了系统动力分析。提出了转变传统的游憩开发模式、游憩开发外部不经济性的内部化、游憩系统运行中的地方政府行为调控和建立ReDSAM的动态反馈调控机制等调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憩开发 环城市游憩开发系统 系统调控
下载PDF
环城市休闲度假的开发模式及发展思路
10
作者 胡燕雯 《改革与开放》 2003年第8期30-31,共2页
环城市休闲度假带由于距离近、路途耗时少、可重复消费等优点,近年来倍受我国市民的青睐,已成为市场的新亮点。本文对其开发模式、空间模式、投资模式、市场特点等作了研究,并提出今后的发展思路。一、概念及要素分析休闲度假旅游有两... 环城市休闲度假带由于距离近、路途耗时少、可重复消费等优点,近年来倍受我国市民的青睐,已成为市场的新亮点。本文对其开发模式、空间模式、投资模式、市场特点等作了研究,并提出今后的发展思路。一、概念及要素分析休闲度假旅游有两种实现方式:一是远离常住地到异国、异地去休憩、疗养,二是在城市附近进行休闲、娱乐、康体等活动。前者耗时长,花费多。后者因具有距离近、路途耗时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城市休闲度假带 旅游产品 旅游经济 中国 旅游市场
下载PDF
多环城市环隧连接道纵向排烟方案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刘克 王旭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25-328,共4页
总结国内部分城市环隧的建设规模以及排烟方式,分析连接道对多环城市环隧纵向排烟的影响。以采用纵向排烟方式的北京市某多环城市环隧为例,采用FLUENT软件对多环城市环隧连接道进行烟气模拟,并根据模拟结果提出多环城市环隧连接道纵向... 总结国内部分城市环隧的建设规模以及排烟方式,分析连接道对多环城市环隧纵向排烟的影响。以采用纵向排烟方式的北京市某多环城市环隧为例,采用FLUENT软件对多环城市环隧连接道进行烟气模拟,并根据模拟结果提出多环城市环隧连接道纵向排烟的烟控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火灾 城市 排烟方式 连接道 烟控方案
下载PDF
环城市带旅游住宿业研究——以重庆市北碚区为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德秀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3年第2期22-25,共4页
旅游住宿业既是环城市带旅游产业的主要构成要素,也是影响环城市带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其特殊的市场背景影响下,呈现出经济型设施占主导地位,依赖性强,自我生存能力弱,单体规模小和整体效益不佳等特征。强化市场引导,实施全面行... 旅游住宿业既是环城市带旅游产业的主要构成要素,也是影响环城市带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其特殊的市场背景影响下,呈现出经济型设施占主导地位,依赖性强,自我生存能力弱,单体规模小和整体效益不佳等特征。强化市场引导,实施全面行业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加强合作是环城市带旅游住宿业克服弱点、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城市 旅游住宿业 现状 对策
下载PDF
环城市乡村旅游带消费优化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13
作者 李德山 许文龙 陆邦柱 《商场现代化》 2009年第14期245-246,共2页
本文以环城市乡村旅游带的消费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以成都市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在成都市的乡村旅游地对旅游者进行现场问卷,并收集大量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城市乡村旅游带针对消费的优化策略和方案。
关键词 环城市 成都市 乡村旅游带 消费 优化
下载PDF
对北京市环二环城市绿道景观发展变迁与建设的探讨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伟菡 《北京园林》 2015年第4期12-20,共9页
随着国家建设生态园林城市要求的提出,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城市绿道建设发展迅速。本文尝试对北京市环二环城市绿道景观发展变迁历程进行综述,分析其设计建造手法,探讨并提出发展提升建议,以期对这一随着城市的发展变迁同步进行的景... 随着国家建设生态园林城市要求的提出,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城市绿道建设发展迅速。本文尝试对北京市环二环城市绿道景观发展变迁历程进行综述,分析其设计建造手法,探讨并提出发展提升建议,以期对这一随着城市的发展变迁同步进行的景观工程做完整的理论总结,并对我国未来发展建设具有城市特色的绿道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城市绿道 文化遗产景观 城市绿道规划设计
下载PDF
中国城市群突破性创新能力分析——基于环长株潭城市群的实证
15
作者 李毅 何宇娟 肖腊梅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2024年第11期56-62,共7页
为助推以长沙为核心的环长株潭城市群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选取环长株潭城市群2010—2021年的发展数据,从突破性创新支持、创新管理、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环境等5个维度构建城市群突破性创新能力SMIOE评价模型,采用信息贡献率分析... 为助推以长沙为核心的环长株潭城市群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选取环长株潭城市群2010—2021年的发展数据,从突破性创新支持、创新管理、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环境等5个维度构建城市群突破性创新能力SMIOE评价模型,采用信息贡献率分析法,遴选确定17个核心评价指标,使用“交叉熵权-TOPSIS”法测算环长株潭城市群的突破性创新能力指数。研究结果发现,SMIOE评价模型能客观反映城市群突破性创新能力的真实水平,环长株潭城市群突破性创新能力总体不均匀、发展水平较低,除长沙、株洲、衡阳外,2010—2021年间,其他5个城市指数分别呈“M”型和倒“V”型下降;突破性创新能力较高的城市主要集中于湖南东北部。最后基于研究结论,从树立全域创新、协同创新和重点创新等3个方面理念,提出环长株潭城市群突破性创新能力的发展建议,为促进环长株潭城市群创新群落早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株潭城市 突破性创新 能力评价 SMIOE模型 交叉熵权-TOPSIS
下载PDF
自然驾驶状态下城市地下环道驾驶人心理负荷研究
16
作者 尚婷 易爱强 +1 位作者 何军 刘祥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4-282,共9页
为探究城市地下环道驾驶人心理负荷特性,组织驾驶人自然驾驶试验,使用生理仪获取自然驾驶状态下驾驶人心电信号数据。以驾驶人心率、心率增长率和心率变异性指标为关键变量,基于因子分析法构建心理负荷量化模型,揭示地下环道平曲线半径... 为探究城市地下环道驾驶人心理负荷特性,组织驾驶人自然驾驶试验,使用生理仪获取自然驾驶状态下驾驶人心电信号数据。以驾驶人心率、心率增长率和心率变异性指标为关键变量,基于因子分析法构建心理负荷量化模型,揭示地下环道平曲线半径、曲线类型、出入口以及熟练程度对驾驶人心理负荷的影响。研究表明:心率指标和心率变异性指标分别与地下环道平曲线半径呈负相关和正相关关系;驾驶人心理负荷与平曲线半径呈负相关,在相同半径条件下,连续曲线场景下的心理负荷显著高于单个曲线场景,且连续曲线间负荷累积作用超过单一曲线半径对驾驶人心理负荷的影响;入口段驾驶人心理负荷比出口段高21.39%;非熟练驾驶人心理负荷比熟练驾驶人高30.75%;建议在城市地下环道出入口和曲率变化区段增设视线诱导设施,设计车速为20~40 km·h^(-1)时,平曲线半径不宜小于3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驾驶人心理负荷 因子分析 城市地下 心率变异性 自然驾驶试验
下载PDF
环鄱阳湖城市群“三生”用地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地形梯度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丁孝媛 叶长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5-326,共12页
[目的]准确评估“三生”用地转型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可为国土空间优化和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环鄱阳湖城市群2000年、2010年、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使用土地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地形分布指数等方法,分... [目的]准确评估“三生”用地转型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可为国土空间优化和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环鄱阳湖城市群2000年、2010年、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使用土地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地形分布指数等方法,分析了“三生”用地转型过程、生态环境效应及其梯度分异特征。[结果](1) 2000—2020年环鄱阳湖城市群生活用地大幅增长(1 063.45 km^(2)),生态用地持续减少(997.41 km^(2)),生产用地总体上保持稳定,主要的用地转型模式为城镇生活用地和工矿生产用地对农业生产用地和林地生态用地的侵占。(2)时序变化上,2000—2010年,随着工矿生产用地和城乡生活用地的扩张,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由1.428下降至1.424;2010—2020年,伴随着生态用地的恢复以及城镇生活用地和工矿生产用地内部格局的不断优化,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由1.424升至1.447。(3)空间分布上,整体上呈现“东西高、中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形成了以南昌大都市圈为中心的中部生态环境质量低值区和以宜春市、景德镇市、上饶市为中心的东西部生态环境质量高值区。(4)随着地形梯度的上升,低质量区的分布指数下降,高等级质量区逐渐呈优势分布;2000—2020年,低质量区趋向于向高地形梯度转移,较高质量区和高质量区的下移趋势明显。[结论]20年间研究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向好,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土地利用转型导致了用地属性及其空间格局的双重变化,建议在布局各类用地时,既要注重对生产、生活用地的“总量控制”,又要保证生态用地的完整性和连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境质量 梯度分异 鄱阳湖城市
下载PDF
环鄱阳湖城市群土地利用功能转型及其驱动机制 被引量:1
18
作者 丁孝媛 叶长盛 +2 位作者 胡海平 肖蔚 刘金花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98-308,共11页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推进土地利用高质量转型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协同发展的重要路径。该研究基于土地利用主导功能,运用综合指数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eographically and tempor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TWR)等方法...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推进土地利用高质量转型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协同发展的重要路径。该研究基于土地利用主导功能,运用综合指数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eographically and tempor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TWR)等方法,分析了环鄱阳湖城市群土地利用功能转型的时空演变特征、耦合协调水平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环鄱阳湖城市群土地利用功能指数从0.20上升到0.55,持续优化提升,但总体上处于中低水平,土地利用功能水平表现为阶段性的变化特征;土地利用功能指数逐渐呈现出中西高、东部低的空间格局。2)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及生产-生活功能的协调度指数持续上升,其余耦合度及协调度指数均呈波动发展的趋势,耦合协调度指数呈现中部和西南部高、东北和西北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以低质量转型为主,平均占比约为50%,功能转型质量有所提升,中西部区县的土地利用功能转型质量要明显优于北部和东部区县。3)不同影响因子的驱动作用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人口密度和城镇化水平的正向驱动作用持续增强,二三产业占比的负向驱动作用增强,人均GDP、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均粮食产量的影响力趋于减弱。应根据各区县土地利用功能的转型阶段,实行差别化的发展政策,补齐区县发展短板,提升功能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研究结果可为提高区域用地效率,促进土地利用多功能协同发展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功能转型 时空格局 耦合协调关系 驱动机制 鄱阳湖城市
下载PDF
环鄱阳湖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传导效应及预测 被引量:1
19
作者 胡宜之 余敦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2-353,共12页
[目的]量化地类转化视角下土地利用碳传导效应,预测环鄱阳湖城市群未来土地利用碳排放趋势,并为区域低碳土地利用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基于2000—2020年环鄱阳湖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变化结果,构建碳传导效应测度模型揭示土地利用... [目的]量化地类转化视角下土地利用碳传导效应,预测环鄱阳湖城市群未来土地利用碳排放趋势,并为区域低碳土地利用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基于2000—2020年环鄱阳湖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变化结果,构建碳传导效应测度模型揭示土地利用转移内部碳排放变化情况,并借助FLUS-Markov模型和GM-Markov模型对未来土地利用碳排放进行了预测。[结果]2000—2020年环鄱阳湖城市群共有1.01×10^(4)km^(2)土地发生转化,耕地与林地间的相互转化以及耕地转为建设用地最为活跃。2000—2020年环鄱阳湖城市群土地利用净碳排放由8.79×10^(6)t增至3.63×10^(7)t,碳源/碳汇比值逐年上升,其中,建设用地为主要碳源,林地为主要碳汇。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碳传导效应均表现为碳排放,且呈先增后减态势,研究期间共产生4.05×10^(7)t碳排放,主要由耕地、林地和水域向建设用地转化引致。2025年、2030年、2035年环鄱阳湖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预测结果为4.13×10^(7)t,4.69×10^(7)t和5.39×10^(7)t。[结论]未来环鄱阳湖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仍会持续增加,减排重心应集中在减少建设用地碳源和增加林地碳汇两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碳排放 碳传导效应 FLUS-Markov模型 GM-Markov模型 鄱阳湖城市
下载PDF
多维要素流视角下环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特征 被引量:1
20
作者 朱晶晶 谭雪兰 +2 位作者 余航菱 周舟 王卫林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9-118,共10页
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分析有助于解析城市发展驱动力,减弱城市极化现象,本研究运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多维网络度量模型和隶属度模型测定环长株潭城市群内外部空间网络联系强度,分析其网络特征与作用方向,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城市群... 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分析有助于解析城市发展驱动力,减弱城市极化现象,本研究运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多维网络度量模型和隶属度模型测定环长株潭城市群内外部空间网络联系强度,分析其网络特征与作用方向,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城市群空间格局与板块效应。结果表明:(1)内外部总体多维要素网络表现相对一致,联系强度以长沙为中心逐渐向外圈降低。(2)在省内要素网络中,长沙市“一城独大”态势明显;在省际网络中,岳阳市在多维要素网络中表现突出,与武汉都市圈联系密切。(3)环长株潭城市群点度中心度内外部网络差异大,整体网络中介水平低,不利于吸引外部要素交流。其内部综合联系空间网络分为4个凝聚子群,外部综合网络仅分为2个凝聚子群。表明环长株潭城市群仍是以内部联系为主,对外连通性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联系 要素流 空间网络结构 长株潭城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