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9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环境资源承载力评价体系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7
1
作者 张小刚 罗雅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5-27,95,共4页
在对承载力、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提出了四种环境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即生态足迹法、专家评分法、Topsis法和层次分析法(AHP)。通过对四种评价方法优缺点的剖析,从定性与定量、可操作性、可预测性角度选取层次分析法... 在对承载力、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提出了四种环境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即生态足迹法、专家评分法、Topsis法和层次分析法(AHP)。通过对四种评价方法优缺点的剖析,从定性与定量、可操作性、可预测性角度选取层次分析法作为评价方法,并从指标的构建原则、评价指标的选择及评价体系的建立、计算方法和步骤、综合评价模型构建四个方面建立起长株潭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为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环境资源承载力 评价方法 评价体系
下载PDF
基于陆海统筹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探讨
2
作者 岳保静 陈斌 +7 位作者 仇建东 邹亮 徐刚 胡睿 王蜜蕾 薛碧颖 张艺严 许帅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24年第3期45-51,共7页
海洋、海岸带蕴含的资源丰富,与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近年来,随着海洋经济的迅速增长,自然岸线和滨海湿地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典型生态系统受损、近岸海域灾害频发、渔业资源减少等问题日益显现。如何从战略高度提升海洋经济,... 海洋、海岸带蕴含的资源丰富,与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近年来,随着海洋经济的迅速增长,自然岸线和滨海湿地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典型生态系统受损、近岸海域灾害频发、渔业资源减少等问题日益显现。如何从战略高度提升海洋经济,开发和保护并举,确保海岸带、海洋资源取用合理是新时代的重要课题。陆地和海洋是生态系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开展陆海统筹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是否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文章系统地梳理了承载力概念的发展历程,对比了常用的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初步构建了陆海统筹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使用熵值法来确定指标权重,采用状态空间评价模型或TOPSIS模型进行承载力综合评价,可以体现陆地和海洋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评价结果可以反映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差异或随时间变化情况,能够为海洋和海岸带保护利用提供有效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海统筹 资源环境承载力 综合评价 指标体系 DPSIR-TOPSIS模型
下载PDF
东北地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关系的时空变化
3
作者 任婉侠 韩彬 谢潇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9-88,共10页
理清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关系可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转型提供决策参考。在分析2003—2019年东北地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格局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剖析了二者耦合关系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2003—2019年,东... 理清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关系可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转型提供决策参考。在分析2003—2019年东北地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格局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剖析了二者耦合关系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2003—2019年,东北地区综合城镇化水平提升了114.29%,总体呈现“东高西低”、辽中南城市群和哈长城市群核心城市引领全域发展的局面;资源环境承载力呈增加趋势,增幅36.09%,空间上聚集于哈大线周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与综合城镇化水平的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近年增幅有所下降,且辽西北、吉林南部和黑龙江西北部耦合协调度相对较低,核心城市和重要城市耦合协调度普遍较高。亟须提升核心城市对中小城镇的辐射引领能力,并加强生态退化地区的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资源环境承载力 耦合关系 时空变化 东北地区
下载PDF
黄河“几”字弯都市圈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研究
4
作者 王芳 侯静怡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5-91,共7页
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下,如何实现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以典型生态脆弱区黄河“几”字弯都市圈21个地级市为例,基于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的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数据,运用熵权TOPSI... 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下,如何实现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以典型生态脆弱区黄河“几”字弯都市圈21个地级市为例,基于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的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法分析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并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揭示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关系及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黄河“几”字弯都市圈资源环境承载力呈波动上升趋势,区域差异显著;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整体逐渐趋向于更高程度的耦合;通过莫兰指数分析发现,黄河“几”字弯都市圈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为显著空间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承载力 经济发展水平 耦合协调度 生态脆弱区 黄河“几”字弯都市圈
下载PDF
基于污染物总量控制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研究
5
作者 张红梅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4年第3期174-177,共4页
当资源需求和环境破坏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文章设计基于污染物总量控制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通过测算大气、水、土壤的污染物总量,结合资源承载力指标,构建监测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根... 当资源需求和环境破坏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文章设计基于污染物总量控制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通过测算大气、水、土壤的污染物总量,结合资源承载力指标,构建监测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根据承载力数值,划分预警等级和污染物排放量控制等级。研究显示:2个区域为红色预警区,需控制污染物排放;1个区域为橙色预警区,可少量排放低污染物;6个区域为黄色预警区,需稍加控制污染物排放;8个区域为蓝色预警区,暂不需控制污染物排放;4个区域为绿色预警区,当前不需控制污染物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物总量控制 资源环境承载力 监测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 预警
下载PDF
环县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
6
作者 牛海红 龚大鑫 《农场经济管理》 2024年第1期24-27,共4页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维持可持续发展和人地关系协调的前提下,一定区域内的资源环境条件对人类生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适宜度及规模保障程度。本文以环县为例,构建相应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对该地的环境资源、人口资源和经济资...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维持可持续发展和人地关系协调的前提下,一定区域内的资源环境条件对人类生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适宜度及规模保障程度。本文以环县为例,构建相应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对该地的环境资源、人口资源和经济资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环县资源环境承载力目前是富余现状,经济资源承载力均高于环境资源承载力和人口资源承载力,环县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同步性,资源与经济的关联度弱,环境资源与人力资源十分不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县 资源环境承载力 综合评价
下载PDF
成都都市圈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
7
作者 唐佳欣 叶祥凤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经济管理》 2024年第5期0142-0148,共7页
成都都市圈作为四川省的经济核心和增长极,是西南和西北地区之间的重要纽带,都市圈的发展必须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问题。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成都都市圈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与AHP层次分析法对成都都市圈的... 成都都市圈作为四川省的经济核心和增长极,是西南和西北地区之间的重要纽带,都市圈的发展必须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问题。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成都都市圈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与AHP层次分析法对成都都市圈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测度,得到成都都市圈各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显著不平衡、资源环境承载力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效应、产业结构不合理为环境带来了压力等结论,并针对这些问题点提出了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承载力 PSR模型 成都都市圈 承载力指数
下载PDF
建筑绿色化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综合评价研究——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为例
8
作者 刘熙阅 谭博寅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4年第9期189-194,共6页
为了界定建筑绿色化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情况,为建筑和环境的发展提供参考,提出建筑绿色化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方法。考虑建筑绿色化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收集建筑和资源的发展数据,从建筑绿色化发展和资源环境承载... 为了界定建筑绿色化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情况,为建筑和环境的发展提供参考,提出建筑绿色化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方法。考虑建筑绿色化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收集建筑和资源的发展数据,从建筑绿色化发展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结果,实现对建筑绿色化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综合评价。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为研究对象,得出建筑绿色化发展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分结果,通过与真实值的对比,证明优化设计评价方法具有更高的评价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绿色化发展 资源环境承载力 环境评价 京津冀地区 长三角地区
下载PDF
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以巴彦淖尔市为例
9
作者 靳祯雨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4年第4期65-67,共3页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科学评估区域内自然资源和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支持能力。以巴彦淖尔市为研究区,结合国土空间规划,运用地理信息系统与层次分析法,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生态保护、农业...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科学评估区域内自然资源和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支持能力。以巴彦淖尔市为研究区,结合国土空间规划,运用地理信息系统与层次分析法,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进行详细评估。评价结果揭示巴彦淖尔市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功能方面的不同承载等级,为研究区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指出,巴彦淖尔市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农用地利用率低,有必要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资源环境承载力 地理信息系统 层次分析法 巴彦淖尔市
下载PDF
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清查背景下怒江州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
10
作者 申曦 周芹芳 +1 位作者 黄旺 杨荣凤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24年第6期48-52,共5页
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的实地清查工作是国家对进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缓解土地用途冲突、促进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经济高速发展、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今... 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的实地清查工作是国家对进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缓解土地用途冲突、促进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经济高速发展、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今天,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越发凸显其紧迫性和重要性。本文在全面了解怒江州辖区内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和价值量信息的背景下,基于空间数据对怒江州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怒江州资源环境承载力表现存在区域差异,福贡县和泸水市主要表现为低级承载力和中级承载力,贡山县主要表现为较高级承载力和高级承载力,兰坪县主要表现为中级承载力和较高级承载力。研究结果有助于推动怒江州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同时可为优化自然资源配置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种新型管理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资产实物量清查 资源环境承载力 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贵州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11
作者 郑姗 胡涛 李鑫雨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4年第4期4-7,共4页
本文运用熵权TOPSI S模型对贵州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贵州省资源环境特点,构建以“经济承载力、社会承载力、环境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等四个维度为一级指标、包含20个二级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得出如下结论:(1)贵州... 本文运用熵权TOPSI S模型对贵州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贵州省资源环境特点,构建以“经济承载力、社会承载力、环境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等四个维度为一级指标、包含20个二级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得出如下结论:(1)贵州省资源环境承载力呈现不断增强趋势;(2)资源发展子系统承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并且最低,这表明资源利用效率及可持续性问题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3)贵州省经济水平发展与该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有着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资源环境承载力 熵权法 TOPSI S模型
下载PDF
广东省海岸带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小丁 唐力明 +10 位作者 孙端 李伊黎 许敏端 康昕怡 谭宾 肖红 赵桔超 冯功学 赵耀龙 陈伟莲 许耿然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59-473,共15页
在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指南的基础上,针对陆域和海域,探索构建了“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3大功能导向下的海岸带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多源遥感数据及相关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实证... 在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指南的基础上,针对陆域和海域,探索构建了“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3大功能导向下的海岸带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多源遥感数据及相关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实证开展了海岸带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工作。结果表明:1)海岸带地区84%左右陆域面积、超过1/2县(市、区)的海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状态均以可载为主要特征,资源环境综合承载状态整体良好;2)生态保护功能导向下60.05%的陆域以及14个县(市、区)的海域呈可载状态,主要分布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东西两翼;3)农业生产功能导向下的陆域农业承载情况较为严峻,以临界超载为主,而海域农业生产下可载县(市、区)数量相对较少;4)与生态保护和农业生产功能相比,城镇建设功能下可载区域面积分布最广,86.93%的陆域和29个县(市、区)的海域呈可载状态,仅3.01%的陆域以及10个县(市、区)的海域呈超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承载力 生态保护 农业生产 城镇建设 海岸带 广东省
下载PDF
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及驱动力研究——以仁寿县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青松 鲁亚雄 +5 位作者 罗勇 张洪吉 谭小琴 朱琛 费建波 杨钰赐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81-991,共11页
以四川省仁寿县为例,建立了涵盖经济社会、水土资源供给、生态环境三大子系统25个指标的指标体系,运用基于熵权法的PSR模型分析了仁寿县资源环境承载力分布情况,并结合GWR分析了县域内资源环境承载力驱动力。结果表明:①仁寿县内人口和... 以四川省仁寿县为例,建立了涵盖经济社会、水土资源供给、生态环境三大子系统25个指标的指标体系,运用基于熵权法的PSR模型分析了仁寿县资源环境承载力分布情况,并结合GWR分析了县域内资源环境承载力驱动力。结果表明:①仁寿县内人口和城市开发集中的县城所在街道在2016年资源环境压力指数较大,随着响应指数的增加,至2020年资源环境承载总体呈现增加趋势。②仁寿县2016年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呈高高空间聚集现象,集中在城区街道;2020年聚集不显著,低低聚集乡镇多于2016年,全县资源环境承载力空间相关性减弱。③仁寿县资源环境承载力主要受经济、社会等8个指标驱动,且在不同年份下正负驱动力有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 资源环境承载力 熵权法 地理加权回归 驱动力
下载PDF
合肥市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关系的时空演变分析及障碍因素诊断 被引量:3
14
作者 周璐红 杨光绪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40-447,共8页
[目的]探究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时空演变特征和障碍因素的识别,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方法]以合肥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合肥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利用状态空间法模型... [目的]探究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时空演变特征和障碍因素的识别,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方法]以合肥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合肥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利用状态空间法模型、耦合模型、障碍度模型等方法,测算分析了合肥市2011-2020年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及演变过程并识别了制约两者的障碍因素。[结果]合肥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值均呈现上升趋势,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增强。2011-2020年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度数值在0.48~0.50之间,类型属拮抗状态,耦合协调度水平处于0.42~0.65之间,呈现上升趋势,经历了从轻度失调到低水平协调再到良好协调发展的过程。从障碍因素识别来看,制约合肥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障碍因素主要来自要素层环境容量要素,制约合肥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障碍因素主要来源于经济实力和经济结构要素,这三个要素也是制约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结论]通过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的研究及其障碍因素的准确识别,增添了合肥市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承载力 经济发展水平 耦合关系 障碍因素 合肥市
下载PDF
西安市水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与预测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司训练 赵佩玉 董仲慧 《环境科学导刊》 2023年第4期70-76,共7页
基于水资源环境承载力系统的内涵,从水资源、水环境、社会和经济四方面构建西安市水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运用TOPSIS法、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估2006—2020年西安市水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基于评估结果,运用GM(1,1)模型预测了未来两年西... 基于水资源环境承载力系统的内涵,从水资源、水环境、社会和经济四方面构建西安市水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运用TOPSIS法、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估2006—2020年西安市水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基于评估结果,运用GM(1,1)模型预测了未来两年西安市水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总体上,2006—2020年西安市水资源环境承载力呈波动上升趋势,各子系统综合评分均呈上升态势;未来两年,水资源环境承载力逐年递增,且都已达优质水平,水环境和经济子系统均为绿灯,社会子系统在2022年上升至绿灯,水资源子系统水平仍堪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承载力 TOPSIS法 模糊综合评判 GM(1 1)模型
下载PDF
供需动态平衡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模型与方法
16
作者 闫卫坡 郭亚琳 +2 位作者 王青 安以达 韩云伟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CSCD 2023年第S01期114-123,共10页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认知区域人地系统发展潜能、评估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判据。在系统梳理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重新认知资源环境承载力:1)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某一时空尺度下资源环境供给侧与区域发展需求侧的数理关系的...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认知区域人地系统发展潜能、评估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判据。在系统梳理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重新认知资源环境承载力:1)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某一时空尺度下资源环境供给侧与区域发展需求侧的数理关系的弹性阈值,可表征为一个状态方程;2)资源利用上线、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等约束条件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的关键主控要素;3)识别主控要素、建立供需清单、明确供需网络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应用需要解决的关键环节;4)现代地学技术、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地理探测器、系统动力学等技术方法的快速发展,为模型的实践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供需动态平衡理念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岷江上游典型流域进行实证研究,测算并动态评估了该流域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弹性阈值及承载状态。基于供需动态平衡理念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可为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提供新的测算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承载力 供需动态平衡 供需清单 主控要素 承载力弹性阈值 理论模型
下载PDF
中国农业生产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和适宜性演化及其耦合机制 被引量:4
17
作者 潘瑜鑫 杨忍 林元城 《中国土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0-31,共12页
研究目的:揭示中国农业生产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和适宜性的时空间格局演化过程,探究两者间的耦合机制。研究方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农业生产空间适宜性评价模型和层次分析法等。研究结果:(1)中国农业生产空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 研究目的:揭示中国农业生产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和适宜性的时空间格局演化过程,探究两者间的耦合机制。研究方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农业生产空间适宜性评价模型和层次分析法等。研究结果:(1)中国农业生产空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农业生产空间适宜性呈现出沿“胡焕庸线”两侧“两极化”的空间格局,东南部高,西北部低;(2)2000—2018年,中国农业生产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和适宜性呈现出了逐步增强的趋势;(3)资源环境承载力和适宜性间存在要素耦合、结构耦合、路径耦合和逻辑耦合4种耦合机制,两者共同重塑了中国农业生产空间格局。研究结论:中国农业生产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和适宜性具有较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呈现出逐渐强化的态势,两者相互作用,彼此约束,共同影响中国农业生产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产空间 资源环境承载力 适宜性 耦合机制
下载PDF
甘肃省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评价及耦合协调性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吴明艳 晋王强 +3 位作者 杨斌 赵晓冏 刘兴德 唐家凯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3-223,共11页
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生存基本的物质条件,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可为区域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数据依据。本文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3个子系统构建甘肃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对甘肃省2004—2019年的综合承载力及3个子系统承载... 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生存基本的物质条件,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可为区域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数据依据。本文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3个子系统构建甘肃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对甘肃省2004—2019年的综合承载力及3个子系统承载力水平进行综合评价,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3个子系统内部耦合协调性进行测度与分析,引入障碍度模型得出甘肃省资源环境承载力提升的障碍因素。结果表明:2004—2019年,甘肃省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由2004年的0.207增长到2019年的0.876,呈稳步上升态势,由不可承载阶段过渡为强承载阶段;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子系统承载力水平均呈现逐年提高趋势,资源承载力水平滞后于经济社会和环境;系统协调度由2004年的0.355增长至2019年的0.935,呈稳步提高趋势,2019年处于高度耦合、优质协调阶段,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子系统间处于良性耦合状态;资源准则层是制约甘肃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准则层,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水平、污染物排放水平、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水平等是制约甘肃省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提升的主要障碍因素。研究表明甘肃省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和系统内部协调性目前处于较高水平,同时在资源环境开发和保护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为此建议从加强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建立监测预警长效机制、引进农业科学技术、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提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承载力 熵权法 耦合协调性 障碍因素 甘肃省
下载PDF
中国省域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宗婷 吴雅 刘秀华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0-96,共7页
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协调发展是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对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文章采用熵权-综合指数法计算2005-2017年中国30个省份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综合指数,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研究省域层面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 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协调发展是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对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文章采用熵权-综合指数法计算2005-2017年中国30个省份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综合指数,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研究省域层面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2005-2017年,省域尺度上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地区差异明显,呈现显著的东-中-西梯级分布;大多数省份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资源环境承载力 格兰杰因果检验 中国
下载PDF
山东省城镇化水平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佳琪 程琳琳 武宪雯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7-145,共9页
以山东省为例构建城镇化水平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局熵值法和协调度模型对2008—2018年山东省城镇化水平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城镇化水平从2008年的0.327增加到2018年的0.564,... 以山东省为例构建城镇化水平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局熵值法和协调度模型对2008—2018年山东省城镇化水平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城镇化水平从2008年的0.327增加到2018年的0.564,以济南、青岛市为中心的都市圈特征日益显著;资源环境承载力从2008年的0.536增加到2018年的0.557,整体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山东省城镇化水平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度为0.7~0.8,并在空间上表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资源环境承载力 协调发展 时空分异 山东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