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4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太湖地区综合交通发展特征和体系构建研究
1
作者 肖林 邹歆 张聪 《交通与运输》 2023年第S01期38-43,共6页
环太湖地区是长三角一体化下的重要协同区域,构建一体化的交通体系对于加强地区间人员往来与经济交流,携手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对环太湖地区人口、经济、空间等方面进行分析;其次,利用手机信令数据从对外联系、地区内部交往、... 环太湖地区是长三角一体化下的重要协同区域,构建一体化的交通体系对于加强地区间人员往来与经济交流,携手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对环太湖地区人口、经济、空间等方面进行分析;其次,利用手机信令数据从对外联系、地区内部交往、旅游交通等方面深入剖析环太湖地区的交通发展特征,发现环太湖地区呈现明显的圈层化特征,各圈层在空间布局和出行需求上存在较大差异;最后,结合国际先进湖区的发展经验,提出在环太湖地区构建多圈层联动交通体系的总体框架,系统阐述区域高速交通圈、城镇一体交通圈、滨湖文旅交通圈的功能定位与构建要点,并通过多级枢纽体系实现各个圈层间的高效联动。本研究通过构建高效便捷、品质生态的交通体系,服务不同圈层的差异化出行需求,支撑环太湖地区的协同一体发展,并为类似环湖地区的交通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太湖地区 多圈层联动 交通体系 空间协同 差异化发展
下载PDF
2001-2002水文年环太湖河道的水量及污染物通量 被引量:82
2
作者 许朋柱 秦伯强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13-218,共6页
根据2001-2002水文年115条环太湖河道的同步环境监测资料,对水量及污染物通量进行了估算.全年的入湖水量为80.11×108m3,出湖水量为96.67×108m3.入湖水量主要通过西部河网以及西苕溪、望虞河等河流汇入太湖,其中西部河网的入... 根据2001-2002水文年115条环太湖河道的同步环境监测资料,对水量及污染物通量进行了估算.全年的入湖水量为80.11×108m3,出湖水量为96.67×108m3.入湖水量主要通过西部河网以及西苕溪、望虞河等河流汇入太湖,其中西部河网的入湖量占总入湖量的60%;出湖水量主要通过太浦河、东苕溪以及东部河网汇出太湖,其中太浦河的出湖量占47%.污染物通量的估算结果是,CODMn、TN及TP的入湖总通量分别为37571t/a、28658t/a及1029t/a,出湖总通量分别为35431t/a、14600t/a及668t/a.CODMn、TN及TP入湖通量通过西部河网进入太湖的比例占63%、49%及47%;CODMn、TN及TP出湖通量通过太浦河汇出太湖的比例占51%、45%及34%.通过与上世纪90年代以前相同年型的数据进行对比,除TP外,其它各种污染物的入湖量均明显增加,且污染物在湖泊中的滞留率也显著提高.由此说明,环太湖河道入湖污染负荷的增加是太湖水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1—2002水文年 环太湖河道 水量 外源负荷 污染物通量 环太湖 污染物 对水量 通量 河道
下载PDF
环太湖地区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协同研究
3
作者 姚一思 《广东化工》 CAS 2023年第2期155-157,共3页
对环太湖进行了资料收集调查和实地考察,分析了环太湖地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状况及其中厨余垃圾的分出情况,研究了环太湖地区的厨余垃圾主要处理工艺、处置能力等,指出了目前厨余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对未来环太湖地区厨余垃圾的资源... 对环太湖进行了资料收集调查和实地考察,分析了环太湖地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状况及其中厨余垃圾的分出情况,研究了环太湖地区的厨余垃圾主要处理工艺、处置能力等,指出了目前厨余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对未来环太湖地区厨余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太湖地区 厨余垃圾 生化技术 资源化 协同
下载PDF
基于CLUE-S和Markov复合模型的土地利用情景模拟研究——以江苏省环太湖地区为例 被引量:99
4
作者 陆汝成 黄贤金 +3 位作者 左天惠 肖思思 赵小风 张兴榆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77-581,共5页
基于江苏省环太湖地区1990、2000年TM影像和2005年中巴卫星遥感影像,综合集成区域DEM、交通图和居民点分布图等,充分利用CLUE-S模型空间模拟特长和Markov模型数量预测优势,应用CLUE-S和Markov复合模型及GIS分析技术分别对现有土地转移... 基于江苏省环太湖地区1990、2000年TM影像和2005年中巴卫星遥感影像,综合集成区域DEM、交通图和居民点分布图等,充分利用CLUE-S模型空间模拟特长和Markov模型数量预测优势,应用CLUE-S和Markov复合模型及GIS分析技术分别对现有土地转移速率发展和根据规划约束对转移概率进行调整的严格保护耕地的土地利用变化情景进行时空模拟,揭示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通过模拟得知,江苏省环太湖地区今后确需控制建设用地总量,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最严格地保护水田等优质耕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情景模拟 复合模型 环太湖地区
下载PDF
环太湖江苏段入湖河道污染物通量与湖区水质的响应关系 被引量:22
5
作者 吕文 杨惠 +6 位作者 杨金艳 马倩 高晓平 蒋如东 王晓杰 徐勇 聂青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54-1462,共9页
基于2008-2018年环太湖江苏段入湖河道污染物通量及湖区水质数据,从时空变化及相关关系两个方面探讨了入湖污染物通量与湖区水质的响应关系,并分析了污染物进入湖体影响水质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太湖污染减排已见成效,氨氮、总氮、高锰... 基于2008-2018年环太湖江苏段入湖河道污染物通量及湖区水质数据,从时空变化及相关关系两个方面探讨了入湖污染物通量与湖区水质的响应关系,并分析了污染物进入湖体影响水质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太湖污染减排已见成效,氨氮、总氮、高锰酸盐指数和化学需氧量入湖污染物通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年均下降率分别为8.0%、2.0%、1.6%和2.2%,湖体氨氮和总氮时间格局响应较好,年均下降率分别为2.1%和2.3%.湖体氨氮、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和化学需氧量与入湖污染物通量整体由西北部、西部湖区向东南部、东部湖区递减,空间格局上响应基本一致.全湖区年尺度总氮、氨氮浓度与入湖河道污染物通量分别呈显著正相关、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影响湖区总氮、氨氮的主要因子为入湖河道的总氮、氨氮浓度,其次为入湖河道浓度与原湖区水质差值,因此亟需加强入湖河道水质浓度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物通量 太湖 水质 环太湖入湖河道
下载PDF
环太湖主要河流入出湖口表层沉积物污染特征研究 被引量:20
6
作者 陈雷 远野 +4 位作者 卢少勇 金相灿 焦伟 王骥 蔡珉敏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94-299,共6页
以环太湖31条主要河流入出湖口的表层沉积物为对象,分析了太湖流域4个区内河流入出湖口表层沉积物的总氮(TN),总磷(TP)和总有机质(TOM)的含量。结果表明:第2区和第3区的TN、TP和TOM的含量较高;第1区和第4区的较低。各区沉积物中TN,TP和... 以环太湖31条主要河流入出湖口的表层沉积物为对象,分析了太湖流域4个区内河流入出湖口表层沉积物的总氮(TN),总磷(TP)和总有机质(TOM)的含量。结果表明:第2区和第3区的TN、TP和TOM的含量较高;第1区和第4区的较低。各区沉积物中TN,TP和TOM的平均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TN—第2区>第3区>第4区>第1区;TP--第2区>第3区>第4区>第1区;TOM—第2区>第4区>第1区>第3区;磷形态中铁铝磷(Fe/Al-P)活性较高,Fe/Al-P—第2区>第4区>第3区>第1区;综合氮磷指标,对太湖重度污染区(太湖的北—西北—西部分)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最大的入湖河道:太滆运河、百渎港、陈东港、漕桥河、直湖港、武进港、官渎港、小溪港、殷村港、洪巷港、茭渎港和乌溪港。以上河流沉积物TN、TP含量均较高(TN>1000mg/kg、TP>500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太湖河流 入出湖口 沉积物 污染物
下载PDF
江苏省环太湖地区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徐茂 王绪奎 +1 位作者 顾祝军 沈其荣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83-990,共8页
对土壤养分时空变异的充分了解是土壤养分管理和合理施肥的基础。本文以江苏省环太湖地区为例,利用1982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和2004年的野外采样数据,以速效磷和速效钾为指标,通过传统的统计学和GIS地统计技术,探讨区域尺度上土壤... 对土壤养分时空变异的充分了解是土壤养分管理和合理施肥的基础。本文以江苏省环太湖地区为例,利用1982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和2004年的野外采样数据,以速效磷和速效钾为指标,通过传统的统计学和GIS地统计技术,探讨区域尺度上土壤速效养分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从1982年到2004年,研究区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都有所增加,前者增加更为显著。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为Ⅱ级的土壤面积分别增加了12.5%和13.6%,Ⅲ级的土壤面积则分别有8.9%的增加和13.4%的减少,速效磷含量为Ⅳ级的土壤面积减少了21.3%,速效钾含量为Ⅲ、Ⅰ级以及速效磷含量为Ⅰ级的土壤面积都有不到1%增减。土壤速效磷增幅最大的区域在常熟市东部和宜兴市的环太湖地区,武进市东部降幅最大。土壤速效钾含量在宜兴市南部和无锡市区西北部增加最明显,宜兴市中北部、太仓市和张家港市则有明显下降。研究结果可为本区土壤质量的综合研究和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太湖地区 速效磷 速效钾 空间变异 时间变化
下载PDF
环太湖旅游带旅游业联合发展战略初探 被引量:32
8
作者 黄震方 丁正山 李想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114-117,共4页
本文分析了环太湖旅游带旅游业联合发展的三大优势,提出了区域联合、整体协进、统筹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战略思想,明确了战略重点,并提出了旅游业联合发展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 区域旅游 发展战略 环太湖旅游带 旅游业
下载PDF
环太湖河流进出湖水量及污染负荷(2000-2002年) 被引量:59
9
作者 翟淑华 张红举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25-230,共6页
通过对环太湖水文巡测资料水量统计方法比较入手,计算分析2000-2002年环太湖河流进出湖水量、水质、污染负荷量变化.结合太湖水质变化分析,得出自2000年后环太湖进出湖河流的水质污染恶化趋势总体得到初步遏制,湖州、苏州地区环太湖河... 通过对环太湖水文巡测资料水量统计方法比较入手,计算分析2000-2002年环太湖河流进出湖水量、水质、污染负荷量变化.结合太湖水质变化分析,得出自2000年后环太湖进出湖河流的水质污染恶化趋势总体得到初步遏制,湖州、苏州地区环太湖河流水质保持稳定并呈一定改善趋势,但无锡、常州地区的环太湖河流水质浓度仍呈升高趋势,尤其是常州地区入湖河流的TP、CODMn浓度升高较快.与此相对应,太湖水质在总体保持基本稳定中有所好转,水质总体恶化趋势已经得到初步控制,但位于西北部的竺山湖各项水质指标进一步恶化,明显劣于梅梁湖水质,应当引起当地有关部门重视,加大治理力度.环太湖河流的入湖和出湖污染负荷量总体呈现增加趋势,但从净入湖污染负荷量分析,CODMn呈波动性减少趋势,TP和TN呈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太湖河流 水量 水质 污染负荷
下载PDF
环太湖耕地利用变化与驱动机制研究──以苏州市吴中区为例 被引量:10
10
作者 仇恒佳 卞新民 +1 位作者 张卫建 胡大伟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90-395,共6页
以环太湖苏州市吴中区为样区,利用统计资料、遥感数据和典型调查数据,结合RS和GIS技术,分析18年来耕地利用变化特点与驱动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年递减率为1.6%,表现出以水域和各类非农建设用地大量占用耕地为突出特点的区域土地动... 以环太湖苏州市吴中区为样区,利用统计资料、遥感数据和典型调查数据,结合RS和GIS技术,分析18年来耕地利用变化特点与驱动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年递减率为1.6%,表现出以水域和各类非农建设用地大量占用耕地为突出特点的区域土地动态变化特征;耕地数量变化与区位和地形有关;种植业对耕地利用强度出现波动下降趋势,作物生产由粮食作物生产为主转化为粮食与经济作物生产并重;其变化机制主要是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农业结构调整和政策因素驱动。最后,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变化 驱动机制 可持续利用 环太湖
下载PDF
区域土地利用转移及生态风险分析——以江苏省环太湖地区为例 被引量:6
11
作者 陆汝成 黄贤金 +2 位作者 张兴榆 赵小风 肖思思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34-37,共4页
基于1980~2005年江苏省环太湖地区4期土地利用遥感数据,在GIS技术支持下,构建了4个时序单元的土地利用转移信息图,分析了1980~2005年土地利用转移的主要单元。根据其土地利用结构特征,构造了生态风险指数。结果表明,江苏省环太湖地区1... 基于1980~2005年江苏省环太湖地区4期土地利用遥感数据,在GIS技术支持下,构建了4个时序单元的土地利用转移信息图,分析了1980~2005年土地利用转移的主要单元。根据其土地利用结构特征,构造了生态风险指数。结果表明,江苏省环太湖地区1980~2005年的生态风险指数呈持续上升趋势,1980年和1990年处于低生态风险等级,2000年和2005年处于中生态风险等级。主要原因是低生态风险用地转移到高生态风险用地面积较多,建设用地快速扩展,造成生态风险不断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转移 生态风险 环太湖地区
下载PDF
环太湖地区有效生态用地面积的测算分析 被引量:23
12
作者 韩学敏 濮励杰 +1 位作者 朱明 许艳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301-305,共5页
生态用地对于维持城市自身生态系统健康,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笔者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为基础,提出了有效生态用地的概念及测算方法。结果表明:2005年环太湖地区有效生态用地总面积为8261... 生态用地对于维持城市自身生态系统健康,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笔者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为基础,提出了有效生态用地的概念及测算方法。结果表明:2005年环太湖地区有效生态用地总面积为826127.85hm2,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29.97%。从生态用地类型来看,水域占比由原来的21.82%上升为51.14%;耕地占比由原来的62.16%下降为25.38%。从各市的情况看,差异比较明显,苏州市有效生态用地面积比例最高,达40.77%,嘉兴市有效生态用地面积比例最低,仅为16.77%。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可以将有效生态用地所占面积比例作为重要的规划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生态用地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环太湖地区
下载PDF
吴县市露采矿区生态重建与环太湖地区生态旅游模式的契合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青松 左平 +1 位作者 邹欣庆 葛晨东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3-78,共6页
从景观生态学的定义入手 ,结合吴县市环太湖地区露采矿区的环境问题现状 ,提出了吴县市生态重建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基于每个废矿区都是一个脆弱的生态系统 ,在其恢复过程中 ,首先要在宏观上合理安排生态重建景观格局的规划及布局 ,然后... 从景观生态学的定义入手 ,结合吴县市环太湖地区露采矿区的环境问题现状 ,提出了吴县市生态重建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基于每个废矿区都是一个脆弱的生态系统 ,在其恢复过程中 ,首先要在宏观上合理安排生态重建景观格局的规划及布局 ,然后在微观上创造出合适的生态条件服务于整个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同时以生态重建后的矿区所要具有的三大基本功能 :生物生产、环境服务、文化支持为依托 ,构建了生态功能系统图及生态功能区相互关联图。生物生产功能主要是针对农业利用 ,环境服务是对用于旅游、娱乐、绿化用地的露采矿区 ,文化支持则是针对作为建筑用地的废弃地 ,其城镇及居民点用地是人类聚集场所 ,支撑了工矿企业、旅游商贸服务业及整个城市体系的运行。最后总结了环境生态重建后所产生的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县市 露采矿区 生态重建 环太湖地区 生态旅游模式
下载PDF
环太湖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构建 被引量:14
14
作者 邰崇禧 刘江山 汪康乐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41-44,共4页
通过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在分析目前环太湖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中宣传引导和村委会干部带动不够、缺乏对农民体育健身锻炼的组织与指导、相关配套工作不完善等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影响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运行机制构建的政策法规、农村经济... 通过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在分析目前环太湖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中宣传引导和村委会干部带动不够、缺乏对农民体育健身锻炼的组织与指导、相关配套工作不完善等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影响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运行机制构建的政策法规、农村经济和社会环境、农村体育基础等外部条件,提出构建环太湖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运行机制应以政府支持为主导、以农民参与为中心、以建立健全社团组织为纽带、以多元化筹资渠道作保障、以系统化服务相配套为基本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众体育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环太湖地区
下载PDF
环太湖景观生态格局变化研究——以苏州市吴中区为例 被引量:24
15
作者 仇恒佳 卞新民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1-85,共5页
在RS和GIS支持下,通过对1984和2002年TM影像解译,分析了研究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并利用逐步回归方法研究了景观变化的人文驱动力。结果表明,研究区景观发生剧烈变化,特别是耕地向水域、城镇用地和其它非农建设用地转变迅速,其中耕地的... 在RS和GIS支持下,通过对1984和2002年TM影像解译,分析了研究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并利用逐步回归方法研究了景观变化的人文驱动力。结果表明,研究区景观发生剧烈变化,特别是耕地向水域、城镇用地和其它非农建设用地转变迅速,其中耕地的减少占土地利用总减少面积的79.3%,建设用地和水域的增加分别占土地利用总增加量的63.5%和36.5%。城镇、工矿等人文景观斑块面积增大,并趋向集中;林地与耕地等自然、半自然景观类型斑块破碎度增加,分布趋于分散;耕地与城镇景观类型的斑块形状日趋复杂;耕地的突出优势变小,整体景观异质性程度上升。受区位和地形的影响,在苏州城区附近和东部平原区耕地流失强度较大,18年耕地重心向西南方向偏移了4.74 km。景观变化的人文驱动因素是人口增加、基本建设投资扩大、大量外资涌入和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动态变化 人文驱动力 环太湖
下载PDF
江苏省环太湖地区土地利用结构演变与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20
16
作者 李闽 孙在宏 +1 位作者 杨素静 乔伟峰 《地球信息科学》 CSCD 2008年第2期136-141,共6页
本文以江苏省环太湖地区为研究区域,以1996~2007年快速发展时期为研究时段,对这一特定时空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其驱动机制进行研究。文章以大量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区域内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度、信息熵和均衡度。1996年以来,江苏省环... 本文以江苏省环太湖地区为研究区域,以1996~2007年快速发展时期为研究时段,对这一特定时空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其驱动机制进行研究。文章以大量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区域内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度、信息熵和均衡度。1996年以来,江苏省环太湖地区用地结构调整即以趋向均衡的速度逐渐变缓。从2004年开始,江苏省环太湖地区用地结构趋向合理、均衡化发展。文章揭示了土地利用结构与经济发展驱动因素、农业集约化因素、城市化因素、人口因素、政策因素这五个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太湖地区 土地利用结构 驱动力
下载PDF
江苏环太湖地区旅游产品构成的系统分析和结构优化 被引量:24
17
作者 陶卓民 高春亮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3-37,共5页
本文从江苏环太湖地区旅游产品的现状出发 ,对江苏环太湖地区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构成进行了系统分析 ,并根据江苏环太湖地区旅游产品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从资源、客源和旅游业未来发展等方面探讨了江苏环太湖地区旅游产品结构优化... 本文从江苏环太湖地区旅游产品的现状出发 ,对江苏环太湖地区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构成进行了系统分析 ,并根据江苏环太湖地区旅游产品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从资源、客源和旅游业未来发展等方面探讨了江苏环太湖地区旅游产品结构优化的主要途径及该地区未来旅游产品的构成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环太湖地区 旅游产品的构成 系统分析 结构优化
下载PDF
环太湖河道污染物负荷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袁静秀 黄漪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485-493,共9页
根据1987—1988年环太湖河道水质、水量实测资料以及环湖主要河道的流量和水质的历史资料,结合平原水网地区的水情特征,提出了环太湖河道污染物负荷量的计算方法,并分析探讨了不同设计水情下环太湖河道污染物负荷量及其时空变化。结果表... 根据1987—1988年环太湖河道水质、水量实测资料以及环湖主要河道的流量和水质的历史资料,结合平原水网地区的水情特征,提出了环太湖河道污染物负荷量的计算方法,并分析探讨了不同设计水情下环太湖河道污染物负荷量及其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污染物负荷量与水情关系密切,枯水年的河道入湖污染物负荷量大于丰水年。环湖22条主要河道的入湖污染物负荷量占全部河道入湖总量的72%—91%,且不同污染物入湖负荷量的分布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太湖 河道 水情 污染物 负荷量
下载PDF
苏州市环太湖地区休闲度假旅游发展探讨 被引量:8
19
作者 宋金平 郝春燕 李香芹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78-81,88,共5页
苏州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但其旅游观光休闲业的发展很不平衡,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稳定健康发展。本文从休闲度假旅游的相关理论入手,分析了苏州环太湖地区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的优势,同时也指出其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的劣势与存在的问题,并... 苏州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但其旅游观光休闲业的发展很不平衡,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稳定健康发展。本文从休闲度假旅游的相关理论入手,分析了苏州环太湖地区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的优势,同时也指出其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的劣势与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苏州环太湖地区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的市场定位、发展原则、目标、发展思路和模式以及若干发展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休闲度假 苏州环太湖地区 旅游开发
下载PDF
环太湖流域养殖水产品中氟苯尼考残留现状及风险评估 被引量:8
20
作者 张聪 宋超 +5 位作者 赵志祥 余丽梅 范立民 裘丽萍 刘颖 陈家长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71-875,共5页
氟苯尼考是一种广谱高效抗菌药物,能够治疗动物疾病、促进动物生长,在水产养殖中被广泛使用,但其不合理的使用会导致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对2016年养殖期内环太湖流域的养殖水产品进行采样,分析其体内氟苯尼考的含量,并依据每日允许摄入量... 氟苯尼考是一种广谱高效抗菌药物,能够治疗动物疾病、促进动物生长,在水产养殖中被广泛使用,但其不合理的使用会导致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对2016年养殖期内环太湖流域的养殖水产品进行采样,分析其体内氟苯尼考的含量,并依据每日允许摄入量(ADI)值评估水产品中氟苯尼考对人体健康的风险。共采集养殖水产品116份,涉及的养殖品种有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青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和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研究结果表明:氟苯尼考的检出率为67.24%,检出值范围为0.131 7~938.825 6μg·kg^(-1)。在养殖期内,养殖水产品氟苯尼考含量变化基本呈低-高-低的趋势,9月份含量最高。由于养殖方式不同,不同养殖品种体内氟苯尼考含量不同,中华绒螯蟹体内氟苯尼考含量相对较低,平均值为7.84μg·kg^(-1)。成年人通过食用水产品氟苯尼考的摄入量约占ADI的1.83%,健康风险较低,膳食安全性高。研究结果可为合理指导养殖水产品的消费提供一定的依据,为环保部门监管抗生素环境残留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苯尼考 养殖水产品 环太湖流域 风险评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