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循环流化床气固提升管内的颗粒浓度及环核结构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漆小波 黄卫星 +2 位作者 潘永亮 祝京旭 石炎福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2003年第1期43-47,共5页
根据100mm×15.1m循环床提升管8个截面上11个径向位置的局部颗粒浓度的系统实验数据研究了提升管中气固两相流的环核流动结构。实验结果及分析表明,局部颗粒浓度大约在无因次半径r/R=0.8处与相应截面的平均颗粒浓度 εs达到相等,... 根据100mm×15.1m循环床提升管8个截面上11个径向位置的局部颗粒浓度的系统实验数据研究了提升管中气固两相流的环核流动结构。实验结果及分析表明,局部颗粒浓度大约在无因次半径r/R=0.8处与相应截面的平均颗粒浓度 εs达到相等,操作条件和轴向位置的改变对其没有明显影响,并由此提出以εs= εs为确定核心区无因次半径的依据。近壁环形区内的颗粒浓度及其对操作条件变化的敏感性均显著大于核心区,是构成提升管截面平均颗粒浓度总体变化的主要因素。核心区和边壁区的平均颗粒浓度随 εs的增加表现出很好的线性增加关系,所得到的环、核区平均颗粒浓度关联式的预测结果与本实验数据及文献数据吻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升管 流化床 局部颗粒浓度 环核流动结构 无因次心区半径 气固两相流
下载PDF
循环流化床环-核传热模型研究
2
作者 杨永军 陆继东 《发电设备》 1998年第3期2-6,共5页
根据循环流化床提升段的特殊的环核流动结构,该文提出了一个准二维的循环流化床气传热模型,研究了低温和高温情况下循环流化床受热面与床料间的换热;分析了炉内参数的变化对换热系数的影响;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符合得较好。
关键词 流化床锅炉 -流动结构 传热
下载PDF
粗重颗粒在循环床提升管内的局部颗粒浓度分布 被引量:2
3
作者 段小平 漆小波 +2 位作者 黄卫星 林海波 祝京旭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2004年第2期46-50,共5页
为研究颗粒物性对循环床提升管中气固动力学行为的影响 ,以空气 -沙子为气 -固体系 ,采用光纤探头测试了Φ 10 0mm× 10m循环床提升管中的局部颗粒浓度 ,并与FCC颗粒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 ,粗重颗粒 (沙子 )无因次浓度的径向分布及... 为研究颗粒物性对循环床提升管中气固动力学行为的影响 ,以空气 -沙子为气 -固体系 ,采用光纤探头测试了Φ 10 0mm× 10m循环床提升管中的局部颗粒浓度 ,并与FCC颗粒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 ,粗重颗粒 (沙子 )无因次浓度的径向分布及其沿轴向的发展与细颗粒 (FCC)有明显的不同 ,重颗粒无因次浓度的径向分布沿轴向没有明确的相似性 ,环核流动结构也发生变化 ,其环区缩小 ,核心区扩展到边壁处附近。采用间歇指数 (IntermittencyIn dex)对提升管内气 -固混合程度进行的定量描述表明 ,随着床层高度的增加 ,间歇指数逐渐减小 ,径向分布更加均匀 ;在相同Gs1.2 /Gg2 .0 条件下 ,确定截面上间歇指数的径向分布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床提升管 粗重颗粒 局部颗粒浓度 环核流动结构 间歇指数
下载PDF
循环流化床气体-颗粒团聚物两相流体动力特性的研究
4
作者 赵云华 谭袖 +3 位作者 王淑彦 陆慧林 刘国栋 何玉荣 《过程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634-638,共5页
基于气固两相流体动力学,建立循环流化床内气体-颗粒团聚物两相流动模型,模拟计算循环流化床内气固两相流动.理论预测得到循环流化床内颗粒团聚物的形成,得到颗粒"环-核"流动结构,模拟计算颗粒相浓度和速度以及气相速度分布... 基于气固两相流体动力学,建立循环流化床内气体-颗粒团聚物两相流动模型,模拟计算循环流化床内气固两相流动.理论预测得到循环流化床内颗粒团聚物的形成,得到颗粒"环-核"流动结构,模拟计算颗粒相浓度和速度以及气相速度分布与前人实验结果的趋势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团聚物流动 -流动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