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空间计量方法的城镇化动力实证研究——以环洞庭湖区域为例 被引量:28
1
作者 柳思维 徐志耀 唐红涛 《财经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0-104,共5页
在参考Cobb-Douglas生产函数构建的城镇化动力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使用空间计量方法对2000~2009年环洞庭湖区域城镇化动力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对城镇化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呈逐年下降趋势;固定资产投资及... 在参考Cobb-Douglas生产函数构建的城镇化动力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使用空间计量方法对2000~2009年环洞庭湖区域城镇化动力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对城镇化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呈逐年下降趋势;固定资产投资及流通产业发展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较大,但仍不稳定;人力资本投资对洞庭湖区域城镇化的作用尚不显著。因此,要改变当前环洞庭湖区域城镇化动力不充足、不稳定的问题和促进湖区从"粗放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转换,就必须主动对接"长株潭"城市群、深化分工和夯实产业基础、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充分发挥流通产业的先导作用并高度重视人力资本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动力 COBB-DOUGLAS 生产函数 空间面板计量 环洞庭湖区域
下载PDF
生态经济:环洞庭湖区域经济发展的理性转向 被引量:1
2
作者 严俊杰 黄正泉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2-75,共4页
鱼米经济的逻辑前提是资源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即鱼——自然繁殖捕之不尽;米——春种秋收无限循环,鱼米经济源于生产效率低下的农耕文明,是一种适应低效生产力的湖区原始发展模式,其生产思维是单向度的,是单程式的自然经济形态。鱼米... 鱼米经济的逻辑前提是资源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即鱼——自然繁殖捕之不尽;米——春种秋收无限循环,鱼米经济源于生产效率低下的农耕文明,是一种适应低效生产力的湖区原始发展模式,其生产思维是单向度的,是单程式的自然经济形态。鱼米经济既造就了洞庭鱼米之乡,也带来了洞庭湖区生态危机,这是洞庭鱼米经济的现代发展困惑。生态经济是生态伦理与经济规律的有机耦合,是通过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来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进而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和谐发展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从鱼米经济到生态经济是环洞庭湖区域经济发展的理性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米经济 生态经济 环洞庭湖区域经济 理性转向
下载PDF
加快发展环洞庭湖区域旅游产业带的思考 被引量:3
3
作者 柳思维 《武陵学刊》 2011年第3期26-29,40,共5页
湖南省环洞庭湖区域旅游资源丰富,包括红色旅游文化资源、人文历史资源、水乡特色旅游景观、产业观光旅游资源等。目前环洞庭湖旅游资源的开发及旅游产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系统开发环洞庭湖区域旅游资源,发展环洞庭湖旅游产业圈具... 湖南省环洞庭湖区域旅游资源丰富,包括红色旅游文化资源、人文历史资源、水乡特色旅游景观、产业观光旅游资源等。目前环洞庭湖旅游资源的开发及旅游产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系统开发环洞庭湖区域旅游资源,发展环洞庭湖旅游产业圈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加快发展环洞庭湖区域旅游产业应采取系统对策,从多方面着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洞庭湖区域 旅游资源 产业布局
下载PDF
环洞庭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何俊阳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50-52,共3页
环洞庭湖区域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联合开发对于当地政府是十分必要的。在此基础上,廓清该区域旅游资源联合开发利用的思路是关键。
关键词 环洞庭湖区域 旅游资源 联合开发
下载PDF
基于雷达卫星的汛期水体变化识别与应急监测
5
作者 曾海波 雷帆 +2 位作者 杨凯钧 杨亮亮 胡芳 《北京测绘》 2022年第12期1747-1752,共6页
本文充分利用雷达可穿透云雾的特性,采用国内外多源雷达卫星组合拍摄的方式,快速获取汛期环洞庭湖重点区域(常德市、岳阳市和益阳市)水体覆盖情况,通过对雷达数据的处理并利用双极化水体指数(SDWI)快速获取环洞庭湖区域水域信息及变化情... 本文充分利用雷达可穿透云雾的特性,采用国内外多源雷达卫星组合拍摄的方式,快速获取汛期环洞庭湖重点区域(常德市、岳阳市和益阳市)水体覆盖情况,通过对雷达数据的处理并利用双极化水体指数(SDWI)快速获取环洞庭湖区域水域信息及变化情况,同时结合国土变更调查数据与水体淹没范围进行套合比对分析,获得近期环洞庭湖地区房屋、农田、道路等淹没情况,并对重点垸堤溃堤风险进行分析,为政府部门防汛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及时、准确的地理信息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卫星 环洞庭湖区域 双极化水体指数 地理信息决策支持
下载PDF
廊道与源地协调的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被引量:64
6
作者 韩宗伟 焦胜 +4 位作者 胡亮 杨宇民 蔡青 黎贝 周敏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244-2256,共13页
构建生态联系紧密且生态干扰更小的生态安全格局,是平衡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国土空间中,为形成廊道与源地的协调与保护兼顾的生态安全格局,以环洞庭湖区域33个县(区)为例,针对核心生态源地与自然廊道、... 构建生态联系紧密且生态干扰更小的生态安全格局,是平衡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国土空间中,为形成廊道与源地的协调与保护兼顾的生态安全格局,以环洞庭湖区域33个县(区)为例,针对核心生态源地与自然廊道、经济社会源地与人工廊道分别形成的生态格局、城镇格局,揭示两者之间生态关键点及生态干扰点的分布特征,并差异化应对。结果表明:(1)为促进生态要素的空间联系,1537条生态廊道应纳入生态安全格局中,908处生态关键点需要保护,而0.48%的经济社会源地面积应退让给自然廊道。(2)受干扰的核心生态源地面积占比和自然廊道长度占比分别为1.36%、12.95%,8800处生态干扰点可采取缓冲、预警等主要应对策略,以协同发展自然—人工系统。(3)为满足生态保护用地应持续增加的需求,非核心生态源地内,面积分别为203.22 km^2、125.67 km^2、35.59 km^2的一、二、三级自然廊道可分批作为生态安全格局未来发展的储备用地。研究结果可为协调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生态用地与城镇建设用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廊道与源地保护 生态战略点 环洞庭湖区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