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糊精高分子 被引量:4
1
作者 刘琼 范晓东 《高分子通报》 CAS CSCD 2002年第5期41-48,共8页
环糊精以其独特的包合特性而引人注目 ,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化学分离及分析、药物控制释放、食品加工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环糊精高分子亦被证实具有包合、缓释及催化的能力 ,以及良好的机械强度和化学稳定性。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环糊精高... 环糊精以其独特的包合特性而引人注目 ,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化学分离及分析、药物控制释放、食品加工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环糊精高分子亦被证实具有包合、缓释及催化的能力 ,以及良好的机械强度和化学稳定性。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环糊精高分子的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糊精高分子 分子包合功能 交联型CDP 分子结构 高分子包合物
下载PDF
超支化聚硅碳烷-g-环糊精聚合物刷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5
2
作者 田威 范晓东 +3 位作者 姜敏 王生杰 刘郁杨 于瑜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080-1087,共8页
通过硅氢加成反应和核多步法聚合合成出超支化聚硅碳烷(HBP),并对其端基进行了硅氢化、羟基化和酰氯化三步改性得到大分子引发剂HBP-Cl;再用其引发甲基丙烯酸N,N-二甲氨基乙酯(DMA)进行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得到超支化聚硅碳烷-g-... 通过硅氢加成反应和核多步法聚合合成出超支化聚硅碳烷(HBP),并对其端基进行了硅氢化、羟基化和酰氯化三步改性得到大分子引发剂HBP-Cl;再用其引发甲基丙烯酸N,N-二甲氨基乙酯(DMA)进行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得到超支化聚硅碳烷-g-聚甲基丙烯酸N,N-二甲氨基乙酯(HBP-g-PDMA),最后将单-6-碘代β-CD通过离子键固载到PDMA链上,得到超支化聚硅碳烷-g-环糊精聚合物刷(HBP-g-PDMA-β-CD).采用FTIR、1H-NMR、13C-NMR、29Si-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凝胶渗透色谱/多角度激光光散射(SEC/MALLS)联用仪和激光粒度分析仪研究了其高分子的精细结构,并通过元素分析研究了固载时间对β-CD固载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化聚合物刷 超支化聚硅碳烷 线型环糊精高分子 硅碳烷核分子
下载PDF
新型β-环糊精固载化高分子合成研究(Ⅰ) 被引量:12
3
作者 何炳林 赵晓斌 《中国科学(B辑)》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2期1240-1247,共8页
利用疏水性骨架聚苯乙烯载体,经氯甲基化功能基修饰,直接将β-环糊精化学固载到高分子载体上,制备出一类新型的β-环糊精包络型高分子,该合成方法简便,固载量较高,并呈现明显的包络识别功能。作为医用亲和吸附剂对非结合型胆红素具有很... 利用疏水性骨架聚苯乙烯载体,经氯甲基化功能基修饰,直接将β-环糊精化学固载到高分子载体上,制备出一类新型的β-环糊精包络型高分子,该合成方法简便,固载量较高,并呈现明显的包络识别功能。作为医用亲和吸附剂对非结合型胆红素具有很好的清除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环糊精 环糊精高分子 合成
原文传递
基于环糊精的高度支化聚合物 被引量:3
4
作者 田威 范晓东 +2 位作者 孔杰 刘郁杨 张卫红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69-676,共8页
环糊精(CD)与高度支化聚合物都存在空腔结构,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可构筑出含有两种不同疏水空腔且具有特异物理化学功能的高分子体系,并有望在分子包合与识别、药物控释、基因传输等领域得到新的应用。本文根据高度支化聚合物与环糊精结合... 环糊精(CD)与高度支化聚合物都存在空腔结构,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可构筑出含有两种不同疏水空腔且具有特异物理化学功能的高分子体系,并有望在分子包合与识别、药物控释、基因传输等领域得到新的应用。本文根据高度支化聚合物与环糊精结合方式的不同,从以环糊精为核的高度支化聚合物、外端悬挂环糊精的高度支化聚合物、高度支化聚合物的结构单元与环糊精包合、环糊精与客体分子包合后自组装成高度支化聚合物,以及用功能化的环糊精单体合成超支化聚合物等5个方面对其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评述,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该类聚合物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糊精 环糊精高分子 高度支化聚合物 超支化聚合物 树枝状聚合物
原文传递
Covalent Assembly of Penicillin Acylase in Mesoporous Silica Based on Macromolecular Crowding Theory 被引量:11
5
作者 王安明 周成 +3 位作者 王华 沈树宝 薛建跃 欧阳平凯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07年第6期788-790,共3页
To improve the covalent immobilization of penicillin acylase (PA), macromolecular crowding theory was applied to its immobilization. Influence of mass ratio of enzyme to the silica, as well as, activation time with ... To improve the covalent immobilization of penicillin acylase (PA), macromolecular crowding theory was applied to its immobilization. Influence of mass ratio of enzyme to the silica, as well as, activation time with glutaraldehyde on the activity of assembled PA, was studied. In the mesopores, the effect of fl-cyclodextrin (β-CD) on the immobilization of the enzyme was also investigated. It was remarkable that the coupled yield and relative activity reached 99.5% and 92.3%, respectively, when penicillin acylase assembled covalently in the mesopores. The results here indicate that mimicked macromolecule crowding could significantly ameliorate the performance of covalently immobilized 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zyme immobilization penicillin acylase Β-CYCLODEXTRIN macromolecule crowding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