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L-苯丙-L-缬)二肽的合成 被引量:3
1
作者 杨丽斌 李培刚 +2 位作者 矫桂丽 任慧平 邹志琛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4期66-67,71,共3页
以L-(+)-苯丙氨酸甲酯盐酸盐和L-(+)-缬氨酸为原料,经氨基保护、羧基活化等措施合成了新型催化剂环(苯丙-缬)二肽.
关键词 (l-苯丙-缬)二肽 l-(+)-缬氨酸 l-(+)-苯丙甲酯盐 合成
下载PDF
UHPLC-MS/MS法同时测定六合氨基酸注射液中6个有效成分的含量 被引量:5
2
作者 王清华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57-262,共6页
目的:建立UHPLC-MS/MS法同时检测六合氨基酸注射液中6个有效成分(L-精氨酸、L-谷氨酸、L-门冬氨酸、L-亮氨酸、L-异亮氨酸和L-缬氨酸)的含量。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SB-C_(18)(3.0mm×150 mm,5μm)色谱柱分离,以含0.2%甲酸和0.02... 目的:建立UHPLC-MS/MS法同时检测六合氨基酸注射液中6个有效成分(L-精氨酸、L-谷氨酸、L-门冬氨酸、L-亮氨酸、L-异亮氨酸和L-缬氨酸)的含量。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SB-C_(18)(3.0mm×150 mm,5μm)色谱柱分离,以含0.2%甲酸和0.02%七氟丁酸的甲醇溶液-含0.2%甲酸和0.02%七氟丁酸的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4 mL·min^(-1),柱温50℃;以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扫描方式,多反应监测扫描模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所测6个氨基酸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3;实验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5.8%~103.2%,RSD<4.2%。10批样品中L-精氨酸、L-谷氨酸、L-门冬氨酸、L-亮氨酸、L-异亮氨酸和L-缬氨酸的含量检测结果分别为21.64~22.24、18.12~18.64、3.84~4.24、16.40~16.88、10.76~11.48和11.96~12.48 mg·mL^(-1)。结论:经方法学验证,所建立的分析方法简便、快速、准确,灵敏度高,可作为六合氨基酸注射液的质量控制和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合注射液 l- l- l-门冬 l- l- l-缬氨酸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原文传递
药用昆虫喙尾琵琶甲中环肽类成分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罗情 蔡乐 +3 位作者 巫秀美 郭娜娜 罗建蓉 肖怀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2381-2384,共4页
目的研究药用昆虫喙尾琵琶甲Blaps rynchopeter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反相ODS及D101色谱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及质谱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喙尾琵琶甲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位分离得到10个环二肽类化合物,分... 目的研究药用昆虫喙尾琵琶甲Blaps rynchopeter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反相ODS及D101色谱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及质谱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喙尾琵琶甲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位分离得到10个环二肽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环(亮氨酸-脯氨酸)(1)、环(缬氨酸-脯氨酸)(2)、环(异亮氨酸-脯氨酸)(3)、环(丝氨酸-脯氨酸)(4)、环(酪氨酸-脯氨酸)(5)、环(缬氨酸-异亮氨酸)(6)、环(缬氨酸-亮氨酸)(7)、环(缬氨酸-酪氨酸)(8)、环(异亮氨酸-酪氨酸)(9)、环(苯丙氨酸-酪氨酸)(10)。结论 10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药用昆虫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喙尾琵琶甲 药用昆虫 (-) (缬氨酸-) (异-) (丝-)
原文传递
海绵共附生链霉菌Streptomyces parvulus 162432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4
作者 陈瑞强 罗祥超 +1 位作者 林厚文 焦伟华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4104-4110,共7页
目的研究海绵共附生链霉菌Streptomyces parvulus162432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填料(ODS)中压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得到的单体化合物采用HR-ESI-MS、NMR以及文献比对等方法进行鉴定,新化合... 目的研究海绵共附生链霉菌Streptomyces parvulus162432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填料(ODS)中压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得到的单体化合物采用HR-ESI-MS、NMR以及文献比对等方法进行鉴定,新化合物的绝对构型通过计算NMR和圆二色谱(ECD)确定。结果从菌株Streptomyces parvulus 162432中分离纯化了9个环二肽类化合物,包括1个新化合物链霉菌二肽A(1)和8个已知化合物:环-(D-顺式-羟脯氨酸-L-苯丙氨酸)(2)、环-(D-脯氨酸-D-苯丙氨酸)(3)、环-(L-羟脯氨酸-L-亮氨酸)(4)、环-(L-羟脯氨酸-D-亮氨酸)(5)、环-(D-脯氨酸-L-亮氨酸)(6)、环-(L-脯氨酸-D-亮氨酸)(7)、环-(D-脯氨酸-L-异亮氨酸)(8)、环-(L-亮氨酸-D-缬氨酸)(9)。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1~9进行肿瘤细胞增殖细胞毒和抗菌活性评价,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1~9在10μg/mL下对肿瘤细胞增殖均未显示出明显的细胞毒活性;化合物9对苏云金芽孢杆菌显示抑菌活性,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为25μg/mL。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和4~9为首次从链霉菌Streptomyces parvulus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 链霉菌Streptomyces parvulus 162432 链霉菌二肽A -(l--d-缬氨酸) 海洋天然产物 抗菌活性
原文传递
毛竹笋化学成分研究(Ⅰ) 被引量:45
5
作者 杜文鹏 徐彭 +3 位作者 刘波 徐向红 赖学文 李斌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34-338,共5页
目的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笋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反复硅胶柱色谱、开放性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其进行提取、分离和纯化,并结合核磁共振(NMR)、质谱等现代波谱技术对所得化合物进行... 目的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笋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反复硅胶柱色谱、开放性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其进行提取、分离和纯化,并结合核磁共振(NMR)、质谱等现代波谱技术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毛竹笋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为脱氧胸腺嘧啶核苷(1)、尿嘧啶(2)、胸腺嘧啶(3)、香草酸(4)、对羟基苯甲醛(5)、腺嘌呤核苷(6)、尿嘧啶核苷(7)、2′-O-甲氧基尿嘧啶核苷(8)、对羟基苯甲酸乙酯(9)、环(L-丙氨酸-L-缬氨酸)(10)、环(L-苯丙氨酸-L-亮氨酸)(11)、酒渣碱(12)、ethyl 4-(sulfooxy)benzoate(13)、吲哚-3-甲酸甲酯(14)、顺式对羟基肉桂酸乙酯(15)、反式对羟基肉桂酸乙酯(16)、2-甲氧基-4-羟基-苯甲醛(17)、对羟基苯乙腈(18)。结论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毛竹笋中分得,化合物6~18为首次从刚竹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笋 香草 腺嘌呤核苷 (l--l-缬氨酸) 酒渣碱 吲哚-3-甲酯 顺式对羟基肉桂乙酯
原文传递
基于多元功效成分的瓜蒌皮药材产地现代干燥加工方法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张黄琴 刘培 +4 位作者 钱大玮 刘琳 朱邵晴 李会伟 段金廒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50-964,共15页
目的比较不同干燥方式对瓜蒌皮药材品质的影响,优选出适宜的瓜蒌皮药材产地现代干燥加工方法。方法收集安徽产新鲜瓜蒌皮,分别采用传统与现代产地加工干燥方法[40、50、60、70℃控温热风干燥,40、50、60、70℃微波真空干燥(真空度-0.08 ... 目的比较不同干燥方式对瓜蒌皮药材品质的影响,优选出适宜的瓜蒌皮药材产地现代干燥加工方法。方法收集安徽产新鲜瓜蒌皮,分别采用传统与现代产地加工干燥方法[40、50、60、70℃控温热风干燥,40、50、60、70℃微波真空干燥(真空度-0.08 MPa),50、60、70℃中短波红外干燥,-80℃真空冻干干燥,晒干,阴干]加工处理,结合干燥样品外观性状,以药效成分(5种黄酮类芦丁、木犀草苷、芹菜素-7-O-葡萄糖醛酸苷、芹菜素、橘红素,3种三萜类葫芦素D、葫芦素B、葫芦素E)、营养滋补类成分(2种糖类葡萄糖、果糖,18种氨基酸类苯丙氨酸、L-亮氨酸、异亮氨酸、L-色氨酸、γ-氨基丁酸、L-蛋氨酸、L-缬氨酸、脯氨酸、L-酪氨酸、反式-4-羟基-L-脯氨酸、L-苏氨酸、L-谷氨酸、L-谷氨酰胺、L-丝氨酸、L-天门冬酰胺、L-瓜氨酸、L-精氨酸、L-赖氨酸,12种核苷类胸腺嘧啶核苷、2′-脱氧尿苷、腺嘌呤、尿苷、腺苷、2′-脱氧肌苷、肌苷、胞嘧啶、鸟嘌呤、2′-脱氧鸟苷、胞苷、鸟苷)共40种资源性化学成分的组成及含量为评价指标,对不同干燥加工方法所得瓜蒌皮药材样品的品质进行综合评价。利用主成分分析(PCA)法,优选瓜蒌皮最佳现代干燥加工方法。结果不同干燥品中,药效成分及营养滋补类成分含量差异较大,其中果糖及葡萄糖质量分数分别为9.78%~21.32%、4.46%~15.63%;70℃微波真空干燥处理获得的瓜蒌皮所含黄酮类和四环三萜类成分总量最高,40℃控温热风干燥处理的总量最低。通过对14种不同干燥方式获得的瓜蒌皮样品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发现70℃控温热风干燥、70℃中短波红外干燥、-80℃真空冻干干燥、50℃微波真空干燥和60℃控温热风干燥方式获得的样品有效成分含量均优于传统晒干。结论结合药材的外观性状、色泽、质地、干燥时间及功效成分含量等因素,基于目前企业设备现状,建议70℃控温热风干燥为瓜蒌皮产地加工条件;基于未来新型设备的发展,70℃中短波红外干燥可作为瓜蒌皮产地加工的发展方向。研究结果将为瓜蒌皮药材产地加工的规范化和品质特征的形成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栝楼 瓜蒌皮 产地加工 综合评价 主成分分析 药用类成分 营养滋补类成分 黄酮 芦丁 木犀草苷 芹菜素-7-O-葡萄糖醛 芹菜素 橘红素 三萜 葫芦素D 葫芦素B 葫芦素E 糖类 葡萄糖 果糖 苯丙 l- l- γ-基丁 l- l-缬氨酸 l- l- 反式-4-羟基-l- l- l- l-酰胺 l- l-天门冬酰胺 l- l- l- 核苷 胸腺嘧啶核苷 2′-脱氧尿苷 腺嘌呤 尿苷 腺苷 2′-脱氧肌苷 肌苷 胞嘧啶 鸟嘌呤 2′-脱氧鸟苷 胞苷 鸟苷 控温热风干燥 微波真空干燥 中短波红外干燥 真空冻干干燥 晒干 阴干
原文传递
美洲大蠊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司金光 张涛 +2 位作者 李凌宇 王孟华 邹忠梅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78-181,共4页
目的对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虫体体积分数95%乙醇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和鉴定。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开放ODS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对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核磁共振、质谱等现代... 目的对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虫体体积分数95%乙醇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和鉴定。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开放ODS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对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核磁共振、质谱等现代波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并鉴定出14个化合物,分别为水杨酸(1),苯甲酸(2),苯乙酸(3),对羟基苯乙酸甲酯(4),对羟基苯甲酸(5),染料木素(6),间羟基苯甲酸(7),2-羟基马尿酸甲酯(8),2,5-二羟基苯甲酸(9),2-羟基马尿酸(10),尿嘧啶(11),环(缬氨酸-丙氨酸)二肽(12),N-乙酰多巴胺(13)和环(L-脯氨酸-L-酪氨酸)二肽(14)。结论化合物2,4,7~10,12和14为首次从大蠊属昆虫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 (缬氨酸-) (l--l-) 化学成分 结构鉴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