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主体性:西方社会组织体制建构的逻辑基础 被引量:1
1
作者 高猛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5年第3期15-21,共7页
在流变的现代性视野中,西方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是以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流变为主线的社会系统的组织化过程,是"人的主体性"、"社会自主性"、"国家自主性"三者共同建构的结果。社会组织体制作为一个整合的秩序... 在流变的现代性视野中,西方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是以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流变为主线的社会系统的组织化过程,是"人的主体性"、"社会自主性"、"国家自主性"三者共同建构的结果。社会组织体制作为一个整合的秩序结构,评判其建构合理性的根本依据是看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公民对主体性的追求。作为内生逻辑,西方的社会组织体制主要表现为一种内生自发的秩序,由社会内生组织结合生成的"强社会"成为重要的建构主体。作为外生逻辑,国家的制度安排使这一过程具有可控性和规定性。西方经验表明,"国家自主性"与"社会自主性"可以并行不悖,未来社会组织体制的建构趋势是按照"强公民—强社会—强国家"的理路形成新型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主体性 西方社会组织体制 社会自主性 国家自主性
下载PDF
高校学生志愿者后现代主体性生成路径研究——以广州市部分高校为例
2
作者 于战明 《天中学刊》 2018年第5期153-156,共4页
后现代主体性的发育状况是衡量主体能否持续从事志愿服务的重要表征。通过对广州市部分高校学生志愿者后现代主体性的调查,发现他们后现代主体性表现为有机性较强,超越性不高,创新性水平偏低,而创新性培育的环境、有机性孕育的文化因子... 后现代主体性的发育状况是衡量主体能否持续从事志愿服务的重要表征。通过对广州市部分高校学生志愿者后现代主体性的调查,发现他们后现代主体性表现为有机性较强,超越性不高,创新性水平偏低,而创新性培育的环境、有机性孕育的文化因子功能和超越性生成的动力是制约他们后现代主体性生成的重要因素。政府、高校、社会、家庭、学生五者的相向合力,是培养高校学生志愿者后现代主体性生成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学生志愿者 现代主体性 调查 生成路径
下载PDF
后现代哲学视野中的“主体性” 被引量:14
3
作者 李荣海 刘继孟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2000年第1期85-89,共5页
后现代哲学通过对现代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对立关系的反思和批判 ,颠覆了现代主体性 ,并对现代主体性的相关因素 ,即主客二元对立、理性中心主义、线性进步观在哲学层面上进行了彻底解构。建设性后现代哲学在现代性的“废墟”上确立了... 后现代哲学通过对现代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对立关系的反思和批判 ,颠覆了现代主体性 ,并对现代主体性的相关因素 ,即主客二元对立、理性中心主义、线性进步观在哲学层面上进行了彻底解构。建设性后现代哲学在现代性的“废墟”上确立了自己的主体性理念 ,认为后现代主体应体现构成性、有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哲学 现代主体性 哲学解构 主体性理念
下载PDF
论现代性与主体性的深层关联——基于实践哲学视角的现代性批判 被引量:4
4
作者 郭春明 孙庆斌 《黑龙江社会科学》 CSSCI 2016年第2期13-19,共7页
以实践哲学的视角剖析现代性,其与主体性之间的深层关联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现代性的古今、东西二元对立思维,是以赋有"理性"的"主体性"观念为支撑的;现代性征程体现着作为"主体"的人类及西方运用自... 以实践哲学的视角剖析现代性,其与主体性之间的深层关联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现代性的古今、东西二元对立思维,是以赋有"理性"的"主体性"观念为支撑的;现代性征程体现着作为"主体"的人类及西方运用自身的工具理性对作为"客体"的自然与非西方的单极性征服逻辑;现代性之工具理性权威,最终服务于它的唯一主人——追求自身价值的无限增值的"资本"主体。通过深入分析现代性与主体性的深层关联,有助于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不同于西方主体哲学二元对立与征服逻辑的异质性的新型现代化路径与现代性理念的道路自信与理论自信,也有助于进一步反思与践行今后中国现代性批判的真实关切点、实践路径与多重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哲学 现代性与主体性 主体与客体 资本 同质性与异质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下载PDF
后现代文论对主体性的解构与反思
5
作者 罗伟文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0-105,共6页
文学主体性理论颠覆了反映论文论,确立了人在文学实践中的核心地位,从理论上回应了"文学是人学"的时代主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也隐含着理论的缺陷和历史的局限。因此,它遭到后现代主义的批判和解构,从而退出主流位置。后... 文学主体性理论颠覆了反映论文论,确立了人在文学实践中的核心地位,从理论上回应了"文学是人学"的时代主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也隐含着理论的缺陷和历史的局限。因此,它遭到后现代主义的批判和解构,从而退出主流位置。后现代主义文论消解主体性,追寻差异性,一方面反拨了主体性文论,同时也产生了虚无主义的弊端。文学理论的发展应该回归和重建现代哲学,并且实现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主义文学主体性 主体间性 解构 反思
下载PDF
现代物理学与认识的主体性争论——上世纪八十年代科学与哲学关系的论战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彤宇 张俊平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54-66,共13页
文章考察八十年代中国自然辩证法界四大论战之——现代物理学与认识的主体性的论战。论文考察了引发论战的原由;接着详细探讨了双方观点分歧和论战始末;最后对争论做了总结和思考,指出论战与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力地推... 文章考察八十年代中国自然辩证法界四大论战之——现代物理学与认识的主体性的论战。论文考察了引发论战的原由;接着详细探讨了双方观点分歧和论战始末;最后对争论做了总结和思考,指出论战与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力地推动了思想解放的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十年代现代物理学认识的主体性科学与哲学争论
下载PDF
文学现代性与现代散文主体性理论的形成
7
作者 蔡江珍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82-87,共6页
本文认为,现代散文主体性理论的形成,与文学现代性中激进的“反传统”、“人的文学”及“国民性”问题的探讨相关。
关键词 现代散文主体性理论 文学现代 反传统 人的文学 国民性
下载PDF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安全教育研究
8
作者 刘卫华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5-8,共4页
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理论视角审视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三种矛盾,分析其原因在于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活动都缺乏主体性,由此提出提高教育者主体性,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培养受教育者主体性,促进参与安全教育的积极性、整合教... 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理论视角审视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三种矛盾,分析其原因在于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活动都缺乏主体性,由此提出提高教育者主体性,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培养受教育者主体性,促进参与安全教育的积极性、整合教育双方的主体性,促使大学生安全教育活动主体性不断生成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理论 大学生安全教育
下载PDF
邓小平理论的主体性思想及实践基础
9
作者 贺善侃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1-6,共6页
实践活动在主体性的确立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国当代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呼唤着现代主体性。邓小平的主体性思想作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科学概括,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一、邓小平的主体性思... 实践活动在主体性的确立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国当代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呼唤着现代主体性。邓小平的主体性思想作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科学概括,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一、邓小平的主体性思想 首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思想 邓小平理论 实践基础 主体创新 现代主体性 社会主义主体 独立王国 开放实践 毛泽东 实践功能
下载PDF
浮萍:抒情话语下的漂流经验与后现代主体重构——以《她们的名字叫红》为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明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4-42,共19页
选取电影《她们的名字叫红》做深度文本解读,原因在于这部电影对于探讨中国后现代主体性问题具有极大的启发性和阐释空间。为此,提出浮萍概念,侧重于挖掘它在后现代美学与中国传统美学之间的协调性功能。浮萍与根茎一样强调后现代社会... 选取电影《她们的名字叫红》做深度文本解读,原因在于这部电影对于探讨中国后现代主体性问题具有极大的启发性和阐释空间。为此,提出浮萍概念,侧重于挖掘它在后现代美学与中国传统美学之间的协调性功能。浮萍与根茎一样强调后现代社会的不确定性和运动特征,却在中国抒情话语的层面上开出新路。它在重视运动过程的同时,保留了对静止的肯定和对源头的敬意。它在现代物理学空-时观与中国古代神话体系的双重观照下,显示出时间的非线性与多维度特征如何介入到后现代主体的情感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萍 根茎 抒情话语 现代主体性 章明
下载PDF
传统艺术视角下对现代艺术创作主体的反思 被引量:1
11
作者 于佰田 《书画世界》 2021年第8期88-90,共3页
艺术的发展在过去的200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从古典艺术到当代艺术。艺术的概念与欣赏方法都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但是中国除了少数艺术史学者外,很少有人讨论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艺术是谁创作的。实... 艺术的发展在过去的200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从古典艺术到当代艺术。艺术的概念与欣赏方法都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但是中国除了少数艺术史学者外,很少有人讨论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艺术是谁创作的。实际上这个问题在过去的讨论中,无论有过多少对思想脉络、思潮学派抑或是社会组织的讨论,最终的落点往往都在“艺术家”,也就是艺术品的创作者的审美上。但逐渐兴起的后人文主义思潮给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些不同的视角,那就是在现代性主体逐渐无法解释艺术现象的产生时,艺术创作的主体到底是谁?艺术创作的理论该何去何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创作 现代主体性 后人文主义
下载PDF
科技-工业:确证人的主体性与现代民族国家主体性的力量 被引量:6
12
作者 管锦绣 谢俊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17,共8页
基于工业文明以来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趋势的思考,马克思将科技视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示,是人的主体性的最基本方面,从而认为科技是人的主体性之确证的力量。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人的主体性,以现代民族国家的人的主体性加以表现,并通... 基于工业文明以来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趋势的思考,马克思将科技视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示,是人的主体性的最基本方面,从而认为科技是人的主体性之确证的力量。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人的主体性,以现代民族国家的人的主体性加以表现,并通过特定民族国家主体性的确立为其实现途径,从而科技-工业也是确证现代民族国家主体性的力量。同时,科技受资本增殖逻辑所制约以异化的方式向前发展,一方面带来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特定的民族国家主体性被资本增殖逻辑所挤压,致使不同民族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和多元文化矛盾的加剧。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的背景下,科技,作为人的主体性之确证力量,是现代民族国家的主体性之确证的基础,是国家硬实力的核心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是提升民族国家国际话语权和民族文化现代化所需能力的重要途径,因而是现代民族国家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工业 资本增殖逻辑 人的主体性之确证 现代民族国家主体性之确证
原文传递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基础 被引量:6
13
作者 赵媛 方浩范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2008年第5期36-39,共4页
面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人类中心主义"遭到种种质疑,"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应运而生。"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一个科学形态的价值命题,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以人为中心即以人为主体;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以人... 面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人类中心主义"遭到种种质疑,"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应运而生。"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一个科学形态的价值命题,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以人为中心即以人为主体;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以人类的整体利益为中心;在对人类的主体的界定上,主张从人的对象性活动、从主体的实践中理解人的主体性。"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基础,与可持续发展具有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主体性 整体利益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逻辑转换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被引量:13
14
作者 徐选国 《学海》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7-187,216,共12页
社会结构转型与现代化进程催生了中国社会工作的恢复重建与快速发展,近30年的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形成了以本土化为根本任务的发展逻辑。深入反思社会工作本土化这一命题发现,我们在移植和借鉴西方社会工作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忽视了中西不... 社会结构转型与现代化进程催生了中国社会工作的恢复重建与快速发展,近30年的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形成了以本土化为根本任务的发展逻辑。深入反思社会工作本土化这一命题发现,我们在移植和借鉴西方社会工作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忽视了中西不平等的现代化脉络下知识移植对中国社会工作主体性关切的阙如,导致其陷入狭隘本土化与以他者为中心的本土化双重陷阱之中。本文尝试从“现代化-主体性”框架理解社会工作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的实践特征,阐释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缺乏知识自主性的结构性根源,并结合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分析构建中国社会工作主体性的时空条件,从主体性角度阐释以“中国社会工作”为整体叙事的话语体系重构框架,并从哲学基础、伦理体系、理论体系、方法体系等维度提出中国社会工作知识再生产的多重路径,以为全球治理贡献社会工作的中国经验与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土化 现代化-主体性 中国社会工作 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下载PDF
论郁达夫小说中的疾病叙事 被引量:1
15
作者 任葆华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8期103-104,共2页
郁达夫小说中的疾病叙事既满足他自我心理治疗的需要,又隐喻着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封建文化和殖民文化双重压迫之下建构现代主体性过程中的尴尬境遇。
关键词 郁达夫小说 疾病叙事 现代主体性 隐喻
下载PDF
反照诗学:李金发诗中的幽暗启迪与悲悼伦理 被引量:1
16
作者 米家路 赵凡(译) 《江汉学术》 CSSCI 2020年第1期60-71,共12页
李金发诗歌中由力比多能量的危机导致身体退回黑暗的洞穴,从而拒斥自生光的直接启迪。反射光或折射光是贯穿李金发诗歌的母题,我称其为"反照性诗学",反照性诗学预示了中国现代文化叙述里涉及身份与自我模塑的关键性话题。借... 李金发诗歌中由力比多能量的危机导致身体退回黑暗的洞穴,从而拒斥自生光的直接启迪。反射光或折射光是贯穿李金发诗歌的母题,我称其为"反照性诗学",反照性诗学预示了中国现代文化叙述里涉及身份与自我模塑的关键性话题。借助镜像的折射反照,中国现代性叙述中自我的自反意识便随之崛现。与自生光的线性向心运动不同,反射光内存一种"观者-镜像-光源"的三角关系,形成了破坏线性整一性的差异、剩余与他者性。通过对镜面物的观照,李金发诗歌透露出"自我"的空洞、匮乏和虚妄,显现了非我与分裂的自我。这种独特的自反性意识诞生出一种崭新的自我伦理,在颓废的第三度空间里,重塑生命的美学情感与时间意识,通过"镜像-悲悼-纪念碑"的叙述范式构建了个人化身份与现代主体性的辩证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金发 反照性诗学 现代主体性 个人化身份
下载PDF
“表达之难”与“瞬间的光”:胡适写物诗初探
17
作者 王玮旭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07-219,共13页
胡适的诗学观念大致上由“言之有物”与“讲求白话”两条主要线索构成,而《尝试集》中最能体现其诗学构想的作品是频繁出现的“写物诗”。不同于此前《旧诗存稿》中《电车词》对“新物”的关注,《尝试集》中的写物诗表面上所书写的对象... 胡适的诗学观念大致上由“言之有物”与“讲求白话”两条主要线索构成,而《尝试集》中最能体现其诗学构想的作品是频繁出现的“写物诗”。不同于此前《旧诗存稿》中《电车词》对“新物”的关注,《尝试集》中的写物诗表面上所书写的对象大都是古已有之的日常事物,甚至是古典诗词反复书写的“古典物”,这里暗含着一种从旧事物中发掘新诗意的意识,但大部分情况下他又未能发现新的物我关系,诗歌停留在对“表达之难”的呈现。只在少数几首诗对“瞬间的光”的书写中,展现出了一种现代主体性,一方面他对事物的易逝有着现代人特有的敏感,另一方面他又在“历史的黑夜”中建构了“内心的光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写物诗 《尝试集》 现代主体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