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化追求的“时代自觉”:论新发展理念的动力发育
1
作者 张菊 李振 《宁夏党校学报》 2017年第6期29-33,共5页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内容的新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新发展理念的生成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内容的新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新发展理念的生成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发展问题进行的反思与纠偏,也是对当下世界各国发展中面临的全球性生态恶化、贫富分化、价值链固化问题给出的"中国方案"。新发展理念所引领的中国现代化道路,既是中国崛起之路,也代表着世界文明发展的新方向,只有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人类才可能会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展理念 动力发育 现代化追求 时代自觉
下载PDF
现代化追求与时代性精神——当代中国发展理念及其生成逻辑解读和探究(一)
2
作者 崔秋锁 《党政干部学刊》 2013年第8期4-9,共6页
深刻理解当代中国发展的理论内涵和价值定位,是正确把握当代中国发展理念及其生成逻辑的首要问题和基本前提。当代中国发展问题,不仅仅是一个解决国家贫穷落后、改变被动挨打局面的富裕富强问题,而且更是一个人和社会的现代化问题。当... 深刻理解当代中国发展的理论内涵和价值定位,是正确把握当代中国发展理念及其生成逻辑的首要问题和基本前提。当代中国发展问题,不仅仅是一个解决国家贫穷落后、改变被动挨打局面的富裕富强问题,而且更是一个人和社会的现代化问题。当代中国发展的理论内涵,是中国人和社会走向现代化的价值追求;其价值定位,则在于追求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时代的时代精神。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30余年历史过程所展现的实践精神,又是当代中国人超越现实、面向未来的理想精神,同时也是反映和体现中华民族追梦之旅的时代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理念 发展内涵 发展定位 现代化追求 时代性精神
原文传递
新时期之初文学批评的启蒙特征辨析——以1980年代的“主题批评”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赵黎波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2010年第3期97-101,共5页
启蒙话语是新时期之初文学批评的主流话语,这在20世纪80年代的"主题批评"中体现得分外鲜明。从这些"主题批评"中,可以看到以"现代化追求"为核心的启蒙思潮对新时期文学批评的影响和制约,而文学批评又通... 启蒙话语是新时期之初文学批评的主流话语,这在20世纪80年代的"主题批评"中体现得分外鲜明。从这些"主题批评"中,可以看到以"现代化追求"为核心的启蒙思潮对新时期文学批评的影响和制约,而文学批评又通过自己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规约了新时期文学的启蒙特质,并对新时期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潜在的导向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话语 “主题批评” 现代化追求
下载PDF
主体的对象化与审美的精致化──评匡燮《记忆蛛网》
4
作者 王仲生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1999年第2期54-59,共6页
关键词 《记忆蛛网》 散文集 现代化追求 匡燮
下载PDF
中国台湾现代主义文学的“反方观点”——陈映真、吕正惠等的观察、思考和批判
5
作者 朱双一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23年第1期5-16,共12页
对于中国台湾现代主义文学,文坛历来存在着正、反两方面的观点,各自又可分为“当时言说”和“历史回顾”两类。早期倡导者望文生义地误读,将现代主义等同于“现代化”加以追求;陈映真则认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为资本主义高度发达阶段社... 对于中国台湾现代主义文学,文坛历来存在着正、反两方面的观点,各自又可分为“当时言说”和“历史回顾”两类。早期倡导者望文生义地误读,将现代主义等同于“现代化”加以追求;陈映真则认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为资本主义高度发达阶段社会问题的反映,是“无罪”的,但缺乏对“人”的关怀和希望的鼓舞,并不值得提倡。至于尚处于农业社会的中国台湾的现代主义文学,缺乏其产生的必然社会经济条件而有“早熟”之嫌,表现出耽溺于移植、模仿的亚流性格,以及思考、知性上的贫弱症。20多年后新出现的正方观点宣称它源于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战乱经验,与西方的现代主义是一种发声体不同但音调相似的回响。同样是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的反方观点“冷战影响”说,进一步将问题放到冷战—内战交叠构造的宏大格局中加以观照,认为它乃旨在造成“真正美国”认同的文化冷战的产物。将上述观点相互交叉互读,细加辨析,或许才能呈现其完整、全面和准确的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台湾现代主义文学 追求现代化 移植模仿 知性贫弱 “早熟”说 “冷战影响”说
原文传递
韩少功乡土小说阶段论
6
作者 李园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7年第4期67-71,共5页
韩少功是一位不断追求新变的作家,但是在他创作的三个不同阶段又不约而同地关注中国乡村。早期启蒙视角下,乡村描写仅作为宏大主题的背景,不具备独立文化意义。到寻根文学时期,韩少功逐渐注意到乡村风俗的独特价值。90年代,他开始关注... 韩少功是一位不断追求新变的作家,但是在他创作的三个不同阶段又不约而同地关注中国乡村。早期启蒙视角下,乡村描写仅作为宏大主题的背景,不具备独立文化意义。到寻根文学时期,韩少功逐渐注意到乡村风俗的独特价值。90年代,他开始关注西方理性话语对乡村的遮蔽和表述,挖掘乡村方言背后的文化价值,从而对中国乡村进行去蔽,向读者呈现一个真实而又诗性的乡土。在这个过程中,他还站在民间立场上,倡导回归乡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少功 乡村叙事 启蒙 现代化追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