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绘画、叙事伦理、现代性空间:张爱玲的观看与书写 被引量:1
1
作者 高秀川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79-85,共7页
张爱玲多次在文章中论及绘画艺术,她在画论中透露出的虚无主义的观念其实也是其文学创作的基调。为了抵抗生命意识中本体性的虚无,张爱玲特别注重运用刻摹细节和意象化的艺术手法来表现现实存在——以这种"近人情"的叙事伦理... 张爱玲多次在文章中论及绘画艺术,她在画论中透露出的虚无主义的观念其实也是其文学创作的基调。为了抵抗生命意识中本体性的虚无,张爱玲特别注重运用刻摹细节和意象化的艺术手法来表现现实存在——以这种"近人情"的叙事伦理表现上海现代性空间时,恰好可以获致"参差的对照"的效果。而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由张爱玲的"观看"审视其"书写",也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研究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绘画 叙事伦理 现代性空间 观看 书写
下载PDF
城市现代性空间的兴起和文化表征——以19世纪的巴黎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杨智慧 《文化研究》 2019年第4期130-144,共15页
19世纪的商业化、大众休闲、城市新建推动现代性空间崛起。优雅华丽的拱廊街,琳琅满目的商品,不计其数的广告和图像,星罗棋布的咖啡馆、餐厅、舞场把现代城市转变为意象“星丛”。资产阶级以法规和秩序驱逐了传统市井生活的杂乱与喧哗,... 19世纪的商业化、大众休闲、城市新建推动现代性空间崛起。优雅华丽的拱廊街,琳琅满目的商品,不计其数的广告和图像,星罗棋布的咖啡馆、餐厅、舞场把现代城市转变为意象“星丛”。资产阶级以法规和秩序驱逐了传统市井生活的杂乱与喧哗,以拜物教“神话”把城市空间物化为商品和景观的“乌托邦”,这个精心设计和营造的制度化空间具有梦境的机制和梦幻的功能,并发挥着意识形态的效应。然而,景观和梦境篡夺了空间的真实性、抹杀了空间的意义,迷失和碎片化成为现代人空间体验的普遍状态,资产阶级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秩序化、理性化构建和表征反讽地引发了现代人“情感结构”的紊乱和坍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空间 城市景观 文化表征 印刷文本
下载PDF
“空间现代性”与清末民初小说的“中国”构建 被引量:2
3
作者 刘保庆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2019年第9期148-153,共6页
在原初发生的意义上,中国现代性首先是"空间现代性","技术化空间感知"与高频率的人口流动成为重要途径。提升"中国"在全球格局中的位置成为"晚清"转化为现代"中国"的内驱力,"中... 在原初发生的意义上,中国现代性首先是"空间现代性","技术化空间感知"与高频率的人口流动成为重要途径。提升"中国"在全球格局中的位置成为"晚清"转化为现代"中国"的内驱力,"中国"的历史性恰是此"空间焦虑"不断深化的产物。近代文学"讲述"故事的背景逐渐转换为全球空间格局中的"中国","空间意象化"成为把握"中国"的重要方式。鲁迅小说扭转了辛亥前后"过去中国""伟大"和"现在中国""弱小"之间的悖论,在全球"万国"竞争格局中建设"中国"的进化模式获得了普遍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空间现代性 “时间现代性 “中国” 全球格局 “幻灯片事件”
下载PDF
“文学济南”:百年济南文学的空间现代性审美建构 被引量:1
4
作者 张丽军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1-7,91,共7页
中国文学有蹇先艾的"贵州"、王鲁彦的"浙东"、叶紫的"湖南"、萧红萧军的"东北",以及赵树理等山药蛋派的"山西"、孙犁的"白洋淀"、莫言的"高密东北乡"、贾平凹的... 中国文学有蹇先艾的"贵州"、王鲁彦的"浙东"、叶紫的"湖南"、萧红萧军的"东北",以及赵树理等山药蛋派的"山西"、孙犁的"白洋淀"、莫言的"高密东北乡"、贾平凹的"商州"等众多地域文学的经典性书写。在文学史叙述中极少提到济南本土的经典作品和作家,这是一个极大的文学缺憾。随着新时期到来,关于济南地域的文学书写出现了张振声、郭震、李小萍、罗珠、常芳、刘强、刘玉栋、牛余和等立足于济南本土民俗文化的济南作家及其优秀作品。从人文地理学和后现代地理学的空间现代性视野来分析和观照百年济南文学,探寻其中所建构的"济南形象"的文化脉络、精神纹理和审美理念,以期推进新世纪济南文学的传承发展和"文学济南"的形象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现代性 文学济南 济南形象
下载PDF
空间现代性问题考察——基于“中国式”空间的特殊语境 被引量:1
5
作者 耿芳兵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42-47,共6页
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社会发展的前提下,"中国式"的现代性问题开始以空间矛盾的形式展现出来。"生产空间""社会空间"和"网络空间"作为代表性场域,组成了"中国式"空间的特殊语境。尽管国... 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社会发展的前提下,"中国式"的现代性问题开始以空间矛盾的形式展现出来。"生产空间""社会空间"和"网络空间"作为代表性场域,组成了"中国式"空间的特殊语境。尽管国外空间研究著作带来了一定的启发,但"拿来主义"的现代性分析策略并不适合中国特殊的语境。因此,在借鉴的前提下,应从"中国式"空间的特殊语境入手,认识到"中国式空间问题"产生的必然性和运作的特殊性,为问题的解决指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现代性 特殊语境 空间问题
下载PDF
城市住宅、空间与现代性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志红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29-31,共3页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现代性尾随全球化进入了世界各个角落,福特主义凯恩斯主义的联合深化了资本主义总体性生活方式向全球的扩张;"空间"一词的内涵不是与时间二元对立的中性的、客观的物理学概念。相反,它是一种流动的、辩...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现代性尾随全球化进入了世界各个角落,福特主义凯恩斯主义的联合深化了资本主义总体性生活方式向全球的扩张;"空间"一词的内涵不是与时间二元对立的中性的、客观的物理学概念。相反,它是一种流动的、辩证的社会产物,是近现代社会历史变迁的场所。本文以中国城市住宅的变迁历程来说明现代性背景下空间在变迁中是如何与时代互动与时间协作,如何建立想象——同情的空间,以增强空间意识为在转型期的中国分析研究社会变迁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以期中国能够稳健持续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宅历史 现代住宅 空间现代性 集体意识的重构
下载PDF
网络小说故事空间形态的文学生态性
7
作者 李盛涛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9-175,共7页
相对于传统小说而言,网络小说是一种空间性文本,主要建构了拟现实态空间和超现实态空间。拟现实态空间主要指网络小说中以乡村和城市为主的空间形态,其中又分为内向型小空间和外向型跨域大空间两种形态。而超现实态空间主要表现为网络... 相对于传统小说而言,网络小说是一种空间性文本,主要建构了拟现实态空间和超现实态空间。拟现实态空间主要指网络小说中以乡村和城市为主的空间形态,其中又分为内向型小空间和外向型跨域大空间两种形态。而超现实态空间主要表现为网络玄幻小说的“阶梯式空间”、网络盗墓小说的“积木式空间”和网络穿越小说(网络同人小说)的“缺口式空间”。各类空间形态构成了不同的文本形式和审美特征。网络小说的空间形态具有文学生态性,一是内在性地推动了网络类型小说的发展,二是体现为文学的一种空间现代性面孔。深入探究网络小说的故事空间形态,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文学大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小说 故事空间形态 文学生态性 空间现代性
下载PDF
主体魅影与空间置换——从“幻灯片事件”重读鲁迅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慧瑜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1年第3期66-76,共11页
从鲁迅赴日学医到"弃医从文","幻灯片事件"是重要的转折。在遭遇"幻灯片"的教室空间中,"我"处在被日本同学凝视和观看的双重位置(既是观看者,又是被看者),这一现代医生/现代主体的位置与"... 从鲁迅赴日学医到"弃医从文","幻灯片事件"是重要的转折。在遭遇"幻灯片"的教室空间中,"我"处在被日本同学凝视和观看的双重位置(既是观看者,又是被看者),这一现代医生/现代主体的位置与"教室"这一现代性启蒙空间有密切关系;也正是由于这种现代主体的视野,中国被讲述为"铁屋子寓言",清醒者陷入无法唤醒熟睡民众的困境,启蒙者不但没有启蒙庸众,反而被"戏剧的看客"所围观。直到"故乡"的空间中,作为启蒙者的"我"才拥有观看者的位置,被观看的则是闰土等麻木的灵魂,"故乡"成为落寞的前现代空间。随着从"教室"、"铁屋子"到"故乡"的三重空间转移,一种遭遇西方/现代性的创伤故事被书写为中国文明内部的自我批判,而作为"启蒙者"的"我"却与这三重空间"格格不入":"我"既离开了现代教室空间,又要打碎"铁屋子",也要离别"故乡",这一尴尬而暧昧的位置成为五四知识分子的主体隐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者 现代性空间 主体位置 看与被看 自我放逐
下载PDF
符号、困境与焦虑——舞蹈剧场《火车站》的现代性时空意象构建探讨
9
作者 杨晓茁 李茜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1-54,共4页
舞蹈剧场《火车站》是青年舞蹈家黎星“城市空间系列”的第二部作品。作为一部舞蹈剧场作品,该剧以创新的方式将现代舞和街舞相融合,摒弃了传统的完整故事线叙事方法,采用碎片化场景呈现,通过七个鲜明的角色的不同遭遇,探索和思考现代... 舞蹈剧场《火车站》是青年舞蹈家黎星“城市空间系列”的第二部作品。作为一部舞蹈剧场作品,该剧以创新的方式将现代舞和街舞相融合,摒弃了传统的完整故事线叙事方法,采用碎片化场景呈现,通过七个鲜明的角色的不同遭遇,探索和思考现代空间和时间的问题。该作品将“火车站”作为一个富有内涵的文化符号进行凝练,并讨论了现代空间困境和现代时间焦虑特征,这对于当代舞蹈剧场作品的呈现是一次有益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蹈剧场 《火车站》 现代性空间 现代性时间
原文传递
游荡:城市行走的艺术、空间体验和认知的方法论 被引量:5
10
作者 杨智慧 刘利刚 《文化研究》 CSSCI 2017年第4期307-319,共13页
游荡作为一种思想生产的方式一直伴随着社会文化发展和积累的进程,游荡是人精神和思维的外化和载体,是空间体验和实践的基本途径,本雅明更是以巴黎的拱廊街为场所把城市游荡建构为认知现代性空间的方法论。19世纪兴起的现代城市空间是... 游荡作为一种思想生产的方式一直伴随着社会文化发展和积累的进程,游荡是人精神和思维的外化和载体,是空间体验和实践的基本途径,本雅明更是以巴黎的拱廊街为场所把城市游荡建构为认知现代性空间的方法论。19世纪兴起的现代城市空间是一种特殊的动态文本,其中既有表层的叙事也有深层的结构,游荡就是对这一文本的表层叙事的阅读及深层结构的揭示,游荡也因此具有批判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功能。与游荡者形象的多元性相对应,城市游荡的形式和状态也是多样化的,本文以文人的城市游荡为主要分析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荡 城市 现代性空间 游荡者
下载PDF
社会改良与空间设计——广州基督教青年会的创建 被引量:6
11
作者 彭长歆 彭晓光 田伊 《南方建筑》 2016年第6期82-87,共6页
位于广州长堤的基督教青年会会所是该会在中国的早期建设之一。建筑师何士按照该会"德、智、体、群"全人培养的目标完成了功能的配置和空间的设计,并在本地建筑师事务所伯捷洋行的协作下,在气候和建造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调适。... 位于广州长堤的基督教青年会会所是该会在中国的早期建设之一。建筑师何士按照该会"德、智、体、群"全人培养的目标完成了功能的配置和空间的设计,并在本地建筑师事务所伯捷洋行的协作下,在气候和建造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调适。通过对它的创建过程及建筑要素的分析,基本廓清广州基督教青年会的建筑策略。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基督教青年会在改造青年、改良社会的宗旨下,如何通过选址、功能配置、空间设计、建筑形式及建筑技术等有形的建筑要素来实现意义的传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建筑史 社会改良 广州基督教青年会会所 何士 空间现代性 教会复兴风格
下载PDF
建筑物的符号化地图与权利秩序——宅基地测量与不动产登记中的乡村空间现代性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涛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3-73,178,共22页
国家在农村实施的宅基地测量与不动产登记工作是一种实现乡村空间现代性的空间治理方式。在调查区域,测量和登记时测绘员利用现代科技通过“打点”与“上图”过程对乡村人居空间实现地图上的符号化重塑,在农户实际建筑物空间秩序不发生... 国家在农村实施的宅基地测量与不动产登记工作是一种实现乡村空间现代性的空间治理方式。在调查区域,测量和登记时测绘员利用现代科技通过“打点”与“上图”过程对乡村人居空间实现地图上的符号化重塑,在农户实际建筑物空间秩序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测量和登记过程重构了农户实践的建筑物财产权利。同时,“庄”与“家”作为农村社会农户的日常生活空间,其空间秩序的塑造遵循着一套基于当地文化习俗与家户经济的地方知识,亦构成农户家庭实践的财产权利空间。入户过程中农户与测绘员围绕“一户一宅”和建筑物结构产生的争论,不仅表明了国家对农户建筑物空间秩序的符号化重构,重塑了农户“庄”与“家”空间的权利秩序,也反映了处于“乡土中国”与“城乡中国”张力中的农民的财产权利观念的动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现代性 权利秩序 建筑物地图 符号化 农村宅基地
原文传递
《白日焰火》:黑色电影类型的最新尝试 被引量:2
13
作者 吕争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2-74,78,共4页
2014年金熊奖获奖影片《白日焰火》应该说代表着华语电影近年在世界范围内的较高成就。本文把《白日焰火》放在黑色电影发展史的背景下考察,试图厘清黑色电影类型的基本意义范畴,指出其形式和内涵的复杂性,指出该片在类型和风格上作为... 2014年金熊奖获奖影片《白日焰火》应该说代表着华语电影近年在世界范围内的较高成就。本文把《白日焰火》放在黑色电影发展史的背景下考察,试图厘清黑色电影类型的基本意义范畴,指出其形式和内涵的复杂性,指出该片在类型和风格上作为黑色电影的典型性,进而分别从冷硬侦探、蛇蝎美女的形象塑造方面讨论了该片对黑色电影传统模式的颠覆,并分析了该片在我国本土现代性空间的挖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日焰火 黑色电影(Film Noir) 现代性空间
下载PDF
日本空间意识的现代性
14
作者 桂勇 高安亭 《武汉勘察设计》 2015年第6期59-61,共3页
以日本建筑师实践为例。
关键词 空间意识的现代性 多孔性 透明性 多样性
原文传递
Interpretations of St. Francis of Assisi in the 20th Century: Philosophical-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
15
作者 Oleksandr Golozubov 《History Research》 2015年第1期12-27,共16页
The article deals with investigating and comparing key modern and postmodern interpretations of St. Francis of Assisi from a philosophical-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 We determine these interpretations to be as foll... The article deals with investigating and comparing key modern and postmodern interpretations of St. Francis of Assisi from a philosophical-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 We determine these interpretations to be as follows: a man of wonder and lover of wisdom, in other words, a true philosopher; hero of all times; defender of the poverty and poor; “champion of liberty”; peace-maker and pacifist; God's troubadour; patron of nature and animals. All of these manifestations of St. Francis' personality have been enriched by his Christocentrism and joyful vision. Moreover, this can be traced in primary sources and also echoes in the late modern period. Postmodernity not only incorporated similar motives into the cultural space with new focus and accent, but it also put forward some new visions. St. Francis was postulated as God's Fool, not so much in the medieval as in the postmodern sense of foolishness and madness as a way of interaction with the absurd and puzzle-like world in which we live. It also reconciles traditional opposition between joy and laughter as inner feelings and outward emotions within the frame of the postmodern Divine Comed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emity postmodemity St. Francis of Assisi
下载PDF
Analysis of Urban Morphology in Core Towns' Neighborhoods of Mexico: Santa Barbara's Neighborhood as a Case Study
16
作者 Alaide Retana-Olvera Cesar Angel Pena-Salmon Luz Maria Ortega-Villa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2014年第12期1575-1584,共10页
Cities' urban morphology is the result of historic, cultural, political and social processes. The historical cores in Mexican cities have high cultural diversity, which also intermingle pre-Hispanic cultures with col... Cities' urban morphology is the result of historic, cultural, political and social processes. The historical cores in Mexican cities have high cultural diversity, which also intermingle pre-Hispanic cultures with colonial forms, as well with modernity and post-modernity irruption. The case study is Santa Barbara's neighborhood in Toluca City, which was founded in 1524, and the case study was the first neighborhood in Toluca's historical core. At present time, this neighborhood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most dangerous places in the city's historical core, therefore, it has been abandoned. This paper will display the changes in urban morphology of the neighborhood through the years from 1877 to 2010. For site evaluation, the methodologies of Ashihara (1982) and Lynch's (1961) were used in order to analyze positive and negative spaces, as well as main street visual features, street and avenue directions, street circulation and street circulation path configur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ocal nodes are a key factor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reactivation, with which, through urban activation of vacant lots and the traditional use of the streets as public space, is possible to generate centripetal development to restructure the neighborho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xican neighborhood urban morphology urban process SUBURBANIZATION dangerous spaces.
下载PDF
Through the Works of Gabrielle Roy and R6gine Robin" Innovations in Women's Writings
17
作者 Marie-Dominique Boyce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4年第3期201-207,共7页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how that autobiographical works like Gabrielle Roy's Enchantment and Sorrow (1988) and R6gine Robin's La Qudbdcoite (1983), do not succeed in anchoring the self and eliminating p...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how that autobiographical works like Gabrielle Roy's Enchantment and Sorrow (1988) and R6gine Robin's La Qudbdcoite (1983), do not succeed in anchoring the self and eliminating past traumatic experiences. These writers realize that they cannot reincarnate their former 'T' as time has passed and their lives have changed. The self does not let itself be reduced to a definite being but on the contrary mirrors itsef in all its surroundings. Writing the fragmentation of the self makes these authobiographies appear on one hand, fictional as the "I" always eludes itself. But on the other hand, they best describe the postmodern 'T' who is conscious of the permeability of one's own self as well inwards by the influences, the collages of others on the Self as outwards by the projection of the self onto others, like rhizome connecting to others and forming a web of exchanges like in cybersp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coincidence of the self dissolution of the self mirroring of the self fictitious self crumblingdown of the self connection of the self with others like in-between rhizomes cyber migrances POSTMODERNISM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