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中国现代文化转型下的五四文学革命
1
作者 邓伟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8-12,共5页
该文回应了时下对五四文学革命典范性的挑战。从主体、传统、西方、文类方面阐述了中国现代文化转型对五四文学革命的根本性意义。最后,还探讨了对五四文学革命评价的流变。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化转型 五四文学革命 传统 文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与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转型
2
作者 崔新萍 沈君立 +3 位作者 古丽娜.乌斯满江 谢卫国 殷冀锋 夏天成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12年第6期1-4,8,共5页
从界定与本论题相关的若干基本概念入手,对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本质、背景、所面临问题、发展路径与方向等进行了分析,就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转型对于当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作用、现代新疆区域文化在中华民族... 从界定与本论题相关的若干基本概念入手,对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本质、背景、所面临问题、发展路径与方向等进行了分析,就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转型对于当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作用、现代新疆区域文化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地位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传统文化现代转型 共有精神家园
下载PDF
由尼采文化哲学反思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
3
作者 李群山 王友刚 詹宏伟 《湖北社会科学》 2005年第3期98-99,共2页
尼采是西方人文主义的文化哲学的思想先驱。他在反思、批判、重估一切旧有价值的同时,设想了一种“强力意志”的新的文化理想,体现了一种“破”与“立”的有机结合与统一,为中国文化的转型提供了方法论借鉴。他的整个文化哲学思想,又始... 尼采是西方人文主义的文化哲学的思想先驱。他在反思、批判、重估一切旧有价值的同时,设想了一种“强力意志”的新的文化理想,体现了一种“破”与“立”的有机结合与统一,为中国文化的转型提供了方法论借鉴。他的整个文化哲学思想,又始终如一地建立在对人的深层理性反思与现实关怀基础之上,为中国文化的转型提供了价值论的启示。反思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尼采文化哲学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采文化哲学 中国文化现代转型 借鉴 启示
下载PDF
科学社团史研究的佳作——评范铁权新著《体制与观念的现代转型——中国科学社与中国的科学文化》
4
作者 江中孝 《东岳论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06-207,共2页
关键词 科学社团史研究 范铁权 书评 《体制与观念的现代转型——中国科学社与中国的科学文化 中国
下载PDF
论蒙古族向中华大文化的转型与和谐
5
作者 赵杰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0-123,共4页
蒙古族由森林之王发展到草原英雄,有横跨欧亚的辉煌历史。蒙古族在现代社会中的信仰转换、文化转换、性格转换、心态转换、语言转换五个方面再现了他们的文雅特性,从蒙古族由大武到大文,由魄力到魅力的转型中,可看出蒙古族主动把自己的... 蒙古族由森林之王发展到草原英雄,有横跨欧亚的辉煌历史。蒙古族在现代社会中的信仰转换、文化转换、性格转换、心态转换、语言转换五个方面再现了他们的文雅特性,从蒙古族由大武到大文,由魄力到魅力的转型中,可看出蒙古族主动把自己的草原文明与汉族的农耕文明有机结合的过程,从而融入中华大文化,这是对中华民族和谐与凝聚力的巨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族 辉煌历史 现代文化转型 魄力到魅力 蒙汉和谐
下载PDF
阵痛中的文化转型 被引量:1
6
作者 樊浩 《学海》 1993年第4期13-18,共6页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揭开了“前现代化”的历史。中国的前现代化,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阵痛过程,其进程是十分缓慢的。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毕竟发生了部分质变,导致了文化的渐进式的转型,虽然这种转型是不彻底的,乃至到现代,一...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揭开了“前现代化”的历史。中国的前现代化,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阵痛过程,其进程是十分缓慢的。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毕竟发生了部分质变,导致了文化的渐进式的转型,虽然这种转型是不彻底的,乃至到现代,一种现代化的中国新型文化还来最终建成,然而现代文化精神。新的时代精神,已经渗透到中国文化中,中国正在走向、并且以前一直在走向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文化转型 中国传统文化 现代 科学精神 文化 现代文化精神 唯科学主义 文化 文化保守主义 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文化转型的哲学观照 被引量:1
7
作者 周安伯 《唯实》 CSSCI 1999年第1期8-12,共5页
随着对社会与人的现代化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文化转型.本文试图对文化转型进行哲学的观照,以便更好地把握文化及文化转型的本质,把握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转型的共性与个性,尤其是把握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特点,有效... 随着对社会与人的现代化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文化转型.本文试图对文化转型进行哲学的观照,以便更好地把握文化及文化转型的本质,把握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转型的共性与个性,尤其是把握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特点,有效地促进其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转型 哲学观 文化意识 现代文化转型 社会主义 制度创新 社会现代 传统文化 经济转轨 当代中国
下载PDF
文化哲学的意义:文化模式的变迁与历史发展 被引量:2
8
作者 田成义 李楠明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5,共5页
当代人类生存危机的实质是一场文化危机,正是对这种危机的深刻反省,促使了文化哲学在19世纪兴起并在20世纪兴盛。文化是哲学的基础,哲学则是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哲学和文化的这种关系决定了:哲学未来的发展形态应该是一种文化哲学。中... 当代人类生存危机的实质是一场文化危机,正是对这种危机的深刻反省,促使了文化哲学在19世纪兴起并在20世纪兴盛。文化是哲学的基础,哲学则是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哲学和文化的这种关系决定了:哲学未来的发展形态应该是一种文化哲学。中国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社会转型,面临着从传统的自发性的农业文化向现代的自觉性文化的转变,如果没有千百年来形成的思维方式、习俗传统、生活方式和存在样态的彻底革命,现代化是不能完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危机 文化哲学 文化转型与中国的现代
下载PDF
女性写作与现代文化的转型——以萧红为例 被引量:3
9
作者 季红真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1-137,共7页
现代女性写作与现代文化的转型共生,现代女作家是现代文化转型最直接的受益者,她们的涌现依赖于从晚晴开始的西学东渐的维新思潮,由民间、新派士人与官方三股力量共同推动的现代文化转型。从戒缠足的身体解放,废科举、倡女学,到女子就... 现代女性写作与现代文化的转型共生,现代女作家是现代文化转型最直接的受益者,她们的涌现依赖于从晚晴开始的西学东渐的维新思潮,由民间、新派士人与官方三股力量共同推动的现代文化转型。从戒缠足的身体解放,废科举、倡女学,到女子就业的社会需求与现代报刊出版制度的繁荣,都为她们的成长提供了历史文化的风土,萧红的命运与创作道路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首先是天足与现代学校体制内的课程与国民教育,帮助她们完成了身体与知识结构的转型,以全新的形体姿态、着装与写作内容、情感方式与发表方式,完成了文化身份与作家身份的转型,尽管承受的文化压力与心理压力都是巨大的,但已经是属于自由职业者的现代文化种群中,以稿费为生的职业作家。萧红以宗教式的热忱投入文学事业,以自己丰厚的创作实绩,在司马迁开创的史传文学、悠久的哀祭文功能、基本的汉语修辞语用与时空同体的时间形式等方面,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成为一个经典作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写作 萧红 现代文化转型
原文传递
民国书法思想史论 被引量:6
10
作者 姜寿田 《书画世界》 1998年第1期4-9,共6页
在中国近代书法理论的发展进程中,清代碑学已全面凸现出书法的近代意义,这不仅表现在理论的体系化建构方面,也表现在书法理论的人本主义倾向方面——碑学全面挣脱了古典书法儒道释的文化羁绊,而以张扬天才、人性为主导倾向,树立起近代... 在中国近代书法理论的发展进程中,清代碑学已全面凸现出书法的近代意义,这不仅表现在理论的体系化建构方面,也表现在书法理论的人本主义倾向方面——碑学全面挣脱了古典书法儒道释的文化羁绊,而以张扬天才、人性为主导倾向,树立起近代意义的艺术精神基准。碑学产生的契机,源于十九世纪末中西文化的碰撞融合的整体文化背景,由此,从艺术精神的泛化来说,碑学的共时性意义要远远大于历时性意义,我们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将碑学视作中国书学由古典形态向近代形态转换的标志。事实上,由于至今我们对碑学的认识仍存在观念上的误区,所以我们对碑学的文化阐释尚处在一个启蒙阶段。但即使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我们对碑学走向近代化这样一个宏观趋向,仍是能够予以把握的。同时,这也是我们认识、理解现代书法理论发展的基本前提,失去对碑学宏观的历史把握,我们便无法在真正意义上理清现代书法理论发展的整体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书法 书法理论 现代文化转型 清代碑学 民国时期 发展进程 近代意义 现代书法 艺术精神 理论发展
下载PDF
西北地区民族关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和对策探析
11
作者 张云 张付新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96-101,共6页
民族关系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社会关系,西北地区民族关系对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的重要意义。通过对历史上西北地区民族关系的梳理,详尽剖析了现代西北地区民族关系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构建社会... 民族关系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社会关系,西北地区民族关系对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的重要意义。通过对历史上西北地区民族关系的梳理,详尽剖析了现代西北地区民族关系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强化各民族的公民意识,培植中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努力缩小各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关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国家认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文化现代转型
下载PDF
民族文化的忧患——英语的强势地位与汉语文化复兴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晓华 《探索与争鸣》 2006年第4期11-14,共4页
现代汉语的弱势地位并不完全源于西方语言的强权,汉语本身未完成必要的历时性革命是更根本的原因。振兴汉语文化,应致力汉语文化的复兴。首先,汉语要经历从前代到现代的转型,破除积淀在汉语字、词、句子、文本中的等级观念、中心主义、... 现代汉语的弱势地位并不完全源于西方语言的强权,汉语本身未完成必要的历时性革命是更根本的原因。振兴汉语文化,应致力汉语文化的复兴。首先,汉语要经历从前代到现代的转型,破除积淀在汉语字、词、句子、文本中的等级观念、中心主义、家族本位思想,以自由、民主、公平、实证等理念扬弃之;其次,汉语以自身为本体进行宏大建构,向传统借力,以现代视角领受传统文化,全面再生汉语诞生后的全部中国文化;第三,目前支配汉语知识分子的继承/借鉴的二分法将被超越,汉语知识分子以统摄一切文化资源的态势成为原创汉语文化的承载者和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势地位汉语文化复兴现代转型
原文传递
New Literature's Attack on and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13
作者 宋剑华 Chen Si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5年第4期91-108,共18页
Although Chinese New Literature was strongly anti-traditional in expression, this does not sever the ties of blood that link it to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lthough it advocates a Western humanistic spirit, it does no... Although Chinese New Literature was strongly anti-traditional in expression, this does not sever the ties of blood that link it to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lthough it advocates a Western humanistic spirit, it does not install Western literature's aesthetic values. Due to the cultural distinctiveness and historical continuit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it was never possible for the New Literature to become totally "Westernized" and turn its back on the mother culture. Therefore, when examining the modem transi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as a whole,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its conscious inheritance of the national cultural tradition and to its operating strategy of attacking traditional culture by making use of it, instead of insisting on its inevitable ties with modem Western literature. The New Literature is after all "Chinese" new literature; no matter how many external factors intervene or are involved, they cannot change its cultural attributes or identification with national culture. This is the premier precondition for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modernity of New Lit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w Literature traditional culture critique and inheritance modem transform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