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文学的前途”与周作人的现代母语文学观
1
作者 杨经建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82-191,共10页
周作人一生毁誉交织,文学上的周作人与政治上的周作人的评价截然不同。仅“文学的周作人”而言,他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胡适相比,周作人具有通融的文化态度和清醒的母语文学意识。他对白话文学理论的“批判性”基于对文言... 周作人一生毁誉交织,文学上的周作人与政治上的周作人的评价截然不同。仅“文学的周作人”而言,他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胡适相比,周作人具有通融的文化态度和清醒的母语文学意识。他对白话文学理论的“批判性”基于对文言与白话关系的反思,体现在对文学口语化和欧化倾向的建设性“融合”。为此,他提出由多种语言资源熔铸的“雅致的俗语文”,并视其为“理想的国语文学”。“理想的国语文学”是对语言艺术的回归,它一方面指明了汉语言母语与文学现代性同构的必要途径,也彰显了母语文学现代性重构的历史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作人 母语意识 文学 理想的国语文学 现代母语文学
下载PDF
从语言工具论到语言目的论——胡适对现代母语文学的想象性构设 被引量:3
2
作者 杨经建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33-138,共6页
中国新文学起源于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以白话文运动为特征的语言变革,是中国新文学倡导者胡适进入并推进'文学革命'的起点与基础。胡适的文学语言观表现在两个层面上:其一是承担着社会文化变革与文学变革双重工具效能的白话文;... 中国新文学起源于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以白话文运动为特征的语言变革,是中国新文学倡导者胡适进入并推进'文学革命'的起点与基础。胡适的文学语言观表现在两个层面上:其一是承担着社会文化变革与文学变革双重工具效能的白话文;其二是文学和语言双向对应、互为目的的'文学的国语'或文学母语。从最初的语言工具论到后来的语言目的论,是胡适文学语言观调整和演进的过程。当其'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共识时,新文学便成为人们领受母语文学现代性重构的'语言的艺术'。尽管胡适关于新文学语言的话语建构,涉及的仅仅是对中国现代母语文学的想象性构设,却为'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开启了一扇门,它所彰显的正是母语文学现代性重构的愿景和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语言工具论 语言目的论 母语文学现代性重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