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网络用语与现代汉语语言的关联性 被引量:2
1
作者 蔚琼 《安顺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30-32,共3页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语言也在不断发展中,而网络更是语言发展与衍生的重要场所。大量网络用语的使用,使语言不断进步与扩大,语言文化也变得丰富多彩。词汇则是语言的组成部分,网络用语与现代汉语语言的关联性主要从现代汉语语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语言也在不断发展中,而网络更是语言发展与衍生的重要场所。大量网络用语的使用,使语言不断进步与扩大,语言文化也变得丰富多彩。词汇则是语言的组成部分,网络用语与现代汉语语言的关联性主要从现代汉语语法、修辞、词汇等结构来解析网络用语,于此作者着重探讨网络用语与现代汉语语言的关联性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用语 现代汉语语言 关联性 意义
下载PDF
世纪之交现代汉语诗歌语言问题研究述评
2
作者 王士强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82-88,共7页
20世纪末、21世纪初对于"新诗"、"现代汉语诗歌"中语言问题的研究与讨论成为创作和研究界一个重要的话题。论文对其中三个问题进行评述,一是关于"现代汉语诗歌"与汉语语言变革问题的反思,二是诗歌口语与... 20世纪末、21世纪初对于"新诗"、"现代汉语诗歌"中语言问题的研究与讨论成为创作和研究界一个重要的话题。论文对其中三个问题进行评述,一是关于"现代汉语诗歌"与汉语语言变革问题的反思,二是诗歌口语与口语诗歌问题,三是"字思维"问题。世纪之交这场关于诗歌语言问题的讨论深化了人们对相关问题的认知,引发了诸多有意味的话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汉语诗歌 语言问题 现代汉语语言变革 口语诗歌 字思维
下载PDF
汉语现代语言学理论体系的最初构建——日本《现代中国语学》(1908)的意义 被引量:4
3
作者 李无未 李逊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0-70,共11页
后藤朝太郎《现代中国语学》(1908),是日本乃至于世界范围内最早系统建构现代汉语现代语言学理论的著作。它从对重实用、轻理论倾向不满开始,认为只有系统建构汉语现代语言学理论体系,才能使汉语研究真正进入到一个科学的境地。"序... 后藤朝太郎《现代中国语学》(1908),是日本乃至于世界范围内最早系统建构现代汉语现代语言学理论的著作。它从对重实用、轻理论倾向不满开始,认为只有系统建构汉语现代语言学理论体系,才能使汉语研究真正进入到一个科学的境地。"序论"对汉语特质、汉文字和汉语的关系,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汉语现状加以讨论。"本论"是核心部分,对汉语标准语、北京官话音韵、北京官话文法、口语和文体语比较、汉语方言分布及特点等进行论述。"结论"论述了现代中国语的发展趋势,以及对汉语进行历史观察的必要性等问题。重新认识《现代中国语学》在汉语语言学史上的学术价值,评估它在世界范围内的汉语语言学史研究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对今天建立科学的现代汉语语言学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语学》(1908) 日本 清代汉语现代语言学理论 汉语语言学史
下载PDF
“硬译”与现代汉语文学语言:1930年代鲁迅翻译论争背后的文化与语言问题 被引量:1
4
作者 汪卫东 刘晓慧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1-160,共10页
1930年代围绕鲁迅“硬译”的论争,不仅关乎翻译的具体策略,而且与近代以来的汉语革新问题深度相关。梁实秋等人对鲁迅的论争,聚焦于“信”与“顺”的孰先孰后,作为同一阵营的瞿秋白对鲁迅的批评和要求,则将“信”与更高要求的“顺”—... 1930年代围绕鲁迅“硬译”的论争,不仅关乎翻译的具体策略,而且与近代以来的汉语革新问题深度相关。梁实秋等人对鲁迅的论争,聚焦于“信”与“顺”的孰先孰后,作为同一阵营的瞿秋白对鲁迅的批评和要求,则将“信”与更高要求的“顺”——“绝对的正确和绝对的白话”——相结合。鲁迅在论争中坚持了“信”的原则,其背后既有文化启蒙的深刻动机,也有现代汉语革新的深度考量,鲁迅在现代汉语革新问题上保持了复杂的历史性态度,将现代汉语视为正在生成的现代民族语言,通过取法异域语言革新创造新的现代汉语。鲁迅在自己的“直译”实践中,结合传统汉语和异域语言的长处,形成了极富表现力的现代汉语文学语言,为现代汉语书面语言的成熟作出了贡献。中国现当代文学语言的成熟得益于文学翻译,鲁迅、茅盾、巴金等现代作家在自己的文学翻译中锻造文学语言,当代作家莫言、余华、王小波等的文学语言也受惠于当代杰出文学翻译家优秀的翻译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翻译 “硬译” “欧化” 梁实秋 瞿秋白 现代汉语文学语言
下载PDF
数量、程度的现代汉语言描述分析
5
作者 苏朋程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13年第6期94-97,共4页
语言是客观事物、现象、人类思想感情的符号系统再现,然而自然界丰富多彩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矿物的属性,自然现象的特征,以及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物的视觉、听觉、嗅觉等对物感觉的复杂性,还有人类复杂多变的心情、情感等,这些因素... 语言是客观事物、现象、人类思想感情的符号系统再现,然而自然界丰富多彩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矿物的属性,自然现象的特征,以及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物的视觉、听觉、嗅觉等对物感觉的复杂性,还有人类复杂多变的心情、情感等,这些因素是人类对自然界、经济社会、现象的感知、认知的方式和主要内容,它们的语言描述形式与其自身存在对应关系。文章结合物理学的相对理论、科学符号系统,分析了物质的属性、人类对物质属性的感知、人类情感等数量或程度的现代汉语言描述形式,认为现代汉语言不仅具有模糊性,而且还存在不连续性、相对性。文章最后结合实例,分析了现代汉语言的模糊性、不连续性、相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符号系统 现代汉语言数量 程度描述 不连续性 相对性
下载PDF
现代汉语言文学的信息化发展及学生才情培养 被引量:2
6
作者 赵立新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1期92-93,共2页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基于大数据时代的前提下,现代汉语言文学的信息化成为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趋势。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基于学生才情培养的同时,对现代汉语言文学学习进入信息化发展进行深入探究,并提出策略性探讨。
关键词 现代汉语言文学 信息化 才情培养
下载PDF
现代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应用的重要性及策略
7
作者 魏万学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0年第4期101-102,共2页
当前,现代汉语言文学的信息化水平较高,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优势较为明显,符合当前现代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实际需要。围绕现代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应用的重要性进行阐述,详细地分析其具体应用策略,构建完善的信息化应用平台,旨在提升现代汉语... 当前,现代汉语言文学的信息化水平较高,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优势较为明显,符合当前现代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实际需要。围绕现代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应用的重要性进行阐述,详细地分析其具体应用策略,构建完善的信息化应用平台,旨在提升现代汉语言文学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汉语言文学 信息化应用 师资队伍
下载PDF
现代汉语言文学的信息化发展及学生的才情培养
8
作者 李智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 2015年第9期202-202,共1页
在时代的不断前进与发展中,人们对自身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与不断深入,人们对现代化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的有机结合愈加重视,这也是提高人们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并且对社会全能型的人才培养起到很大作用... 在时代的不断前进与发展中,人们对自身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与不断深入,人们对现代化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的有机结合愈加重视,这也是提高人们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并且对社会全能型的人才培养起到很大作用。本文阐述了信息化的发展对汉语言文化的重大意义,分析了现代汉语言文学的信息化发展与学生的才情培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在管理方面加强汉语言文化的信息化、完善汉语言文化与信息化相结合下的教育体系以及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师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入手,旨在使现代化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的发展与学生的才情培养得到有效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汉语言文学 信息化发展 学生才情的培养
下载PDF
《域外小说集》欧化标点符号的文体效果及语言史意义 被引量:5
9
作者 王云霞 李寄 《上海翻译》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4-77,共4页
在《域外小说集》中,鲁迅进行了晚清最为大胆的欧化尝试。他有意识地系统地输入了欧化标点符号,并进行了极富创造力的运用,取得了极佳的文体效果。鲁迅的文言是"欧化"文言的重要一翼。《域外小说集》既是清末民初"文言复... 在《域外小说集》中,鲁迅进行了晚清最为大胆的欧化尝试。他有意识地系统地输入了欧化标点符号,并进行了极富创造力的运用,取得了极佳的文体效果。鲁迅的文言是"欧化"文言的重要一翼。《域外小说集》既是清末民初"文言复兴"运动的实绩,又是鲁迅现代汉语文学语言、现代汉语的源头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域外小说集》 欧化标点符号 文体效果 现代汉语文学语言
下载PDF
汉语轻动词构式“进行/加以+动词”的语料库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国兵 彭梦月 《语料库语言学》 2021年第1期5-15,163,共12页
本研究基于北京语言大学BCC现代汉语语料库,运用构式搭配分析法对"进行/加以+动词"构式中动词与构式之间的关联强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进行"和"加以"在用法上存在相似之处,与其搭配的动词多为双音节词... 本研究基于北京语言大学BCC现代汉语语料库,运用构式搭配分析法对"进行/加以+动词"构式中动词与构式之间的关联强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进行"和"加以"在用法上存在相似之处,与其搭配的动词多为双音节词,同时具有抽象性和正式性。"进行"和"加以"的不同之处在于,"进行+动词"中的动词词项可以是一价动词或二价动词,强调施事成分,而"加以+动词"中的动词词项只能是二价动词,强调受事成分;"进行"后的动词词项是持续性动词,而"加以"后为含变化义的不可持续性动词;与"进行"搭配的动词多具有书面语特征,而与"加以"搭配的动词则含有明显褒贬义。由此可知,"进行"的语义为"从事某种持续性活动";而"加以"的语义为对某事的态度及处理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语言大学BCC现代汉语语料库 轻动词 构式搭配分析法
下载PDF
语文现代化中的语文感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培光 《语言文字应用》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7-52,共6页
语文感包括语感与文化感。语感的对象是语言的形式 ,文化感的对象是语言的内容。内容包含意义上的真假、道德上的善恶、文艺上的美丑等。从语文感讨论语文现代化的问题才能够全面。
关键词 语文现代 语言共同化 普通话 汉语规范 语感 语文感 汉语拼音
下载PDF
有关汉语语法特点与汉语语言学现代化的探讨 被引量:1
12
作者 贺莹莹 《才智》 2014年第6期254-254,共1页
在认识和研究汉语的过程中,我们应更加全面地掌握汉语语法的特点,这样才能认识汉语的发展规律,更深刻地认识和发展汉语语法学。为此,笔者具体分析了汉语语法的特点,并阐述了汉语语言学的现代化问题,用发展和创新的眼光看待汉语语言学的... 在认识和研究汉语的过程中,我们应更加全面地掌握汉语语法的特点,这样才能认识汉语的发展规律,更深刻地认识和发展汉语语法学。为此,笔者具体分析了汉语语法的特点,并阐述了汉语语言学的现代化问题,用发展和创新的眼光看待汉语语言学的现代化问题,并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增强汉语语言学发展的生命力与创新性,推动汉语语言学研究的深入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语法特点 汉语语言现代 语境 韵律 发展
原文传递
明晰词语的模糊释义法研究——以《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为例
13
作者 黎哲 黎千驹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 CSSCI 2018年第1期217-224,共8页
《现代汉语词典》对明晰词语进行释义时,既运用明晰语言来解释词义,也运用模糊语言来解释词义。前者已为大家所熟知,然而有时运用明晰语言来对明晰词语进行释义,并不能达到释义的准确性;相反,如果运用模糊语言来释义,则可能收到... 《现代汉语词典》对明晰词语进行释义时,既运用明晰语言来解释词义,也运用模糊语言来解释词义。前者已为大家所熟知,然而有时运用明晰语言来对明晰词语进行释义,并不能达到释义的准确性;相反,如果运用模糊语言来释义,则可能收到释义准确之功效。文章通过对《现代汉语词典》中运用模糊语言来解释明晰词语的方法进行考察,从而归纳出“明晰词语的模糊释义法”,具体来说,主要有明晰词语的模糊种差定义法、明晰词语的模糊限制法、明晰词语的模糊描写法和明晰词语的模糊替换法等。文章的创新点主要在于首次创造性地提出了“明晰词语的模糊释义法”,并将其运用于语文词典的编纂实践,具有理论的创新性与实践的管用性。这对于语文词典的编纂与修订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晰词语《现代汉语词典》模糊语言 释义法
原文传递
Exploring Chinese Experimental Literary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of Latin American Magic Realism into Modern Chinese
14
作者 Meng Ji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5年第3期355-363,共9页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develop useful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s to adv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experimental Chinese literary translation. This will be based on an empirical corpus-based study of two mo...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develop useful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s to adv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experimental Chinese literary translation. This will be based on an empirical corpus-based study of two modern Chinese versions of Gabriel Garcfa Marquez's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The case study reveals that in translating linguistic events, textual features and cultural phenomena that are unknown to the target audience, for example, magical realism, into Chinese, translators may adopt a range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tactics that lead t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enre of the translation and the corre- sponding genre in the target language. New linguistic expressions and writing techniques introduced by experimental literary translation will either be normalised by existing writing conventions or be accepted by the target readership which in turn will expand and enrich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cultural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 Spanish/Chinese translation Experimental literary translation - Translation research methodologie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