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中国现代译论中的译者素养
1
作者 李彦 刘晓康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5年第11期128-132,共5页
译者素养包括译者的心理条件和翻译能力,是译者完成翻译工作的基础。文章梳理了从五四运动后到20世纪80年代前的中国现代译论中对于译者素养的论述,将其分类概括为翻译伦理与责任、语言能力与杂学、专业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四个方面,并分... 译者素养包括译者的心理条件和翻译能力,是译者完成翻译工作的基础。文章梳理了从五四运动后到20世纪80年代前的中国现代译论中对于译者素养的论述,将其分类概括为翻译伦理与责任、语言能力与杂学、专业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四个方面,并分别进行了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译论 现代译论 者素养 能力 伦理
下载PDF
西方译论在中国:影响阶段与接受效果分析——基于中西现代译论史的鸟瞰式考察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思永 《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 2018年第2期43-60,共18页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西译论的比较研究是建设中国现代译学的重要途径,可以有平行研究、影响研究和阐发研究三种类型,其中中西译论的影响研究是探究中国译学建设历程的重要维度。通过考察中西译学史发现,20世纪50年代之前,中西译论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西译论的比较研究是建设中国现代译学的重要途径,可以有平行研究、影响研究和阐发研究三种类型,其中中西译论的影响研究是探究中国译学建设历程的重要维度。通过考察中西译学史发现,20世纪50年代之前,中西译论基本上是在各自的轨道上平行发展的。之后,中西译论就断断续续产生了交集,并且更多地体现在西方译论对中国译论的单向影响。本文从中西现代译论史的视角对这一过程的影响阶段和接受效果做鸟瞰式的考察和分析。首先从历时视角划分出这一影响的三个阶段:萌芽期、肇始期和发展期,并在此基础上用图示法描述西方译论对中国译论的影响关系;然后从共时视角分析中国语境下对西方译论的积极接受模式和消极接受模式,并归纳相应产生的积极影响效果和消极影响效果;最后指出,在当前,中国译论应在继续引进和吸收西方译论的同时,立足于中国的译学传统和当前的翻译实践,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译论,同时加强与国外同仁的交流,让中国的译论走向世界,为世界译论做出自己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译论 中国译论 影响 接受 中西现代译论
原文传递
传统译论向现代译论的转折——《隐身与现身——从传统译论到现代译论》评介 被引量:1
3
作者 陈雪梅 《东方翻译》 2014年第4期85-88,共4页
引言韦努蒂的《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The Translator'slnvisibilir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从后殖民主义和解构主义视角对传统译论中的忠实翻译观、对等范式、透明话语策略进行讨伐,呼吁让译者“现身”(Venuti,1995)... 引言韦努蒂的《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The Translator'slnvisibilir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从后殖民主义和解构主义视角对传统译论中的忠实翻译观、对等范式、透明话语策略进行讨伐,呼吁让译者“现身”(Venuti,1995)。谢天振教授的最新力作《隐身与现身——从传统译论到现代译论》则把研究者在译者隐身还是现身问题上所持的立场视作传统译论与现代译论的分水岭。谢著紧紧围绕“隐身与现身”这个传统译论向现代译论转折过渡的关键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者的隐身 传统译论 现代译论 评介 后殖民主义 解构主义 话语策略
原文传递
论中国传统译论的现代转化
4
作者 周彦军 何春霞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141-142,共2页
构筑中国现代译论是现代译学建设的必然要求。但是,传统译论不可能径直走进现代译论,只有对优势传统译论加以继承,进行相应的现代转化,赋予其现代译学的概念体系和学科形态,才能具有现代译论的特征。因此,现代转化是实现继承传统的必由... 构筑中国现代译论是现代译学建设的必然要求。但是,传统译论不可能径直走进现代译论,只有对优势传统译论加以继承,进行相应的现代转化,赋予其现代译学的概念体系和学科形态,才能具有现代译论的特征。因此,现代转化是实现继承传统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现代译学发展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译论 现代译论 继承 现代转化
下载PDF
现代译诗对中国新诗文体观念的践行 被引量:1
5
作者 熊辉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83-89,共7页
现代译诗不仅在中国新诗理论先行的情况下率先实验了新诗的文体主张,而且在整个现代文学历史上不断地验证并完善了中国新诗的文体观念。从语言、音律、形式以及风格等方面考察现代译诗对中国新诗文体观念的践行,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一文... 现代译诗不仅在中国新诗理论先行的情况下率先实验了新诗的文体主张,而且在整个现代文学历史上不断地验证并完善了中国新诗的文体观念。从语言、音律、形式以及风格等方面考察现代译诗对中国新诗文体观念的践行,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一文学现象发生的原因,将有助于这一研究的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 中国新诗文体观念 诗歌形式 文体风格
下载PDF
中国译论现代化进程的回顾与反思——知识社会学的视角 被引量:5
6
作者 张思永 《语言教育》 2020年第2期37-43,55,共8页
当前国内翻译研究呈现多元化局面,而这一局面的形成正是中国译论现代化的结果。中国译论的现代化是受西方译论的影响发生的,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五四时期现代译论的开启、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语言学派译论的两次登场和九十年代中后... 当前国内翻译研究呈现多元化局面,而这一局面的形成正是中国译论现代化的结果。中国译论的现代化是受西方译论的影响发生的,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五四时期现代译论的开启、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语言学派译论的两次登场和九十年代中后期至今的文化学派译论的全面展开。文章将中国译论现代化的三个发展阶段置于中国近现代史和中西现代学术碰撞的大背景中,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对之进行考察和梳理,讨论每个阶段的现代化特征,指出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中国译论的现代化进程有个整体的把握,为中国现代翻译学的建设提供历史的启示和现实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译论现代 知识社会学 研究文化转向
下载PDF
中国传统译论的现代阐释
7
作者 李思乐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9年第1期94-95,共2页
中国传统译论是中华文明的一块瑰宝。要建设中国现代译论,中国传统译论的现代阐释显得尤为重要。明确了前人研究中传统译论的内涵,分析了传统译论的特性,展示了现代阐释的某些成果并肯定了传统译论的根基性作用。
关键词 中国传统译论 现代阐释 中国现代译论
下载PDF
异化与归化在中文现代诗歌英译过程中的探究——以《暗恋》为例
8
作者 罗晓佳 《英语教师》 2019年第3期102-105,共4页
概述异化与归化的含义和作用。指出文本不同和翻译目的不同会导致翻译策略不同;对于中文现代诗歌的英译,异化与归化翻译策略是共存于文本的翻译过程中的。以《暗恋》为例,探讨异化与归化翻译策略在中文现代诗歌英译中的具体选择与取舍。
关键词 异化 归化 中文现代诗歌英
下载PDF
论古汉语“于”字结构的现代日译
9
作者 许清平 李婷 杨金萍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56-58,共3页
古代日本人在阅读古汉语文献时基本采取训读方式。时至今日,现代日本人已经难以继续古人的训读方式,因此采用了现代翻译。本文以《论语》、《孟子》、《老子》、《庄子》中出现的相关例句为依据,从比较语言学的视角考察并分析多重语法... 古代日本人在阅读古汉语文献时基本采取训读方式。时至今日,现代日本人已经难以继续古人的训读方式,因此采用了现代翻译。本文以《论语》、《孟子》、《老子》、《庄子》中出现的相关例句为依据,从比较语言学的视角考察并分析多重语法功能和词汇意义的"于"字的现代日译状况,以期从中探索出日本人对古汉语"于"字结构的理解和掌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字结构 古代汉语 现代 功能
下载PDF
论佛经翻译理论中的文与质 被引量:18
10
作者 吕洁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5年第3期23-25,84,共4页
文质之论起源于中国古典的人论、文论,作为翻译理论贯穿于整个佛经翻译过程。就本质而言,文与质的概念内涵远远超出了后来经过翻译移入中国的直译与意译概念。文质之论不但与翻译方法有关,而且关系到翻译所涉语言、文本风格等根本性的... 文质之论起源于中国古典的人论、文论,作为翻译理论贯穿于整个佛经翻译过程。就本质而言,文与质的概念内涵远远超出了后来经过翻译移入中国的直译与意译概念。文质之论不但与翻译方法有关,而且关系到翻译所涉语言、文本风格等根本性的问题。因此,研究中国传统译论中的文质之论,使其区别于今天的直译意译之争,对于澄清中国传统译论的一些基本问题及其与西方现代译论的关系,对于加深翻译的本质认识,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经翻 文质之论 传统译论 现代译论
下载PDF
刘重德译诗探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玉良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59-62,共4页
刘重德先生在译诗的实践中所遵循的“三美”(音美、形美、意美 )原则以及他所探索和倡导的关于现代诗翻译的“三同”的主张 ,对诗歌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很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 古诗英 现代诗英 音律 三美 三同
下载PDF
论穆旦的诗歌翻译思想 被引量:2
12
作者 熊辉 《文学与文化》 2016年第4期33-42,共10页
穆旦的诗歌翻译及翻译思想是穆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本文在梳理穆旦诗歌翻译概况的基础上,从语言意义、语体色彩、句法结构和形式艺术等几个方面论述了穆旦的译诗文体观念。由此突出穆旦的翻译思想与其创作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现代译诗的... 穆旦的诗歌翻译及翻译思想是穆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本文在梳理穆旦诗歌翻译概况的基础上,从语言意义、语体色彩、句法结构和形式艺术等几个方面论述了穆旦的译诗文体观念。由此突出穆旦的翻译思想与其创作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现代译诗的积极影响,从而阐明穆旦的诗歌翻译观念是中国现代诗歌翻译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穆旦 现代 诗歌文体 诗歌翻思想
下载PDF
中国翻译论史略感
13
作者 金玉芳 《科教文汇》 2008年第4期166-166,共1页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翻译最早可以追溯到二千余年的刘向《说苑善说》,中国的翻译论史不但源远流长的,而且有自己的特点。
关键词 古代译论 近代译论 现代译论 当代译论
下载PDF
化境新解:“化境”译论在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响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15-19,共5页
近年来,在建设中国翻译话语体系的背景下,中国传统译论的现代转化问题在学界引发了多次讨论。“化境”译论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代语境下有必要重新阐释钱钟书先生的“化境”论,围绕具体译例展开讨论,明确其理论范畴,并将其运用... 近年来,在建设中国翻译话语体系的背景下,中国传统译论的现代转化问题在学界引发了多次讨论。“化境”译论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代语境下有必要重新阐释钱钟书先生的“化境”论,围绕具体译例展开讨论,明确其理论范畴,并将其运用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批评及翻译实践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境” 诗词英 传统译论现代转化
下载PDF
建设性后现代哲学与翻译研究新发展
15
作者 何妍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0-25,共6页
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西方翻译研究的三大派译论(尤其是后现代译论)的主要观点,然后以建设性后现代哲学(主要是体验哲学和SOS理解模型)为理论依据,指出传统派和文本派译论的不足,重点批判后现代译论的激进观。本文指出,一方面,翻译研究不... 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西方翻译研究的三大派译论(尤其是后现代译论)的主要观点,然后以建设性后现代哲学(主要是体验哲学和SOS理解模型)为理论依据,指出传统派和文本派译论的不足,重点批判后现代译论的激进观。本文指出,一方面,翻译研究不能一味的"反叛、颠覆、消解",应当坚持辩证立场;另一方面,翻译研究不必非循"非此即彼"之路,而当信守"兼听并蓄"之道,既要鼓励"多元化、多样性",也要倡导"多元中的统一性"。这为建构建设性后现代译论以促进翻译研究的新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性后现代哲学 体验哲学 SOS理解模型 现代译论 激进观
原文传递
中国散文翻译的新收获——喜读张培基教授《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被引量:56
16
作者 朱曼华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61-63,共3页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是一本不是教材的好教材,它为中国学者深入研究翻译理论与技巧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典型实例;张培基教授半个世纪译苑耕耘的经验及其科学的一丝不苟的译风不可多得;同时该书也为外国人研究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中...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是一本不是教材的好教材,它为中国学者深入研究翻译理论与技巧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典型实例;张培基教授半个世纪译苑耕耘的经验及其科学的一丝不苟的译风不可多得;同时该书也为外国人研究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人鲜活的思想铺了一条近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层语义 散文翻 <<英中国现代散文选>>
原文传递
让传统走进现代——评张佩瑶《传统与现代之间——中国译学研究新途径》 被引量:6
17
作者 蓝红军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7-60,共4页
就中国译学研究而言,传统与现代之间不仅有时空维度的差异,更有民族心理的断裂,如何让传统走进现代是一个重要的论题。张佩瑶的新著《传统与现代之间——中国译学研究新途径》以民族融合的视角运用西方翻译研究理论和方法探讨中国传统... 就中国译学研究而言,传统与现代之间不仅有时空维度的差异,更有民族心理的断裂,如何让传统走进现代是一个重要的论题。张佩瑶的新著《传统与现代之间——中国译学研究新途径》以民族融合的视角运用西方翻译研究理论和方法探讨中国传统译论的现代化问题,为中国翻译研究契接古今与会通中西的途径做出了新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与现代之间——中国学研究新途径》 传统 现代 方法
原文传递
近现代文学翻译史上通俗作家群 被引量:3
18
作者 禹玲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9-49,共11页
"近现代通俗文学作家译群"指的是近现代通俗作家群体中有过西方文学作品翻译经历的文人集约体。过去,近现代通俗文学作家译群的翻译活动通常被认为不太具有研究价值。事实证明,近现代通俗文学作家译群、以林纾为代表的近代文... "近现代通俗文学作家译群"指的是近现代通俗作家群体中有过西方文学作品翻译经历的文人集约体。过去,近现代通俗文学作家译群的翻译活动通常被认为不太具有研究价值。事实证明,近现代通俗文学作家译群、以林纾为代表的近代文学家译群和新文学作家译群一样,都属于翻译史上的重要方面军,在近现代文学时段各自做出过大小不等的贡献。通俗作家译群曾发挥过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参与了中国翻译文学现代化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通俗文学作家 文学现代 承上启下
原文传递
展示中国当代翻译研究前沿成果
19
作者 谢天振 王宁 《东方翻译》 2014年第3期4-6,共3页
中国当代翻译研究从传统译论进入到现代译论,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从新世纪初开始,国内出版社大量引进出版当代国外翻译理论著作的英文原版,让中国读者可以直接面对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原著。
关键词 中国当代 研究 成果 西方翻理论 现代译论 传统译论 70年代 80年代
原文传递
沈从文《边城》四个英译本中的文化与政治 被引量:18
20
作者 谢江南 刘洪涛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09-118,共10页
中国现代杰出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共有四个英译本,分别出版于1936年、1947年、1962年、2009年。其中,项美丽与邵洵美的合译本发挥了对诗意中国的浪漫想象,金隄与白英的合译本则强化了对现实中国的指涉,戴乃迭译本充满政治禁忌,... 中国现代杰出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共有四个英译本,分别出版于1936年、1947年、1962年、2009年。其中,项美丽与邵洵美的合译本发挥了对诗意中国的浪漫想象,金隄与白英的合译本则强化了对现实中国的指涉,戴乃迭译本充满政治禁忌,金介甫译本则致力于对乡土区域文化的深入挖掘。这些译本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见证了中国现代文学英译的历史,也透射了《边城》在世界文学空间中的前世今生和沧桑巨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城》 中国现代文学英 项美丽 金隄 戴乃迭 金介甫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