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时空漩涡中的零散诗意──从修辞论美学看刘恪《蓝雨徘徊》语言探索的先锋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张俊苹 《浙江学刊》 CSSCI 1999年第2期97-101,共5页
面对世纪末先锋作家失语困境,刘恪以长篇力作《蓝雨徘徊》从话语探索方面脱困。本文尝试从修辞论美学角度,立足本文分析,阐释刘恪《蓝》所独创的融古典审美意蕴和现代先锋意识于一体的零散性诗意话语系统,及其形成的独特时空漩涡审... 面对世纪末先锋作家失语困境,刘恪以长篇力作《蓝雨徘徊》从话语探索方面脱困。本文尝试从修辞论美学角度,立足本文分析,阐释刘恪《蓝》所独创的融古典审美意蕴和现代先锋意识于一体的零散性诗意话语系统,及其形成的独特时空漩涡审美形态;进而揭示这种零散性诗意话语系统在当下文化语境中的独创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漩涡 失语 诗意 杂语喧哗 现代诗意话语系统
下载PDF
新诗叙事的诗意生成及其诗学反思 被引量:1
2
作者 杨四平 《中国文艺评论》 2017年第4期48-56,共9页
"新诗叙事"不是该不该存在的问题,而是如何使之产生现代的中国的诗意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在新诗叙事所提供的历史形象与现实影像的语境中,从它与新诗抒情、新诗议论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意境、"秘境"和事境,来思考其... "新诗叙事"不是该不该存在的问题,而是如何使之产生现代的中国的诗意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在新诗叙事所提供的历史形象与现实影像的语境中,从它与新诗抒情、新诗议论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意境、"秘境"和事境,来思考其自由与限度的问题,进而从宏观上构建新诗叙事理论,看看它们最终能否回应新诗发展的现实提问,并给未来新诗发展提供诗学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叙事 现代诗意 自由与限制
下载PDF
网络文学的反诗意性
3
作者 廖高会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14-17,共4页
网络文学具有反诗意性,具体表现在网络技术带来的超文本性、交互性和多媒体性等特性中,也表现在网络文学的修辞手段以及欲望化叙事等方面,网络文学的"诗意"更多是一种"后现代诗意"。
关键词 网络文学 诗意 现代诗意
下载PDF
林语堂对中国文化的“想象”与“自信” 被引量:2
4
作者 潘水萍 《社会科学论坛》 2020年第2期14-25,共12页
林语堂在20世纪发出了关于中国新人文主义精神现代建构和中国文化自信的声音。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智慧的认同与表述,传达出的则是20世纪中国文坛学界未曾有的一种中国文化自信形象。可以说,他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一个对中国文化... 林语堂在20世纪发出了关于中国新人文主义精神现代建构和中国文化自信的声音。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智慧的认同与表述,传达出的则是20世纪中国文坛学界未曾有的一种中国文化自信形象。可以说,他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一个对中国文化高度自信的重要"地标"。可惜的是,学界鲜少有人能够看出这一点,也未有人对此作出深究。在林语堂眼中,中华民族文化蕴有人类至高的智慧所在:一、"中国文化之融和性";二、"中国文化之合于人情";三、"中国文化之思想通达而知足常乐"。该文从林语堂对中国文化智慧发现的视角入手,重新认识林语堂身上的中国文化自信在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时代的重大价值意义。与此同时,检视林语堂中国文化自信一直以来被漠视了的价值取向,特别是他对以孔孟老庄墨等思想为内核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肯定与辨析中所影射出来的民族精神价值。再者,透过林语堂读解中的中国文化,一方面可以对林语堂深思明辨而独立精锐的思想价值得以略窥一斑;另一方面可以藉此管见20世纪林语堂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现代诗意思想 新人文主义精神 中华民族智慧 中国文化自信
下载PDF
论戴望舒诗歌对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接受
5
作者 章杏玲 《巢湖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79-84,共6页
意象乃诗歌艺术之要素,用何意象,如何用意象,直接决定诗歌的风格和成就。古典诗歌如此,新诗亦然。戴望舒诗歌之所以在现代诗坛占一席之地,与其长于运用古典诗歌意象,并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审美理想加以超越,有很大关系。戴望舒诗歌既... 意象乃诗歌艺术之要素,用何意象,如何用意象,直接决定诗歌的风格和成就。古典诗歌如此,新诗亦然。戴望舒诗歌之所以在现代诗坛占一席之地,与其长于运用古典诗歌意象,并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审美理想加以超越,有很大关系。戴望舒诗歌既有对古典诗歌意象多样性、生活化方面的借鉴,更有对古典诗歌意象象征化的超越以及意象叠加美和意象色彩美的升华。关于戴望舒为何能通过对古典诗歌意象的选择继承和精彩超越,从而形成其独具特色"悒郁真淳"柔美诗风的源由,本文也将作具体剖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望舒诗歌 古典意象 继承与超越 现代诗意
下载PDF
现代性的诗意话语——流动现代性语境中的荷尔德林
6
作者 张芳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5-83,共9页
荷尔德林是 1 8至 1 9世纪之交的一位独特的德国诗人。本文结合荷尔德林的论述与创作 ,参考鲍曼的“流动现代性”理论 ,着重从时间———荷尔德林的历史意识和空间———荷尔德林的民族意识两个维度展开分析 ,并尝试对荷尔德林的“诗意... 荷尔德林是 1 8至 1 9世纪之交的一位独特的德国诗人。本文结合荷尔德林的论述与创作 ,参考鲍曼的“流动现代性”理论 ,着重从时间———荷尔德林的历史意识和空间———荷尔德林的民族意识两个维度展开分析 ,并尝试对荷尔德林的“诗意现代性”做出概括阐发。这样 ,我们不但可以清晰地把握荷尔德林在现代性语境脉络中的跳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 德国 诗歌 民族共同体 诗意现代 现代性语境 流动现代 《面包和美酒》 《许佩里翁》 《在毁灭中生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