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语言运动与民族国家意识的历史演变
1
作者 赵黎明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94-99,共6页
近现代(1840-1949)语言运动与民族意识相始终,但民族意识赋予语言的责任,首先不是"构建民族",而是如何启民于蒙昧,救国于倒悬。在清末,语文改革是在遭受列强凌辱之痛定思痛的背景下进行的,不论是从开启民智方面还是从增加凝... 近现代(1840-1949)语言运动与民族意识相始终,但民族意识赋予语言的责任,首先不是"构建民族",而是如何启民于蒙昧,救国于倒悬。在清末,语文改革是在遭受列强凌辱之痛定思痛的背景下进行的,不论是从开启民智方面还是从增加凝聚力方面,他们都把语言改革的"终极意义"指向了一个心理或政治的共同体(中国)。晚清文改人士心目中的"中国"仍是天朝王国"大清";而革命派和改良派的民族意识,也是民族、种族概念的混杂。五四前后,国语运动中的民族国家意识得到了自觉的强化,现代白话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唤醒民族意识的有力工具。三、四十年代的大众语和拉丁化运动是在民族意识的热烈沸腾之中产生的,从而为民族复兴提供智力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讲,建国之初的"普通话"(汉民族共同语)是近代百年语言运动与民族国家意识凝结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语言运动 民族国家意识 历史演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