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现场与文学记忆——析台湾文化创意文本《我在我不在的地方》 被引量:2
1
作者 计璧瑞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0-104,共5页
本文以台湾文讯杂志社编辑制作的《我在我不在的地方——文学现场踏查记》的文化创意为分析对象,将之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学行为,说明对文学生产处所的考察探寻和意义阐发的行为大有助于人们对文学发生、作家成长、文学场域形成的深层理解... 本文以台湾文讯杂志社编辑制作的《我在我不在的地方——文学现场踏查记》的文化创意为分析对象,将之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学行为,说明对文学生产处所的考察探寻和意义阐发的行为大有助于人们对文学发生、作家成长、文学场域形成的深层理解;同时这一行为也拓展和丰富了文学现象研究的视野和表现方式。文学现场的踏查也是文化记忆的传承方式之一,其存储和累积的方式具有"多媒体性"和流动性,表现出代际差异和意义增补的特征。它与文学地形变迁联系在一起,可能形成一种特别的文学叙事形态,丰富和补充通常意义上的文学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现场 文学记忆 文学叙事形态
下载PDF
文学现场的文本研究:开放性的文学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王燕子 《宜宾学院学报》 2010年第11期1-5,共5页
文化研究范式对审美主义范式的改变,遮蔽了文学原有的审美性。目前有不同学者从各种角度提出了可供修改的方法,这些努力均意在摆脱视野上的狭窄。文学现场的文本研究,即把文本研究放置在特定语境中:文本发生的场所,以及文本出现时的状... 文化研究范式对审美主义范式的改变,遮蔽了文学原有的审美性。目前有不同学者从各种角度提出了可供修改的方法,这些努力均意在摆脱视野上的狭窄。文学现场的文本研究,即把文本研究放置在特定语境中:文本发生的场所,以及文本出现时的状况。这是一种从原初点出发的文本研究,需要根据文本的特殊性确定其在文学现场的关系点,由此展开关系网络的梳理,以及考察网络中文本的互文性效应。研究对象的改变及复杂性,必然导致研究方法从单一走向综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研究 文学现场 审美主义 文化研究 研究方法
下载PDF
“历史的现场”有余、“文学的现场”不足——对“红色经典”研究现状的一种考察 被引量:2
3
作者 韩颖琦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7-100,共4页
目前"红色经典"研究仍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研究仍在惯性思维的影响下,过度专注于在"历史现场"中研究"红色经典",而对回到"文学现场"来研究"红色经典"重视不够。客观理性的研究... 目前"红色经典"研究仍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研究仍在惯性思维的影响下,过度专注于在"历史现场"中研究"红色经典",而对回到"文学现场"来研究"红色经典"重视不够。客观理性的研究应该将"红色经典"置身于由"历史现场"和"文学现场"所共同营造的语境网络中进行考察,只有这样,才能既不抹杀一定历史时期政治对文学的规范和挤压,又将目光投向"红色经典"文本内部,以揭示其本质属性即文学性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 “红色经典” 历史的现场 文学现场
下载PDF
聚焦文学现场 探究“转向”本源——试论创造社之“转向”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勇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1期103-106,共4页
考察创造社“转向”之前的文学现场即其创办的《创造周报》的兴衰历史,是揭示其“转向”之内在原因的一个新突破口。《创造周报》的出版是前期创造社的辉煌顶点,同人刊物的兴衰是创新社“转向”的根由,栏目设置的变更导致读者的衰减... 考察创造社“转向”之前的文学现场即其创办的《创造周报》的兴衰历史,是揭示其“转向”之内在原因的一个新突破口。《创造周报》的出版是前期创造社的辉煌顶点,同人刊物的兴衰是创新社“转向”的根由,栏目设置的变更导致读者的衰减成为《创造周报》停刊的客观原因,同时也标志着创造社同人创刊理想和文学理念的政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造社 转向 《创造周报》 文学现场
下载PDF
“回现场”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策略——以冰心巴金挽悼郭沫若散文教学为例
5
作者 乔世华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 2017年第3期14-18,共5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上,面对大学生依赖网络搜索而对教材教师所授内容缺乏兴趣的尴尬,教师可采用以多维信息建立"文学现场"的教学策略引领大学生专注于课堂,增强课堂吸引力。以教学冰心、巴金挽悼郭沫若散文为例,说明"回...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上,面对大学生依赖网络搜索而对教材教师所授内容缺乏兴趣的尴尬,教师可采用以多维信息建立"文学现场"的教学策略引领大学生专注于课堂,增强课堂吸引力。以教学冰心、巴金挽悼郭沫若散文为例,说明"回现场"教学策略的运用。教师先对文学文本精心遴选,而后与学生在课堂上共同研讨文本,再向学生提供更多有助于理解文本撰写时代语境及有助于延伸阅读的历史资料、文本材料,并设置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以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和阅读兴趣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现场 挽悼散文 冰心 巴金 郭沫若
下载PDF
“花城关注”,在中国文学现场策展了什么?
6
作者 周红莉 《扬子江(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0-54,共5页
有些困惑似乎无法回避,这是在阅读“花城关注”遴选性策展中国当下文学现场后孳生出的。年轻写作者或是“新人”更值得关注么?族裔与异质文化的声音更值得倾听么?跨界的创作比专业作家更值得期许么?“代际”说与创作有着必然必须的联系... 有些困惑似乎无法回避,这是在阅读“花城关注”遴选性策展中国当下文学现场后孳生出的。年轻写作者或是“新人”更值得关注么?族裔与异质文化的声音更值得倾听么?跨界的创作比专业作家更值得期许么?“代际”说与创作有着必然必须的联系么?“花城关注”栏目是行为艺术还是文学本身?等等诸如此类。这些困惑,某种程度上,是持老派观点的研究者或学人们共同的困惑。也正是这些伴生性的困惑,标示着“花城关注”在策展当下中国文学现场时可能陷入一种被质疑的境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作家 文学现场 花城 行为艺术 异质文化 当下中国文学 伴生性 策展
下载PDF
文学现场与历史叙述——兼评何光顺教授《南方诗选》中“南方诗学”的建构
7
作者 王瑛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66-71,共6页
文学现场与历史叙述常常伴随着文学观念或诗学观念的演进。讲述纷纭复杂的文学现场,最为讨巧的是艾克曼的方式,他实际上只是转述了歌德的讲述,但这种方式原创性不足,且难以复制;最为自由的是文学批评,但其因论者视野所限,难免有失公允... 文学现场与历史叙述常常伴随着文学观念或诗学观念的演进。讲述纷纭复杂的文学现场,最为讨巧的是艾克曼的方式,他实际上只是转述了歌德的讲述,但这种方式原创性不足,且难以复制;最为自由的是文学批评,但其因论者视野所限,难免有失公允而遭物议也最多;最为安全的方式是文学选本编撰,文学选本是直接进入历史叙述的现场讲述,但文学选本众多,要从众多选本中脱颖而出则非有超卓的诗学眼光不能实现。何光顺编选的《南方诗选》在当前众多的诗歌选本中别具一格,吸引了众多批评家和理论家关注,离不开其标举的以“南方精神”为主线的“南方诗学”的建构。该诗选不是区域诗歌或某类型诗歌的简单汇编,而是确立了现代汉语诗歌的“南方写作”“南方精神”“南方诗歌”“南方诗学”等系列诗学关键词或理论命题。广东珠三角的现代汉诗写作的真正崛起是从底层打工诗歌开始的,之后与本土的完整性写作、垃圾派写作等相呼应,逐渐形成了以广东为中心的南方诗人群落的多元景观。作为整体的南方诗人也由此在文学地理和历史场域中正式出场,并在一种关于文学现场的叙述与诗学建构中呈现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现场 历史叙述 《南方诗选》 南方诗歌 南方精神
下载PDF
文学的现场印记——《小说界》中的留学生文学
8
作者 颜敏 《华文文学》 2009年第6期69-75,77,共8页
在《小说界》为我所用的传播策略中,作为期刊转型的有力武器,留学生文学在"可读性、世界性和新闻性"的视野中得到了整体凸显;它亦作为文学上海的重要表征被整合进入了海派文学传统之中,获得了继续发展的空间。但《小说界》对... 在《小说界》为我所用的传播策略中,作为期刊转型的有力武器,留学生文学在"可读性、世界性和新闻性"的视野中得到了整体凸显;它亦作为文学上海的重要表征被整合进入了海派文学传统之中,获得了继续发展的空间。但《小说界》对其定位也有随意含混的一面,与学术话语保持了一定距离,未能形成有关"留学生文学"的理性认知与整体观感。正是媒介话语在有序与无序间的张力关系,为考察文学存在的复杂流变提供了可能,《小说界》为留学生文学的研究保存了鲜活的文学现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学生文学 《小说界》 文学现场 媒介话语
下载PDF
桂林文化城的诗性抒写与文学现场表达
9
作者 黄绍清 吕惠文 《贺州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7-11,共5页
桂林文化城时期,中国大片国土沦陷国难当头,日寇铁蹄蹂躏下的"人性之恶"残酷之状令人目不忍睹,义愤填膺的诗人们为受苦受难的同胞发出了悲痛愤怒的吟唱。诗人以真性情对苦难亲证进行诗性抒写,既注重思想内涵,又强调了文学的... 桂林文化城时期,中国大片国土沦陷国难当头,日寇铁蹄蹂躏下的"人性之恶"残酷之状令人目不忍睹,义愤填膺的诗人们为受苦受难的同胞发出了悲痛愤怒的吟唱。诗人以真性情对苦难亲证进行诗性抒写,既注重思想内涵,又强调了文学的现场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林文化城 诗坛 文学现场
下载PDF
文学现场中的《茉莉香片》
10
作者 王燕子 《宜宾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28-32,共5页
将《茉莉香片》回归文学现场,在互文指涉与映射下发现文本在现场的文本意义与文本价值。《杂志》以中立化姿态,建构了一个能够刊载描绘平凡性及世俗化作品的文本环境。在此平台上,《茉莉香片》与同期及近期文本建立起一个互相联系的文... 将《茉莉香片》回归文学现场,在互文指涉与映射下发现文本在现场的文本意义与文本价值。《杂志》以中立化姿态,建构了一个能够刊载描绘平凡性及世俗化作品的文本环境。在此平台上,《茉莉香片》与同期及近期文本建立起一个互相联系的文学场。在场域中,《茉莉香片》以远离政治的方式,用讲故事的传统说书形式开场,使用多种技巧,呈现了一个民族形式与西方现代派表现技巧相结合,融合新旧、中西、现代传统各因素风格的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现场 互文性 民族形式 文学技巧
下载PDF
文学现场的介入与超越——评刘巍《文学批评的应许与期许》
11
作者 吴玉杰 李佳奇 《学术评论》 2021年第5期51-59,共9页
关于文学批评变局与困局的探讨已然成为新世纪文学研究的一大热点,学者普遍认为当前批评界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与挑战,刘巍对此也保有清醒而独到的认识,她深入文学现场,以一种介入而又超越的姿态自觉进行批评实践。《文学批评的应许与期许... 关于文学批评变局与困局的探讨已然成为新世纪文学研究的一大热点,学者普遍认为当前批评界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与挑战,刘巍对此也保有清醒而独到的认识,她深入文学现场,以一种介入而又超越的姿态自觉进行批评实践。《文学批评的应许与期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这一著作是刘巍在宏观把握文学批评动态演进的基础上对批评困境进行理性思索的结果,熔铸了她对文学现实的有效质询、合理评判和理性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现场 文学现实 文学批评 新世纪文学 批评实践 批评界 宏观把握 危机与挑战
下载PDF
文学的现场印记——《小说界》中的留学生文学
12
作者 颜敏 《吉林地质》 2009年第4期-,共8页
在《小说界》为我所用的传播策略中,作为期刊转型的有力武器,留学生文学在"可读性、世界性和新闻性"的视野中得到了整体凸显;它亦作为文学上海的重要表征被整合进入了海派文学传统之中,获得了继续发展的空间。但《小说界》对... 在《小说界》为我所用的传播策略中,作为期刊转型的有力武器,留学生文学在"可读性、世界性和新闻性"的视野中得到了整体凸显;它亦作为文学上海的重要表征被整合进入了海派文学传统之中,获得了继续发展的空间。但《小说界》对其定位也有随意含混的一面,与学术话语保持了一定距离,未能形成有关"留学生文学"的理性认知与整体观感。正是媒介话语在有序与无序间的张力关系,为考察文学存在的复杂流变提供了可能,《小说界》为留学生文学的研究保存了鲜活的文学现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学生文学 《小说界》 文学现场 媒介话语
下载PDF
重返文学现场——在北小营村谈苇岸 被引量:1
13
作者 沈建阳 张宗帅 邓小燕 《鄱阳湖学刊》 2020年第5期90-96,127,128,共9页
苇岸(1969—1999),原名马建国,北京市昌平县北小营村人,自幼随祖父母村居。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开始接触并创作朦胧诗,毕业后任教于昌平职业教育学校,经海子推荐阅读《瓦尔登湖》,后便转入散文写作。他崇尚梭罗和托尔斯泰,持身谨严... 苇岸(1969—1999),原名马建国,北京市昌平县北小营村人,自幼随祖父母村居。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开始接触并创作朦胧诗,毕业后任教于昌平职业教育学校,经海子推荐阅读《瓦尔登湖》,后便转入散文写作。他崇尚梭罗和托尔斯泰,持身谨严,食不茹荤,奉行环保主义。1999年罹患肝癌早逝,代表作有《大地上的事情》《我的邻居胡蜂》《一九九八廿四节气》等,结集作品多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学校 《瓦尔登湖》 文学现场 散文写作 环保主义 中国人民大学 朦胧诗 马建国
下载PDF
祛除遮蔽与重返文学现场——以“十七年”文学为例谈文学史研究的一种思维方式
14
作者 陈宁 《兰州学刊》 CSSCI 2010年第9期150-153,共4页
"十七年"文学创作的主导视点理性具有以偏概全的特点,这种特点也延伸至新时期以来对"十七年"文学的研究中。文章以"十七年"文学创作和研究为例,详细探讨文学史研究中复合视点理性建立的必要性,它是祛除... "十七年"文学创作的主导视点理性具有以偏概全的特点,这种特点也延伸至新时期以来对"十七年"文学的研究中。文章以"十七年"文学创作和研究为例,详细探讨文学史研究中复合视点理性建立的必要性,它是祛除文学史遮蔽,发现历史的复杂性,进而重返文学现场的前提,对于文学史研究的客观性和整体有机性具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返文学现场 “十七年”文学 文学史研究 视点理性 祛除遮蔽
下载PDF
谈《文学现场》及其作者的评论风格
15
作者 黄善明 《山东社会科学》 2002年第4期160-160,共1页
关键词 文学现场 作者 评论风格
下载PDF
文学现场的勘探与重构——评傅修海《马克思主义传播语境下的中国左翼文学现场研究》
16
作者 曾喆莹 《学术评论》 2023年第3期61-65,共5页
左翼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历程密切相关,本身就是现代中国革命愿景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一特殊而重要的历史背景下,20世纪30年代文艺界的思想纷争风起云涌,形成了左翼文艺运动中政治立场的分歧与... 左翼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历程密切相关,本身就是现代中国革命愿景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一特殊而重要的历史背景下,20世纪30年代文艺界的思想纷争风起云涌,形成了左翼文艺运动中政治立场的分歧与文艺思想的差异及其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翼文艺运动 中国左翼文学 文学现场 革命历程 文艺思想 传播语境 政治立场 历史背景
下载PDF
文学本质多元论 被引量:1
17
作者 杜吉刚 周凌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50-54,73,共6页
文学本质问题是文学研究中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仅仅是人们思考问题所采取的思维方式,它们并没有终结或取消人们对于本质问题的追问。我们认为,文学本质的生成是多向度的。某一时期、某一民族仅仅在某一向度或某些向... 文学本质问题是文学研究中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仅仅是人们思考问题所采取的思维方式,它们并没有终结或取消人们对于本质问题的追问。我们认为,文学本质的生成是多向度的。某一时期、某一民族仅仅在某一向度或某些向度上生成、开拓,但这些生成、开拓从不同的方向上拓展了文学本质的存在空间。这种开拓与生成是没有终结的。建构文学本质多元存在论有以下价值:能够有效克服本质主义文论对于文学其他属性的遮蔽,能够促进文学学科的健康发展;能够有效吸纳历史上及他民族的文论成果、文学成果,形成开放、多元的学术视野;能够有效促进文学理论研究回归"文学现场",从而促进文学理论的"文学化";能够有效看护人类的精神家园,保存人类的人文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质主义 反本质主义 文学本质 文学现场
下载PDF
当代文学中的“遗产”和“债务” 被引量:4
18
作者 许子东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5-101,118,共8页
迄今为止出版的几十种当代文学史,对所谓"文革文学"和80年代文学的基本价值判断比较接近,对50年代和90年代以后的文学却有很大分歧。尤其是对50年代文学,究竟是当代文学中的"遗产"还是"债务"(洪子诚语),... 迄今为止出版的几十种当代文学史,对所谓"文革文学"和80年代文学的基本价值判断比较接近,对50年代和90年代以后的文学却有很大分歧。尤其是对50年代文学,究竟是当代文学中的"遗产"还是"债务"(洪子诚语),文学史、教科书、社会舆论缺乏共识。本文主要通过解读陈思和、洪子诚、陶东风及顾彬的四部文学史,试图梳理对50年代文学"负资产"的不同继承方法、不同书写策略以及文学史生产的不同意识型态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 负资产 50年代 抽屉文本 文学现场 版税与稿费制度 民粹主义思潮 90年代
下载PDF
文学本质:一个多元性的存在空间 被引量:1
19
作者 杜吉刚 谢春平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1-4,共4页
文学本质问题是文学研究中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仅仅是人们思考问题所采取的思维方式,它们并没有终结或取消人们对于本质问题的追问。文学本质的生成是多向度的。某一时期、某一民族仅仅在某一向度或某些向度上生成... 文学本质问题是文学研究中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仅仅是人们思考问题所采取的思维方式,它们并没有终结或取消人们对于本质问题的追问。文学本质的生成是多向度的。某一时期、某一民族仅仅在某一向度或某些向度上生成、开拓,这些生成、开拓从不同的方向上拓展了文学本质的存在空间。建构文学本质多元存在论能够有效克服本质主义文论对于文学其他属性的遮蔽,进而促进文学学科的健康发展;能够有效吸纳历史上及他民族的文论成果、文学成果,形成开放、多元的学术视野;能够有效促进文学理论研究回归"文学现场",进而促进文学理论的"文学化";能够有效看护人类的精神家园,保存人类的人文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质主义 反本质主义 文学本质 文学现场
下载PDF
在文学的尊严与创造的可能性之间——作为新生代作家的韩东及其文学观建构
20
作者 刘波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4-79,共6页
从20世纪80年代写诗和创办民刊《他们》,到90年代大量创作中短篇小说,再到新世纪致力于长篇小说,直至近年回归诗歌和重拾中短篇小说,中间穿插着散文、随笔写作,韩东的文学人生如同他的语言一样明晰,呈现为阶段性历程。韩东自称是个隐士... 从20世纪80年代写诗和创办民刊《他们》,到90年代大量创作中短篇小说,再到新世纪致力于长篇小说,直至近年回归诗歌和重拾中短篇小说,中间穿插着散文、随笔写作,韩东的文学人生如同他的语言一样明晰,呈现为阶段性历程。韩东自称是个隐士型作家,他虽一直坚守在文学现场,但始终与主流文坛保持距离,就像行走在一个独立的程序中,按自己的节奏填充着他的词语、想象和独特的人生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作家 韩东 人生体验 《他们》 文学现场 文学 民刊 文学人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