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语方言(非)现实情态的寄生与去寄生——以处所标记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夏俐萍 周晨磊 《当代语言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90-709,共20页
(非)现实情态在汉语中没有专一的形态句法标记,但汉语中的某些词、句式或语法标记在表达基本功能时,显示出对(非)现实情态的敏感性。从库藏类型学的角度来看,(非)现实情态在汉语中是一种寄生范畴。本文讨论汉语处所标记寄生(非)现实情... (非)现实情态在汉语中没有专一的形态句法标记,但汉语中的某些词、句式或语法标记在表达基本功能时,显示出对(非)现实情态的敏感性。从库藏类型学的角度来看,(非)现实情态在汉语中是一种寄生范畴。本文讨论汉语处所标记寄生(非)现实情态的现象。部分汉语方言相当于普通话“在”和“到”的两类处所标记,在介引空间处所之外,“在”类处所标记寄生现实情态义,“到”类处所标记寄生非现实情态义。文章从湘语益阳方言的两类处所标记出发,结合时制、语气、情态和体范畴,发现“在”类处所标记寄生现实情态义,反映客观存在的事实或说话者认定的已然事件;“到”类处所标记寄生非现实情态义,反映出强烈的言者主观性,出现于祈使句、条件句、各类情态句以及反映言者主观性的陈述句。处所标记寄生(非)现实情态的功能是一种弱寄生,当强调原型的静态持续义或动态位移义,或者遇到更强势的寄生宿主时,处所标记寄生(非)现实情态的功能就会被屏蔽,从而发生去寄生现象。处所标记寄生(非)现实情态的功能与施其生(2006)提出的“非使然-使然”具有对应关系,但处所标记只是(非)现实情态寄生的众多宿主中的一种,而且处所标记寄生(非)现实情态的功能在汉语方言中的分布有一定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现实情态 处所标记 寄生 去寄生
原文传递
主观性在口语构式中的非常规表达——以口语构式“V+他_2+NumP”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朴珍玉 《语言与翻译》 CSSCI 2015年第1期16-22,共7页
文章采用构式理论对"V+他2+Num P"结构进行描写分析。在与多种相关结构的比较分析中发现"V+他2+Num P"在言语表达方面有着多项优势:表示主观大量,表示非现实情态,节奏平衡功能等。在语言演变中,一个在语义上弱化的... 文章采用构式理论对"V+他2+Num P"结构进行描写分析。在与多种相关结构的比较分析中发现"V+他2+Num P"在言语表达方面有着多项优势:表示主观大量,表示非现实情态,节奏平衡功能等。在语言演变中,一个在语义上弱化的成分必然成为新结构的标记,弱化成分会对原结构重新范畴化,如"他2"对结构中的动词有时体与情态的限定作用,使结构带有了主观色彩,表达了说话人的意向和对量的主观评估,形成新的构式,表达不同于其他结构的特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语构式 主观大量 重音模式 现实情态
下载PDF
程度副词“好”的功能及其语法化 被引量:1
3
作者 丁海燕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37-41,共5页
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好"可以修饰形容词、心理动词、某些其他动词和数量词。"好"表达的是一种现实的(realis)情态,其主观化程度介乎"太"和"很"之间;"好不+形"的解读涉及说话人心理上... 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好"可以修饰形容词、心理动词、某些其他动词和数量词。"好"表达的是一种现实的(realis)情态,其主观化程度介乎"太"和"很"之间;"好不+形"的解读涉及说话人心理上的正负期待。程度副词"好"来源于并列式"好+形"的重新分析,其动因是转喻;通过类推机制,"好"从最初修饰形容词扩展到修饰心理动词、某些其他动词和数量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度副词“好” 现实情态 正负期待 转喻 类推
下载PDF
现代汉语状态、程度补语结构的肯定极性倾向及其成因
4
作者 宋文辉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59-675,766,共18页
现代汉语状态、程度补语结构难以清晰划界,二者肯定极性倾向明显。结构整体层面,二者进入否定性语境受限制。补语层面,程度补语不能被否定。状态补语中,表现类是典型,形容词、名词性的排斥否定,动词性的少量有否定形式,大多是为描写生... 现代汉语状态、程度补语结构难以清晰划界,二者肯定极性倾向明显。结构整体层面,二者进入否定性语境受限制。补语层面,程度补语不能被否定。状态补语中,表现类是典型,形容词、名词性的排斥否定,动词性的少量有否定形式,大多是为描写生动创造的修辞否定,而非语义否定;判断类标记性高,能被“不”否定。上述倾向的语义基础是,“得”表完结义,凸显结果实现,程度补语表极高程度,典型状态补语描写性强。这导致两类结构明显倾向表现实情态。否定是强非现实情态,作用于强现实情态受限。动结式的现实性是潜势,因而能被否定。现实情态是语法范畴,有主观性,说话人强烈期待或认定为现实的也属此类,都排斥被否定,也都抑制否定极项进入其辖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状态补语 程度补语 肯定极性 现实情态 主观性
原文传递
河北正定方言假设条件句中体标记的分布规律
5
作者 宋文辉 《语文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9-57,共9页
按语义,假设条件句可分为假设推断和假设行为两大类。前者表达假设因果推理,后者的结果分句表达针对假设分句为真的反应行为。假设推断类的假设分句可按语义分为直陈和反事实两类。河北正定方言直陈假设分句体标记的出现最受限制,偏好... 按语义,假设条件句可分为假设推断和假设行为两大类。前者表达假设因果推理,后者的结果分句表达针对假设分句为真的反应行为。假设推断类的假设分句可按语义分为直陈和反事实两类。河北正定方言直陈假设分句体标记的出现最受限制,偏好用表达未完整体的词尾型体标记,其中完成体“喽1”最常见,其他体标记受限制,反事实假设分句除此之外,还可是双“啦”句。假设行为类的假设分句独立性更强,体标记的出现更自由,部分可用句尾“哩”。跟假设分句中体标记的多样性相比,结果分句一致性强,句尾“啦2”使用最广泛。上述规律形成的语义动因主要是体标记附带表达的情态是现实或非现实,语用动因则是假设条件句使用的交际目的和话语功能,因此形成的说话人对假设分句和结果分句表达的命题为真的认识最为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正定方言 假设条件句 体标记 直陈 反事实 现实情态
原文传递
英语将来事态句的最简句法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王和玉 温宾利 《外语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83-495,639,共13页
英语中情态屈折语TMOD和时制屈折语TTNS呈互补分布,都可作为句子中心语生成限定句。一部分不定式标记to也可分析为TMOD的显性形态标记。TMOD的时特征不完整,不能作为时间算子约束事件论元,故不能将命题投射到现实世界;但TMOD可作为模态... 英语中情态屈折语TMOD和时制屈折语TTNS呈互补分布,都可作为句子中心语生成限定句。一部分不定式标记to也可分析为TMOD的显性形态标记。TMOD的时特征不完整,不能作为时间算子约束事件论元,故不能将命题投射到现实世界;但TMOD可作为模态算子约束事件论元,将命题投射到可能世界,表达非现实情态。将来标记实质上可能是情态标记,英语将来事态句在结构上都可以分析为以显性或隐性TMOD作为中心语生成的TMODP,将来意义不过是对非现实情态的一种解读。所谓的"现在时/过去时表将来"乃是句法运算中特征传递的结果。基于最简句法提出的情态屈折语假设不仅消解了英语将来时的概念,也统一分析了不同句式的将来事态句,有效揭示了这类句子体现的非现实情态,能得到跨语言事实的支持,也能延伸至汉语将来事态句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将来事态句 情态屈折语 现实情态
原文传递
两岸汉语的正反问“有没有VP”的对比研究
7
作者 周莉 《华夏文化论坛》 CSSCI 2012年第1期158-164,共7页
本文从台湾普通话的"有没有VP"结构出发,对比分析了这一结构在两岸汉语中用法的异同:一方面,分析了二者的相通之处,即用于提问主观认为行为是否具真实性,这种用法的"有"属于两岸汉语共有的现实情态成分"有2&qu... 本文从台湾普通话的"有没有VP"结构出发,对比分析了这一结构在两岸汉语中用法的异同:一方面,分析了二者的相通之处,即用于提问主观认为行为是否具真实性,这种用法的"有"属于两岸汉语共有的现实情态成分"有2";另一方面,揭示了二者在现实情态范围上的不同,即能否对行为习惯性的主观看法进行提问这点上,二者表现出对立。对比中我们加深了对两岸汉语中"有没有VP"的各自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没有VP 现实情态 主观性
原文传递
汉语南方方言的动宾补语序——兼谈与壮侗语的语言接触问题 被引量:3
8
作者 石村广 《语言研究集刊》 CSSCI 2018年第1期193-210,377-378,共20页
语序和致使性程度有很密切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现代汉语的共时特征。因此,动补宾语序(略记为VCO)以已然用法为主,南方方言中存在的动宾补语序(略记为VOC)一般只限于非现实情态或未然用法。然而,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交界地区的情... 语序和致使性程度有很密切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现代汉语的共时特征。因此,动补宾语序(略记为VCO)以已然用法为主,南方方言中存在的动宾补语序(略记为VOC)一般只限于非现实情态或未然用法。然而,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交界地区的情况却很特殊,广西、海南岛部分汉语方言是在壮侗语的包围和影响下形成的,它们使用高度能产的VOC。这不是中古汉语的遗留形式,而是语言接触诱发的演变结果。可见,在现代汉语中VCO和VOC两种语序的共时并存并不是偶然的巧合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宾补语序 汉语南方方言 现实情态 壮侗语 语言接触
原文传递
从早期閩南話到現代臺灣閩南話否定詞的歷史演變——關於三個否定詞的概述
9
作者 宋娜 貝羅貝 《历史语言学研究》 CSSCI 2018年第1期262-275,共14页
本文主要的研究對象是早期閩南話中三個否定詞:一般否定詞[m7]'不'、存在否定詞[bo5]'無'和非現實情態否定詞[be7]'?/袂'。我們把這三個否定詞在早期閩南話的分佈情況與在現代臺灣閩南話的分佈情況進行比較研... 本文主要的研究對象是早期閩南話中三個否定詞:一般否定詞[m7]'不'、存在否定詞[bo5]'無'和非現實情態否定詞[be7]'?/袂'。我們把這三個否定詞在早期閩南話的分佈情況與在現代臺灣閩南話的分佈情況進行比較研究。早期閩南話使用的材料主要是14、15世紀到19世紀的《荔鏡記》以及其他版本《荔枝記》。現代臺灣閩南話的材料來源於在綫語料庫以及臺灣閩南話形容詞列表。文章以上述的三個否定詞爲例探究閩南話否定詞的歷時演化過程。與現代臺灣閩南話不同的是,《荔鏡記》及其他早期閩南話材料中的一般否定詞[m7]'不'可以和大多數的狀態謂詞相結合,而現代臺灣閩南話中[m7]'不'只能同極少數的狀態謂詞或形容詞共現。[be7]'?'或[bo5]'無'則可以和大部分的狀態謂詞共現。早期閩南話中的[bo5]'無'的用法與中古漢語類似,一般情況下主要表示存在否定。我們試圖通過閩南話否定詞的歷時演化過程推斷可能的否定演化動機及其路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鏡記 一般否定 存在否定 非現實情態否定 狀態謂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