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发掘与重构:现象学考古学的方法论探析
1
作者 岳富林 《世界哲学》 2024年第4期63-71,共9页
为了突破直观现象学的内在局限,胡塞尔提出一种被称作现象学考古学的方法论。这门现象学考古学包括发掘与重构两个步骤。沃尔顿和哈特分别将这两个步骤解读为深化与进一步深化的关系,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的关系。而对相关文本的分析将表... 为了突破直观现象学的内在局限,胡塞尔提出一种被称作现象学考古学的方法论。这门现象学考古学包括发掘与重构两个步骤。沃尔顿和哈特分别将这两个步骤解读为深化与进一步深化的关系,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的关系。而对相关文本的分析将表明它们其实应当是相互奠基的关系。围绕现象学考古学的争执还发生在其合法性方面,帕尔玛、哈特均对重构提出质疑和批评。然而,基于对现实经验的模态化,现象学的重构最终被证明为具有原初明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考古学 发掘 重构 模态化
原文传递
自我的根源——原自我与前自我的关系辨微 被引量:1
2
作者 岳富林 王恒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9-79,共11页
自我问题在胡塞尔现象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但目前学界对纯粹自我、人格自我、原自我(Ur-Ich)、前自我(Vor-Ich)的关系却莫衷一是。本文首先阐明原自我与前自我是纯粹自我和人格自我的两个最终构造根源,藉此对混淆层级与混淆根源... 自我问题在胡塞尔现象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但目前学界对纯粹自我、人格自我、原自我(Ur-Ich)、前自我(Vor-Ich)的关系却莫衷一是。本文首先阐明原自我与前自我是纯粹自我和人格自我的两个最终构造根源,藉此对混淆层级与混淆根源的观点进行批判;再介绍并辨析如下几种对原自我与前自我之关系的解读:李南麟(Nam-In Lee)的静态/发生式解读、田口茂(Shigeru Taguchi)的近距/远距式解读、倪梁康的形式/内容式解读、马迎辉的正史/前史式解读;最后以现象学考古学为指导线索,尝试提出一种既整合以上诸种解读、又与之完全不同的解读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 原自我 前自我 现象学考古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