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了解范畴化现象 促进语言学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杨永林 庄元莉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5,共5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认知语言学地位的确立,在语言学研究领域里,语言范畴化的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新世纪以来,理论语言学方面的范式变化、人类语言学研究中的最新发现、大脑与语言研究中的"认知革命",为跨学科的语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认知语言学地位的确立,在语言学研究领域里,语言范畴化的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新世纪以来,理论语言学方面的范式变化、人类语言学研究中的最新发现、大脑与语言研究中的"认知革命",为跨学科的语言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语言学研究的内容,扩展了语言学研究的疆域.在这种情况下,透过范畴化现象,通过社会认知研究,培养科学思维方式,提升研究水平,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本文通过:1)何为范畴化?2)为什么需要范畴化研究?3)范畴化与方法论的关系怎样?4)如何培养科学的范畴化意识?等4个方面问题的讨论,提出一些观点,旨在促进新时期我国语言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认知 范畴现象 科学研究 方法论研究
下载PDF
从多层面看汉语的非范畴化现象
2
作者 于艳 孟燕只 《文教资料》 2010年第5期32-34,共3页
本文首先简单地回顾了范畴理论的发展,其中包括经典范畴理论、原型范畴理论、范畴化理论和非范畴化理论的基本发展变化,其次阐明了人类范畴观的发展规律.简要地论述了范畴化和非范畴化的关系,最后从汉语的音、词、词组、句子等层面... 本文首先简单地回顾了范畴理论的发展,其中包括经典范畴理论、原型范畴理论、范畴化理论和非范畴化理论的基本发展变化,其次阐明了人类范畴观的发展规律.简要地论述了范畴化和非范畴化的关系,最后从汉语的音、词、词组、句子等层面论证了非范畴化现象及论述语言非范畴化产生的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畴理论 范畴 范畴 汉语非范畴现象
下载PDF
英汉基本颜色词跨范畴现象对比研究
3
作者 何芋江 何晓涛 《教育界(高等教育)》 2016年第4期123-123,共1页
基本颜色词跨范畴的现象普遍出现在英语语篇中和汉语语篇中,不同的语言文化会形成不同的颜色范畴,这就会对英汉基本颜色词的使用产生影响.基于此,本文简要研究了英汉基本颜色词的语法跨范畴现象对比和语义跨范畴现象对比.
关键词 英汉基本颜色词 范畴现象对比 语法 语义
下载PDF
教育技术理论的范畴体系与核心问题 被引量:6
4
作者 安涛 李艺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2014年第2期16-22,共7页
教育技术理论的形成不但需要卓有成效的教育技术实践,还需要从其发展的"逻辑"之维和"现实"之维加以把握。在逻辑维度,建构一个自洽的教育技术理论范畴体系,可以揭示教育技术存在的普遍规律;在现实维度,探讨中国语... 教育技术理论的形成不但需要卓有成效的教育技术实践,还需要从其发展的"逻辑"之维和"现实"之维加以把握。在逻辑维度,建构一个自洽的教育技术理论范畴体系,可以揭示教育技术存在的普遍规律;在现实维度,探讨中国语境下教育技术的核心问题,有助于寻找中国教育技术理论安身立命的"居所"。科学范畴体系的逻辑结构必须与科学的现实基础相一致。"教育技术"是教育技术理论的核心范畴,因为"教育技术"这个概念本身具有最强的统摄力,不同的教育技术观影响着不同的教育技术认识和实践的方向。教学媒体和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理论的现象范畴。教育技术的现象范畴涉及教育技术的存在现象,它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包容性,是核心范畴的具体化。教育技术活动范畴是操作性范畴,"分析"、"设计"、"开发"、"使用"和"评价"是教育技术基本活动的理论反映。如果说理论范畴的建构是对教育技术的静态"解剖"和事实抽象,带有鲜明的对象化研究倾向;那么,把握教育技术学的核心问题则是基于"问题逻辑"的动态探索,是一种价值性的观察视角。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特别是信息技术对学与教的支持作用,最有可能作为教育技术学发展的"核心"。强调现代教育媒体理论的核心地位,决定着我国教育技术学的基本观点和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技术理论 范畴体系 核心范畴 现象范畴 活动范畴 核心问题
下载PDF
谈所谓“××现象”及“郭沫若现象”的“偏至”——纪念郭沫若诞辰110周年
5
作者 陈开鸣 陈全明 《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年第4期55-58,共4页
80年代出现的所谓“思想进步,艺术退步”是现当代文学发展中带有“偏至”性的“普遍化現象”的批评,是一种“偏至”批评。对被指责的所谓“老舍现象”、“茅盾现象”有其片面性。对被重点指责的所谓“郭沫若现象”,作者认为应根据广义... 80年代出现的所谓“思想进步,艺术退步”是现当代文学发展中带有“偏至”性的“普遍化現象”的批评,是一种“偏至”批评。对被指责的所谓“老舍现象”、“茅盾现象”有其片面性。对被重点指责的所谓“郭沫若现象”,作者认为应根据广义的“诗学”原则认识郭沫若创作发展,他不仅在初期以诗歌《女神》显示出文学“高峰”地位,而且在中后期又以历史剧显示出文学“高峰”地位。对其中后期诗歌也应实事求是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现象范畴 广义“诗学” 文学高峰 横向比较 纵向影响
下载PDF
教育现象的基本范畴研究 被引量:33
6
作者 孙绵涛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4-15,共12页
研究教育现象的基本范畴,有人为抽象方法论和自然生成方法论两种基本的类别。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人为抽象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对教育现象范畴具有认识起点科学、认识过程合理、认识步骤明晰的特点。运用这种方法论对教育现象的范畴... 研究教育现象的基本范畴,有人为抽象方法论和自然生成方法论两种基本的类别。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人为抽象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对教育现象范畴具有认识起点科学、认识过程合理、认识步骤明晰的特点。运用这种方法论对教育现象的范畴进行研究发现,教育现象由教育活动、教育体制、教育机制和教育观念四个基本范畴组成。应用四个范畴的应然逻辑,可以建构以教育活动、教育体制、教育机制和教育观念为基本范畴的新教育学逻辑体系,也可以厘清教育改革的思路。另外,可以从社会活动、社会体制、社会机制和社会观念四个范畴来认识整个社会现象,也可以按这四大范畴的应然逻辑所体现的思路来推进整个社会的改革,还可以从活动、体制、机制和观念四个范畴去认识相关社会科学所研究的社会现象,从而建构这些学科的学科范畴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改革 教育现象范畴 教育现象研究方法论
原文传递
历史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本体论批判
7
作者 陈宇光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210-213,共4页
从历史本体论角度 ,运用哲学批判方式阐明主客体关系范畴的历史的生成 ,运用历史思维方法 ,批判历史过程中的物质本体论和社会存在本体论 ,解析实践范畴、主客体关系范畴和历史过程范畴乃是三个不同层次的范畴 ,主张主、客体结构的建构... 从历史本体论角度 ,运用哲学批判方式阐明主客体关系范畴的历史的生成 ,运用历史思维方法 ,批判历史过程中的物质本体论和社会存在本体论 ,解析实践范畴、主客体关系范畴和历史过程范畴乃是三个不同层次的范畴 ,主张主、客体结构的建构乃是社会历史过程真正的历史开端 ,而主客体关系范畴则是其逻辑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过程 主客体关系 现象范畴 本质范畴 物质本体论 社会存在本体论 解析实践范畴
下载PDF
廖燕“愤气”说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田婧媛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82-86,共5页
廖燕的"愤气"说将经验层面的文艺创作动力主张上升至对形而上的诗学本体论探究。它将宇宙的原始生命力和主体创作动力相统一,从根本上把宇宙之道、自然意象、创作主体、艺术语言相贯通,形成了契合生命之道的创作主张。自此文... 廖燕的"愤气"说将经验层面的文艺创作动力主张上升至对形而上的诗学本体论探究。它将宇宙的原始生命力和主体创作动力相统一,从根本上把宇宙之道、自然意象、创作主体、艺术语言相贯通,形成了契合生命之道的创作主张。自此文艺创作动力主张从简单的动因说、成因说转向了对艺术原生语境的挖掘,并生成了更深广的文艺创作现象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愤气 廖燕 文艺创作动力主张 文艺创作现象范畴
下载PDF
廖燕“愤气”说与文学创作动力理论 被引量:1
9
作者 田婧媛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23-27,共5页
廖燕的"愤气"说在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动力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从本体论来看,廖燕的"愤气"说将气化哲学与创作动力理论相结合,将其提升到了哲学本体论的层面,为文学创作动力理论注入了强大的力量。主体论方面,"... 廖燕的"愤气"说在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动力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从本体论来看,廖燕的"愤气"说将气化哲学与创作动力理论相结合,将其提升到了哲学本体论的层面,为文学创作动力理论注入了强大的力量。主体论方面,"愤气"说为原本仅侧重主体激愤宣泄的动力理论,加入了对主体禀赋、阅历、养气、训练的要求。创作论方面,"愤气"说主张创作主体革新文坛风气,以"另辟一片天地"作为创作目标,一改往昔悲苦成诗的创作主张。廖燕的"愤气"说一气贯通地将宇宙之道、自然意象、创作主体、艺术语言等有机结合,丰富了文学创作动力理论的内涵,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动力理论的完善具有突出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廖燕 “愤气”说 文学创作动力理论 文学创作现象范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