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玻璃孔洞形态的弹道量化分析
1
作者 李坤 陈树城 +1 位作者 梁荣聪 陈维福 《广东公安科技》 2024年第2期21-24,共4页
在玻璃被钢珠击打类案件的现场勘查中,玻璃上遗留的孔洞是最明显、直接的痕迹物证。在工作实践中发现玻璃孔洞的“长、短轴”和钢珠击发的“入射角度”相关,为了解决两者相关的量性关系,本文以常见的钢珠击打玻璃类案件为基础,通过实验... 在玻璃被钢珠击打类案件的现场勘查中,玻璃上遗留的孔洞是最明显、直接的痕迹物证。在工作实践中发现玻璃孔洞的“长、短轴”和钢珠击发的“入射角度”相关,为了解决两者相关的量性关系,本文以常见的钢珠击打玻璃类案件为基础,通过实验,记录多组不同“入射角度”下钢珠击打玻璃时形成的玻璃孔洞的“长、短轴”,用统计学的方法,研究了玻璃孔洞形态与击发角度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研究表明,“入射角度”在50°以内时与玻璃孔洞的“长、短轴”比值(L/S)呈正相关,运用数据分析软件,获得了相关数据模型。在现场勘查实践中,结合玻璃被击打后遗留孔洞的“长、短轴”比值(L/S),运用数据模型,可以快速计算出钢珠的“入射角度”,判断击发方向,找到钢珠的击发点,进而结合现场环境,发现嫌疑目标,极大地提高了现场勘查和破案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孔洞 长短轴比 入射角度 量化分析 数据模型
原文传递
玻璃纳米孔洞电极的制备及对环糊精单分子的检测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国霞 张志翔 林祥钦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698-1702,共5页
采用玻璃毛细管融封后打磨,直接得到了纳米孔洞玻璃电极。此电极洞壁厚实坚固,容易操作,电流噪声低,可实现对β-环糊精单个分子的检测。发现单个环糊精分子可以产生清晰分辨的两种幅度的电流脉冲,提出是环糊精在孔洞内的两种取向造成的... 采用玻璃毛细管融封后打磨,直接得到了纳米孔洞玻璃电极。此电极洞壁厚实坚固,容易操作,电流噪声低,可实现对β-环糊精单个分子的检测。发现单个环糊精分子可以产生清晰分辨的两种幅度的电流脉冲,提出是环糊精在孔洞内的两种取向造成的。脉冲幅度与孔洞尺寸密切相关。在(10±5)nm的孔洞电极上可以得到2~5pA的响应脉冲。研究了电压大小与方向的影响,结果表明,电渗流对检测影响显著。在电渗流方向与环糊精扩散方向相反的条件下,100~600mV电极电位即可产生良好的脉冲信号,但平均脉冲宽度随电极电位的增大呈线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约在300mV电位下脉冲宽度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纳米孔洞 孔洞电极 单分子检测 Β-环糊精 电化学
下载PDF
浅淡玻璃孔洞现场勘查
3
作者 张泽津 钟强 杨运铁 《广东公安科技》 2019年第1期60-61,共2页
准确分析判断玻璃孔洞成因,对案件的定性、侦查、破案有直接帮助。
关键词 玻璃破碎痕迹的特征 玻璃孔洞的成因 勘查现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