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普斯特“鬼峰”:2个由进样小瓶引起的碱催化降解杂质
1
作者 周爱玉 姜曼花 +6 位作者 孙富周 游劲松 黄芳芳 黄林正 李翠芬 宋学志 贺新前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31-837,共7页
目的:探讨阿普斯特溶液在室温条件下稳定性差,出现未知杂质的根本原因,同时提供改善溶液稳定性的策略,以提高分析方法耐用性。方法:采用色谱柱为YMC Pack Pro C_(18)(100 mm×4.6 mm,3μm);以0.05 mol·L^(-1)高氯酸钠缓释盐(pH... 目的:探讨阿普斯特溶液在室温条件下稳定性差,出现未知杂质的根本原因,同时提供改善溶液稳定性的策略,以提高分析方法耐用性。方法:采用色谱柱为YMC Pack Pro C_(18)(100 mm×4.6 mm,3μm);以0.05 mol·L^(-1)高氯酸钠缓释盐(pH 2.2)为流动相A,乙腈-甲醇(1∶1)为流动相B,梯度洗脱;柱温20℃;流速1.1 mL·min^(-1);进样量5μL。在相同条件下,对容量瓶和进样小瓶的溶液稳定性进行比对,以确认未知杂质来源;根据强制降解试验、进样小瓶中储存溶液pH及ICP-MS研究,联合LC-MS/MS,确定“鬼峰”成因。结果:强制降解试验结果提示,杂质在碱破坏条件下明显产生;ICP-MS及pH结果显示,进样小瓶储存的溶液中Na/K/B/Si水平越高,其对应溶液的pH越高,且不同品牌进样小瓶中2个未知杂质含量与溶液pH及放置时间呈正相关。经LC-MS/MS鉴定,其为阿普斯特异吲哚-1,3-二酮环上的酰亚胺水解而产生的同分异构体,分子式为C_(22)H_(27)N_(2)O_(8)S。结论:玻璃进样小瓶表面Na^(+)、K^(+)等阳离子浸出,并与水溶液中H^(+)交换,导致溶液pH升高,从而引起阿普斯特的碱催化降解。采用聚丙烯棕色小瓶储存或将溶液稀释剂pH调节到5~6,可显著改善溶液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普斯特 碱催化降解 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 玻璃进样小瓶 PH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