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木珊瑚科Cladopsammia gracilis和Rhizopsammia wettsteini线粒体全基因组比较与系统进化分析
1
作者 霍嘉欣 李颖心 +5 位作者 宋严 朱晴 周伟华 袁翔城 黄晖 刘胜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30,共9页
木珊瑚科(Dendrophylliidae)下的枝沙珊瑚属(Cladopsammia)和Rhizopsammia属的物种分类目前仍存在模糊的界定,本研究结合形态特征与微观结构和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序对Cladopsammia gracilis与Rhizopsammia wettsteini进行形态和分子进化... 木珊瑚科(Dendrophylliidae)下的枝沙珊瑚属(Cladopsammia)和Rhizopsammia属的物种分类目前仍存在模糊的界定,本研究结合形态特征与微观结构和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序对Cladopsammia gracilis与Rhizopsammia wettsteini进行形态和分子进化水平的分析比较。结果显示:形态学特征上,R.wettsteini通过生殖根出芽,珊瑚肋上具有小尖状突起,隔片薄而脆;而C.gracilis则无生殖根,珊瑚肋上突起为细瘤状,隔片颗粒感强且较厚。两个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组成十分相似,同样包含13个蛋白编码基因、2个rRNA基因和2个tRNA基因,与大部分六放珊瑚相同;在基因重叠情况和密码子偏好性上则有别于大部分六放珊瑚。基于CO1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显示,C.gracilis和R.wettsteini关系较近,却与枝沙珊瑚属(Cladopsammia)其他物种关系较远,因此C.gracilis是否归入枝沙珊瑚属(Cladopsammia)值得探讨,同时提示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枝沙珊瑚属(Cladopsammia)的分类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科 线粒体基因组 分类学 进化分析
下载PDF
论四射珊瑚包珊瑚科(AmplexidaeChapman,1893)的分类 被引量:7
2
作者 陈建强 王训练 王鸿祯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42-51,共10页
讨论了包珊瑚科(AmplexidaeChapman1893)的分类。把包珊瑚型隔壁限于仅在外端连续,向轴部变薄呈短而低的脊状,纵向呈不连续的着生于横板之上。包珊瑚型隔壁的微细构造以层状骨骼为主,其轴部有时可出现非晶榍... 讨论了包珊瑚科(AmplexidaeChapman1893)的分类。把包珊瑚型隔壁限于仅在外端连续,向轴部变薄呈短而低的脊状,纵向呈不连续的着生于横板之上。包珊瑚型隔壁的微细构造以层状骨骼为主,其轴部有时可出现非晶榍型纤状骨骼,包括晶粒和短轴晶柱。泡沫珊瑚型隔壁由全晶榍,杆晶榍和复式杆晶榍组成。据此易于和包珊瑚型隔壁区分。包珊瑚科以具包珊瑚型隔壁为特征。有10个属可归入该科,它们是:Estonielasma,Pilophylia,Synamplexoides,Lindstroemophylum,Amplexoides,Protopilophylum,Siphonophrentis,Altaiophylum,Amplexus,Bordenia。还对Estonielasma,Synamplexoides,Siphonophrentis,Altaiophylum和Bordenia作了讨论,并提出了包珊瑚科中一些属之间可能的亲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射珊瑚 珊瑚科 分类
下载PDF
中国珊瑚藻科2个新纪录种——钝顶叉节藻和鳞形珊瑚藻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宏伟 徐冬燕 +1 位作者 李莹 徐娜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2期228-230,共3页
采自中国大连的钝顶叉节藻(Amphiroa echigoensis Yendo)和鳞形珊瑚藻(Corallina confuse Yendo)被确定为中国珊瑚藻科的2个新纪录.二者分别属于叉节藻属(Amphiroa Lamouroux)和珊瑚藻属(Corallina Lamouroux);对这2种海藻进行了形态观... 采自中国大连的钝顶叉节藻(Amphiroa echigoensis Yendo)和鳞形珊瑚藻(Corallina confuse Yendo)被确定为中国珊瑚藻科的2个新纪录.二者分别属于叉节藻属(Amphiroa Lamouroux)和珊瑚藻属(Corallina Lamouroux);对这2种海藻进行了形态观察和生态习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 叉节藻属 钝顶叉节藻 珊瑚藻属 鳞形珊瑚 新纪录
下载PDF
河南的珊瑚菌科食用菌资源研究及开发利用 被引量:7
4
作者 王法云 崔波 +4 位作者 古奕庆 薛金鼎 杨宗亮 朱学凌 贺元超 《河南科学》 1997年第1期57-64,共8页
依据在河南山区的野外调查和采集的大型真菌标本,经室内整理、鉴定,省内生长分布的珊瑚菌科的种类有8属19种。其中可供人类食用的有11种。
关键词 珊瑚 食用菌资源 河南 珊瑚菌属 开发 利用
下载PDF
应用聚类分析研究十字珊瑚亚科的分类并探讨其起源与演化 被引量:1
5
作者 唐兰 何心一 陈建强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01-312,共12页
具分裂繁殖的十字珊瑚类在我国扬子区兰多维列统(Llandovery)分布广泛,属种繁多,有重要的地层意义,但长期以来关于该类群的分类位置及各属的定义和范围各家意见不一。文章应用Q型聚类分析研究十字珊瑚类的分类,提出十字珊瑚亚科可分为7... 具分裂繁殖的十字珊瑚类在我国扬子区兰多维列统(Llandovery)分布广泛,属种繁多,有重要的地层意义,但长期以来关于该类群的分类位置及各属的定义和范围各家意见不一。文章应用Q型聚类分析研究十字珊瑚类的分类,提出十字珊瑚亚科可分为7属,即:Stauria Milne-Edwards et Haime,Cystostauria He et Li,Ceriaster Lindstrm,Eostauria He et Li,Paraceriaster Y.X.He,Parastauria He et Li,Massparaseriaster nom.provis.,对7个属分别给予简要定义。文中对十字珊瑚亚科的起源、演化及扩散进行探讨,并分析各属可能的演化亲缘关系。资料表明,最原始最早期的Eostauria属很可能起源于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晚奥陶世的Palaeophyllum的某一种群,后在早兰多维列世晚期扩散到扬子区,在中兰多维列世的爱隆期(Aeronian)迅速繁衍,产生许多新属种,因而扬子区在兰多维列世是十字珊瑚类的演化中心。除少数类群,如:Eostauria,Ceriaster,Stauria在晚兰多维列世或文洛克世(Wenlock)早期分别迁移到中亚地区和欧洲,多数类群在扬子区晚兰多维列世的早、中期因不适应环境巨变而快速衰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射珊瑚 十字珊瑚 分类 聚类分析
下载PDF
广东徐闻地区滨珊瑚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生关系 被引量:2
6
作者 刘丽 李文娟 刘楚吾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71-376,共6页
利用ITS区和12SrRNA基因对广东徐闻地区7种滨珊瑚科珊瑚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生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ITS1检测到在58个样本中有48个单倍型,多样性在0.800—1.000之间,多态位点数在5—62之间,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在0.012—0.09... 利用ITS区和12SrRNA基因对广东徐闻地区7种滨珊瑚科珊瑚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生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ITS1检测到在58个样本中有48个单倍型,多样性在0.800—1.000之间,多态位点数在5—62之间,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在0.012—0.094之间;基于ITS2检测到43个单倍型,多样性在0.742—1.000之间,多态位点数在22—75之间,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在0.017—0.175之间。基于ITS区所得遗传分化系数在0.00409—0.12170之间(P<0.001),遗传分化不明显,7种珊瑚中,二异角孔珊瑚的遗传多样性最丰富。(2)以12SrRNA基因建立的系统发育树与传统的形态学分类系统基本吻合,7种珊瑚被分成了3个支系,滨珊瑚属3种为一个支系,二异角孔珊瑚为一个支系,其余3种角孔珊瑚为一个支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科 ITS区 12S RRNA基因 遗传多样性 系统发生关系
下载PDF
红珊瑚的结构特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范陆薇 杨明星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CAS 2009年第4期15-19,共5页
红珊瑚是重要的有机宝石之一。近年来,一些学者采用微区测试技术从结晶学、生物学、宝石学的角度对红珊瑚(C.rubrum)、瘦长红珊瑚(C.elatius)等品种的微结构特征进行了测试与研究。初步分析与总结了红珊瑚的表面显微结构特征与内部超微... 红珊瑚是重要的有机宝石之一。近年来,一些学者采用微区测试技术从结晶学、生物学、宝石学的角度对红珊瑚(C.rubrum)、瘦长红珊瑚(C.elatius)等品种的微结构特征进行了测试与研究。初步分析与总结了红珊瑚的表面显微结构特征与内部超微结构特征,不同品种的红珊瑚其结构特征存在差异;红珊瑚中的有机质网脉显示其形貌是方解石与有机组织互相协调的结果;最后,认为目前的研究应向种间结构特征差异、环境学、有机基质调控生物矿化等方向逐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科 珊瑚 结构特征 形貌 生物矿化
下载PDF
厚叶软珊瑚化学成分及其细胞毒活性研究
8
作者 殷帅文 何旭梅 +1 位作者 王斌贵 肖宜安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33-336,共4页
利用多种层析方法,从厚叶软珊瑚φ=95%的乙醇提取物中获得4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测定和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鲨肝醇(11)、2-十六烷酸甘油酯(12)、十六烷酸乙酯(13)、5,8,11,14二十碳四烯酸酸甲酯(14),其中化合物11~14均为首次... 利用多种层析方法,从厚叶软珊瑚φ=95%的乙醇提取物中获得4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测定和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鲨肝醇(11)、2-十六烷酸甘油酯(12)、十六烷酸乙酯(13)、5,8,11,14二十碳四烯酸酸甲酯(14),其中化合物11~14均为首次从该种中发现。对从厚叶软珊瑚获得的部分纯化合物1~10进行初步的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4~6对人肝癌细胞株、人肺腺癌细胞株和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毒性有一定的特异性,而对正常细胞的毒性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叶软珊瑚 珊瑚科 化学成分 细胞毒活性
下载PDF
中沙群岛海域的角珊瑚研究
9
作者 周近明 邹仁林 《热带海洋》 CSCD 1992年第3期45-52,共8页
本文报道中沙群岛海域采获的13种黑角珊瑚,隶属于2科6属,其中,相关深海角珊瑚Bathypathes affinis(Brook)、展深海角珊瑚Bathypathes patulis Brook、螺旋鞭角珊瑚Cirripathes spiralis(Linnaeus)、赫氏黑角珊瑚Antipathes herdmani Coo... 本文报道中沙群岛海域采获的13种黑角珊瑚,隶属于2科6属,其中,相关深海角珊瑚Bathypathes affinis(Brook)、展深海角珊瑚Bathypathes patulis Brook、螺旋鞭角珊瑚Cirripathes spiralis(Linnaeus)、赫氏黑角珊瑚Antipathes herdmani Cooper、平坦黑角珊瑚Antipathes planis Cooper、帚状隐角珊瑚Aphanipathes sarothamnoides Brook、萨氏隐角珊瑚Aphanipathes somervillei Cooper、圆筒长角珊瑚Parantipathes cylindrices(Brook)等8种为我国首次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沙群岛 深海 珊瑚科
下载PDF
中国近海珊瑚螺科的补充研究(腹足纲,骨螺总科)
10
作者 张素萍 尉鹏 《海洋科学集刊》 CAS 2006年第1期149-157,共9页
关键词 珊瑚 腹足纲 骨螺 体螺层 棘螺 螺旋部 壳口 中国近海 地理分布
原文传递
河南淡水等足类甲壳动物1新记录—中华急游水虱Tachaea chinensis
11
作者 程如意 牛瑶 郭玉明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33-135,共3页
记述河南新乡地区淡水虾体外寄生等足类1新记录:中华急游水虱Tachaea chinensis Thielemann,1910.标本采自新乡黄河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新乡市区的农贸市场.
关键词 甲壳纲 等足目 珊瑚水虱 中华急游水虱 新记录 河南
下载PDF
Sesquiterpenoids from a South China Sea gorgonian Menella sp.
12
作者 郭志琴 柴兴云 +3 位作者 杨斌 周雪峰 刘永宏 屠鹏飞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CAS CSCD 2013年第3期282-285,共4页
To investigate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a South China Sea gorgonian Menella sp., the isolation of ingredients was performed by solvent extraction and repeated chromatography on silica gel, Sephadex LH-20 and prepa... To investigate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a South China Sea gorgonian Menella sp., the isolation of ingredients was performed by solvent extraction and repeated chromatography on silica gel, Sephadex LH-20 and preparative TLC. The structures of isolated compounds were determined by spectroscopic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1H and 13C NMR data with those reported inliteratures. Three subergorane sesquiterpenoids and one suberosane sesquiterpenoid were isolated. Their structures were identified as subergorgic acid (1), subergorgic acid methyl ester (2), 2β-hydroxyl subergorgic acid methyl ester (3), and suberosenol A (4). All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genus Menella for the first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RGONIAN Menella sp. SESQUITERPENOID Plexaurida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